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第20,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番外篇内容简介
大家好,由投稿人陈昭霖来为大家解答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第20,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番外篇内容简介这个热门资讯。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第20,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番外篇内容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三道
我今年50岁了,我在1990年冬天当兵去了北京,我的弟弟再二年去部队找我,要打工。我当时也刚到北京没有啥人脉,大头兵一个,没办法,我就硬着头皮找了我们部队的助理员,在部队给他找了个活干,可他干了不长时间,就和在一起的工人打架,而且好几次,和一起的工友关系紧张,一共就6、7个人,关系都处不好!我也是恼火的不行!后来他就离开了,我虽然很生气,也是很挂念!
转眼我也退出了现役,我们辗转去了一个钢结构公司在一起打工,在打工的日子里他也是经常和别人发生不愉快,总是在磕磕绊绊。我的父母经常要我们团结互相帮助,所以我一直超心。他结婚后嫌挣钱少,居然要干私刻假章和办假证的违法的事,我当过兵,是个老党员,深知这事的严重性,极力反对,严厉制止。他也答应了,不干了。但是就过了一天,他把电脑和刻章机都买了回来,大张旗鼓的干了起来,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不出所料,警察找上门了,抓了个现行,当时还上了北京台的法制进行时,我和我妹妹、妹夫,操碎了心。我又把他媳妇和闺女送回了老家,他在服刑的日子里,给我要钱,我就不定时、不定期的给他寄,好容易熬出来了,我给他里里外外的买换衣服、鞋子。为了就是让他好好的,不让父母再为他的事操心、受怕!我的老父亲也是专业军人、老党员,正直了一辈子,我的母亲为了我们三个姊妹,操劳了一辈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
他一刚出来时还算遵纪守法,可是没几个月他又想带小姐,当鸡头,我知道他的想法后,怒火中烧,多次找他谈,这是严重违法不能干,因为这事,我和他还动了手。结果还是没有改变他,结果又出事了,容留妇女卖淫的罪名判了,父母在老家,没有几年连续收到北京市公安局的判决通知书,父母的心都碎了。接着还是我和妹妹、妹夫操心,我又把他媳妇和闺女送回,把身上尽有的500元钱给了他媳妇,给他说,孩子还小,别因为没钱难为了孩子,在老家先找个活干,一是可以挣点钱,二是可以换换心情。
我又在北京历史继续重演,不断的给他往里寄钱、寄钱!终于刑期满了,出来了,我真有心不管了,但是看着他的可怜劲儿,于心何忍!
终于他干正事了,当个小包工头,这是正事,开工没钱,我给,工人收麦回家,没钱,我给,收秋回家,没钱,我给,年底了,工程款接不下来,我给!一直干了十几年,我就借给了他220万,工程干的一塌糊涂,伤亡事故不断,烂账一堆,很快干不下去了。我也快50岁了,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我是长子,我得照顾、孝敬父母,我也有回老家的打算了。
他又在老家想搞养鸡拉我投资,我不想干,想要回220万的借款。他一直拉我入伙!啥好话都说了!他也没钱投资,他想把他大姨子的房子做银行抵押凑钱,人家不干,当时他就翻脸了。一直给我哭诉,他想干事,没人帮他!我也心软,扶弟魔就是我这样的人,又给了他150万,一共370万,算我投资。我问他投多少钱时,他说卖一套住不着房子,还有公司一部分没有结的工程款,总之,手里的钱不多,等这些到位了都投进来。先把土地搞到把手续办完,先开着工。各种手续都是他在跑,各种签字都是他在签,就连办营业执照,他说写他自己的名字持股百分之百,镇里的领导不愿意要合伙的企业,“因为有些灰色的事”,可以让律师写个公司内部文件,和伙的企业,也是具有法律效益的。我也没多想,就先干着吧!
