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交换房子住需要什么手续,父子交换小强
大家好,由投稿人邵宇来为大家解答父子交换房子住需要什么手续,父子交换小强这个热门资讯。父子交换房子住需要什么手续,父子交换小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父子交换行动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
这句话两端的面部表情,一边是严肃地板着脸,一边是连连点头的困窘。这样的场景,也许在中国任何一个家庭的书桌前都出现过。
这次情况有点不一样。2019年1月18日下午,在厦门市大同小学室内篮球场,孩子和爸爸换了个位置:小女孩儿虽然站起来才和爸爸坐着一样高,手指在卷子上戳戳点点的样子,活像个小老师——平时在家,爸爸也是这样\"教育\"她的。
这是一场亲子角色换位的特殊考试,西瓜视频综艺《考不好没关系?》节目组给50位爸爸编好序号,在考桌上现场答题。孩子坐在一边,通过大屏幕同步\"监考\"。
爸爸们考试的题库和孩子一模一样,错误答案花样百出——标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读音,错得很有福建特色:\"仿佛\"变成了\"huangfu(恍夫)\"。把下面成语补充完整,有的家长还没从电影里回过神来,\"学贯中西\"填成了\"不问中西\"。
让爸爸们在镜头前变成\"小学生\",回答自己的孩子每天要面对的问题,是节目组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西瓜视频相关负责人介绍,《考不好没关系?》共整合了近 10 万条小学生考试真题,每期邀请 21 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让他们参与考试。节目共 12 期,252 组家庭的爸爸将在节目中挑战小学试题。孩子们可以看到爸爸做自己考题时的搞笑囧态,家长们也能切身体验孩子坐在考桌前的紧张心情。
每次镜头切换到爸爸的特写时,旁边的字幕上总会出现他们的姓名、职业、学历。有的爸爸学历不高,还有的爸爸看到自己错得离谱的答案被放映在大屏幕上,红着脸站起来,小声地说自己\"没学过拼音\"。
对于爸爸们来说,这次考试考不好,确实没关系。成绩和排名并无意义,在知识上,父母并不一定要比孩子们懂得更多。《考不好没关系?》节目组的相关负责人坦言,节目设置这个环节的初衷不是让爸爸们在得分上争个高下,而是希望促进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
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考不好\"通常\"有关系\"
在节目组走进线下的这场\"社会实验\"中,10号爸爸原涵拿了生活测试和综合测试的双料第一,儿子原伟瀚跟着爸爸蹦蹦跳跳地领了两次奖。可是儿子的期末成绩并不像这场\"特殊考试\"一样令人满意。跟班主任说起孩子的成绩时,原爸爸也自责:\"一二年级跟得很紧,到三年级这段时间关心有些不够。\"
这位从小通过考试走出来的爸爸,是厦门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他表示,现在的教育环境和自己小时候已经天差地别,但对成绩的重视和考试的压力似乎越来越重了。
在教育焦虑更多的当下,现有的考核标准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很快改变,标准的变化也需要时间。\"我们比较被动但也要适应,\"原爸爸在电话里说,\"我也是通过公务员考试得到现在的工作,算是教育的受益者……噢对了,还有高考扩招。\"
在孩子的成长中,他和爱人\"没法提供另一个模板\",既然现在考试还是最重要的方式,那我们就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教育孩子。
这个特别的考场上还有另一张试卷。这张\"生活试卷\"一式两份,爸爸和孩子回答同样的15道问题,包括\"您和孩子说最多的话是什么?\"\"上次对孩子发脾气是什么时候?\"
根据爸爸们的回答,他们对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往往跟学习成绩相关。而他们跟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出现频率最多的回答有三种:\"快点\";\"好好学习\";以及两者的结合——\"快点去学习\"。
学习似乎成了亲子关系的主轴。这种父母对孩子观念上的强化也在影响孩子对自我的认知。试卷上有一个针对孩子的问题:你的偶像是谁?不少孩子的回答是:学霸。
