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包是什么意思,不良资产包怎么购买
大家好,由投稿人邵宸桂来为大家解答不良资产包是什么意思,不良资产包怎么购买这个热门资讯。不良资产包是什么意思,不良资产包怎么购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不良资产包交易平台网站
本报记者 慈玉鹏 北京报道
《中国经营报》记者统计发现,截至3月12日,2025年以来银行不良贷款转让公告已发布近百份。其中,多家银行以不到1折的价格“甩卖”不良资产包,最低一度折扣达到0.2折。
据了解,目前低价出售的不良资产包主要以个人不良贷款为主,折扣偏低主要是因为个人贷款不良资产上升较快、催收难度大、回款率低。整体来看,目前银行零售业务面对一定压力,尤其是个人消费贷款,但该业务长期前景仍较好,银行应优化流程、丰富供给、推动跨界合作,推动零售业务高质量发展。
低价出售
2月,平安银行(000001.SZ)2025年首单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及经营性贷款)转让公告显示,该笔不良资产未偿本息总额达2.07亿元,转让起始价422万元,约为0.2折;广发银行发布的《关于璟粹2025年第三期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结果公告》,该行的个人信用卡贷款不良资产包,资产原始金额为19.66亿元,最终实际转让金额仅为1.47亿元,不到1折;中原银行(01216.HK)郑州分行发布了关于2025年第1期个人不良贷款(个人经营性贷款)转让项目公告,该笔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为1.92亿元,转让起始价格为970万元,大约以0.5折出售。
进入3月,民生银行(600016.SH)信用卡中心、金昌农商行、白银市白银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兴业银行(601166.SH)杭州分行、平安银行等多家机构发布的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均以不到1折价格转让。
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记者,不到1折的不良资产包一般周期较长,追回难度较大,银行低折扣出售,也是为及时止损、节约精力。
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金融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陆岷峰告诉记者,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遵循严格的内部规定和流程,其定价主要依据资产质量、处置时限等多重因素,并受各银行经营策略的影响。通常,折扣率越低表明资产质量越差或处置时间更为紧迫。当前,部分银行以低于1折的价格转让不良资产包,旨在快速处置不良资产,降低资产负债表中的风险敞口。
“一方面,不良资产回收难度较大,债务人多为信用较差、还款能力不足的个人或企业,长期持有这些资产会导致银行承担较高的管理成本和法律风险。通过低价转让,银行能够迅速回笼部分资金,避免资源进一步消耗。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不良资产的市场价值远低于账面价值,其变现能力和市场需求较弱,迫使银行以极低的价格吸引买家。此外,监管政策对银行资产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加快清理不良资产以满足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等合规标准。因此,低价转让不良资产包成为银行短期内优化资产结构的务实选择。”陆岷峰说。
记者注意到,目前低价出售的不良资产包主要以个人不良贷款为主。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当前部分银行个人不良贷款资产包价格较低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个人贷款不良资产上升较快,需要加快回收。央行数据显示,2024年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余额为1239.6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比重为1.43%,相比2023年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为201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值。二是催收难度大、回款率低。与公司贷款不同,个人贷款多数是信用贷款,难以通过抵押品处理进行回收,回收价值偏低。与此同时,银行催收工作中又面临“金融黑灰产”问题。一些反催收联盟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捏造事实,以达到帮助逃废个人债务的目的,不仅干扰银行正常经营,也造成较大损失。总的来看,与公司类不良贷款相比,银行零售类资产不良贷款回收成本更高但回收率却更低,因此银行有较强的动力以较低价格打包出售。
零售业务压力大
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1月10日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对公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的平均折扣率分别为4.8%、18.6%(统计口径为未偿本息总额)。
目前,银行零售端业务压力较大。李佩珈表示,受居民消费意愿不足、房地产持续调整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经营压力确实明显增大。一方面,新增消费信贷放缓,个人住房贷款减少。2024年,我国年新增狭义消费贷款1.35万亿元,相比上年少增1.18万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减少6100亿元,已连续2年净减少。另一方面,利率下行叠加不良资产上升,盈利能力明显下降。2025年以来,部分银行已将消费利率最低降至“2”字头。
陆岷峰告诉记者,当前银行零售业务面临较大压力,不良资产规模显著增加,主要集中于信用卡和个人贷款领域。受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能力下降和就业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个人还款能力普遍减弱,信用卡及个人经营性贷款违约率显著提升。此外,部分银行在零售业务扩张中过度追求规模增长,忽视风险控制,导致资产质量恶化。尤其在疫情后经济复苏中,中低收入群体财务状况未完全恢复,进一步推高不良率。