工地一开工,我也回来了,我一直要求他赶紧办了,他就一直说忙,工地开工事比较多,也确实忙,我们都忙忙活活的,也没写,但是在我催他几次以后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我在现场说啥都不对,鸡毛蒜皮的事,我们都一直在争吵,我深知工地的危险性,再就是老家的工人年纪都很大,年轻人都不在家,而且在家以种地为主,打零工为辅,安全意识很淡泊,他管理的工地事故频发,伤亡事故都有,到目前为止,他的工地事故官司还没完呢。我当时为工地想的多了一些,没有往别的地方考虑。后来在一次看似心平气和的谈话中,我提到等进了鸡苗,我去管鸡,他搞建设和公关,我们分工,捋顺了,我们再把账捋一下。他也同意了,现在想想他是在应付我。
转眼鸡苗来了,我们都是生手,肯定有点手忙脚乱,棚里温度又高,工人情绪也不好,我还得安慰工人。他又对我发难了,我彻底爆发了!他就一直拿我脾气不好说事,让我把钱留下,等着分钱,不让我管事,不能在公司。我看到了他的真实目的,我要求捋账,因为钱和账都是他在管,他不捋,和我打架,警察出警两次,律师三个人到场,他都不捋账,他知道一奶同胞,而且没有我的名字,开始耍无赖。
我为了父母多活几年,为了不让别人看笑话,我忍了,给我本金370万,我和媳妇这两年在公司出的力也不要了。结果他还不同意,就是没钱,就是拖,随便你!
我想打官司,父母怕丢人,让我们和平解决,他又躲,现在已经卖了10棚鸡了,一百多万了,我啥都不要了,他就是不给我钱!
在施工过程中,他还要我卖房子,把钱投进来,我当时就否了,他就特别的不高兴。
我们的父母一直教育,不能害人、不能坑人,可他怎能下得了手来坑一个帮了他20多年的亲哥,我真是想不通,小时候学的“东郭先生和狼”“农夫与蛇”的故事,我真的就当故事听了!
父母快80岁了,知道了也是气的不行,我还害怕,父母有个好歹,我也担心,一直劝父母,别担心,他会给我的!我的妹妹、妹夫都快气疯了,我还得劝他们。我媳妇一直怕我干傻事,一直不敢说我,一直劝我!我是夜夜失眠!恼!恼!恼!
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txt番外篇
(图源网络,侵权可删)我被亲弟弟墙纸矮了小说免费观看三道
有道是:最是无情帝王家。无论是大热IP改编的宫斗剧,还是历史学者写的专业书籍,那发生在帝王之家的一个又一个故事,都在反反复复地演绎帝王家之中,为了权利而生出的对情感的漠然。
我们惋惜公子扶苏因权力的斗争而辞世,也痛心武后残害自己的孩子。而宋太祖赵匡胤惨死于胞弟赵光义之手的故事,也成了让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二晚,开封东北陈桥驿(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陈桥镇),喧哗声不绝于耳。众将士纷纷议论,当今圣上年幼,自己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可无人知晓,自己无奖可获。
将士们不满的情绪裹挟着"先立赵匡胤为帝"的提议声,愈发壮大。
次日,"黄袍加身"的好戏便在陈桥驿这本无名气的地方上演。由此,名满天下的大宋初建,陈桥驿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而要说变化最大的,莫过于还有赵匡胤家族。从武将之家到帝王之家,赵匡胤变成了皇帝,而他的亲人们也摆脱了原本的身份,成了皇亲国戚。
赵匡胤的胞弟赵光义,本名赵匡义。但在赵匡胤称帝以后,其弟的名字便需避讳,故而赵匡胤御赐其新名"光义"。"匡",本有匡正、拯救之意。赵匡胤被众人推举为新帝,也确实带着匡济天下的意味。
而"匡"其实还有辅助之意,如果不谈避讳,那赵匡义的名字也没什么大问题。毕竟他作为胞弟,作为当时陈桥兵变的主力,是把兄长推上帝位的大功臣。
然而赵匡胤还是给其赐名"光义"。"光",确实是个好字,表达了赵匡胤对这个亲弟弟功劳和地位的承认,赞扬他是"邦家之光"。可赞扬终究只是赞扬,赵匡胤一登上帝位,就意味着兄弟二人的关系再也不复从前。
对此,赵光义想得也很清楚。所以在赵匡胤将他封为殿前都虞候,让赵光义领睦州防御使后,他还是"亲征泽、 潞"。虽然他之后"(被)别赐门戟,封晋王,序班宰相上",但他还是一副愿为兄长肝脑涂地的模样。
可出生时"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的赵光义,又哪像只是个为人臣子的人物呢?
