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入债券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吗,买入债券的会计分录
大家好,由投稿人苏松小来为大家解答买入债券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吗,买入债券的会计分录这个热门资讯。买入债券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吗,买入债券的会计分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买入债券是什么意思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
“保本”就是没亏钱?
“P2P”是如何消失的?
“抄底”为什么总“撞腰”?
买基金“追星”,靠不靠谱?
买黄金保不保值?
......
这些问题,书里都有答案!
两位作者均科班出身,
10余年金融工作经验总结。
一本书带你领略金融市场的云谲波诡,
为你破除“财商教育”造成的幻觉,
帮你尽可能避免重大投资失误!
普通人买债券要注意什么?
固定收益投资是以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本质上就是“放贷吃利息”。虽然这种经济关系古来有之,但仔细想想,现代社会普通投资者想对外放贷并不容易。
投资者可以通过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再把钱借出去间接实现对外放贷,但投资者却很少有机会像银行那样直接把钱借给企业和个人。少数熟人间的借贷往来,与其说是金钱债,不如说是人情债,并不能作为一种正经的投资方式。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在民间借贷中,只有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倍以内的利息才是受法律保护的,2023年1年期的LPR为3.65%,这个数字的4倍就是14.6%,超出14.6%的部分如果借款人死扛不还,贷款人也就只能认栽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买债券是一种近似对外放贷的方式。债券是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有价证券,绝大多数债券都会列明债务利率和还本付息的期限。投资者购买并持有债券,就相当于把钱借给了债券发行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债券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我国债券市场总存量已经超过了140万亿元。但对于个人来说,买债券的投资方式并不普遍。
客观原因是个人直接买债券门槛很高,渠道也受限制。过去,老百姓能买到的债券只有储蓄型国债,这种国债的利息比银行存款高一点,到期之前没法交易。即便这样,投资者想要购买也需要去银行排长队。2002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柜台业务启动,最开始只有记账式国债在售,渐渐地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一些高评级的企业债也能买到了,但只是理论上的情形,实际上记账式国债余额依旧占据了99%以上的比例。
除了在银行柜台,投资者通过证券账户也可以购买债券,这听上去容易了许多,但交易所对券种的限制依旧很严格。如果是买进信用评级在AAA以下的债券,需要满足“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对多数人来说,要“合格”的难度是很大的,如“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或“证券账户资产不少于300万元”。根据证监会相关人士的披露,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持有债券余额不足400亿元,持债占比仅0.3%,机构投资者仍是绝对主力。
其实,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也没必要直接购买债券,有很多以债券作为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纯债型基金,都能让投资者间接享受到债券带来的利息收入。而在一些混合型金融产品中,债券投资往往也是作为“基底”存在的。债券投资通过与股票等较高风险资产进行组合,起到稳定收益的作用。
接下来就要说说债券投资的风险了。债券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属性,又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它的投资收益既关乎债券能否如期兑付,也会受到交易价格变动的影响。前面提到过,风险就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债券投资的风险也具有“二重性”,它兼具与兑付有关的信用风险和与价格波动有关的市场风险。
有一部分债券是由政府、央行等单位发行的,如国债。在国家信用的支持下,这一类债券的违约概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其价值只会受到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债券被称作“利率债”。市场利率可以近似视作持有货币的无风险收益率,也相当于持有债券(而放弃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市场利率抬升时,新资产的收益率都上升了,投资者会有一种卖掉旧债券的冲动,这会导致债券交易价格下降。反之,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交易价格也会上升。
