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循什么的制度,商业银行贷款需要什么条件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鲁书

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循什么的制度,商业银行贷款需要什么条件

大家好,由投稿人鲁书来为大家解答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循什么的制度,商业银行贷款需要什么条件这个热门资讯。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循什么的制度,商业银行贷款需要什么条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商业银行贷款年化率是多少

随着2024年年报披露,30家上市城商行的贷款集中度数据公布。从单一最大贷款比例和最大十家贷款比例两大核心指标来看,各城商行的信贷投放策略与风险管控呈现显著分化。有银行的信贷资源向单一客户倾斜趋势明显,也有银行通过优化信贷结构实现贷款集中度指标显著下降。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区域经济差异、监管政策导向与银行战略选择的多重博弈。

单一客户风险敞口两极分化:贵州银行骤降6.51%

甘肃银行2024年单一最大贷款比例提升,反映出该行对特定客户或项目的信贷资源倾斜。结合区域经济背景,这一策略可能与当地大型基建项目或资源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密切相关。例如,甘肃省近年重点推进新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银行通过集中信贷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短期内可获取规模收益,但单一客户风险敞口的扩大也可能导致资产质量承压。

与甘肃银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贵州银行。其单一最大贷款比从2023年的7.55%骤降至2024年的1.04%,降幅达6.51个百分点,成为行业内分散风险力度最大的银行之一。贵州银行或在优化客户结构、降低集中度风险方面采取了主动调整策略。例如,通过增加中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拓展零售业务等多元化手段,平衡信贷资产的风险与收益。

在头部和尾部银行的剧烈变动之外,部分城商行选择微调策略。例如,江西银行单一最大贷款比微降0.02个百分点至10.64%,哈尔滨银行下降0.18个百分点至8.57%。这些银行的风险敞口调整幅度较小,显示出其在维持现有客户关系的同时,逐步优化信贷结构。这种“渐进式”调整或与区域经济结构相对稳定、银行风险偏好保守有关。

大客户依赖度分化西安银行最大十家贷款比例升至68.35%

西安银行的最大十家贷款比例从2023年的55.13%大幅上升至2024年的68.35%,增加13.22个百分点,增速位于30家上市城商行首位。信贷资源高度集中于大客户群体,短期内可提升贷款规模和利息收入,但也意味着银行对少数客户的经营状况高度敏感。若这些客户出现偿债能力恶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银行不良率攀升。

部分城商行通过主动调整信贷结构降低大客户依赖度。晋商银行最大十家贷款比例从60.30%降至51.20%,降低9.10个百分点;江西银行从77.24%降至74.38%,降低2.8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或与银行拓展新客户群体、增加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领域的信贷投放有关。例如,晋商银行近年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江西银行则通过数字化风控手段优化客户筛选流程,降低对传统大客户的依赖。

从区域视角看,信贷集中度分化与地方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例如,西北地区依赖资源型产业和基建项目,导致银行机构倾向于大客户集中投放;而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多元化程度较高,银行更易通过分散客户降低风险。

信贷集中度升降背后的战略逻辑:区域经济驱动与风险防控博弈

部分城商行贷款集中度上升,本质上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响应。部分银行的大客户集中投放,可能与地方政府推动的新能源基地、交通枢纽等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直接相关。这类项目通常需要长期、大额信贷支持,银行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可通过绑定地方核心企业获取稳定的利息收入和政府资源支持。

另一批城商行选择主动压降贷款集中度,反映出其对经济周期波动和行业风险的警惕。例如,贵州银行的激进调整,可能源于对房地产、城投平台等传统高风险领域的退出,转而加大对消费金融、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布局。这种策略在短期内可能导致营收增长放缓,但长期有助于提升资产质量稳定性。

对于上市城商行而言,贷款集中度指标不仅是风险管理的“风向标”,更是战略执行能力的“试金石”。在金融监管趋严、实体经济复苏承压的背景下,银行需在支持地方经济与防控风险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通过引入大数据风控模型动态监测客户风险、探索银政合作模式分散项目风险、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拓宽客户覆盖面等。未来,信贷策略的精细化程度将成为城商行竞争力的关键分野。