赵光义和赵匡胤一样,也是自幼便卓尔不群,让人畏服。且他隆准龙颜,性嗜学、多艺能,与兄长相比才能并不逊色。虽然赵光义在赵匡胤称帝前能"破州县,财物悉不取",但这反而让我们觉得,他的隐忍可能换来更大的爆发。
“癸丑夕,帝(指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年五十”的大事一出,我们最先的怀疑的对象就是赵光义。
开宝九年(976)冬十月癸丑,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突然辞世。而前一晚,赵匡胤和赵光义俩兄弟还在此地把酒言欢。可天将拂晓,赵光义无事而赵匡胤惨死。再之后,赵匡胤死后的第二天,赵光义便继位称帝。
意外?巧合?天灾,还是人祸?赵光义作为在场者,无法为自己洗清嫌疑。
《宋史》对赵匡胤的死因避而不谈,甚至都不承认在赵匡胤死前兄弟二人曾共处一室。可在诸如北宋僧人文莹所著的《续湘山野录》等书中,"斧声烛影"的传闻却并不少见。
据记载,赵匡胤和赵光义曾和一道士同游同饮。这道士"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征之声",且他偶尔唱出的这些话只有赵家兄弟能听见。道士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兄弟二人不解,问道士何意,结果道士说自己只是说了句梦话而已。可这句"梦话",最终却成了"预言"。
赵匡胤与这道士再遇,道士言:"别来喜安。"赵匡胤则问:"我久欲见汝决克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在?"道士给的答案,并非是"万寿无疆",而是"但今年十月廿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十月廿日夜",正是赵匡胤最终辞世之日。这天原本大晴,星斗明灿,因而赵匡胤大喜。可不久后又天色骤变,大雪和冰雹齐降。赵匡胤又大惊,急忙召弟弟赵光义入宫。"延入大寝,(兄弟二人)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宫人们只能透过窗户上的烛影,见"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等到兄弟俩酒酣饭饱,宫殿外的大雪已有数寸之深。宫人们见赵匡胤引柱斧雪,还转头冲赵光义大声道:"好做!好做!"神似醉酒。
好一番折腾以后,兄弟俩终于消停。赵匡胤"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而赵光义也留在禁内休息。将五鼓,也就是快到凌晨四点的时候,万籁俱寂,太祖已逝,而众人不知。
外人看来,当初那无名道士一语成谶,众人被搞得措手不及。可这一众意外放在一起,又像是有人刻意为之。而继位的赵光义,便最像那"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再加上"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一载又一载后,赵光义弑兄篡位便成了人们相信的"历史","斧声烛影"变成了最佳的解释。而至于当年赵匡胤到底为何突然去世,我们其实仍旧没有足够的证据去下一个定论。
(古今事特邀作者文踪旅迹)
我亲弟弟的儿子应该叫我什么
“我被弟弟拖在地上打得浑身是伤,妈妈只是把弟弟拉开,亲戚说,还好打的是姐姐不要紧,不用上医院也不用赔钱,弟弟还小不懂事,你要原谅他!”姐姐悲愤写道,“可他已经16岁了!弟弟在打我之前,还打了邻居家的小孩,把人脸都划花了,可我爸却说‘打架没事,但一定要打赢’。”这样的弟弟,我该原谅他吗?
“昨晚,妈妈跟弟弟要回自己手机,弟弟不乐意就开始骂人,骂得太难听了,我忍不住说了他两句。谁知他居然把我摁倒,掐我脖子,疯狂扇我耳光,还拿哑铃要打我!我害怕出事就报警了。结果,我妈就骂我,说我报警弟弟会留案底,影响他前途。妈妈说,弟弟现在不是小嘛,他在叛逆期,教育教育就好了。”另外一个姐姐这样写道,弟弟打我的样子,就是我爸发起疯来打我妈的样子,面对这样的弟弟我该怎么办?
看到这两个咨询帖,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我知道,只要父母的养育方式没有改变,这样的悲剧就会源源不断的发生。
平时身边就总有家长很气愤地来咨询我,“为什么我女儿都5岁了,还不能懂事点?弟弟小不懂事她却总是要跟弟弟争,搞得我很烦就忍不住骂她,她要能让着弟弟,不都没事了吗?”
也有朋友跟我吐槽,“育儿课总让我们不要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可是我儿子都3岁了还不懂让着弟弟!我不打他他就打弟弟,你说怎么办?”
所以,你看,根源在哪里呢?
孩子的年龄是原罪吗?只是因为姐姐比弟弟早出生,就应该承受更多委屈吗?还是男女有别?妈妈,你说好的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一碗水端平呢?
“你是姐姐/哥哥,就要让着弟弟/妹妹”这种过时的教育理念,你身边还有人在用吗?
我在网络上随手搜了一下,发现还有无数的姐姐曾发过同样的问题。诸如:
“被自己亲弟弟长期殴打、辱骂怎么办?”
“我被弟弟气疯了,终于决定拉黑他!”
“总被弟弟打,该怎么原谅他?”
“姐姐就应该让着弟弟吗?”
“如何看待16岁的亲弟弟用热油泼姐姐脸,导致毁容?”
