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物证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电子物证提取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湛峰

电子物证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电子物证提取

大家好,由投稿人湛峰来为大家解答电子物证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电子物证提取这个热门资讯。电子物证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电子物证提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电子物证厂家

近日,第四届全国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交流会在山东青岛成功举办,全国各系统电子物证技术特长专家与各省市公安刑事技术部门代表,就电子物证检验技术理论与实践、建设与应用等重点热点问题开展探讨交流。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以“黑龙江省电子物证专业发展与应用”为题,在会上作典型发言。



发言中,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介绍了全省公安刑事技术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和省厅党委部署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警战略,主动应对信息时代刑事犯罪变化,深入推进我省电子物证软硬件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实战应用中的经验做法和支撑打击传统、新型犯罪的典型案例,得到与会专家、代表们的一致认可。


全省公安刑事技术部门将总结借鉴其他省份的先进经验,不断融合新理念、引入新技术、拓展新手段,进一步推动我省电子物证检验技术建设发展与实战应用水平,加强电子物证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着力提升电子物证服务实战、服务全局的能力,努力推动龙江刑事技术工作再上新台阶,在服务和支撑打击实战中做出更大贡献。



电子物证数据搜索检验规程

任风凯,1989年出生,现任滨海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自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任风凯在电子物证鉴定岗位上潜心研究,凭借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判断力及锲而不舍的钻劲和韧劲,屡破大案要案。他是全国公安重点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实验室、全国公安电子物证专家工作室骨干成员,入选全国第十一批刑事技术青年人才库。先后获评“齐鲁警察之星”“全省公安机关‘十大创新标兵’”等荣誉。

视频加载中...

确保检验报告的质量

是我最大的职责

受理编号、数据解析、信息研判、制作检验报告……一道道繁琐工序,一叠叠检验文书是任风凯日常工作的缩影,认真核实、不出差错是他的工作底线。带着这种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他检验了4500余份检材,制作出具了458份检验报告,无一出现质量差错。

在侦办一起案件时,任风凯坚持“事实说话、数据支撑”侦查思路,克服涉案人员多、证据固定难、赃款追踪复杂等重重困难,两年间先后辗转多地开展实地全流程侦查实验,成功发现嫌疑人修改地磅秤示数的犯罪方式,突破了专案侦查瓶颈。

有一次,任风凯连续奋战13个昼夜,对扣押的犯罪团伙的52部手机、19台电脑、17个移动媒体介质,调取电子数据、视频资料等各类证据417份,对线索进行多维深度碰撞,查明作案车辆、团伙成员、以及盗窃流向等犯罪事实,全面分析研判出该案团伙成员的组织架构,为侦破案件提供了核心证据,对案件的全案全结起到了关键作用。2016年10月至今,任风凯已经分析了700起案件,为其中458起案件制作或出具了检验报告。

反复尝试创新

只为让数据开口说话

“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善于思考,勇于创新。”这是很多人对任风凯的评价。近年来,任风凯大胆进行技术攻关,不断尝试在电子物证鉴定领域拓展与创新。

2022年1月,某地警方侦办一起投资平台诈骗案件,在获取网站后台数据时遇到难题,技术人员多次联系上海、杭州等地一流取证企业的工程师和专家进行重建,均未成功。任风凯获悉后,果断放弃春节休息时间,主动请缨,通宵达旦展开研究,苦苦奋战半个多月,最终突破瓶颈,搭建起8个网站平台,获取了大量关键数据信息,为案件赢得了宝贵时间,提供了全方面的证据支持。任务完成后,任风凯及时总结网站重建相关的技战法,该项目后来被公安部评为重点推广项目,将在全国推广应用。

创新的背后是付出。某专案侦查历时两年,任风凯先后检验电子物证U盘75个、手机60部、SD卡188张……提取电子数据4210GB,出具检验报告120份。尤其是在案件攻坚阶段,他利用晚上时间把自己封闭在实验室,发着高烧吃着药,通宵达旦编写代码,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会,醒来继续干,连续奋战十余昼夜,最终开发设计出一款解密软件,为案件侦破提供了关键证据支持和技术保障。该软件荣获2019年全省公安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相关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

干好工作的前提

是不断地学习充电

成绩的背后是创新,创新的背后是不断地学习充电。近年来,涉网新型犯罪案件不断增多,使电子物证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对于一个电子物证检验鉴定人员来说,学习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任风凯说。

