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士产假一般是多少天,男士产假国家规定多少天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朱凝

男士产假一般是多少天,男士产假国家规定多少天

大家好,由投稿人朱凝来为大家解答男士产假一般是多少天,男士产假国家规定多少天这个热门资讯。男士产假一般是多少天,男士产假国家规定多少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男士产假上海

导读

这次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夫妻合休产假的建议,既是试图破解生育率下降的现实命题,也是在唤醒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更加尊重。

今年全国两会上,来自广东的全国人大代表林勇的一份建议引发会场内外热议。林勇认为,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性别不公平,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对生育二孩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夫妻应当合休产假,强制男性分担育儿义务。



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尽管多地出台了男性陪产假政策,少则一周,多则一个月,但对于国内产假大多只有4个月左右的女性来说,她们眼中的丈夫,在妻子最需要的时候,依然是不给力的队友——时间太短,作用有限。因此林勇的建议如同一帖触到痛楚的解药,广大女性网友给出了热烈点赞。

全国人大代表林勇在建议中提供的方案是,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由夫妻合休,其中男性产假建议为42天以上,照发全额工资。男女双方均可以在法定产假基础上申请将假期合计延长到365天,延长部分的假期按照全额工资的75%发放。

尽管跟林勇在建议中举例的挪威政府给出的“夫妇加起来可休47周全薪月儿假、其中父亲必休12周”相比,这个“中国版建议”有所区别,但跟国内现有育儿假相比,天数已增加不少。这对很多犹豫着“生还是不生”的女性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励。为此有女网友表示,这个建议出自男代表之手,很感动。



现实生活中,生育的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女性手中。但是女性一想起生育孩子时丈夫缺少陪伴,想起生过一孩再生二孩可能面临着职场生涯中断的风险,想起请保姆、请老人以及各种的经济压力与住房紧张等等,生育的热情陡然冷却。这是事实。

林勇的“药方”正是对着最现实的实际困难与焦虑而来的。可谓把脉到位,下药很准。给男性设置42天的产假底线,实际上既给男性赋予了分担育儿义务的“强制”责任,让男性变成合作者、共同担当者,又给生育家庭减轻了巨大的职场压力和经济压力。



职场上,被强制休产假的男性,某种意义上具有了与女性一样必须中断一段时间工作的“准天然”假期,这给一些因为生育而“重男轻女”的用人单位设置了“别无选择”的障碍。

换句话说是把男性的产假跟女性的产假绑架在一起,让男性女性在职场生涯中面临生育问题时,企业想乱来都无从下手。因此这一建议虽是无奈之策,但对女性来说,却是深受欢迎的平等之策。

至于经济压力,建议中夫妻合计多达365的产假,基本上让一个家庭能够度过压力最大的时期。随着未来2至3岁的入托问题逐渐解决,生育家庭因为前一年有夫妻合计长达一年的陪伴,数万元请保姆的费用省下了,请老人的各种现实困难也解除了。加上方案中薪资基本不减的支撑,“生不起”的顾虑与负担大大减轻,这对生育热情的提高,无疑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然而理想很丰满,落地依然需要仔细推敲。比如即便给得出假,但是薪由谁出,却着实犯难。这笔休假成本如何分担,仍需研究探讨。

激活社会生育热情,离不开实打实的经济“红包”,但这个“红包”需要的是在更大的减免个税、住房保障、托管及教育费用的分担等等诸多方面“打包”完成,也离不开针对用人单位歧视女性现象在法规设计层面的进一步严格与完善。因此政策层面,需要多方发力担当的决心。

这次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夫妻合休产假的建议,既是试图破解生育率下降的现实命题,也是在唤醒社会对于女性权利的更加尊重,让更多的男性从女性的视角考虑生育问题、社会问题,让更多主导职场、主导家庭的男性确立强烈的“分担育儿义务”意识,一起关爱女性,呵护孩子,照顾家庭,乃至形成良好的社会机制与风尚。