……
“他就是叛逆,我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再说严重一点,他就离家出走了,我实在也是没办法。”很多妈妈被问到以上问题时候,常常给出这样的答案。
这些都是青春期男孩最经常出现的不良行为,大多父母对此表示无能为力。
青春期的男孩控制不住自己的攻击行为,的确有他的生理因素在影响,但父母的行为,才是真正决定孩子行为的重要因素。
二胎或多孩家庭,兄弟姐妹之间的争端无可避免,也是常态,但当孩子们出现冲突的时候,父母截然不同的做法却会决定孩子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决定在他未来漫长的一生中将会如何行事。
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创始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说:“原生家庭对家里子女的影响越深刻,子女长大后就越倾向于按照年幼时小小的世界观,来观察和感受成年人的大世界。”
所以,作为父母的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男孩的内心世界,才能正确引导他成为一个独立、负责、有爱,以及愿意合作的社会人。
那么,男孩子究竟为什么易怒易爆,控制不住爱打人?
3个角度告诉你,为什么男孩爱打架
一、生理原因:睾丸激素激增让男孩狂躁,大脑结构不同让男孩更爱用动作解决问题。
在我们生活的今天,我们会发现,女孩似乎更能把握自己,她们积极向上,学习认真,工作努力。但是,男孩在生活中却更多的表现出不思进取,学习成绩差,沉迷网络,易怒暴躁,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因为,男孩与女孩身体构造上有2个最大的不同,正是这两个不同导致了男孩女孩行为上的区别。
第一个不同是:男孩体内会产生睾丸激素。
睾丸激素能让男孩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男人,同时也会对他的大脑产生影响,让他变得精力旺盛,易怒狂躁,攻击性强,对竞争更感兴趣;
所以,澳大利亚著名家庭问题专家史蒂夫.比尔达夫在他的著作《养育男孩》书中说:“睾丸激素会对男孩的心情和精力造成影响,让男孩们精力旺盛,也会使他们变得狂躁。
男孩在长到4岁左右时,睾丸激素会激增到之前的2倍;所以,这段时间,小男孩会对战斗,英雄行为,冒险等游戏产生浓厚兴趣;他的攻击性在这个时期开始显现,如果父母这个阶段没有进行正向引导,攻击行为就会延续一生。
在6-13岁这个阶段,男孩心理进入另外一个性别确认阶段,于是他开始想尝试着成为男人。如果这个阶段,父亲陪伴不够,他们就会不断制造麻烦引起父亲的注意。他们的目的,是想靠近爸爸,向爸爸学习,并模仿他。”
如果父亲在这个时期,没有给儿子以一个成熟的男人应该如何行事的行动榜样,那他就会向他的同龄人学习如何行事——打架、抽烟、逃学、沉迷网络游戏等等。
要特别注意的是,在11-13岁这段时间,男孩的睾丸激素含量会达到蹒跚学步时的8倍!”
在14岁时,男孩的激素含量达到人生中的最高水平。所以,青春期的男孩由于发育太快,大脑组织将重新组合,行为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强烈的性意识在他头脑中挥之不去,焦躁不安时刻与他相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血气方刚。到25岁前后身体才能适应这种身体的剧烈变化,才会逐渐平静下来。
第二个不同就是:男女童的大脑结构不同。
对于所有婴儿来说,大脑左半球皮质的生长速度都会比右半球皮质慢,但是女婴体内的雌性激素却会促进大脑细胞的快速发育,导致男女童在大脑上的发育结构产生了7种区别。所以,我们说女孩比男孩会早成熟2年。
女孩因为雌性激素的作用,左右大脑半球之间连接异常发达,所以在情感共鸣,语言表达等方面,女孩比男孩们更能驾驭。而男孩的右脑半球发育会比左脑发达,右脑主管行动、计划,因而在遇到问题时女孩习惯用语言解决,而男孩则习惯用拳头解决。
男女孩生理构造没有更好,只是不同。
我在此强调男女生理上的不同,没有任何其它因素,只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孩子之间的不同,好用适合的养育方法去帮助孩子茁壮成长。
二、心理原因:缺乏安全感,自尊心强,为追求归属感形成错误信念。
1、缺乏安全感的反抗,自尊心强,会用攻击来掩盖内心的恐惧。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曾经非常听话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但是到13岁之后,就不再这样了。
是的,青春期本来就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第二次逆反期。这个时期的男孩子自尊心极强,他要以反对旧有的一切生活、价值以及规则的方式来确定自己的独立,因为他要宣布自己的生命、精神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是完全独立的,是与众不同的,他会为独立自主意识受阻而奋起抗争。所以当一个家庭的子女到达青春期时,家里的各种“潜规则”和“显规则”都会受到挑战和质疑。
