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在线莱芜话题张绪忠,莱芜话题
大家好,由投稿人杨明来为大家解答莱芜在线莱芜话题张绪忠,莱芜话题这个热门资讯。莱芜在线莱芜话题张绪忠,莱芜话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莱芜在线莱芜话题最新消息
近日,《济南市四月份县级文旅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发布,“莱芜文旅”微信传播力、综合传播力指数再次双双位居全市第一,2022年已连续四个月“霸榜”。
今年4月份,莱芜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区文旅局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全力以赴,指导各文旅场所、景区、文化场馆动态开放,党员干部自愿请缨下沉村居、社区、医院、工地等地参与志愿服务,“武力值”满满。各文化场馆和艺术院团丰富线上文化产品供给,推出“云阅读”“云演艺”“云学习”等系列线上活动。“莱芜文旅”新媒体矩阵也推出了云游云赏云看云听等线上产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广大朋友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和体验到精彩的文旅产品,“文艺范”十足。
近年来,莱芜区文旅局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工作,对文旅新媒体各平台不同优势和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类文旅信息的需求。多屏共振,扩大影响,建立起包括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今日头条等六大平台在内的新媒体矩阵,同步共振,扩大传播覆盖面。以活动激发活力,先后发起“全域旅游手机摄影大赛”“‘莱芜记忆·冬藏’”“云赏非遗·莱芜年味”“‘莱芜记忆·春生’”“文化云课堂”等主题线上活动,创造近300万阅读量。以话题引导热点,围绕季节、热度等发起话题,正向引导,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文旅资源,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2022年至今已发布各类信息3669条,创造5878.8万次阅读量。在榜单中,莱芜区连续四个月稳居全市榜首,综合传播力指数连续超过600,在全国县级文旅局中也稳居第一集团。
(通讯员:李鑫民)
莱芜在线莱芜话题雅鹿山中学
近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开展了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新媒体应用交流推广活动。山东省旅游推广中心副主任李青出席活动并讲话,济南市旅游宣传推广中心、好客山东运维方(佰米科技)、马蜂窝、新浪山东、百度百家号、字节跳动等单位代表依次做了典型发言和专题讲座。
会议下发了由中国旅游报社发布的《山东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报告》,详细分析了2021年山东省、市、县及5A级景区政务新媒体传播力指数。在山东省县级文化和旅游政务新媒体传播力各项指数榜单及分析中,莱芜区43次被提及。2021年1月至10月,在文旅产业指数实验室发布的全国县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TOP10榜单中,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传播力共计18次榜上有名,其中,综合传播力指数先后5次上榜、抖音号传播力指数8次上榜、头条号传播力指数5次上榜。其中,1月、5月综合传播力指数均位列县级全国第四;1月抖音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一、5月头条号传播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一;4月头条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二、9月抖音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二;3月头条号传播力指数位列县级全国第三。
近年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新媒体、新方式、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完善线上文旅服务,构建起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头条号、抖音号、快手号、微信视频号等六大平台在内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实现“足不出户,享莱芜文旅盛宴”。
丰富内容供给,强化底线思维
