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咨询下对于合同重大误解与受欺诈的区别
当我们遇到重大误解的时候,其实就是因为咱们自己犯了错误,而不是别人故意欺骗咱们导致的。
但是如果我们遇到了欺诈行为的话,那么这个误会就很可能是别人故意玩弄我们,对我们进行欺骗所产生的。
在重大误解这种情况中,被误解的那一方往往会遭受很大的损失;而如果真的遭遇了欺诈,那就无论这其中是否给受害者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他们都是有权利要求法院宣布这份协议无效的。
二、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的后果一般是怎样
假如有人因为被欺骗或者受到威胁,被迫签了一份合同,那么这个受害者如果觉得这份合同还能给他带来好处的话,他就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请让这份合同继续生效;前提是那份合同必须是合法有效的。
而且,只要确定那个人是通过欺诈或者威胁来达到签订合同的目的的,我们就可以按照合同规定,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赔偿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失。
相反地,如果受害者认为这份合同继续生效只会给他带来更多的麻烦,他也有权利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请求撤销这份合同。
一旦这份合同被撤销,它原本应该产生的效果也就失效了。
说到欺诈行为,其实就是指那些故意隐瞒真相,告诉别人虚假信息的人。
这种行为可能出现在言语上、文字里,甚至是行动中。
就算那个被骗的人已经陷入了错误,或者是因为被骗而加深了错误,甚至是坚持错误,然后编造事实、篡改事实或者隐瞒事实,这些都属于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也可以表现为消极的不作为。
至于胁迫,通常会包含下面这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用即将发生的事情,或者是用可能会给被胁迫者的生命、财产、名誉、自由、信誉等方面带来伤害的事情来威胁对方;第二种,就是直接对被胁迫者本人或者是他的亲人朋友做出违法的行为,从而导致对当事人以及他的亲人朋友的生命、财产、名誉、自由、信誉等方面的伤害。
三、合同欺诈能索要赔偿吗
说到合同中的民事欺诈,就是一个人明知道真相却告诉你假话,或者是故意不说出实情,让你因为这个糊涂的理由做出了错误的决定,然后他就通过签合同来达到自己骗钱的目的。
如果有人用欺骗、威胁或者趁火打劫的方法,让你在根本就不是真实意愿的情况下签字,这样做就是无效的民事行为。
假如一个合同,一方故意跟别人说假话,或者故意不让对方知道真话,使得对方搞错了意思,那么这就可以算是欺诈行为了。
如果有人用欺骗、威胁的手段,或者趁火打劫,强迫你在不愿意的情况下签了合同,那你就有权利去法院或者仲裁机构要求他们改变或者取消这个合同。
如果真的发生了合同欺诈,那就要承担以下几个方面的民事责任:首先,这个合同本身就是无效的。
也就是说,如果一方用了欺骗的手段,让另一方产生了误解,然后在这种误解的情况下签了合同,那么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
无效的合同是不会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和保护的,对于双方来说也没有任何法律上的约束力。
如果合同被确认无效了,那么已经交给对方的东西,你就有权利要求对方还回来。
而且,不管是谁,只要收到了这些东西,就必须把它们还给原来的主人。
最后,如果因为这个欺诈性的合同导致了你的经济损失,那么欺骗你的那个人就应该赔偿你所有的损失。
赔偿的范围通常包括:第一,签合同花的钱;第二,执行合同花的钱;第三,合理的间接损失。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九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重大误解和欺诈的签订的合同
●合同中的重大误解
●重大误解和欺诈的竞合
●合同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
●重大误解与欺诈的异同
●重大误解的合同效力怎样?
●合同出现重大误解
●合同中的重大误解
●合同重大误解的情形
●合同中重大误解一般指什么
●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有效吗
●欺诈胁迫签订合同的效力
●因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无效
●欺诈胁迫协议怎么举证
●欺诈胁迫合同民法典
●合同法欺诈胁迫条款
●欺诈胁迫而订立的合同
●欺诈胁迫订立的合同案例
●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
●因胁迫欺诈订立的合同
来源:中国法院网-合同欺诈能索要赔偿吗,合同欺诈可以立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