但是,他们内心又非常的不安,因为他隐隐知道自己似乎还没有习得足够的能力,去驾驭这个刚刚快速发育的成人身体。所以,他们会表现得异常粗暴,用大声咒骂以及攻击行为来掩盖他们的恐惧。这个时期的孩子,比父母们所以为的更需要关注和陪伴,他们需要安全感,需要明确的规则和指引,才能让他们更有信心去独立。
2、出生顺序及家庭成员的态度,决定孩子的行为特征。
置身一个家庭就好像在演一出戏。出身的顺序不同就好像戏中的不同角色,各有其明显而独特的性格特征。虽然出身顺序不是个性发展唯一解释因素,但是一个重要因素。
《正面管教》的书中指出:“孩子们基于对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总是在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做着决定并形成信念。他们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决定智商,建立在他们对自己为了‘生存’和‘成长’而需要怎么做的信念之上。
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们会把自己和兄弟姐妹相比较,而且会认定,如果自己的某个兄弟姐妹在某个方面做得很好,那自己唯一‘生存’选择只能是以下四种选项之一: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发展自己的能力;竞争,努力做得比家中其他孩子更好;反叛或者报复;因为相信自己赢不了而放弃。”
很多孩子在努力做得比姐姐或各个更好的过程中失败了,被娇惯长大的孩子会选择反叛或报复来“求存”以获得归属感;而被高要求的孩子,则会选择放弃来“求存”以获得归属感’。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弟弟打姐姐的普遍行为?这也是其中一个心理因素。
我们能想到的描述老小的特征就是娇惯。通常,弟弟作为家中老小,不但被父母娇惯也通常会被哥哥姐姐娇惯。这使得他们很容易错误地认为,他们必须不断地操纵别人为他服务,才能显出自己重要。
对于受到骄纵的孩子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只要他们没有得到别人的照顾,或自己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往往认为生活不公平。他们经常感到自己被这种不公平伤害了,并且认为自己有权发脾气,并为自己感到难过,或者会以一种对别人有破坏性或伤害性的方式来报复,比如打、骂、毁坏东西等等。
所以,上述姐姐,妈妈都会被青春期的弟弟骂或者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让孩子产生了错误的生存信念。
而作为姐姐,老大这个角色,我们能够想到的词语是什么?几乎都是诸如负责、领导者、专横(哪怕他们内心行为别人为了自己做得更好)、完美主义、挑剔(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好胜、独立、保守、循规蹈矩。因为老大是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他们往往错误地认为必须成为第一或者最好,才能显得自己重要。
另外,很多姐姐处于重男轻女的家庭,平时没有获得父母的关注和足够的爱,所以,她们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信念是,只要我为父母及弟弟无私奉献自己的一切,她们就会把爱分给我一点。
这是让人悲伤的一种选择,因为,为家人无条件付出,为弟弟付出是很多姐姐们认为是自己靠近父母的唯一方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姐姐被说成是“伏地魔”(网络上专指为弟弟疯狂付出的姐姐“扶持弟弟狂魔”)的原因。
姐姐们太缺父母的爱了。所以,即便是被弟弟打时心中有委屈和不甘,也很快会质疑自己这样的信念是否不对。她们从小的生活氛围,让她的潜意识里误认为自己是不配或者不值得被爱的,唯有为父母为弟弟不断地付出和奉献才是她们的天职。
心疼这样长大的姐姐们啊,她们太缺爱,以至于一生都在用奉献的方式去追求童年时缺失的那份爱和认同。
三、环境原因: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行为。
当然,除了以上两个原因外,家庭环境的因素也决定了孩子的行为特征。
1、如果父母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你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就是你现在与世界的相处模式。所以,你父母的关系,决定了你与其他人的关系。
一个在充满尊重、爱与合作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也自然学会了用尊重、爱与合作的方式与他人相处。
而正如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一个在严厉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认为生活就是一场苦难,就会对周围环境会产生敌对的情绪。”