立足全区实际,深入调研分析,结合不同季节、不同热度、不同主题,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全区文旅图文、视频等基础信息采集,同时借力省市文旅部门、各官方媒体已有素材,统筹谋划,认真梳理,不断夯实文旅宣传服务基础。信息采集过程中,对来源于不同渠道的各类信息进行反复核实确认,确保宣传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内容生产过程中,紧紧围绕不同平台特有运行规律、用户属性、呈现方式,打造优质内容,引导网络热点,用新媒体平台记录莱芜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貌,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展现莱芜发展新气象。强化制度保障,坚守底线思维,不断完善包括政务新媒体信息采编与审核发布制度、各平台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在内的制度建设,明确平台定位,确保平台真正担负起信息传递、服务交流和舆论引导等多重职责。
深耕发布内容,打造文旅爆款
秉承“以精品内容打造文旅爆款”的运维理念,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矩阵打造出一大批优质文旅内容。以活动激发活力,微信、头条联合发起“莱芜全域旅游手机摄影大赛”,参与人次达11.7万;抖音号发起“莱芜记忆·冬藏”短视频大赛,为广大短视频爱好者提供展示平台。以话题引导热点,微博发起“俺莱芜有”系列话题5个,并申请成为话题主持人,26天创造近50万次阅读量;抖音号国庆节前夕策划发布的《真正的标兵——国之标兵》累计播放量突破1.3亿次,点赞449.6万,评论8.6万,转发7.9万;2021济南国际泉水节期间推出《莱芜泉水故事》系列推文6篇,详细介绍莱芜区泉水资源;初秋时节推出《莱芜自驾游》系列内容,将莱芜各文化旅游资源串连成珠,为市民游客出行提供有效参考。以推文唤醒记忆,提前谋划节日节庆、热点事件发布内容,通过深度内容引发网友共鸣,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莱芜红色文化基因》,积极宣传莱芜区红色旅游资源,献礼建党一百周年;中元节当天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莱芜人心中的“七月十五情结” 》,单日阅读量突破2.3万,并被多家官方媒体账号转发。截至12月15日,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新媒体矩阵2021年共计发布各类图文、视频信息1800余条,创造阅读量超2.5亿次。
宣推文旅资源,助力行业复兴
通过广泛采集、深度加工、多屏共振、持续宣传,将一幅幅莱芜文化旅游形象展示在广大市民和游客面前。实现精准营销推广,有序引导客流,为文旅市场带来潜在客源及经济收益。发布的海量文旅信息,有力宣传了莱芜的文化底蕴和特色文旅资源;为莱芜文旅舆情发展走势提供正面引导,有效消除负面影响,不断提升莱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擦亮莱芜文旅品牌。今年,莱芜文旅新媒体强劲传播力有效助力本地文旅行业复兴,莱芜区全年预计接待游客99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9.7亿元。
莱芜都市网
“春节期间,我们通过手机直播进行非遗宣传,每天能接600单,日销售额4万余元,在线上消费者中掀起一股求购热潮。”位于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口镇的“口镇南肠”生产企业——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通过线上直播这种形式,既让更多人了解了“口镇南肠”这一非遗产品,又丰富了市民的春节餐桌,增加了企业收入。
近年来,莱芜区立足保护、注重传承、着眼创新,线上线下齐发力,蹚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传承的新路径。
雪野鱼头汤 王啸/摄
以挖掘为基础
莱芜区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医药、戏剧、杂技、美术、手工艺等诸多领域,呈现量多、面广、价值高、大众性等特点。金家羊汤、雪野鱼头、陈楼糖瓜等已然成为莱芜的地方名片。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积极开展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完整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2021年,莱芜中元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莱芜木版年画、燕子石制作技艺、秦老太茶汤制作技艺、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金家羊汤制作技艺、金凤城红茶制作技艺6个项目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至此,莱芜区已有莱芜锡雕、孟姜女传说、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莱芜梆子、中元节习俗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4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0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1个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成了较为完整的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此外,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名、省级12名、市级80名、区级6名。