本文源自金融界

商业银行贷款计算器

本报记者 郭建杭 北京报道

截至4月底,10家上市农商银行2024年年报披露完毕。数据显示,4家上市农商银行实现百亿元营收,渝农商行(601077.SH)、沪农商行(601825.SH)、青农商行(002958.SZ)、常熟银行(601128.SH)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83亿元、266亿元、110亿元、10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部分农商银行个人贷款增速放缓明显,甚至出现同比负增长。

联合资信金融一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在经济逆周期、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个人及小微客户抗风险能力减弱,零售信贷业务资产质量面临下行压力。部分中小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资本回报考量,主动收紧消费贷及经营贷的授信标准,消费贷和经营贷规模有所回落。”

张家港行个贷跌幅居前

上市农商银行2024年年报显示,4家上市农商银行个人贷款同比负增长:张家港行(002839.SZ)同比下降15.84%,无锡银行(600908.SH)同比下降7.78%,江阴银行(002807.SZ)同比下降7.60%,紫金银行(601860.SH)同比下降2.46%。

其中,张家港行个人贷款增速近几年来持续走低,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为52.68%、45.18%、35.17%、28.11%、15.39%、0.01%、-15.84%。

从贷款结构来看,2024年张家港行对公贷款在贷款结构中的占比由2023年的60%提高至69%。相对应地,2024年该行个人贷款在贷款结构中的占比由2023年年末的40%降至31%,个人贷款余额为430.61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2024年年末余额为59.09亿元,较2023年年末的102.26亿元,降幅达42.21%。

此外,2024年年报显示,瑞丰银行(501528.SH)、青农商行、常熟银行、沪农商行、苏农银行(603323.SH)、渝农商行的个人贷款分别实现同比增长7.85%、6.93%、2.17%、1.30%、0.79%、0.55%;对比2023年,上述农商银行个人贷款分别实现同比增长-2.38%、5.88%、13.85%、-1.38%、4.94%、2.88%。2022年10家上市农商银行个人贷款全部保持正增长。

具体来看,沪农商行2024年年报显示,该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余额2136.90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30%;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不含信用卡)1934.08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35.12亿元,增幅1.85%。在数字化赋能及政策调整的双轮驱动下,房产按揭类贷款余额1039.1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19.79亿元,增幅1.94%。个人消费贷款余额402.2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8.80亿元;个人经营贷款余额492.6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长6.53亿元。

渝农商行的零售贷款规模也有微增。年报显示,渝农商行2024年零售贷款和垫款总额2925.06亿元,较上年年末增加15.86亿元,增幅0.55%。

2024年常熟银行个人贷款及垫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为56%,高于其他农商银行。其中,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约934亿元,占个人贷款的比重近七成。常熟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提到,贷款业务方面,该行持续推进做小做散战略,重点聚焦小本生意客群,加大经营性信保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优化零售资产结构。

国投证券研报进一步指出,2025年一季度末常熟银行零售信贷余额同比增长0.1%;单季度新增3亿元,同比少增27亿元。这主要是因为个人信贷需求较弱,同时由于零售风险持续暴露,常熟银行加强了零售客户管理,主动放缓了零售信贷投放。从结构上看,常熟银行零售信贷占贷款总额之比仍在54.18%这一较高水平,零售信贷中经营贷占比为69.30%,保持了在经营贷方面的优势。

从个人贷款结构来看,部分农商银行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及信用卡贷款有所放缓,个人消费贷款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多数仍保持正增长。

以瑞丰银行为例,华安证券研报指出,从2024年瑞丰银行贷款结构来看,2024年年末公司贷款、个人贷款、贴现分别占比50.03%、42.71%、7.26%,贷款投放结构进一步向对公倾斜。2024年年末公司贷款655.22亿元,个人贷款559.28亿元。个人贷款占比中,经营贷和消费贷增长强劲,分别同比增长16.1%、29.9%,个人按揭和信用卡规模有所下降。