这些在无爱(严厉让孩子感知不到爱,而感到伤害)环境下成长的儿童,会以看待那些曾伤害过他的人的方式来看待任何人。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孩子在外总是打架斗殴,打起人来非常狠,毋庸置疑,他在家里也是这样被父母家人对待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是以被打骂的养育方式成长过来的,那面他就很难学会用除了打骂之外的方式去对待身边的人。因为,他会天然地认为,打骂就是爱他人的唯一方式,而这会使得他对他人无比苛刻。
我身边有个朋友曾非常痛苦地告诉我:
“我老公为什么总是骂我呢?家里的经济主要是我在支撑,每天辛辛苦苦下班回家给他们煮饭做菜,他却总骂我煮的烂,什么事都干不好。无论我做什么好像都是错的,他看不见我的一点点好。”她非常委屈地告诉我,“当我跟他说每天被骂让我很委屈的时候,他却振振有词说他都是为我好才骂的。”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觉得打骂家人是天经地义了,因为他的错误信念是,打你骂你都是为你好。他从哪里得来的这个信念?是童年时期,从父母对待他的方式中学到的呀。
英国鲁道夫.谢弗在《儿童心理学》书中说:“男性儿童期的破坏性和制造麻烦的行为,是青少年及成年犯罪的典型征兆。
如果那些早年就开始一直表现出很高水平的攻击性的男孩,小时候没能学会抑制自己的情绪冲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成年期的攻击性。
调查数据显示,那些不仅喜好攻击,而且来自不良家庭,目睹冲突,很少受到有效训练或者监督的儿童,更有可能保持攻击性。而易攻击性的父母拥有易攻击的孩子的倾向,可延续三代。”
所以,为什么很多暴力家庭出来的孩子,哪怕最后他拥有了极高的学历和知识,却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家暴行为。因为,对于每个人而言,渴望回到童年时自己熟悉的状态中会让人们心里有安全感,这种对回归童年的潜在渴望就像毒品一样让人难以自拔。
同时,用曾经自己最反感的父亲的行为来行事,是很多男人在用难以察觉的方式来表达对父亲的认同。因为,让一个人从内心里去否定父母是错误的,父母不是自己以为的那样不爱自己,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
所以,上面的姐姐说,弟弟打我的样子,像极了父亲打母亲的样子。是的,这就是一种模仿和认同,就是他形成的错误的信念导致的行为。
那么,我们要如何避免男孩子出现暴力倾向,以及形成错误认知呢?
6个方法,教你养育出独立有爱负责任的好男孩1、0-6岁阶段:妈妈要多跟孩子说话并鼓励他,给足儿子百分百的爱。
在这个阶段,是求安全感和确认是否值得被爱的时期。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与父母(至少是其中一方)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
如果男孩在这个阶段由母亲来照料,母亲就会成为这个孩子心中寻求爱情的第一参照,也会成为他与外界相处方式的第一参照。
母亲最好能够教男孩知识并且乐于与孩子交流,那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大脑发育晚上,使得他获得更多的讲话技巧,从而使他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也要多鼓励和赞叹他所做的有趣的事情。父亲多陪孩子玩耍打闹,为他讲故事,生病时多温柔照顾,这会让小男孩懂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是值得被爱的;男人是善良温柔的,是会陪伴母亲与孩子的;男人同样会阅读,有能力撑起这个家。
这是极其重要的一课,学会和照顾他们的人保持亲密的关系,信任那个人——能够感受到温暖并理解别人的付出和善意。
2、6-13岁:父亲全情付出,让孩子学习成为男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父亲的付出非常多。如果希望孩子变得有爱、独立、自信和有担当,而不是易怒暴力与自私,那么父亲就要经常陪伴孩子。每天都有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这是底线。
李嘉诚说:“一个人无论他事业上有多成功,都永远无法弥补他在孩子教育上的失败。”父亲要及时回家,常与孩子一起玩耍嬉闹,同时教会他很多东西,如:学会体会别人的感受和情绪,教会他尊重女性,重视家庭。而不是表现出,工作永远比家人孩子更重要的态度。
我有个朋友,他就是一个非常有爱的父亲。每天下班回家(18:30-19:00),都会有固定的时间30分钟用来全情陪伴他的儿子,我们称之为“地板时间”。
他陪儿子玩非常低幼的,在成人看来极其无聊的但孩子喜欢的游戏。如果哪一天他没法准时回家,都会提前打电话跟儿子“请假”,然后延后当天的“地板时间”。每天仅仅这样的30分钟,他儿子跟他的关系比跟妈妈还要亲密。
对爸爸儿子非常信任,所以从来也无需大吼大叫来教导他。进入小学后,这个孩子也一直非常优秀,因为安全感非常足,他就对自己的学业很用心,也很有合作精神,老师对他赞赏有加。
有一阵子,他儿子突然变“坏”了:作业没有做,上课不专心各种捣乱,这突然的奇怪行为让老师跌破眼镜。老师与我朋友沟通后,才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段时间孩子表现不好,是因为家里出了状况。
