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量刑区别
(1)、二者所侵犯的客体存在差异。故意伤害罪主要侵犯的是他人的身体健康权益;然而,故意杀人罪所侵犯的则是他人的生命权这一基本人权。
在通常情况下,伤害自身健康并不被视为犯罪行为。这里所说的“侵犯他人健康”,实际上是指对人体组织的完整性或者人体器官功能的正常运作进行破坏,但仅限于给他人带来肉体上的短暂疼痛或人格尊严的侮辱以及精神层面的冲击,若仅仅如此,尚不足以认定为侵犯他人健康,而应视作对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2)、二者的犯罪目的有所区别。故意伤害罪的行为人只是意图通过伤害他人来使其健康受损,并无剥夺他人生命之意。对于被害人的死亡,行为人往往属于过失;而在故意杀人(未遂)罪中,行为人的主观心态与杀人既遂是一致的,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生命丧失,且对此抱有希望或放任态度。杀人未遂之所以未能触发被害人的死亡,并非因为行为人主观故意内容的转变,不过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之外的因素未导致被害人死亡的结果而已。
(3)、二者成为犯罪所需具备的条件存在异同。故意伤害未遂不涉及刑事责任;而对于故意杀人未遂而言,其已经具有构成犯罪的资格。换句话说,故意杀人(未遂)罪已经构成。
二、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区别
(1).侵犯的客体存在差异。故意伤害罪所侵犯的客体为公民的身体健康权;然而,故意杀人罪所侵犯的客体则是公民的生命权。
在通常情况下,伤害自身健康并不视为犯罪行为。所谓的侵犯他人健康,主要指对人体组织结构的破坏或者对人体器官功能的损害,但仅限于给他人带来肉体上的短暂疼痛或人格上的侮辱以及精神上的冲击,这并不等同于侵犯他人健康,而是对生命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
(2).犯罪的目的有所区别。故意伤害罪的实施者仅意图伤害他人,使其健康状况遭受损害,并无剥夺他人生命之意。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属于过失行为;而故意杀人(未遂)罪的行为人,其主观心态与杀人既遂保持一致,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人生命丧失,且对此结果抱有期望或放任态度。杀人未遂之所以未能实现,并非因为行为人主观意愿的转变,仅仅是由于犯罪分子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导致被害人未能死亡。
(3).构成犯罪所需的条件各异。故意伤害未遂并不构成犯罪;而故意杀人未遂则构成犯罪,即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
三、杀人者能不能领取抚恤金
一般来说,抚恤金主要是为向过世之人的直系亲属或配偶提供精神上的慰藉以及经济援助,从而起到实质性的精神安抚作用。
尽管抚恤金的定义中并未明确提及,但是一般情形下,杀人行为的实施者本身并不具备领取抚恤金的资格。
在特定的情况下,倘若杀人者因故意犯罪而不幸身亡,那么其家属仍有可能获得一定程度的补偿,如丧葬费用及其他在正常死亡情况下应享有的福利待遇等。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辅助器具费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来源:临律-杀人者能不能领取抚恤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