当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持有利率债的时候,债券价格波动会导致账面的浮盈或浮亏,但如果死扛到底,把债券持有到期,投资者将大概率获得票息和本金的兑付,前面的浮盈和浮亏也将逐渐消失。当然,投资者也可以选择在债券有浮盈时把它卖掉。
由此可见,利率债是一种非常稳健的、几乎不会造成实际损失的金融资产。遗憾的是,它的收益率非常低,比在银行存钱高不了多少。多数投资利率债的机构,除了基本的配置需求,主要还是奔着价差去的。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想在债券上收多一点的利息,拉开与存银行的差距,就要考虑“信用债”了。
所谓的“信用债”,就是那些叠加了主体信用风险的债券。根据发行人是企业、金融机构,还是地方政府平台,信用债又可以分为“产业债”“金融债”“城投债”。显然,信用债的收益率会比几乎无风险的利率债要高,高出的部分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信用利差”。信用利差实际上反映的是对投资者承受的信用风险补偿。
信用债利率也会随着发行人不同而存在差异,发行人信用越好,信用利差越小,信用债利率也越低;反之,如果发行人信用一般,还想发债券,只能通过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了。关于发行人的信用,也会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来评价,评级机构会在研究分析发行人的实力、资质、发展前景后把它的信用等级划分为“AAA”“AA”等不同的档位。国际上一些评级机构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它只要下调某一只信用债的评级,债券价格就会大跌。
很显然,信用债一旦出现违约情况,债券持有人就很可能只能收回一小部分本金,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比如2020年华晨集团的债券违约,之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据说普通债权的清偿率只有12%,也就是说100元面值的债券只能收回12元,这是挺可怕的。别看信用债平时人畜无害,一旦选错了券,它立即就露出了獠牙,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关于信用债,还有几点要特别提示的。
一是信用债在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与股票很不一样,买得了不见得卖得掉。就算是机构投资者,找买家和卖家也需要依靠“QQ群”和“朋友圈”去匹配。当发行人的信用崩坏时,坏消息会快速传导到公开市场上,大家挤在一块都想逃命,结果就是债券跌成白菜价。
不过也正是因为债券的流动性不好,价格跌得快,涨得也快,永煤债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2021年,河南永城煤电集团的一只债券没有按时向投资者支付,投资者一下子慌了,不仅永煤集团自己的债券,很多煤炭企业的债券都出现了折价大甩卖,后来永煤的信用危机阶段性化解,债券价格又涨了回去,危机中勇于接盘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在国外早就有在“垃圾债”中淘金的投资基金,在我国债券违约事件不常见,投资结果无法多次验证,真去这样操作还是有点火中取栗的意味,要接不住容易被砸扁。
二是截至目前,出现过违约的债券都是产业债,城投债还没有主动违约过。市场上也一直有着“城投信仰”的说法,“信仰”的意思就是我们也不用拿着发行人的财报分析来分析去了,相信地方政府会兜底就可以了。但要记住,相信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是我们关于投资的最经典的误解之一。与信仰博弈,很难一直都是赢家,就看最后谁接棒。
除了“利率债”和“信用债”,“可转换债券”也是一种特殊债券,由于它附加了转股权利,交易价格会和股票高度联动,债券的性质反而没那么突出了。关于可转债投资的事情,我们会在第三章讲。
我们一般不直接持有债券,并不意味着债券的风险就跟我们绝缘。即使是持有以债券作为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债券的表现也会影响投资收益。如果不幸踩了个信用大雷,最后发行人还被破产清算了,产品净值就很可能被砸个大坑。在购买金融产品时看看它的投资风格,底层的债券是什么,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聪明投资者避险指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出版社】,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市场利率如何变化时投资者会买入债券
“保本”就是没亏钱?
“P2P”是如何消失的?
“抄底”为什么总“撞腰”?
买基金“追星”,靠不靠谱?
买黄金保不保值?
......
这些问题,书里都有答案!
两位作者均科班出身,
10余年金融工作经验总结。
一本书带你领略金融市场的云谲波诡,
为你破除“财商教育”造成的幻觉,
帮你尽可能避免重大投资失误!
普通人买债券要注意什么?