当时,孩子的爷爷生病住院了一周,每天晚上爸爸都没有回家而是去医院陪床,所以,孩子内心不安,无比焦虑进入“求存模式”以追求归属感。
他爸爸知道后,立刻跟其他家人调整了陪床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没几天果然又恢复如初。经此后,他更加坚信,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
他说:如果你发现一个孩子的行为出现了问题,一定要先从家里找原因。攘外必先安内,把孩子的心稳下来了,他就有了探索世界(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3、尽量放手,孩子的事让他自己做。
不要娇惯孩子,训练孩子的生活技能,尽量让孩子的事情自己做。不要认为只要学习,其它都不重要,也无需实践。生活并不只有学习这唯一一件事,生活是复杂而多面的,如果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而包办一切,孩子就会丧失生活的勇气。
到了青春期,无法独立自理的孩子会有更强的无力感和恐惧感,因为他感受到了自己想独立却缺乏独立能力的无能,他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是被妈妈“吞没”了,这在心理学中叫做“吞没创伤”。他害怕自己在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妈妈的帮助,即便只是一个小婴儿,也会渴望独立生存,依赖他人是一件让人无助的感受,何况是个拥有成人身体的少年。
这样的孩子,就会突然变得愤怒,暴躁,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因为他的无助无处发泄,他就会将暴力的矛头转向溺爱他的人。
就像那个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一个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在被执行枪决前,说我想最后吃一口妈妈的奶,妈妈答应了。谁知,这孩子居然狠狠地把妈妈的奶头咬断,他绝望地说:“我恨她,是她毁了我的一生!”
还有那些杀了自己母亲的少年犯,都是源于这种可怕的信念,慈母多败儿,希望这样的悲剧越来越少。
4、给孩子贡献的机会,真诚向孩子致谢。
个体心理学认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当孩子们有机会为他人做出贡献时,他们就会感受到归属感(情感连接)和价值感(有能力)。
特别是十几岁的男孩总是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他们的道德标准只服从于自己的兴趣,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要提供给孩子做贡献的机会,父母的任务是让孩子加入为他人服务的行列——他们可以帮助老人、帮助家人分担家务,他们能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满足感,同时也能因为收获感谢而建立自尊。
父母要想出一些孩子能替你分担的所有事情,然后把任务分配给孩子。如:请他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遇到冲突或问题,不要替孩子解决,而应邀请孩子解决,“孩子,我们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我需要你们的帮助解决这个挑战。”
如果孩子帮你解决了问题,一定要用语言表达感激他们的贡献,如:“谢谢你做了XX事,我不需要再为这事情着急了。”或者“宝贝,我想要因为你昨天帮助我收衣服向你致谢。”等等。
我们不要认为谢谢是一种疏离和客气,家人们更需要我们表达感谢,而不是感觉理所应当。由此,孩子也会从中学会了如何去为他人做贡献而非索取,学会了如何去关注别人做了什么或者他们怎样帮助了别人,而不是他们穿戴了什么,拥有什么物质之类的事情,同时,还能够教会孩子如何去感谢别人。
人与人相处最好的方式,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家人,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客人。
5、妈妈要有对孩子说“不”的勇气
现在很多育儿理念,都在强调“和善而坚定”、“温柔有力量”地对待孩子。什么是和善?和善就是尊重孩子,用尊重而非羞辱和责骂的口气与孩子说话;
什么是坚定?坚定就是父母也要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并不是什么事都要按照孩子的要求去做,才是爱。
举个例子,提前约定好几点要做作业。到了做作业的时间,而孩子还想看电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想看电视,同时又到了做作业的时间。”然后,坚定地关掉电视。
孩子可能会因此跟你讨价还价,或者为此会跟你大吼大叫,大哭大闹,记住,理解他的情绪,因为被拒绝的确会激发人类强烈的不满情绪,特别是前面几次的坚定,他们可能会对我们充满怒气。我们要尊重他表达怒气的权利,也必须尊重自己说“不”的权利,言出必行。
这时候,我们也要坚定地对孩子平静地说:“不!”“不!”
