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是指什么,土地整理项目是做什么
大家好,由投稿人卫汐盈来为大家解答土地整理是指什么,土地整理项目是做什么这个热门资讯。土地整理是指什么,土地整理项目是做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土地整理视频教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近年来我国破解耕地碎片化、优化土地利用格局、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以下从耕地碎片化整理的措施与成效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耕地碎片化问题与整治措施
1、统筹规划与政策支持
广东省通过省级政策明确耕地碎片化治理目标,要求各地结合“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优化耕地布局。例如,三水区通过“两带四区”整治分区规划,新增耕地2.1万亩,连片度提升20.19%。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通知》,强调不得擅自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禁止未批先建,确保整治合规性。
2、创新土地流转与集约模式
“小田并大田”:梅州蕉岭县新铺镇将1400多块碎片化耕地整合为8块连片良田,通过村集体流转至合作社,引入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解决“无人耕田”问题。
跨村整合:大埔县高陂镇坪溪村联合邻村集约1150亩土地打造千亩优质稻基地,推动烟稻轮作,带动300余人就业。
点状供地:三水区通过“点状供地”模式,以17亩建设用地激活480亩园区土地潜力,促进乡村产业集聚。
3、金融与财政支持
广东省设立4.38亿元财政奖补资金,激励成效显著的地区,重点用于农用地整理和生态修复项目。
梅州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获得300亿元授信,南山镇获3.89亿元首笔授信,为整治注入资金活水。
4、技术手段与公众参与
石首市季家咀村通过全程公示地块信息、组织村民代表参与验收,支持率从不足20%提升至95%以上,新增耕地260亩,并配套智能灌溉系统。
三水区利用“增减挂钩地券管理”和“补充耕地指标统筹”机制,实现镇域资源互补和土地要素流动。
二、整治成效
1、耕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
三水区新增耕地超2000亩,建成1个千亩方、10个百亩方连片耕地,耕地连片度提升20.19%。
梅州完成37万亩耕地集中流转,整合率23.19%,规模化种植带动租金与劳务收入增长,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
2、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季家咀村通过整治将分散的6亩地整合为单块,无人机飞防取代人工喷洒,降低生产成本。
大埔县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旱地变良田”“低产田变高产田”,烟叶年产量达3000担。
3、生态与空间优化
三水区完成生态修复8000亩,腾退建设用地2340亩,为佛北战新产业园等重点项目腾出空间。
大埔县三河镇通过生态驳岸修复和村民集中安置,盘活低效用地951亩,打造“红色+生态”乡村新格局。
4、社会效益与产业融合
梅州新铺镇引入农业企业后,蔬菜基地直供大湾区,形成“农文科旅”融合产业链。
三水区通过整治吸引宁德邦普、嘉士伯等产业项目落地,工业投资连续48个月两位数增长。
三、挑战与经验总结
政策协同:需平衡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需求,避免“一刀切”调整永久基本农田。
村民权益保障:通过民主协商、利益共享机制(如租金分红)提升参与度,如梅州三河镇“先建新后拆旧”模式。
长效管护:广东省要求各地建立后期管护机制,确保整治成果可持续。
通过上述措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不仅破解了耕地碎片化难题,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生态修复与城乡融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
来源:媒体新闻等
土地整理包括哪些内容
新华社重庆4月21日电 题:巧治土地“零碎账” 乡村振兴奏“丰”谣——重庆梁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一线见闻
新华社记者吴梦桐、周滨滔
春日暖阳下,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的一处田地里,成片的油菜为大地披上新装。曾经零碎的土地变为如今的连片良田,正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变化。
图为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小田变大田”土地综合整治后集中种植的油菜田。新华社记者周滨滔 摄
“这里是梁平高山优质水稻的主产地,现在我们利用冬闲田种上油菜,等5月油菜收割后,就接着种水稻。”种粮大户何显华告诉记者,“2021年,村集体将土地流转给我们进行耕作,土地集中后,机械化普及率大幅提升。如今,我们的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000亩,每亩地产量近1000斤,相比之前每亩增加了三四百斤,优质大米的收益也从每斤3元提高到8元。”
近年来,梁平区科学制定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整治区内的农田、水系、道路、林地和村落进行系统规划,实现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整体优化布局。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搭建数字化应用场景平台,运用实景三维、空间数据治理、可视化技术等数字化手段,助力解决农村耕地破碎化、空间无序化、土地利用低效化等问题。”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綦勇说。
图为梁平区铁门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数字化综合场景。(梁平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供图)
为切实发挥土地效益,长塘村对区域农田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村集体+公司(大户)+农户”的模式,将农户的土地流转到村集体,再统一向农业生产企业或大户出租。农户不仅能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通过在这些公司或大户的田地里劳作,取得务工收入。
