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平台,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时乐中

国家政策平台,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

大家好,由投稿人时乐中来为大家解答国家政策平台,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这个热门资讯。国家政策平台,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政策网贷最新消息

封面新闻记者 戴云

“截至5月5日,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突破300万份,消费者购买12类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超过5500万台,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超过4100万件,超过1.2亿人次以更加优惠的价格购买了心仪的产品。”

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5月份新闻发布会,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地方各部门,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两新”加力扩围政策加快落地、持续显效,成为扩消费、稳投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引擎。

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封面新闻记者戴云 摄

李超介绍,4月,限额以上单位家电、文化办公用品、家具、通讯器材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8.8%、33.5%、26.9%、19.9%,装修旺季叠加换新补贴,带动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增长9.7%,仅此5项就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个百分点。截至5月5日,汽车、家电、数码产品、家装厨卫、电动自行车等五大类产品带动销售额约8300亿元。

在拉动投资增长方面,1—4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4.5%。与“两新”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制造业技改、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8.9%、13.4%、8.2%、5.1%、2.7%。

同时,随着绿色、智能、高品质产品消费需求持续释放,设备更新推动企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相关行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向好。4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均同比增长10.0%;充电桩、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平板电脑等产品增速分别为43.1%、38.9%、35.9%、11.7%;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90.5万辆,增长33.9%;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达到51.5%,同比提升7个百分点。

李超表示,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加快资金下达,会同财政部尽快完成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清算,下达后续资金额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快享机制,抓紧推出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降低各类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推动有关部门进一步简化补贴申领流程,明确审核兑付时限,落实资金预拨制度,提升消费者体验,缓解经营主体垫资压力。强化政策储备,及时跟踪评估各项工作进展,深入研究“两新”领域增量和储备政策,适时按程序报批后推出。

国家政策官网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4月份国内经济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向新向好,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

5月20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评价4月国内经济运行情况。

李超指出,国家发改委将在加快落实既定政策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出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

“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大部分政策举措将按计划在6月底前落地。”李超提到。

力争6月底前下达完毕今年全部“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2024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强化“两重”性质、坚持自上而下、注重软硬结合,加快推进“两重”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落实。在“硬投资”,也就是项目建设方面,2024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2025年已安排近5000亿元,支持沿长江交通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城市地下管网、“三北”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在“软建设”,也就是为保障项目实施而推进的制度建设方面,通过编规划、出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形成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随着一大批“两重”项目开工投产,将在稳定经济运行、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突出“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力争6月底前下达完毕今年全部“两重”建设项目清单,高标准抓好组织实施,同时持续推进“软建设”措施,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确保“两重”建设各项任务干一件、成一件。

在“两新”政策方面,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各地方各部门,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两新”加力扩围政策加快落地、持续显效,成为扩消费、稳投资、促转型、惠民生的重要引擎。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还将继续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资金下达,会同财政部尽快完成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清算,下达后续资金额度。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建立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直达快享机制,抓紧推出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降低各类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推动有关部门进一步简化补贴申领流程,明确审核兑付时限,落实资金预拨制度,提升消费者体验,缓解经营主体垫资压力。三是强化政策储备,及时跟踪评估各项工作进展,深入研究“两新”领域增量和储备政策,适时按程序报批后推出。

整治“内卷式”竞争,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

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大家都十分关注的一件事。当前,一些企业陷入了“内卷式”竞争,突破了市场竞争的边界和底线,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公平竞争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李超表示,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针对问题症结,因业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

其一是坚持创新引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增加高端产能、优质供给,不断开拓多元化市场,增强发展韧性。

其二是加强地方约束,加力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各地区不得突破国家规定的红线底线违规实施财政、税费、价格、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并针对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屡禁不止、花样翻新等情况,集中力量开展攻坚整治。

其三是优化产业布局,遏制落后产能无序扩张。发挥质量、标准支撑作用,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兼并重组,加快淘汰炼油、钢铁等行业低效落后产能;科学论证煤化工、氧化铝等行业新增产能项目,防止盲目新建;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新能源汽车、光伏企业注重技术研发。

其四是强化市场监管,净化市场竞争生态。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乱象,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和价格违法行为,坚决打击侵权假冒、制假售假行为,加大质量监督检查力度,共同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有效发挥市场机制的活力和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

国家政策研究室成员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北京5月20日电 题:完善政策工具箱 必要时及时出台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当前经济热点

魏玉坤、李沛原

当前经济运行态势如何?稳外资有哪些新举措?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围绕经济热点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超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经济运行向新向好

李超说,4月份,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国经济总体仍保持平稳增长,经济运行向新向好,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内生动力。

内需空间不断拓展,外需市场更加多元。前4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万亿元,同比增长4.7%;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5.8%。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大,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4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6%,其中出口增长9.3%,保持较快增长。

生产供给较快增长,新动能持续释放。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服务器产量增长近两倍、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51.5%。

“也要看到,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具有不确定性。”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在加快落实既定政策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出稳就业稳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落实,大部分政策举措将按计划在6月底前落地。同时,将坚持常态化、敞口式开展政策预研储备,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确保必要时能够及时出台实施。