“稳存量”避免客户流失

上述联合资信金融一部人士对记者表示,从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2024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同比增长7.16%,其中住户贷款同比增长3.42%,住户贷款增速较上年有所回落。而针对区域性农村金融机构,由于面临业务经营区域、科技实力、资金成本等方面的限制,零售贷款相较于国有及股份制银行的增长较为乏力。

上述联合资信金融一部人士还指出,从个人贷款结构来看,农商银行个人贷款主要以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为主。自2024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仍处于调整期,住房按揭贷款增长较为乏力,加之借款人提前还款和自然还款影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进一步回落。从上市农商银行数据来看,多家上市农商银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规模有所下降,占零售贷款的比重有所下降。从个人经营性贷款情况来看,农商银行定位于服务小微及个体工商户,农商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占有一定比重。近年来,大行业务下沉加之经济逆周期等因素对农商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投放造成一定的压力。为保持零售贷款业务平稳,部分农商银行开展了一定业务的消费贷款,消费类贷款占比略有提升。

2024年农商银行不良率保持整体稳健向好,但零售贷款的不良率面临压力。

具体来看,2024年,常熟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77%,其中个人贷款不良率0.94%,比上年年末上升0.16%;渝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8%,其中零售贷款(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6%,该数据在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分别为0.66%、1.17%以及1.6%,其中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率为1.15%,而该行2023年年末个人按揭贷款不良率为1.1%;沪农商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32%,2023年年末为1.12%;青农商行的个人贷款不良率为1.69%,2023年年末为1.67%。

国信证券在近期研报《零售贷款不良生成拐点何时出现?》中指出,2024年上市银行不良生成率指标出现改善迹象,但从综合逾期率指标来看,资产质量依然承压。其中,2024年新增不良余额主要来自零售贷款,对公贷款不良实现双降。经济持续下行带来还款能力下降,以及过去几年银行加大个人经营性贷款投放并由此带来的部分银行在风险筛查和贷后管理方面存在不足,是零售不良暴露的主要原因。当前银行投放已经更加审慎,伴随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预计经济将呈现稳步复苏向好态势,零售不良生成2026年有望迎来拐点。

湖南省某农信系统人士指出,金融机构零售贷款的贷款质量控制较好的前提是零售贷款保持高增速,稀释不良贷款的占比,一旦零售贷款规模增速放缓,零售贷款的不良率无法自行化解将出现不良率的增长。2025年贷款利率下行预计较高,同时全国性银行零售贷款持续下沉,包括农商银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在零售贷款业务上较难做出增量,仍持续面临零售贷款不良增长的压力。

农商银行未来如何面对零售贷款增速放缓、资产质量承压的挑战?某农商银行人士指出,逆周期下零售贷款业务拓户难度加大,“稳存量”避免客户流失是最好的选择。

常熟农商银行在2024年年报中提出,未来要无畏险阻,“稳稳守护56万信贷客户”。

上述联合资信金融一部人士认为,2025年一季度,金融机构住户贷款规模较上年同比增长2.99%,增速进一步回落,增长动能仍然偏弱。为此农商银行首先应当建立客群、产品、服务方面的差异化优势,重点深耕本地特色产业和小微客户,避免在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中与大型银行直接竞争。其次要提升自主获客能力,通过科技赋能完善风控体系,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获取合理收益。此外,国家政策积极提振消费,区域性金融机构应当提升场景化的金融服务,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地,零售消费贷款或将企稳回升。

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

每经AI快讯,5月7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参加国新办新闻发布会时表示,稳住楼市股市对提振社会预期,畅通内需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监管总局在稳楼市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审批通过的白名单贷款增至6.7万亿。

每日经济新闻

商业银行贷款安全性调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保持信贷稳定增长。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聚焦小微企业真实有效的经营性资金需求,提供充分的信贷供给,力争实现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要力争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的目标。各金融监管局要督促辖内法人银行力争总体实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的目标。对改革化险等任务较重的地区和机构,可实行差异化安排。(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网站)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循什么的制度,商业银行贷款需要什么条件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