通过土地整治,“小田变大田”效果逐渐显现,土地利用率大幅提高,曾经田地分散、土地撂荒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长塘村火贸香菇基地,村民江芬正在和工友一起搬运菌包。“香菇基地建成后,我们也可以在家门口挣钱了!”江芬兴奋地说。
4月17日,重庆市梁平区铁门乡长塘村村民江芬正在与工友搬运菌包。新华社记者周滨滔 摄
长塘村火贸香菇基地曾是一片撂荒水塘,经过土地整治后,村里建起菌菇种植大棚,目前年产值近200万元,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带动了30名左右村民就近务工。
“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我们引入了高山水稻种植、香菇种植、农家乐经营等,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万元,全村人均收入提高了1000多元。”长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邓大飞说,项目为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打造一批有特色的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影响,持续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助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处副处长蔡建军说。
土地整理项目
来源:经济日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要因地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提升整治整体效能;推动要素集聚,以“土地整治+”为基础拓展发展模式;夯实资金基础,探索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
自然资源部日前印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指南(试行)》,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基础上,提供了推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优化布局具体指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核心是以土地整治撬动乡村全要素发展,通过统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治理,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释放农村土地潜能,培育乡村振兴动能。
近年来,部分乡村地区耕地碎片、土地利用低效、生态功能退化、特色风貌逐步丧失等问题显现,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无法适应农村发展现实需要。
与此前“头痛医痛、脚痛医脚”的治理思路不同,此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空间治理活动,强调以国土空间规划为依据,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生态保护修复等,提升空间功能与价值,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一方面,通过对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质量提升和生态化改造,提升耕地保护水平,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聚焦存量土地盘活,综合运用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解决农村产业用地难题,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在历经多年试点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目前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如何更好以土地整治关键一招激活乡村振兴满盘棋?
因地精准施策,以点带面提升整治整体效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调空间全要素,并非摊大饼式均匀着力,而是要找准治理杠杆的精准发力点,从而撬动其他要素的发展活力,实现多点开花。从试点经验看,不同区域发力侧重点各不相同。如上海、浙江等地注重整合零散地块、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保障,统筹产业发展空间;江西立足提升耕地质量,带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形成了十里生态河流、百处秀美村庄、千亩特色产业、万顷高标农田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推动要素集聚,以“土地整治+”为基础拓展发展模式。妥善解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中的权属调整难题是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多举措促进乡村人地有效配置、土地权属关系协同调整。在此之上,进一步引入特色产业,拓展农业产业链、经营链、价值链,创新探索“土地整治+”旅游、文化、生态等发展模式,推动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产业。同时,挖掘农耕文化和乡村民居特色,兼顾改善村居环境和保留乡村田园风光,留住乡愁乡韵。
夯实资金基础,探索形成资金投入多元化格局。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目前资金来源主要为节余建设用地指标和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收益、整治形成产业用地的出租出让收益以及地方涉农资金。各地要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统筹产业运营收入,探索建立跨周期回报机制,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投资吸引力。
此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要建立健全全流程群众参与机制和全方位权益保障机制,杜绝为整治而整治、片面追求指标交易、损害农民利益等行为。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纪文慧)
土地整理需要什么资质
(来源:金山区规划资源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土地整理是指什么,土地整理项目是做什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