为了能够更好提高业务水平,任风凯利用业余时间备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先后考取软件设计师、网络规划设计师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还利用所学知识,编写了电子物证检验鉴定的整套规范化制度,提高了工作质量。

正是由于长年累月的学习积淀,任风凯在全国性赛事中逐渐崭露头角。先后参加多届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并斩获奖项,为单位在全国赢得了荣誉。赛后,他还自愿将获奖奖金作为党费一次性交给党组织,为全局青年民警做出了表率。

2021年,任风凯代表全省参加全国刑事技术技能大比武决赛。在集训期间,他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晚上12点休息,有时为研究一道题,全然忘记时间。比武那天,赶上肠炎发作,他强忍疼痛,坚持比赛3个多小时,最终取得了全国第4名的好成绩。

毫无保留地传递知识

是我最开心的事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任风凯看来,刑事技术工作的发展壮大,人才梯队的培养是绕不开的话题,他先后组织讲授微课堂67场,培训民警1477人次,有效提升全局的网络勘查分析能力水平。

近日,任风凯收到来自山东警察学院的聘书,成为山东警察学院侦查系的校外导师。今年3月初,他还收到了来自取证企业的邀请函,为来自全国公检法部门1900余名取证技术人员进行线上授课。“教学和讲课虽然会占用工作时间,但是把知识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和取证同行们,促进公安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我感到无比激动和光荣。”

从事刑事技术工作7年来,任风凯脚踏实地、科学严谨、谦虚好学、敢于创新,从不间断地学习刑事技术专业知识,使电子物证鉴定技术日益精进,真正让电子物证“开口说话”,助力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守护群众平安。

#我在山东守护你#

电子物证翻拍仪

聂翔的工作是和电子数据打交道

在兰州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电子物证实验室,一名身着警服的小伙一人操作三台电脑,快速浏览着显示屏上飞速滚动的信息,周围放着尚待检验的手机和电脑……他叫聂翔,今年30岁,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2018年10月加入兰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如今,他负责兰州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的电子数据检验鉴定工作,和电子数据打交道。关于电子数据的取证,聂翔把它比作为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

“在新型犯罪案件侦查中,让更多的电子数据转换成电子证据,这是刑事技术电子物证检验民警的一道难题。”聂翔说,“寻常人眼中的数字、符号组成的乱码,那些被清除的图片、视频,经过分析、比对极有可能成为破案的关键线索。我的工作就是从碎片化电子数据中检验出重要的电子证据,成为破案举证的关键。”

被问到这个职业最需要的是什么,聂翔答:“细致和专业知识!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子物证检验是很枯燥的,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劳动,但同时这项工作的技术门槛又很高,遇到重大复杂的案件时,电子取证的时间很紧急。例如在电信诈骗案件中,要在上百部手机、上百台电脑、多个服务器中发现并固定与犯罪活动相关的电子数据,对提取的电子数据进行深度解析、数据检索、研判分析等工作,协助侦查人员明确犯罪团伙的组织架构、人员分工、资金流向等问题,提供客观证据。”

聂翔说:“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电子数据‘开口说话’,用客观证据把案件办成铁案。”

聂翔印象深刻的一起案件发生在2023年8月,兰州某县区发生一起坠楼事件,警方需要客观证据证明两名涉案人为何会坠楼。送到聂翔手中的是一部加密手机,破解密码后,他找到邮箱里已经被删除的多条视频,“其中一条视频2分09秒,画面纯黑,视频前十几秒没有声音,看起来像是一条修复失败的视频。可十几秒后发生了转机,视频里出现了两个人的对话声,能清晰听到他们的谈话内容,这段视频成为还原事件真相的重要证据。”

聂翔说,每当案子破获的时候,自己有很强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在科技不断发展、犯罪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他会持续学习,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许沛洁 文/图

电子物证的概念


他刚刚获得

第三届全国刑事技术技能大赛

新型案件现场勘查个人赛第三名

他和另外三名民警组成的

天津市公安局代表队获得团体一等奖

他凭着不服输的韧劲儿和

面对众多优秀对手不怯场的心态

沉下心来,逐个攻破技术难关

他就是公安西青分局

打击犯罪侦查支队四大队民警高江胜

用科技锁定真凶

助力案件侦破


固定证据分秒必争



载誉归来的高江胜还记得参赛时那种紧张又兴奋的感觉。

11月21日上午,高江胜和其他三位刑事技术民警代表天津市公安局参加团体赛。当时,他正在发烧,头疼欲裂,但比赛一开始,大屏幕上开始实时显示参赛队伍的成绩时,他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到了模拟现场中。