固定收益投资是以债权债务关系为基础的,本质上就是“放贷吃利息”。虽然这种经济关系古来有之,但仔细想想,现代社会普通投资者想对外放贷并不容易。
投资者可以通过把钱存在银行里,银行再把钱借出去间接实现对外放贷,但投资者却很少有机会像银行那样直接把钱借给企业和个人。少数熟人间的借贷往来,与其说是金钱债,不如说是人情债,并不能作为一种正经的投资方式。还有一点要提醒的是,在民间借贷中,只有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4倍以内的利息才是受法律保护的,2023年1年期的LPR为3.65%,这个数字的4倍就是14.6%,超出14.6%的部分如果借款人死扛不还,贷款人也就只能认栽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买债券是一种近似对外放贷的方式。债券是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债务人,为筹集资金,按照法定程序发行的有价证券,绝大多数债券都会列明债务利率和还本付息的期限。投资者购买并持有债券,就相当于把钱借给了债券发行人。经过多年的发展,债券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本市场融资工具,我国债券市场总存量已经超过了140万亿元。但对于个人来说,买债券的投资方式并不普遍。
客观原因是个人直接买债券门槛很高,渠道也受限制。过去,老百姓能买到的债券只有储蓄型国债,这种国债的利息比银行存款高一点,到期之前没法交易。即便这样,投资者想要购买也需要去银行排长队。2002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柜台业务启动,最开始只有记账式国债在售,渐渐地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一些高评级的企业债也能买到了,但只是理论上的情形,实际上记账式国债余额依旧占据了99%以上的比例。
除了在银行柜台,投资者通过证券账户也可以购买债券,这听上去容易了许多,但交易所对券种的限制依旧很严格。如果是买进信用评级在AAA以下的债券,需要满足“合格投资者”的标准。对多数人来说,要“合格”的难度是很大的,如“年收入不低于50万元”或“证券账户资产不少于300万元”。根据证监会相关人士的披露,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持有债券余额不足400亿元,持债占比仅0.3%,机构投资者仍是绝对主力。
其实,从实质重于形式的角度来看,投资者也没必要直接购买债券,有很多以债券作为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如银行理财、纯债型基金,都能让投资者间接享受到债券带来的利息收入。而在一些混合型金融产品中,债券投资往往也是作为“基底”存在的。债券投资通过与股票等较高风险资产进行组合,起到稳定收益的作用。
接下来就要说说债券投资的风险了。债券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属性,又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进行交易。它的投资收益既关乎债券能否如期兑付,也会受到交易价格变动的影响。前面提到过,风险就是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债券投资的风险也具有“二重性”,它兼具与兑付有关的信用风险和与价格波动有关的市场风险。
有一部分债券是由政府、央行等单位发行的,如国债。在国家信用的支持下,这一类债券的违约概率极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故其价值只会受到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这种类型的债券被称作“利率债”。市场利率可以近似视作持有货币的无风险收益率,也相当于持有债券(而放弃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当市场利率抬升时,新资产的收益率都上升了,投资者会有一种卖掉旧债券的冲动,这会导致债券交易价格下降。反之,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债券交易价格也会上升。
当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持有利率债的时候,债券价格波动会导致账面的浮盈或浮亏,但如果死扛到底,把债券持有到期,投资者将大概率获得票息和本金的兑付,前面的浮盈和浮亏也将逐渐消失。当然,投资者也可以选择在债券有浮盈时把它卖掉。
由此可见,利率债是一种非常稳健的、几乎不会造成实际损失的金融资产。遗憾的是,它的收益率非常低,比在银行存钱高不了多少。多数投资利率债的机构,除了基本的配置需求,主要还是奔着价差去的。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如果想在债券上收多一点的利息,拉开与存银行的差距,就要考虑“信用债”了。
所谓的“信用债”,就是那些叠加了主体信用风险的债券。根据发行人是企业、金融机构,还是地方政府平台,信用债又可以分为“产业债”“金融债”“城投债”。显然,信用债的收益率会比几乎无风险的利率债要高,高出的部分也有一个专业名词,叫作“信用利差”。信用利差实际上反映的是对投资者承受的信用风险补偿。
信用债利率也会随着发行人不同而存在差异,发行人信用越好,信用利差越小,信用债利率也越低;反之,如果发行人信用一般,还想发债券,只能通过高利率来吸引投资者了。关于发行人的信用,也会有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来评价,评级机构会在研究分析发行人的实力、资质、发展前景后把它的信用等级划分为“AAA”“AA”等不同的档位。国际上一些评级机构其实是非常厉害的,它只要下调某一只信用债的评级,债券价格就会大跌。
很显然,信用债一旦出现违约情况,债券持有人就很可能只能收回一小部分本金,从而蒙受巨大的损失。比如2020年华晨集团的债券违约,之后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据说普通债权的清偿率只有12%,也就是说100元面值的债券只能收回12元,这是挺可怕的。别看信用债平时人畜无害,一旦选错了券,它立即就露出了獠牙,风险其实是很高的。关于信用债,还有几点要特别提示的。
一是信用债在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与股票很不一样,买得了不见得卖得掉。就算是机构投资者,找买家和卖家也需要依靠“QQ群”和“朋友圈”去匹配。当发行人的信用崩坏时,坏消息会快速传导到公开市场上,大家挤在一块都想逃命,结果就是债券跌成白菜价。
