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在线话题讨论,莱芜话题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明茹

莱芜在线话题讨论,莱芜话题

大家好,由投稿人明茹来为大家解答莱芜在线话题讨论,莱芜话题这个热门资讯。莱芜在线话题讨论,莱芜话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莱芜在线话题论坛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应用交流推广活动。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副主任李青出席活动并讲话,济南市旅游宣传推广中心、好客山东运维方(佰米科技)、马蜂窝、新浪山东、百度百家号、字节跳动等单位代表依次做了典型发言和专题讲座。

会议下发了由中国旅游报社发布的《山东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报告》,详细分析了2021年山东省、市、县及5A级景区政务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在山东省县级文化和旅游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各项指数榜单及分析中,莱芜区43次被提及。2021年1月至10月,在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全国县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TOP10榜单中,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传播力共计18次榜上有名,其中,综合传播力指数先后5次上榜、抖音号传播力指数8次上榜、头条号传播力指数5次上榜。其中,1月、5月综合传播力指数均位列县级全国第四;1月抖音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一、5月头条号传播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一;4月头条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二、9月抖音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二;3月头条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三。


近年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新媒体、新方式、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完善线上文旅服务,构建起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等六大平台在内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足不出户,享莱芜文旅盛宴”。

丰富内容供给,强化底线思维

立足全区实际,深入调研分析,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热度、不同主题,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全区文旅图文、视频等基础信息采集,同时借力省市文旅部门、各官方媒体已有素材,统筹谋划,认真梳理,不断夯实文旅宣传服务基础。信息采集过程中,对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各类信息进行反复核实确认,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内容生产过程中,紧紧围绕不同平台特有运行规律、用户属性、呈现方式,打造优质内容,引导网络热点,用新媒体平台记录莱芜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展现莱芜发展新气象。强化制度保障,坚守底线思维,不断完善包括政务新媒体信息采编与审核发布制度、各平台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建设,明确平台定位,确保平台真正担负起信息传递、服务交流和舆论引导等多重职责。

深耕发布内容,打造文旅爆款

秉承“以精品内容打造文旅爆款”的运维理念,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矩阵打造出一大批优质文旅内容。以活动激发活力,微信、头条联合发起“莱芜全域旅游手机摄影大赛”,参与人次达11.7万;抖音号发起“莱芜记忆·冬藏”短视频大赛,为广大短视频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以话题引导热点,微博发起“俺莱芜有”系列话题5个,并申请成为话题主持人,26天创造近50万次阅读量;抖音号国庆节前夕策划发布的《真正的标兵——国之标兵》累计播放量突破1.3亿次,点赞449.6万,评论8.6万,转发7.9万;2021济南国际泉水节期间推出《莱芜泉水故事》系列推文6篇,详细介绍莱芜区泉水资源;初秋时节推出《莱芜自驾游》系列内容,将莱芜各文化旅游资源串连成珠,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有效参考。以推文唤醒记忆,提前谋划节日节庆、热点事件发布内容,通过深度内容引发网友共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莱芜红色文化基因》,积极宣传莱芜区红色旅游资源,献礼建党一百周年;中元节当天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莱芜人心中的“七月十五情结” 》,单日阅读量突破2.3万,并被多家官方媒体账号转发。截至12月15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矩阵2021年共计发布各类图文、视频信息1800余条,创造阅读量超2.5亿次。

宣推文旅资源,助力行业复兴

通过广泛采集、深度加工、多屏共振、持续宣传,将一幅幅莱芜文化旅游形象展示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实现精准营销推广,有序引导客流,为文旅市场带来潜在客源及经济收益。发布的海量文旅信息,有力宣传了莱芜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文旅资源;为莱芜文旅舆情发展走势提供正面引导,有效消除负面影响,不断提升莱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擦亮莱芜文旅品牌。今年,莱芜文旅新媒体强劲传播力有效助力本地文旅行业复兴,莱芜区全年预计接待游客99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7亿元。

莱芜在线话题张宏

“春节期间,我们通过手机直播进行非遗宣传,每天能接600单,日销售额4万余元,在线上消费者中掀起一股求购热潮。”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的“口镇南肠”生产企业——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直播这种形式,既让更多人了解了“口镇南肠”这一非遗产品,又丰富了市民的春节餐桌,增加了企业收入。