非遗进校园/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活动为依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2019年以来,莱芜区累计争取到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扶持资金277.8万元,补助了多个非遗项目,支持多名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
在文旅系统和相关部门的积极协调下,校园和教育实践基地成了莱芜非遗传承的新阵地。2021年端午节前夕,“莱芜东大传统服饰制作技艺”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孟玲走进莱芜汶源学校,给孩子们带去一堂别样的非遗文化体验课。孟玲给孩子们讲述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非遗项目,教孩子们缝制端午荷包。孩子们不仅听得认真,缝制起来也有模有样。
目前,莱芜区多个非遗项目常年和学校合作,项目传承人走进学校授课,展示制作技艺,借势传统节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邹家木雕、剪纸、面塑等项目常年与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面塑入选2021“非遗传承与学校教育融合工程”名单,传承人刘杰走进莱芜区莲河学校授课;省级非遗项目木版年画,市级非遗项目——景鱼拓、于家布艺传承人先后走进汶源学校授课。莱芜汶源学校三年级一班班主任魏红卫说:“非遗进校园活动是传统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承,让师生们对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感受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非凡魅力,也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扎根。”
今年,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10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名单,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的3家单位上榜。山东省亓氏酱香源食品有限公司(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山东山歌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山东泰顺斋食品有限公司(莱芜口镇南肠传统制作技艺),成为莱芜区非遗传承实践的新阵地。
为让非遗项目走出去,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多次组织非遗项目进展会、进景区、进酒店,或摆摊设点、或互动交流、或技艺展示,有力提升了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21年,区文化和旅游局先后组织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各类展览展会活动20余次,通过非遗传承人的现场操作、生动讲解,让市民、游客感受到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非遗项目在景区的落地,既丰富了旅游景区业态,又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受到景区欢迎。
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参加各类展演展会/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以“云”为媒介
非遗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只有真正走进现代人的生活,非遗才能保持活力。在新媒体时代,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在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与实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传”下去、“走”出去。
从2021年开始,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探索非遗和新媒体的有机结合,结合新媒体平台的特点,深耕非遗发布内容,在微博等平台推出了“俺莱芜有非遗”等话题,并申请为话题主持人,增强参与性和趣味性,持续发布各类非遗信息。