比赛题目是根据举报线索对一间房间进行勘查。四名民警要从现场的蛛丝马迹中找出所有的“犯罪嫌疑人”并固定证据。比赛至中途,高江胜发现“嫌疑人”的手机中缺失了一段非常关键的视频,而这段视频需要提交给队友进行下一步勘查,这对后面的比赛至关重要。

凭借检验大量电子物证积累的经验,高江胜立即意识到,这款手机内有隐私空间。于是,他根据之前在勘验中找到的细微线索,顺利破解了隐私空间的密码,查询到这段视频。“找到你了,来吧,咱们继续!”他在心里默默地与这条线索打了个招呼,动作利落地完成了后续操作。最终,他们成功还原了犯罪过程,固定了所有证据,团队成绩名列前茅。

当天下午个人赛,高江胜忍着身体不适,沉着应战,快速完成理论笔试和上机操作。大屏幕上,他的成绩最终定格在了第三名。


从“小白”成为行家里手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江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他曾连续三年在天津市刑事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第一名。可谁能想到,这样的技术专家,在2019年年底的时候,还是电子物证检验方面的门外汉呢?

高江胜今年36岁,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研究生毕业,学的是理化检验。他在2014年来到公安西青分局,先后担任过社区民警和痕迹勘验民警。2019年年底,公安西青分局组织筹建电子数据取证实验室,出于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编程功底的高江胜被选中担任实验室筹建工作的负责人。

领导的支持,有;硬件设备,也有。“缺的是什么?是我作为技术主管,过硬的技术能力和对相关法规政策的了解。”高江胜说。他骨子里冲劲儿十足,更因为强烈的责任感激发了学习的动力。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电子物证相关知识,很快不但熟练地掌握了提取各类电子物证的技术技巧,还制定了实验室相关工作规范,并在2021年1月正式得到市市场监管局的批复。公安西青分局电子数据提取实验室成为本市第一家设立在分局的、可以出具具有法律效力鉴定报告的电子物证鉴定实验室。

实验室出具的第一份鉴定报告是关于一起抢劫案的。高江胜从嫌疑人的手机中提取到了多条收款记录,发现其中有些和案发时间对不上。根据这一线索,办案民警进行深挖,发现了嫌疑人企图隐瞒的数起类似案件。此案中,高江胜在固定案件相关证据的同时,还出具了鉴定报告。这份鉴定报告最终被法庭采纳,嫌疑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开展电子物证检验鉴定工作至今,高江胜已出具检验报告445份,无任何纰漏。


与电子物证“对话”



高江胜有个习惯,就是将他与电子物证的“对话内容”记录下来。“与电子物证的对话,实际上也是思考的过程。仅仅依靠设备而没有检验员自己的思路,有时也无法完成对证据的提取,更别提服务实战了。每当解决一个难题,我就将解决办法记录下来。我会将这些技战法传授给同事们。”高江胜说。

工作中,高江胜是出了名的学习达人,他总说,电子物证提取技术更新很快,边学边干是常态。

实战中,高江胜还擅长运用“手机画像”技战法对嫌疑人进行“人物画像”,对使用者的行为习惯进行重新构建,据此重构其犯罪行为,并从中挖掘出潜在线索。

在对一起案件的涉案手机进行证据提取和鉴定过程中,高江胜发现这部手机中安装了一些冷门的聊天软件。“你们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部手机里?……”他开始和这些电子物证“对话”,并根据“手机画像”技战法推断,安装这些软件的人极可能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不出所料,办案民警根据这一线索进行调查,发现嫌疑人还涉嫌“跑分”洗钱犯罪行为。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高江胜认真做好

每一份电子物证数据提取

找到破案的关键线索

刀锋过处,拨开迷雾

让无声证据“开口说话”


来源:公安西青分局

美编:丁建建

文字:赵鑫、樊晓慧

编辑:宋壮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电子物证在公安工作中的应用,电子物证提取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