银行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零售端压力?陆岷峰告诉记者,面对零售业务的多重压力,银行需从风险控制、产品优化及客户管理等方面全面调整,寻求风险控制与创新发展的平衡,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赋能提升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发展水平。首先,风险控制是首要任务,需优化贷前审核机制,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精准评估借款人信用与还款能力,同时完善贷后管理,加强对存量贷款的监控与催收,防止不良贷款恶化。其次,应优化产品结构,推广低风险、高附加值业务,如消费分期、车贷等,并减少对高风险产品如信用卡和无抵押贷款的依赖。同时,与保险、基金公司合作推出综合性金融产品,通过分散风险提升稳定性。再次,提高客户管理能力,根据客户收入和消费习惯精准分层,为高质量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黏性;对高风险客户则通过财务教育减小违约可能性。此外,借助金融科技如智能客服、线上审批等提升运营效率,利用区块链技术增强交易透明度,降低信用风险。最后,银行需注重长期规划,避免盲目扩张,聚焦资产质量与盈利能力,通过科学考核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
李佩珈表示,尽管消费贷款业务遇到暂时困难,但长期前景看好,特别是国家将继续加大消费支持力度,2025年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要从优化流程、丰富供给、加强创新、推动跨界合作等方面推动消费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一是优化审批流程、增强产品灵活性。相比新兴金融机构,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产品在额度、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审批流程相对烦琐,灵活性较为欠缺,应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消费金融产品。二是加大重点领域供给,助力消费企稳。要围绕汽车、家电、家居、3C 等大宗消费领域,合理降低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优化贷款条件,提高消费者购买力;要针对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的企稳向好新苗头,合理确定房贷利率水平,加大购房及相关家装消费支持力度;要加大服务消费和县域地区等下沉市场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丰富消费金融供给方式,更好地满足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不断升级,从传统的衣食住行,到提升生活品质和体验服务,带来教育、旅游、家装等方面的非必需品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要持续加大消费金融产品创新,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四是推动跨界合作,加强场景融合。随着居民消费行为线上化趋势加剧,互联网消费金融平台话语权增强。为此,既要强化与场景方的深度合作,又要更加注重自建场景的搭建,并加强对助贷机构的管理。要与电商平台、线下商家、生活服务平台等开展全面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各类消费场景中。五是加快数字化转型,降低经营成本。”李佩珈表示。
不良资产包处置流程
移动支付网3月10日消息,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简称“银登中心”)官网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信息显示,平安银行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已重新挂牌。
银登中心于2014年6月注册成立,是我国银行业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业务上接受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监管。银登中心的经营范围包括信贷资产及银行业其他金融资产的登记、托管、流转、结算服务等等。
根据相关转让公告,平安银行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涉及借款人为20634户,未偿本金约3.46亿元,本息总额超过4亿元。转让采取线上公开竞价的方式进行,起始价仅为1692万元,还不到本息总额的5%,反正打了几折小编是算不明白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平安银行已发布了多个关于信用卡不良贷款的转让项目,挂牌的不良资产包总值合计超过30亿元。就在不久前的3月7日,平安银行在银登中心还披露了2025年第12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的转让信息。该期转让合计未偿本息金额为4.64亿元(含本金4.12亿元、利息0.52亿元),竞价起始价格仅需2685万元,也是“骨折价”。
除了平安银行外,移动支付网据银登中心官网信息不完全统计,自2025年以来,包括华夏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在内,至少8家银行都发布了挂牌转让的信用卡透支不良资产包的相关公告,合计总规模已超过270亿元。与去年相比,今年同期挂牌的信用卡不良资产包规模显然更多,金额也更大。
比如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于3月3日上线2025年首批个人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项目,涉及5个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过6亿元;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近期发布了2024年第2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债权金额共计1.60亿元;浦发银行早在今年1月发布1-5期信用卡不良贷款转让招商公告,合计金额约66.2亿元。