今年春节期间,结合文旅部推出的“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莱芜区策划开展了“云赏非遗·莱芜年味”主题活动,用视频、美图、美文将莱芜丰富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呈现在广大网民面前,累计发布非遗视频、图文信息290余条,实现浏览量近50万次,形成了“非遗齐聚云端,全民互动参与”的热潮。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还因此次活动,获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通报表扬。
在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带动下,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文旅机构等纷纷在各大平台上开设直播,受到网友欢迎。春节期间,陈楼糖瓜生产企业以批发、电商为主,累计实现销售额700万元。
莱芜话题 莱芜在线
1960年代末期,华尔街开始兴起一种资本玩法。
简单来说,如果你有一家上市公司,怎么快速拉抬股价?
首先,把名下的企业集团的股价推升到一个较高,比如说20倍的市盈率上。然后再以最快的速度发行新股,接下来再用募集来的资金去收购那些正在以10倍左右市盈率标售的公司。
待收购完成后,他们会将两家公司的利润进行“合成”处理。因为当低PE公司的利润注入时,会提升合并后公司的每股收益。
这样,尽管公司的内在价值没有什么变化,但股价却可以节节攀升。
当套路已经成型,就能看到同样的事情,可以一次次重复上演。
01
我们常说,城市如股票,背后的含义,城市简化宛如一家上市公司,有股价如房价,有财报如财政税收,有产业如营收业务。
当然,某种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并购重组,最近城市圈中,就有这么一件大事。
虽然传了数月,不过总的来说,这是一条修成正果的消息。
我们先来简单看下两市的情况。
莱芜市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下辖莱城区、钢城区;2017年常住人口137.6万人,经济总量896.02亿元。
按照2017年的数据,济南市GDP总量7201.96亿元,常住人口723.31万人。
GDP末位的莱芜,被济南收购,完成某种程度的进击。而被调侃山东常年老三的“济南大县城”,完场这场城市并购后,济南市面积扩大2246平方公里,GDP总量提升896.02亿元,人口总量增加137.58万人。
如果这是一张财报的话,确实做得漂亮。叠加之后,新济南市GDP总量变为8097.98亿元,人口总量变为860.89万人,经济总量也一举超越烟台,直逼青岛。
其实各路主流声音,几乎都聚焦于“强省会”时代的形势使然。
某种程度,这也是事实,或者这几年的济南,在业绩上,或多或少,是有点焦虑的。
02
先不说“中国济南,世界青岛”的省内调侃,经济总量上常年落后于烟台,位居第三,让济南成为首位度最低,或者存在感最低的省会。
内部互相开涮,毕竟还山东人民关起门的家事,可这几年,中西部省份凭借强省会,诸如成都,武汉,郑州,合肥的快速崛起,纷纷刷出存在感。
相比之下,身为有一亿人口,GDP全国第三省份山东的省会,济南,显得沉默许多。在目前这样一个省份与省份,城市与城市竞争日益白日化的年代里,缺少一个省会流量担当。也就意味着,别人对你的认知是不足的,甚至在知乎你都能轻松看到这样的问题。
这让山东多年奉行多年的均衡主义,颇有几分不合时宜的味道。以至于2018年2月22日,山东省委刘书记,做了一场讲话,后来被整理为《山东终于认识到自己落后了》一文中,多少也谈及这样问题。
而最后一根稻草,是18年底,巡视组抵达山东,对济南做了如下评价:“城市首位度不够”,“省会作用不够”,“引领带动作用不够”。
而复盘那些强省会的崛起之路,两年多前,成都从资阳市那里割来一个县级市,叫简阳,还没改成区;八年多前,合肥为了城市南进,和芜湖,马鞍山,三家分巢,把巢湖这个地级市拆成三块。
其他诸如,杭州吞并了萧山、富阳、余杭、临安、桐庐、建德、淳安;西安则代管了西咸新区,并且对旁边的咸阳有所企图,都不一而足。
既然这么方便简单见效快,那索性学一下呗。于是,一场势在必行的城市并购案,而是最大那种,整体并购一个地市市,就此拉开。
03
其实,莱芜并不是济南的第一选择。
首先,济南,莱芜就是两个隔山相望的城市,而隔的这座山就是大名鼎鼎泰山山脉。
所以换句话说,这是两个地理联系称不上便利的城市,事实上,两地的市区距离也超过了50km的城市最佳辐射距离。
而且由于历史上地理上的相隔,莱芜在文化风俗上,是天然亲近鲁南文化的泰安。
但是实话说,环顾济南一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无论从总量还是人口,都不是弱手,想一时整体兼并,几乎是不能消化的。本来具备同样可能性的滨州,由于产业结构是以石油炼化的化工为主,和济南的产业整合的兼容度不高。
可如果你从济南莱芜的两城市的产业构来看,以中国重汽、中油济柴、济南钢铁(现为山东钢铁集团旗下)为代表的工业制造业是济南一大产业基石。
而莱芜,也是中国著名的钢铁之乡,更有意思的是,作为山东第八大企业,山东钢铁集团,济钢和莱钢就是组成集团的两大元老,这次合并,更能集中整合山东中部的钢铁产能。
所以,看来好像是职场式的末位淘汰,某种程度,也算一拍即合的必然选择。
04
至此,似乎一种强省会的光明大道似乎正在铺开,而青岛仿佛在发抖,烟台好像在坠落。
那这种山东式均衡主义是真的要被打破吗?