近年来,莱芜区立足保护、注重传承、着眼创新,线上线下齐发力,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雪野鱼头汤 王啸/摄

以挖掘为基础

莱芜区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医药、戏剧、杂技、美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呈现量多、面广、价值高、大众性等特点。金家羊汤、雪野鱼头、陈楼糖瓜等已然成为莱芜的地方名片。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积极开展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完整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莱芜木版年画、燕子石制作技艺、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金家羊汤制作技艺、金凤城红茶制作技艺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至此,莱芜区已有莱芜锡雕、孟姜女传说、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莱芜梆子、中元节习俗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此外,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名、省级12名、市级80名、区级6名。

非遗进校园/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活动为依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2019年以来,莱芜区累计争取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扶持资金277.8万元,补助了多个非遗项目,支持多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在文旅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校园和教育实践基地成了莱芜非遗传承的新阵地。2021年端午节前夕,“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孟玲走进莱芜汶源学校,给孩子们带去一堂别样的非遗文化体验课。孟玲给孩子们讲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非遗项目,教孩子们缝制端午荷包。孩子们不仅听得认真,缝制起来也有模有样。

目前,莱芜区多个非遗项目常年和学校合作,项目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展示制作技艺,借势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邹家木雕、剪纸、面塑等项目常年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面塑入选2021“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名单,传承人刘杰走进莱芜区莲河学校授课;省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市级非遗项目——景鱼拓、于家布艺传承人先后走进汶源学校授课。莱芜汶源学校三年级一班班主任魏红卫说:“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让师生们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非凡魅力,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1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名单,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3家单位上榜。山东省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成为莱芜区非遗传承实践的新阵地。

为让非遗项目走出去,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多次组织非遗项目进展会、进景区、进酒店,或摆摊设点、或互动交流、或技艺展示,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区文化和旅游局先后组织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览展会活动20余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操作、生动讲解,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非遗项目在景区的落地,既丰富了旅游景区业态,又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受到景区欢迎。

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各类展演展会/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云”为媒介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只有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非遗才能保持活力。在新媒体时代,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传”下去、“走”出去。

从2021年开始,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非遗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结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深耕非遗发布内容,在微博等平台推出了“俺莱芜有非遗”等话题,并申请为话题主持人,增强参与性和趣味性,持续发布各类非遗信息。

今年春节期间,结合文旅部推出的“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莱芜区策划开展了“云赏非遗·莱芜年味”主题活动,用视频、美图、美文将莱芜丰富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累计发布非遗视频、图文信息290余条,实现浏览量近50万次,形成了“非遗齐聚云端,全民互动参与”的热潮。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因此次活动,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表扬。

在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带动下,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文旅机构等纷纷在各大平台上开设直播,受到网友欢迎。春节期间,陈楼糖瓜生产企业以批发、电商为主,累计实现销售额700万元。

莱芜都市网

近日,《济南市四月份县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发布,“莱芜文旅”微信传播力、综合传播力指数再次双双位居全市第一,2022年已连续四个月“霸榜”。

今年4月份,莱芜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区文旅局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指导各文旅场所、景区、文化场馆动态开放,党员干部自愿请缨下沉村居、社区、医院、工地等地参与志愿服务,“武力值”满满。各文化场馆和艺术院团丰富线上文化产品供给,推出“云阅读”“云演艺”“云学习”等系列线上活动。“莱芜文旅”新媒体矩阵也推出了云游云赏云看云听等线上产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广大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和体验到精彩的文旅产品,“文艺范”十足。

近年来,莱芜区文旅局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工作,对文旅新媒体各平台不同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类文旅信息的需求。多屏共振,扩大影响,建立起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今日头条等六大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矩阵,同步共振,扩大传播覆盖面。以活动激发活力,先后发起“全域旅游手机摄影大赛”“‘莱芜记忆·冬藏’”“云赏非遗·莱芜年味”“‘莱芜记忆·春生’”“文化云课堂”等主题线上活动,创造近300万阅读量。以话题引导热点,围绕季节、热度等发起话题,正向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旅资源,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2022年至今已发布各类信息3669条,创造5878.8万次阅读量。在榜单中,莱芜区连续四个月稳居全市榜首,综合传播力指数连续超过600,在全国县级文旅局中也稳居第一集团。

