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不一致,应当如何处理,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常晨茹

出借人与名义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的,在名义借款人未向出借人披露实际借款人的情况下,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还款责任由名义借款人独立承担。名义借款人履行偿还责任后,可以向实际借款人追偿。案例:一、2013年9月2日,张某、陈某英向陈某平出具《借条》一份,约定:张某、陈某英向陈某平借款100万元,以两个门面房做担保。借款期限为两年。二、张某收到借款94万元后分别于2013年9月2日、9月7日,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将94万元转给案外人王某。三、张某、陈某英在还款30万元后未再继续履行。为实现债权,陈某平以张某、陈某英为被告向四川省南部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四、张某、陈某英主张其为名义借款人,应当由实际借款人王某承担还款责任。一审法院未支持其主张,判决名义借款人张某、陈某英共同承担偿还之责。五、张某、陈某英不服,向四川省南充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维持原判。六、张某、陈某英向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再审法院驳回张某、陈某英的再审申请。针对上述争议焦点,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在“本院认为”部分的裁判要点归纳如下:第一,案涉借条系张某、陈某英出具,表明借款主体为张某、陈某英,至于所借款项用途不影响借款关系的成立。第二,张某,陈某英在一审、二审以及再审期间均未能证明其向陈某平披露实际借款人为王某,陈某平知晓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之间的委托关系。第三,案涉借条只能证明张某、陈某英与陈某平之间成立借款关系,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张某、陈某英应承担还款责任。相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2021年1月1日实施]第四百六十五条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第六百六十七条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九百二十五条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在委托人的授权范围内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第三人在订立合同时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该合同直接约束委托人和第三人;但是,有确切证据证明该合同只约束受托人和第三人的除外。第九百二十六条 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与第三人订立合同时,第三人不知道受托人与委托人之间的代理关系的,受托人因第三人的原因对委托人不履行义务,受托人应当向委托人披露第三人,委托人因此可以行使受托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是,第三人与受托人订立合同时如果知道该委托人就不会订立合同的除外。《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2016年7月27日实施]3. 关于借名借款的主体认定出借人和名义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实际交由第三人使用的,根据合同相对性原则,名义借款人为借款合同的相对人,应由名义借款人承担偿还责任。如果名义借款人向出借人披露了实际使用人,各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仅为借名义借款人的名义,名义借款人并不实际参与借款关系的履行活动,也不享受借款活动的利益的,应认定实际使用人为实际借款人,由实际使用人承担偿还责任。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不一致,应当如何处理

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不一致

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不一致 民间借贷

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不一致指导案例

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名义借款人与实际借款人如何承担责任

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

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是否承担连带责任

名义借款人和实际借款人不一致

民间借贷中实际借款人和名义借款人不一致如何认定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