我想给大家一组有趣的数据,最近人口出生率预计大幅下降至10.50‰,人口负增长成为热门话题。而2017年,山东人口增长率超过17.54‰。
什么概念呢?一向人口高增长的新疆喀什全市的出生率是16.58‰,在全国二孩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但对于山东来说,全面二孩真的带来了一场婴儿潮。
官方给出了三条解释,除了先前计划生育过严,作为儒家发源地的劝生文化之外,最关键的在于,山东县域经济发达,城市发展以中小城市为主。
而这样均衡发展模式下,山东无富市,显得很土鳖,但山东无穷县,人民不算穷。2018年,百强县中山东独占21席,这样遍地开花的模式,除了少数头部城市,房价相比北上广以及江浙等地都要平稳很多,加上经济也不错,生育成本也底上不少。
而山东的群狼模式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讲其实很好—你只看见成都、武汉的美好,但如果你去过这些中西部省份县乡实地走访过,我们必须要真的要想想,资源过度向省会集中的强省会模式,是一种高效崛起,还是一种无奈选择。
05
沿海经济强省,包括山东,其实是没有必要在强省会上过度焦虑的。
济南并购莱芜后,但是总体量,依然和青岛还有着不少的差距。而事实上,山东本身是具备成为双核驱动省份的基础的。
首先是山东经济体量足够大,长期作为中国大省的山东,人口第二、GDP第三、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九(去掉北上天第六),实打实的成绩在这里。其对标对象原本就应该是广东和江苏,而这两省均为双核驱动的代表。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沿海经济强省,诸如浙江,福建无一不是双核驱动。
山东仍然是是现阶段中国北方省份中,综合情况最好的,地理位置最佳,而过亿的人口,加上均衡模式下带了人口高增,有了支撑济南和青岛两大核心驱动的底气。
济南在西,青岛在东,两大城市相隔300KM,客观上,让两者都能成为各自的区域中心,拥有各自都市圈。往深一步说,青岛是山东的海权城市,要深度参与到世界分工体系中,济南是山东的路权城市,可以方便的集中资源,进行突破创新。
毫无疑问,济南合并莱芜,长远看,无论是对济南,还对山东,都是件利好的事。但是不要忽视,这更可能是一次双中心驱动的补全。
06
然而,无论强省会,均衡,还是双中心,都是山东包括济南真正迫切需要的。
坦白讲,山东这几年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与广东和江苏的差距在不断拉大,还产业机构上,面临着转型的压力。
山东产业机构上,以石油、化工、钢铁,金属冶炼、机械等产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接近70%,传统工业高达72%。
这样产业结构首先面临时产能过剩,而且很难形成自生的产业集群,例如海尔,40%元器件来自于广东江苏。缺乏纵向和横向产业链保障,高附加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中的利润最大部分留不住。
更深一步说,利润不足,带来研发的后劲不足,例如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77%,低于0.85%的全国平均水平。某种程度上,高新科技和数字经济,山东称不上亮眼。
还有山东收入稳定的国企为主导的结构,民营经济占比偏低,有相当程度造成山东GDP高,但人均收入不完全匹配的现实。
这些才是真正靠内功,而不是一场城市并购就能解决的。
而变化正在出现。
2018年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山东有四家,魏桥创业、山东能源、兖矿和海尔,而除了四家500强和一众传统山东企业百强企业,同时一批高科技企业也在涌现。
“蓝鲸一号”,中国第一台可燃冰开采平台,制造来自烟台中集来福士。中集来福士还创造了国内首座海上牧场。
山东天岳,全球第4家量产碳化硅衬底材料的企业,是国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引领者,也是国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独角兽企业。
歌尔声学,国内声学市场的龙头企业。
齐鲁制药,2017年齐成功首仿国产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特效药物吉非替尼,迫使进口药降价6成,减轻了患者负担。
等等,而对济南而言,以浪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服务业,正在崛起。事实上,济南数字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已经和制造业一样,突破了3000亿元,成为济南除了制造业另外一大支柱,未来济南将是一座值得期待智慧之城。
对莱芜而言,除了进一步加快支柱钢业转型,更会承接汽车零部件、冶金、化工等产能转移,防止济南产业腾笼换鸟中,出现空心化的问题。
而这些,或许是我们能对这场并购案,能值得更多期许的地方。
07
所以回到开头,历史已经证明,华尔街那些玩着并购游戏拉抬股价的,而不是提升公司内在价值的公司,最后几乎都被雨打风吹去。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并购中,崛起最快的莫过于,杭州。而杭州之所以能二线城市崭露头角,并购带来的人口和规模增长,占比不高。真正实力在于,以阿里巴巴为代表数字经济和以海康威视为代表的高新制造崛起。
而人口和面积上,不乏超过二线的三四城市,诸如保定,南阳等,产业缺乏竞争力,依然要面临人口流出问题。
不过我们依然能能看到,不少城市蠢蠢欲动,不少城市暗送秋波。
但回过头想想,天时,地利,人和之外,就算舞台已经搭好,没个十年基本功,你能唱好主角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莱芜在线莱芜话题张绪忠,莱芜话题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