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情况有哪些,工伤认定时限中止的情况有哪些

劳动纠纷 编辑:邹桐

一、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情况有哪些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职工与用人单位就工伤认定问题进行协商。在此期间,双方积极沟通工伤事宜,如协商赔偿方案、确认事故经过等,会导致时效中断。

二是职工向用人单位提出要求,比如提交工伤认定申请等书面诉求。用人单位收到后,开始处理相关工伤认定事宜的这段时间,时效中断。

三是劳动仲裁或民事诉讼。职工就工伤相关争议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时,从申请仲裁或起诉开始,到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结束,这一过程会使工伤认定时效中断。

四是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例如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用人单位未依法进行工伤认定等行为,在相关部门处理该举报期间,时效中断。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目的在于保障职工能更充分地维护自身权益,确保工伤认定的顺利进行,让职工在遭受工伤后能及时获得应有的赔偿和保障。

二、工伤认定时限中止的情况有哪些

工伤认定时限中止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政府行为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无法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工伤认定相关工作。

二是职工由于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特殊原因,无法配合进行工伤认定程序,使得认定工作暂时无法继续。

三是需要以司法机关或者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结论为依据,而相关结论尚未作出,致使工伤认定工作无法按原计划推进。

四是其他合理情形,例如涉及复杂的劳动关系确认、证据调查核实困难等特殊情况,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也可中止工伤认定时限。

当出现上述中止情形消失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恢复工伤认定程序,并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工伤认定时限中止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内。

三、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情况有什么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不可抗力。如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导致无法在规定时效内申请工伤认定。

二是职工因人身自由受到限制。比如职工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等,使其不能正常行使申请工伤认定的权利。

三是用人单位同意。用人单位明确表示同意职工进行工伤认定,此时时效中断,自同意之日起重新计算时效。

四是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例如向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等,时效因请求权利救济而中断,从中断时起重新计算。

五是其他正当理由。这需根据具体案件事实和证据来判断,如职工因重大疾病等特殊原因无法及时申请工伤认定,且能提供合理证明的,也可认定为时效中断的正当理由。

一旦出现时效中断的情况,应及时收集相关证据,以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确保能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工伤认定。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情况有哪些呢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规定

工伤认定时限中止是什么意思

工伤认定时效中止的情况

工伤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工伤认定时效过了怎么办

工伤认定时效性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规定

申请工伤认定时效中断

工伤认定是否适用时效中断

工伤认定时限中止的情况有哪些呢

工伤认定时限中止什么意思

工伤认定中止的情形

工伤认定时效中断规定

工伤认定中止后可以延长多少时间?

工伤认定申请中止的依据是什么

工伤认定时限中止需要申请吗

工伤认定时效中止的情况

工伤认定决定的时限中止

工伤认定时效中止

来源:中国法院网-工伤认定时效中断的情况有什么,工伤认定诉讼时效中断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