内容来源:全媒体总编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审读:田延辉 郭丽君

责任编辑:王子墨

本期编辑:张永群、邢妍妍

男士产假2025年新规

最近全国多地宣布修改计划生育条例,加码生育福利,延长生育假期。所以现在生娃到底能休多少天假?根据各地最新法规内容(截至11月27日),小编整理了一份最新的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最新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通常意义上的“产假”是什么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此外,各地方在国家规定的产假基础上,还规定了当地的生育假。最近全国多地调整的计划生育条例,主要就是对生育假进行调整,大部分省份将生育假由过去的30天延长到了60天。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通常意义上的“产假”,指的其实是产假和生育假两者相加的天数。

多地女性产假增至158天,配偶陪产假大多为15天

11月26日,北京市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女方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30天增加至60天。加上国家规定的98天基础产假,女性产假增至158天。男方享受陪产假15天。湖北、安徽、山西等多地均有类似的最新规定。

这些地方女性可休188天产假

9月29日江西省修改的《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增加产假90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30日,也就是说女性产假增至188天。

11月24日,青海省通过了修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奖励女方生育假90日,女性产假增至188天。

11月23日,河北省通过修改的《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生育第一、二个子女的延长产假60天,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延长产假90天,也即生三孩的可休188天产假。

11月25日,浙江省通过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生育一孩延长产假60天,总计158天;生育二孩、三孩延长产假90天,总计188天。

此外,黑龙江女性可休产假180天,重庆女性可休产假178天。

多地规定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双方每年可享育儿假

多地均规定,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每年可享受5天或10天的育儿假。

重庆育儿假最长可休一年

11月25日,重庆通过修改《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职工,在产假或者护理假期满后,经单位批准,夫妻一方可以休育儿假至子女一周岁止,或者夫妻双方可以在子女六周岁前每年各累计休五至十天的育儿假。

不得因女职工哺乳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母婴家庭母乳喂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计划要求,保护哺乳期女职工权益,用人单位要切实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规定,确保女职工享受产假、生育奖励假,合理安排哺乳期女职工的哺乳时间。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哺乳时间视同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哺乳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予以辞退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婚假也延长

“婚假太短年轻人没空结婚”日前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相关地方政府回应正在对婚假制度进行调整,将适时发布最新婚假政策,以便更好地保障职工举办婚礼和蜜月旅游。

今年有的省份已经增加了婚假,例如江西规定,依法结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增加婚假15日。

男性也有最佳生育年龄

我国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持续上升。1995年,不孕不育率仅有3%左右;2012~2018年,不孕不育率上升到10%~15%,患病人数超过3000万。预计未来短时间内,这一比率还会升高。总体来说,不孕不育的发病率约10%~15%,男女因素各占一半。

从遗传学角度看,25~35岁是男性最佳生育年龄,这个年龄段男性的精子数量和质量都处于最佳状态。男性生育年龄偏高不仅会导致怀孕几率降低,还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后代健康风险升高等多方面问题。(“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最佳生育间隔是多久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一个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是:最佳生育间隔是多长时间?

生育间隔即妊娠间隔(IPI),是指一次分娩结果(包括活产、流产、死产、堕胎等)与下次妊娠的时间间隔,通常指一次活产后距下次怀孕的时间间隔。

为降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女性在前次活产分娩后至少等待2年,在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至少等待6个月后再怀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年,主要是为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乳喂养2年的推荐相呼应。最近由各医疗机构发布的指导建议,前一次活产后间隔18~24个月可能是最佳的再次妊娠时间。这个时间主要是根据文献提示做的推荐,IPI在18~24个月,母亲和围产儿面临的风险最少。(《大众健康》杂志)

(工人日报综合)

男士产假是15天还是15个工作日

来源:工人日报

最近全国多地宣布修改计划生育条例,加码生育福利,延长生育假期。所以现在生娃到底能休多少天假?根据各地最新法规内容(截至11月27日),小编整理了一份最新的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最新全国多地产假一览表