父母要学会维护规则,让孩子知道你是有底限且能坚持到底的人。不是他大吼大叫发脾气,或者哭哭啼啼讨价还价就可以操作的。
如果孩子对你大吼大叫,你要尊重自己,这样对孩子说然后离开:
“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人的说法。”
“我很在乎你,会等到我们能互相尊重时再继续谈。”
“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觉得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的怒气的其他办法。”
想让孩子高兴是我们的天性,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如果我们通过牺牲规则来换取孩子的高兴,或者处于害怕而对孩子妥协,这时就需要提高警觉了。我们并不是要随意拒绝孩子的所有要求,而是当孩子的欲望,要求和规则相抵触时,或者不符合当前的形势需求时,我们必须有说“不”的勇气。
而当我们能够勇敢对孩子说“不”,孩子也能从中学到,对不合理请求说“不”的勇气;能够从中学到,尊重规则,尊重他人的说话方式,以及当不被尊重时候自己应当如何自处。
他不会再用暴力来解决问题,对抗规则。
6、注重榜样的力量
父母们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和行为,却期待孩子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而脑科学告诉我们,我们脑海中的“镜像神经元”,就是会忍不住对自己经常看到的他人的言行进行模仿,这也是榜样力量之所以有效的原因。
如果家长自己动不动就暴怒,打骂家人或打骂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如何处理冲突和问题。是头脑风暴来解决,还是直接用发脾气、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
所以,当你注意到自己被激怒时,学会深呼吸(默默数到10,把手放在心口),或者离开去冷静一会儿再回来处理。如果不小心发了脾气,要及时跟孩子道歉,矫正自己的错误做法,重新与孩子用尊重的方式解决问题。
当然,以上的养育方式,对女孩子同样有效。那么,对于开头我们说的被弟弟打的姐姐,我也同样给出两个建议。
美国罗纳德.理查森博士在他的著作《超越原生家庭》里指出:“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从心理和感情上摆脱早期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再重复原生家庭中的一切,也不刻意去做与之截然相反的事情。”
方法一:接纳自己以及自己的处境,告诉自己,情况确实就是这样。
告诉自己,是的,情况就是这样,这就是我的家庭,父母没有我期待的那样爱我,这很让人痛苦,很让人难以接受,但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平等的爱孩子。因为他们的经历、认知水平以及所学习到的信念,就是男孩是重要的,女孩是用来奉献的。但我不认为这是我的错。
学会理解自己的痛苦,允许自己伤心,同时勇敢地对家人说“不”。
当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坦诚地告诉爸爸妈妈:“当你做xx事情、说XX话的时候,我感到很伤心很委屈,因为我希望你也能够考虑我的感受,像爱弟弟一样爱我。”
同时,也要接受客观存在的事情,那就是当你表达了你的需求和感受后,可能依然得不到你期待的父母的情感回应,这没关系,至少,你已经迈出了为自己发声,保护自己的第一步。这为你之后从心理上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来说,极其重要。
方法二:每天写成功日记,学会欣赏自己,告诉自己我值得被爱。
每天写自己的成功日记,哪怕只是非常微小的一件事,比如:“今天,我勇敢地跟妈妈说出了我的真实想法。”“今天我感到难过的时候,还是坚持阅读”等等。你会发现,当你每天写下成功日记之后,在你感到沮丧,伤心的时候翻起来看看,你会对自己以及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希望和勇气。
要学会为自己寻找目标,而不是为改善与家人的关系而寻找目标。
如果你希望自己优秀,而不是为父母学习,那就去努力。即便成绩没有进步很多,工作没有赚很多钱,依然为自己点赞,因为你为自己的目标又做出了努力。不为了讨好他人而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也是一种脱离原生家庭影响的方式。
要学会欣赏自己,爱自己。
写下自己的优势,或者说优点,看到自己的价值。
要正确地爱自己。
你心里期待父母怎么对待你,虽然他们做不到,但请你就用这些你期待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比如:你希望父母关心你的身体,那你就关心自己的身体;
你希望父母关心你的心情,那你就在自己情绪不好的时候,给自己买个喜欢的东西,鼓励自己,放一首喜欢的歌给自己听等等。
想一想,我是我自己,我终会独立生活。即便父母不爱我,但我可以爱我自己,我可以依靠自己幸福的生活。
是的,我们要理解,全世界的人都想要个理想的妈妈。希望她提供给我们我们所需要的全部关爱、包容和安全感。但你终会明白,人生而孤独。我们要学会给爱,而不是期待被爱。如果期待被爱,那就自己做自己的理想母亲来爱自己。
《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说:“你的生命就像你的家,因为你的不坚持,却让别人进来布置。但是你不要忘记了,在里面住一辈子的还是你啊。”
父母,也无权来布置你的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第20,我被亲弟弟墙纸爱了,番外篇内容简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