不过也正是因为债券的流动性不好,价格跌得快,涨得也快,永煤债就是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2021年,河南永城煤电集团的一只债券没有按时向投资者支付,投资者一下子慌了,不仅永煤集团自己的债券,很多煤炭企业的债券都出现了折价大甩卖,后来永煤的信用危机阶段性化解,债券价格又涨了回去,危机中勇于接盘的人赚得盆满钵满。
在国外早就有在“垃圾债”中淘金的投资基金,在我国债券违约事件不常见,投资结果无法多次验证,真去这样操作还是有点火中取栗的意味,要接不住容易被砸扁。
二是截至目前,出现过违约的债券都是产业债,城投债还没有主动违约过。市场上也一直有着“城投信仰”的说法,“信仰”的意思就是我们也不用拿着发行人的财报分析来分析去了,相信地方政府会兜底就可以了。但要记住,相信没有发生过的事情永远不会发生,是我们关于投资的最经典的误解之一。与信仰博弈,很难一直都是赢家,就看最后谁接棒。
除了“利率债”和“信用债”,“可转换债券”也是一种特殊债券,由于它附加了转股权利,交易价格会和股票高度联动,债券的性质反而没那么突出了。关于可转债投资的事情,我们会在第三章讲。
我们一般不直接持有债券,并不意味着债券的风险就跟我们绝缘。即使是持有以债券作为底层资产的金融产品,债券的表现也会影响投资收益。如果不幸踩了个信用大雷,最后发行人还被破产清算了,产品净值就很可能被砸个大坑。在购买金融产品时看看它的投资风格,底层的债券是什么,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
《聪明投资者避险指南》
买入债券后持有一段时间,又在债券到期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
连续五个月净买入之后,央行宣布暂停这一操作。
1月10日,央行发布公告称,鉴于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决定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根据央行官网发布的公开市场国债买卖业务公告,央行自从8月开始每月都在净买入债券,8月至12月分别净买入1000亿、2000亿、2000亿、2000亿和3000亿元面值,合计共向市场注入流动性10000亿元。
央行为何突然宣布暂停国债买入?甬兴证券研究所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告诉记者,近期市场对政府债券需求旺盛,而供给相对不足,供不应求局面持续,央行暂停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以缓解市场供需压力,避免过度需求推高债券价格、压低收益率,维护债券市场稳定,确保市场供求平衡和健康发展。
上述公告发布后,长债收益率迅速跳升,1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一度升至1.6700%,30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一度升至1.9500%。而在2024年全年,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2024年1月初的2.6%附近下行至1.6%附近,全年回落幅度近100个基点。
近期引爆债市的另一大消息是,1月9日晚间,央行主管报纸《金融时报》发文援引了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要避免对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过度解读”的市场观点。
管涛表示,2025年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要扩大政府债券的发行,必然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维持低利率、宽流动性的环境。但当前市场对于货币宽松有抢跑之嫌,透支了货币适度宽松的利好。此前也有保险资管人士告诉记者,1.6%附近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提前定价了2025年30-40bp的降息预期,但2025年的宏观环境仍然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债牛仍在但上行空间已经较为有限。
避免长债收益率过快下行
如何理解央行公告所说的“近期政府债券市场持续供不应求”?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解读称,受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近年来有效融资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现“资产荒”,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信贷难以有效投放。另一方面,市场信用风险有所上升,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压力较大。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部分商业银行扩大债券投资,“大行放贷,小行买债”,债券投资收益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来源。政府债券由国家信用背书,具有较强的安全性,成为金融机构资产配置的重要选择,一度出现供不应求现象。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去年12月国债净融资规模较低,而1月已公布的国债和地方债发行计划相对平稳,叠加保险等机构配债需求在年初季节性抬升,因此存在“供不应求”的问题。与此同时,2024年以来我国中长期债券收益率下行较为明显,甚至一度降至1.6%下方。
“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宣布暂停国债买入,有助于平衡国债市场供求关系。国债买入是央行投放流动性的重要方式,但暂停国债买入不意味着市场流动性收紧。下一步,央行将通过公开巿场操作、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向市场注入短期和长期资金,继续维持市场流动性充裕。”董希淼预计。
多名债市受访人士认为,央行宣布暂停国债买入可能意在稳住长债利率,但此次只是宣布暂停买入,并没有卖出,表明流动性充裕或仍是其首要目标。例如,明明告诉记者,国债买卖工具兼具流动性投放和收益率曲线调控两项功能,央行停止买入国债表明其避免利率过快下行政策意图,但并未选择卖出国债也代表维持流动性充裕的目标仍然靠前。
从业内反馈来看,受访人士普遍对后续央行是否会“卖出国债”颇为关注。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此前曾撰文表示,若长债利率出现持续下行,央行可能适时卖出国债,及时校正和阻断债市风险累积,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