力争6月底前下达完毕今年“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2024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进“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重点任务高质量落实。

李超表示,在“硬投资”方面,2024年共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7000亿元,2025年已安排近5000亿元,支持沿长江交通基础设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在“软建设”方面,通过编规划、出政策、创新体制机制等方式,促进形成项目建设实施和运营维护的长效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据介绍,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联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突出“两重”项目的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统筹“硬投资”和“软建设”,力争6月底前下达完毕今年全部“两重”建设项目清单,高标准抓好组织实施,同时持续推进“软建设”措施,完善投入机制、提高投入效率。

重点从四方面发力稳定外资信心

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继续为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具体来看,一是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目前,已完成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正在根据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各方面关心的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等领域,都将在新版鼓励目录中得到充分体现。

二是将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措施,从强化要素保障、优化金融支持、提升再投资便利度、做好再投资项目全流程服务保障等方面支持外资企业开展再投资。

三是将继续发挥重大外资项目工作专班作用,在规划、用地、用海、环评、能耗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加快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四是持续开展服务外资企业专项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建立了重点外资企业“一对一”走访工作机制,跟踪企业在华投资经营动态,及时听取意见建议,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将持续是外资企业投资兴业的沃土,我们也呼吁有关国家尽快回到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正确轨道上来,共同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李超说。

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

优化营商环境是提振社会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李超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将聚焦突出问题,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改进提升行动。

据介绍,在放宽市场准入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加快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将指导各地针对新领域新业态,制定更加符合实际、具有前瞻性的准入标准,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提高准入效率。

此外,在强化融资增信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方面,继续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精准做好银企对接;强化信用信息共享,深入开展“信易贷”工作。在清理拖欠企业账款方面,将会同有关方面,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完善政府拖欠行为认定标准和失信惩戒措施,强化合同履约跟踪核实,将政府签订和指导签订的合同履约情况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民营经济促进法20日起正式施行。李超表示,为推动各方面学好用好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从全面开展法律宣贯活动、加快推动配套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切实推动解决民营企业关心关切的问题等三方面做好法律实施相关工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和方向有哪些

原标题:稳市场,因时因势动态调整政策(评论员观察)

——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③

稳市场,稳是大局、是基础。在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上下更大功夫,市场“稳”的基础就会更牢固、后劲就会更足

连读3则有关“以旧换新”的消息,会对“稳市场”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则是,2025年,享受以旧换新补贴的家电产品由去年的8类增加到12类。另一则是,辽宁沈阳市进一步扩大补贴产品品类,增加饮水机、显示器等15类家电产品,家电以旧换新产品从20类扩充到35类。还有一则是,沈阳中兴商业推出部分商品“国补+商场补贴+品牌折上折”优惠模式。

国家政策“扩围”、省市一级“扩容”、经营主体“扩销”,“三维叠加”推动“以旧换新”更进一步,消费市场火热有目共睹。这是“两新”政策发力显效的缩影,也为如何把握稳与进的辩证法以更好稳市场提供了启示。

市场稳则活力足,经济向好的因素就会不断累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多措并举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有效稳住经济基本盘,既要坚决稳市场,也要善于稳市场。

稳市场,稳是大局、是基础,但稳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固守过去的经验,更不意味着消极应付、不思进取,恰恰相反,是需要以积极的姿态、务实的举措,推动市场保持稳定。

从去年到今年的“两新”政策变化中,不难发现“进”的特征。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大幅增加;相关部门加快重要国家标准研制,在保质前提下,成熟一项发布一项;各地基于本地实际,施方案、增补贴、扩范围、通堵点、保供应……进取的政策点燃消费端的热情、生产端的干劲,激发市场潜力。今年1—4月,“两新”政策带动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8.2%,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正是政策之“进”,促进了市场之“稳”。

穿越激流险滩,尤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在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有效性上下更大功夫,市场“稳”的基础就会更牢固、后劲就会更足。

稳市场,进是方向、是动力,但进绝非冲动蛮干、急于求成,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就如“以旧换新”一样,政策并非一步到位,而是在实践中逐步扩围加力。优统筹,把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各地执行情况作为测算资金分配的新增因素,向工作成效较好的地区倾斜;强监督,严厉打击“先涨价后打折”、骗补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以严格管理办法确保“两新”资金专款专用;重衔接,制定实施细则时充分考虑与去年政策的衔接,确保平稳有序过渡……“两新”政策持续显效,离不开各方坚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稳市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因时因势动态调整政策,并在执行中不断优化完善,这同样是稳市场的内在要求。

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稳市场的另一面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以居民关注的楼市为例,今年以来,加力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以下调住房贷款利率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以保交房攻坚战保障购房人合法权益,为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一季度,我国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7500多亿元,其中新增个人住房贷款创2022年以来单季最大增幅。坚持系统观念,筑牢底线思维,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既增强风险化解能力,又形成政策合力,我们就能沉着应对挑战,有效战胜困难。

稳有基础,进有空间。我国市场空间足够广阔,扩大内需有着充足存量、丰富增量。期待更多好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市场活力奔涌、动能如潮。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国家政策平台,国家政策扶持的行业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