通常意义上的“产假”是什么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此外,各地方在国家规定的产假基础上,还规定了当地的生育假。最近全国多地调整的计划生育条例,主要就是对生育假进行调整,大部分省份将生育假由过去的30天延长到了60天。

所以,我们现在讲的通常意义上的“产假”,指的其实是产假和生育假两者相加的天数。

多地女性产假增至158天,配偶陪产假大多为15天

11月26日,北京市通过了关于修改《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修改后的条例规定,女方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享受的延长生育假由30天增加至60天。加上国家规定的98天基础产假,女性产假增至158天。男方享受陪产假15天。湖北、安徽、山西等多地均有类似的最新规定。

这些地方女性可休188天产假

9月29日江西省修改的《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增加产假90日,并给予男方护理假30日,也就是说女性产假增至188天。

11月24日,青海省通过了修改《青海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奖励女方生育假90日,女性产假增至188天。

11月23日,河北省通过修改的《河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生育第一、二个子女的延长产假60天,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延长产假90天,也即生三孩的可休188天产假。

11月25日,浙江省通过修改《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女方在享受国家规定产假的基础上,生育一孩延长产假60天,总计158天;生育二孩、三孩延长产假90天,总计188天。

此外,黑龙江女性可休产假180天,重庆女性可休产假178天。

多地规定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双方每年可享育儿假

多地均规定,子女满三周岁前,夫妻每人每年可享受5天或10天的育儿假。

重庆育儿假最长可休一年

11月25日,重庆通过修改《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决定,规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职工,在产假或者护理假期满后,经单位批准,夫妻一方可以休育儿假至子女一周岁止,或者夫妻双方可以在子女六周岁前每年各累计休五至十天的育儿假。

不得因女职工哺乳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计划提出,到2025年,母婴家庭母乳喂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计划要求,保护哺乳期女职工权益,用人单位要切实落实女职工劳动保护相关规定,确保女职工享受产假、生育奖励假,合理安排哺乳期女职工的哺乳时间。对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用人单位应当在每天的劳动时间内为其安排1小时哺乳时间;女职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个婴儿每天增加1小时哺乳时间,哺乳时间视同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哺乳降低其工资福利待遇、予以辞退或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婚假也延长

“婚假太短年轻人没空结婚”日前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相关地方政府回应正在对婚假制度进行调整,将适时发布最新婚假政策,以便更好地保障职工举办婚礼和蜜月旅游。

今年有的省份已经增加了婚假,例如江西规定,依法结婚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增加婚假15日。

男性也有最佳生育年龄

我国不孕不育的发病率持续上升。1995年,不孕不育率仅有3%左右;2012~2018年,不孕不育率上升到10%~15%,患病人数超过3000万。预计未来短时间内,这一比率还会升高。总体来说,不孕不育的发病率约10%~15%,男女因素各占一半。

从遗传学角度看,25~35岁是男性最佳生育年龄,这个年龄段男性的精子数量和质量都处于最佳状态。男性生育年龄偏高不仅会导致怀孕几率降低,还会导致胚胎发育异常、后代健康风险升高等多方面问题。(“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

最佳生育间隔是多久

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一个人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是:最佳生育间隔是多长时间?

生育间隔即妊娠间隔(IPI),是指一次分娩结果(包括活产、流产、死产、堕胎等)与下次妊娠的时间间隔,通常指一次活产后距下次怀孕的时间间隔。

为降低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曾建议女性在前次活产分娩后至少等待2年,在自然流产或人工流产后至少等待6个月后再怀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2年,主要是为了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母乳喂养2年的推荐相呼应。最近由各医疗机构发布的指导建议,前一次活产后间隔18~24个月可能是最佳的再次妊娠时间。这个时间主要是根据文献提示做的推荐,IPI在18~24个月,母亲和围产儿面临的风险最少。(《大众健康》杂志)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男士产假工资怎么算

