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伤认定出来后申请劳动仲裁时效
工伤认定出来后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
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这里的权利被侵害可能表现为工伤认定后单位拒绝按照相关规定给予赔偿等情况。如果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若在仲裁时效期间,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二、劳动法38条规定赔偿工资标准
《劳动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存在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等情形时,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关于解除劳动合同后的赔偿工资标准如下:如果因用人单位存在这些违法情形导致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这里的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例如,劳动者在单位工作3年7个月,单位存在第38条规定情形,劳动者解除合同,单位应支付4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如果单位存在违法拖欠工资等情形,劳动者还可依据相关规定要求用人单位加付赔偿金等,赔偿金标准为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存在以下区别:
(一)主体方面。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必然是劳动者;劳务关系的主体可以都是法人、自然人或者一方为法人另一方为自然人。
(二)主体地位。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存在隶属关系,劳动者要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劳务关系中双方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不存在隶属关系,提供劳务者相对独立地进行劳务活动。
(三)报酬支付。劳动关系支付报酬一般有较为固定的周期,如按月支付工资;劳务关系报酬支付方式往往是一次性支付或者按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分期支付。
(四)风险承担。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的风险主要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务关系中提供劳务者自身承担的风险更多,除非双方另有约定。
(五)社会保障。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劳务关系中接受劳务方没有为提供劳务者缴纳社会保险的法定义务。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工伤认定出来后申请劳动仲裁时效多久
●工伤认定出来后申请劳动仲裁时效怎么算
●工伤认定后走劳动仲裁
●工伤认定后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
●工伤认定下来了,申请仲裁期限
●已经认定工伤,工伤劳动仲裁成功几率大吗
●工伤认定后经过劳动仲裁能赔多少钱吗
●工伤认定出来后申请劳动仲裁时效怎么算
●工伤认定后工伤赔偿的仲裁时效
●认定工伤后多久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法82条赔偿内容细则
●劳动法38条内容是什么劳动工资规定是什么
●劳动法38条规定全文
●劳动法38条是什么
●劳动法 38
●劳动法38条内容解析
●劳动法规第38条
●劳动法三十八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
●劳动法第38条内容,以及处罚规定
●劳动法38条规定赔偿模板
来源:临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