还有固收人士提醒,即使央行真的在二级市场上卖出国债也不是什么收紧信号,主要是买债的资金和需求太强了,利率就会过快下行,而很多投资机构持有债券的久期较高,利率过快下行容易出现波动加大的现象,这会加剧债券持仓风险。央行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国债买卖来熨平波动,从而减少可能的投资风险。
东方金诚研发部执行总监冯琳也认为,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将减少对国债的需求,同时不排除央行在暂停买入阶段仍卖出长债的可能性,以此来调节债市供求关系。这意味着在前期多次提示风险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后,央行对债市的调控力度加码,旨在遏制近期债市收益率快速下行的“抢跑”势头,稳定市场预期,同时也有助于稳定人民币汇率。
“不会轻易暂停某家机构的国债交易”
从央行的公开表态和近期采取的行动来看,央行将从宏观审慎管理角度继续关注长债风险,同时也会尊重市场主体独立决策、自负盈亏的合理权利,并对债市的违法违规行为绝不姑息。
央行在四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中提及,充实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箱,开展国债买卖,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这已经是央行连续四个季度在货币政策例会中提到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2024—2025中国经济年会上也表示,在债券市场上,仍要从宏观审慎的角度观察评估市场状况,对部分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久期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关注,避免风险积累。
近期,债券市场上再度流出“央行禁止某家机构买入国债”的小作文,对此金融管理部门已多次表态尊重市场交易的结果,不会轻易暂停某家机构的国债交易。2024年9月24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如何应对中国国债利率下行”的提问时明确表示,国债收益率水平是市场化形成的结果,人民银行尊重市场的作用,且为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央行对长期国债收益率作风险提示,与市场加强沟通,是为了遏制羊群效应而导致长期国债收益率单边下行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
2024年8月,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一些金融机构在央行提示风险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刀切”地暂停了国债交易,这既是其风险管理能力弱的体现,也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
还有权威人士曾告诉记者,央行不会轻易暂停某家机构的国债交易,也会尊重市场主体独立决策、自负盈亏的合理权利。监管要维护的是一个秩序规范、没有过度交易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债券市场。央行防范单边市、遏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思路是一贯而明确的,也高度重视在市场化、法治化的轨道上引导金融机构理性投资债市。
2024年12月30日,央行公布了首批债市违法违规处罚名单,上海东亚期货有限公司、天津信唐货币经纪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溆浦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因违反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理规定和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或罚款。另据记者从业内获悉,2025年1月3日,央行再次约谈了部分激进购买国债的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并提出要求,第二批处罚也将在近期公布。
还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近期央行关注利率过快下行,并采取干预措施的主要原因或有两点:一方面防止机构持仓过度集中长久期品种累积利率风险;另一方面近期人民币汇率承压,央行调控收益率曲线避免中美利差倒挂进一步走阔,加剧资本外流。他还坦言,稳利率诉求不等同于推升债市利率趋势上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然需要低利率予以配合。
冯琳还称,后续若政府债券供给放量,长债收益率回升至合理水平,市场供求关系能够自发的趋于平衡,央行就有可能恢复买入国债,继续发挥通过国债净买入操作向市场投放中长期流动性的作用。她还判断,受央行暂停买入国债影响,短期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能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但在今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基调下,债牛的大方向难现根本性逆转。此外,央行1月暂停买入国债,或意味着一季度降准概率上升,以应对春节前的流动性缺口。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买入债券的金额为什么少了
为加大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24年12月人民银行开展了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全月净买入债券面值为3000亿元。(央行网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买入债券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吗,买入债券的会计分录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