移动支付网注意到,银登中心发布的“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系列报告显示,在个人不良贷款转让业务中,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比正逐年提升。其中,2023年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在批量个人业务未偿本息总额中占比由2022年的2.05%大幅提升至39.15%。
一方面,银行信用卡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本身就对其资产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22年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在信用卡业务经营管理、授信管理和风险管控、资金流向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当具体的要求。2024年末信用卡存量降至7.27亿张,较2022年峰值减少8000万张,银行正在清理低效卡种(如联名卡、主题卡),聚焦核心用户价值。
另一方面,近年来宏观环境的变化,导致部分客群收入状况恶化,信用卡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指标有所攀升。截至2024年末,行业内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2%,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例如兴业银行达3.93%,平安银行达2.77%。
总而言之,在信用卡资产质量承压背景下,不少银行纷纷开始重点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而批量转让则是处置信用卡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效率也相对更高。不良资产占用银行资本金,影响信贷空间释放,转让操作使得银行可快速回笼资金,优化资产负债表,提升资本充足率。
然而信用卡不良资产包多为小额分散债权,催收成本高且回收率低,其中涉及的司法催收周期相当长,这也是银行宁愿超低折价转让的根本原因。
不良资产包处置骗局
2月25日,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在银登网挂出2025年信用卡第一批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并进行招商,债权本金合计34.13亿元。在此之前,还有部分国有行和股份行也上架了2025年信用卡不良资产包,如交通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
多家银行陆续上架信用卡不良资产包
进入2月,个贷不良资产包供应量增多,不少国有大行和头部股份行相继发布转让公告。具体来看,2月25日,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了今年首批信用卡不良资产包,债权金额共计34.13亿元,约17万笔;
同日,平安银行发布2025年第6期个人不良贷款(信用卡透支)转让项目公告,值得注意的是,该行已在2025年短短两个月中发布了6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其中,第6期转让公告显示,未偿本息总额4.04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约6年,转让起始价为1692万;
2月24日,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连续发布5期2025年信用卡不良资产转让项目公告,公告显示,2025年第1-5期债权总金额约为68.24亿元,其中本金约为44.46亿元。
再往前追溯,2月20日,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2025年第一、二批信用卡不良贷款资产包,合计债权金额为60.28亿元。
此外,记者还发现,今年以来,银行出包意愿逐渐增强,不少银行在已披露的不良资产包信息中点明了清收空间与催收难度。
大部分银行对债务人分布地区、债券本金余额以及是否发起诉讼等关键信息进行详细介绍,如: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就在上述转让公告中指出该转让项目的亮点:债务人地区分布华东华南地区占比大、债权本金余额在5万以下的占比高、对于拟转让资产该中心未发起诉讼,手续清收空间大。
除了常见信息,还有信用卡中心进一步挖掘债务人特征,如对债务人年龄特点展开分析,试图从年龄层面点出还款潜力,比如,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的转让公告,就对债务人年龄特点有所介绍:“借款人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左右,有较好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征信修复需求,后续可清收时间较长。”
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信用卡中心通过对债务人的平均学历水平的评估来侧面映照该资产包的质量。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就在上述公告中对5期资产的介绍里,点明了每一期资产债务人的学历水平,如在期2025年第1期资产介绍中提到“文化程度较高,高中以上学历占比84.7%”。
不良资产包去年成交量不足80%
在信用卡不良资产包不断“上新”的背后是各银行不断攀升的信用卡不良贷款率。
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统计15家A股上市国有行和股份行2024年中报发现,有12家银行披露了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其中仅3家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率下降,其余9家信用卡不良贷款率均上升。其中,有国有行在半年时间里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了27.82%。
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记者发现信用卡逾期问题愈发凸显。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达到1239.64亿元,同比增长26.31%,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较上年末增加0.3个百分点。这一指标自2024年第一季度突破千亿元后,连续四个季度保持在较高水平,并创出年度新高。
个贷不良资产不断涌入转让市场,2024年实际成交不足80%。