“今年是我第三次提这个《关于夫妻合休产假的建议》,此前曾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三次会议提交了,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告诉记者,民众普遍对合休产假的建议表示强烈支持,但从具体实践来看,仍亟待国家层面修改上位法,以支持各地人社部门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


数据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四年多以来,我国每年的出生人口不升反降。


“政策对生育的鼓励和实际出生人口的下降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不禁让我们去思考其中的原因。”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一方面,育龄妇女人数大规模减少,另一方面,家庭生育意愿下降,即使政策进一步放开,出生人口下降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人大代表:

家庭生育意愿下降

与这个因素有关


“育龄妇女人数大规模减少是既定现实,我们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而提高家庭生育意愿却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去引导的。”林勇代表表示,目前家庭生育意愿下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育对女性劳动力的职业生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二孩的出生也给家庭带来经济和人力上的严峻考验。



首先,对求职女性而言,生育二孩大大降低了用人单位对其录用的概率。女职工因为生育导致的产检、安胎、产假等原因离岗,使得企业招聘新员工时普遍倾向于录用男性。生育二孩更使得这种离岗时间翻倍。
其次,对于本身在职的女性而言,生育二孩影响其职业晋升。具备生育二孩条件的职业女性,大多也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生”还是“升”是个两难抉择。在一番权衡之下,部分女性选择二孩优先,在工作上主动或被动地“退居二线”。二孩出生后,因为忙于照顾家庭,二孩妈妈也难以像男职工一样全心全意、毫无顾虑地在职场打拼。二孩的孕育一定程度上成为职场女性的“事业拐点”。


“二孩政策出台后,各地纷纷延长产假作为政策的配套保障,但是这种保障对二孩家庭而言远远不够。”林勇告诉记者,据相关调查显示,生育二孩意愿最强烈的人群是70后,而选择不生二孩的原因,排在首位的是时间、精力和经济能力不足。


他表示,产假的权利主体仅有二孩妈妈,理应共同哺育孩子的二孩爸爸却只有7-30天不等的陪护假,完全不足以分担照顾家庭的职责,加上爷爷奶奶辈年龄较大体力有限,因此二孩出生后,照顾家庭的重担大部分落在二孩妈妈身上,也催生了“丧偶式育儿”等网络热议现象。


“综上所述,生育二孩加剧了整个社会的性别不公平,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对生育二孩的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育龄女性生育意愿下降。”林勇说。


人大代表建议:

男性产假42天以上

有计划分步骤延长天数


据了解,我国现行产假政策包括针对女性的产假和针对男性的护理假(部分省市称为陪产假)。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中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在此基础上,各省在各自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分别规定了奖励产假。奖励产假从30天到92天不等,大部分为60天,最长的是西藏,产假合计365天。针对男性的护理假各省从7-30天不等,大部分为15天,在上述规定假期内照发全额工资。



“修改我国产假政策,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做法。陪产假在欧洲得到的重视程度最高。”林勇表示,1974年,瑞典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用父母育儿假取代女性产假的国家。2002年,瑞典的带薪育儿假增加到480天,其中90天属于强制休假。这种强制男性分担育儿任务的政策,可以直接降低生育对女性职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纠正性别不公平现象,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使全面二孩政策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改善家庭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林勇建议,为了保证全面二孩政策有效落地,建议夫妻合休产假并有计划、分步骤延长男性休假天数。


第一,建议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生育法》,其中第二十五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修改为“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共同享受产假并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使丈夫享受产假的权利法定。
第二,将陪产假与产假合并,由夫妻合休,其中男性产假建议为42天以上,具体天数各省根据财政能力自行确定;在上述规定假期内照发休假人全额工资。
第三,建议允许男女双方在法定产假、各省奖励产假基础上申请延长假期至42周(夫妻双方休假合计);在法定产假后的休假期间,按照不低于当地上年度最低工资标准的2倍发放待遇,由企业先行垫付,每半年到相关政府部门报账一次,相关部门核实后,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将相关待遇予以报销。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魏丽娜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贺风玲 胡群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男士产假一般是多少天,男士产假国家规定多少天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