(通讯员:李鑫民)

莱芜在线莱芜话题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2024年,莱芜文旅留下了深深的足迹,走过了充实而又精彩的一年。现在,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列车,回望2024莱芜文旅这一年~

文化惠民活动点亮百姓幸福生活

今年以来,莱芜区坚持贴近群众,务实高效,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持续丰富文化服务供给,聚力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文化阵地更优化。持续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山东文旅山乡集团天上的街市乡村旅游度假区成功入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最美乡村文化空间”。新建泉城书房·莱芜区图书馆牛泉镇分馆1家,截至目前,莱芜区已建有泉城书房7家,莱芜书房4家。此外,莱芜区还建有区级图书馆(国家一级)、文化馆(国家一级)、美术馆、博物馆,综合文化站15个,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布局不断优化,服务品质不断提升。

文化队伍更健全。创新机制,深入挖掘全区社会优秀文艺团体、文化文艺人才,由16个不同专业的分中心组建区文化馆艺术中心,通过加大精品文艺队伍建设,提升带动文化服务再上新台阶。特别是在今年的庆“七一”文艺汇演、庆国庆文艺展演中,凤之韵机关合唱团、小铃铛少儿合唱团首次亮相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及好评。

文旅服务平台更出彩。依托“莱芜文旅云”服务平台,将线下文化活动“推至云端”,同步展播活动动态,开展线上培训等。同时用好“莱芜文旅”新媒体矩阵,深耕发布内容,打造爆款产品,讲好莱芜文旅故事,扩大活动知晓率。今年以来,依托“莱芜文旅云”平台及“莱芜文旅”新媒体矩阵发布各类图文、视频信息6000余条,创造阅读量超过2900万次,“莱芜文旅”连续34个月位列全市县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双第一”,莱芜文旅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一篇作品入选2024“好客山东”文旅新媒体优秀作品。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区级文化活动有声有色。以重点节庆活动为载体,举办冬春文化惠民季系列活动、庆“七一”文艺汇演、“莱芜YOU选”好品市集、“唱响新莱芜”第二季歌手大奖赛、庆国庆文艺展演、非遗游园会、廉洁文化主题展等大型活动10余场次,文化活动亮点频出,群众反响热烈。在做好演出的同时,重视宣传工作,线上线下同频发力,截至目前,全区仅大型活动线上直播累计观看近千万人次。其中春节期间,莱芜区在抖音平台发起的话题“莱赏灯”,创造播放量142.9万余次,活动宣传面实现超广覆盖。

,时长00:25

基层文化活动扎实到位。立足群众需求,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四季村晚+村BA”、广场舞大赛、小戏小剧展演、非遗进校园、研学游、采摘节等各类活动2000余场。举办“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861场,实现全区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

特色文化品牌持续擦亮。创新开展莱芜文化“轻骑兵”惠民演出,优选区文化馆艺术中心精干力量,组织精品节目,到文化活动薄弱村、边远,开展文化“轻骑兵”惠民演出。同时,积极与各街道(镇)文化站对接,对演出地点、节目需求进行了调查摸底,并排出演出计划表,做到“送餐”与“点餐”相结合。11月份,演出40余场,通过把较高水平的文艺演出送到更多有需求的边远村庄,进一步扩大了文化惠民的影响力。

文化场馆活动精彩不断。区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延时开放,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图书馆围绕传统节日,“世界读书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读书朗诵大赛、阅读主题讲座,开展各类展览、好书推荐等线上线下活动达100余场次,活动参与人数达到12万人次。全区7家泉城书房、4家莱芜书房深化阵地服务及延伸服务,开展各类阅读推广活动600余场次,参与读者近12万人次。区文化馆开展百姓艺术课堂、每周一课志愿服务、错时开放青少年公益培训、线上慕课等活动500余次。区美术馆组织各类展览活动11场次,共展出作品2000余件。

下一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将继续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持续开展更多接地气、暖民心的群众文化活动,在文化服务上出实招,在文化惠民上见成效,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莱芜在线话题讨论,莱芜话题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