银登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24年全年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公告挂牌总体情况来看,共有1041单项目挂牌;但从成交总体情况来看,2024年全年,共812单项目成交,占比约78%。
再看不良资产包价格方面,各季度资产包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主要位于4%-5%之间。但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不良资产包价格仍然过高,基本都需要六七年才能回本。如果降到0.3-0.5折,那才有机会在两三年内回本。
1月28日,境内证券市场唯一以不良资产管理为主业的上市公司——海德股份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盈利2.4亿元-3.6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9.09%-72.7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盈利2.18亿元-3.2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3.43%-68.95%。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
不良资产包括哪几类
3月18日,中国联通(600050)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同时披露了联营企业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招联消金”)的经营情况。
年报显示,2024年全年,招联消金营业收入为173.18亿元,同比下降11.65%;净利润为30.16亿元,同比下降16.22%。这是招联消金近六年来首次出现全年营收和利润的“双降”。
总资产首降126.7亿
净利润回落至三年前水平
在资产规模方面,截至2024年末,招联消金总资产为1637.51亿元,较2023年末的1764.21亿元减少了126.7亿元,同比下降7.18%;负债合计1410.88亿元,相较于上年末的1560.54亿元下降9.59%;净资产达226.63亿元较2023年末的203.67亿元上涨11.27%。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20年招联消金总资产迈上“千亿级”台阶,2020年-2024年招联消金资产总额分别为:1083.11亿元、1496.98亿元、1643.46亿元、1764.21亿元、1637.5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招联消金总资产同比增长了38.21%,这是近五年来增幅最高的一次,不过随后几年增速逐渐放缓,至2024年首次出现负增长态势。
再看近年盈利情况,数据显示,2020年-2024年招联消金净利润分别为:16.68亿元、30.63亿元、33.29亿元、36亿元、30.16亿元。从数据上不难看出,在净利润表现上,2021年招联消金净利润迎来涨幅峰值,该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3.66%,然而,2024年净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实现30.16亿元,甚至低于2021年的30.63亿元。
营业收入表现情况与之类似,2020年-2024年,招联消金营业收入分别为:128.16亿元、159.33亿元、175.01亿元、196.01亿元、173.18亿元,在连续三年保持上升趋势后,2024年营业收入出现下滑,且表现不如两年前。
此外,年报还指出,2024年度,联通运营公司收到招联消金派发的现金股利人民币3.6亿元,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为人民币15.1亿元。
去年“一把手”更迭
2025年风控负责人到任
招联消金成立于2015年3月,是经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准、由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共同组建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注册地址位于深圳前海,旗下拥有“好期贷”“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
招联消金两大股东中国联通和招商银行各占50%股份,初始注册资金为20亿元,其后进行两次增资,2021年末,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增至100亿元。
业绩出现波动的同时,近一年,招联消金也经历了一系列人事变动。
2025年1月3日,深圳金融监管局批复核准蔡学聪担任招联消金首席风险官的任职资格。
资料显示,蔡学聪此前曾先后担任过招联消金风险管理总监、资产智管部总经理等职务,并曾以招联消金不良资产处置专家身份多次出席相关活动,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颇为丰富。
此外,2024年,招联消金迎来重大人事变动。2024年4月12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显示,陈忠岳任招联消金董事、董事长得到监管核准。据悉,此次招联消金董事长的变动主要是根据该公司大股东中国联通领导层变动所进行的调整。
公开资料显示,陈忠岳自2023年12月起担任中国联通董事长,2021年3月起担任中国联通董事。
招联消金前任董事长为刘烈宏,于2022年5月正式上任,彼时同样为中国联通董事长。2023年7月,刘烈宏因工作调动,离开中国联通,同时被国务院任命为国家数据局局长。
截至目前,招联消金已经历经四任董事长,且四位“一把手”均来自中国联通。
在人事变动之外,招联消金的不良资产处置动作也备受关注。2月12日,招联消金在银登网集中披露了2024年第1期-第5期的个人不良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转让项目转让公告。据记者统计,该5期个贷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合计超38.07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均超1150天,合计涉及近20万人(次)借款人。
值得关注的是,招联消金发布的2025年第1期不良资产包未偿本息总额12.58亿元,以起始价4050万元公开竞价转让,约等于0.3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马青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不良资产包是什么意思,不良资产包怎么购买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