在周围的普遍焦虑之中,原涵也和所有父亲有着同样的矛盾:现实中要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但也希望孩子顺着天性快乐成长,在玩耍中养成习惯和性格。儿子对音乐感兴趣,他会给孩子报班找老师。试卷上问孩子\"最喜欢的卡通人物\"和\"最希望收到的礼物\"的问题,他都能跟儿子保持十足的默契。
不是所有的爸爸都跟孩子有这样的默契。很多爸爸不知道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谁,也记不清他们鞋子的尺码,甚至有的爸爸写错了孩子的出生年月日。
\"很多爸爸过后有反思:确实是太不了解孩子了。\"大同小学三年一班的班主任苏老师说。
苏老师说,在《考不好 没关系?》组织的\"特别家长会\"上,学校常常会邀请心理专家过来给父母讲课。专家常常提到的一个现象就是\"提前到来的青春期\":在三年级孩子就开始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对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的妈妈来说,这种变化常常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被简单识别成\"孩子不听话了\"。下班更晚的爸爸回家时,妈妈的负面情绪也会传递给爸爸。这种\"不乖\"\"不听话\"的信号传递下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一旦出现小矛盾,就会快速进入恶性循环。
节目制片人凌霞接受采访时说,很喜欢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一个片段,女儿德善在家里排行第二,姐姐成绩非常优秀,弟弟还小,又是男孩子。德善成了家里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爸妈每年都会在姐姐生日那天顺便给二女儿过一个生日。在某一年的家庭生日会上,德善终于无法忍受,一个人跑出家门,坐在台阶上将积压已久的情绪哭出来。
充满歉意的爸爸给德善补过了一个生日。其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德善:阿爸,人一定要有梦想么?没有梦想就一定要被嘲笑或者看不起么?
爸爸:德善啊,不是这样的。爸爸年轻时也没有梦想。后来有了你们三个,爸爸的梦想就是你们三个健康快乐地长大。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所以有的时候做错了,希望你能原谅爸爸。
\"每个中年人,扛着家庭的责任,多多少少,不可能不吵架的。\"凌霞说。节目的初衷,就是想让家庭从\"生活重压下的一地鸡毛\"中暂时跳出来,在身份互换的情况下找回对至亲的爱和同理心。
在后期剪辑的过程中,她发现一些节目组认为口才不错的爸爸反而没有什么表现,平时不怎么会说话的父亲,总能在离别的那一刻迸发出强大的情感。这些爸爸的共同点都是\"在生活中做到了真诚\"。
在《考不好 没关系?》第二期的节目中,12号女儿连续几次都没能帮爸爸抢到答题机会,忍不住哭了出来。爸爸郭绍峰望着\"监考区\"急出眼泪的女儿,现场向主持人申请退赛。
这位父亲的工作跟\"一带一路\"项目有关,因为工作内容涉密,工作期间也无法和外界保持联系,长年跟家人聚少离多。节目播出后,不少记者想要采访他,但节目组里和他私下里最熟络的导演也没法跟他联系上。
在节目现场,他看着抹眼泪的女儿,终于有了一次跟她沟通的机会:\"爸爸是云南出来的孩子,我考到苏州上大学,我比全学校的人都低两百分。到今天为止,你爸没考过一次轻松的试。所以今天说考不好没关系,是我认为的一个伟大的前提……一生当中,我多么期待考不好没关系啊!\" 这位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面色依然是一贯的平静,看不出波澜。
凌霞回忆,这只是录制中无数小插曲中的一个。导演组内部把找嘉宾俗称为\"谈恋爱\":导演要和爸爸孩子聊成熟人,聊到对这个爸爸和孩子家庭的方方面面都能对答如流。\"在芸芸众生之中,每期节目(只选择)21个爸爸。\"——这是导演组面对的考试,嘉宾的语言特色、知识结构、外形、口才等等等等都是知识点。考量这么多,凌霞给执行导演强调最多的还是坦诚。\"真实是我们的第一标准。\"
因为制作时间非常紧张,节目本身在录制中首先砍掉了常规设计的\"综艺点\"。但因为\"日常不经意积累的真诚\",在舞台的灯光下,在专业主持人的互动里,这些不善言辞的爸爸会在离别时刻迸发出强烈的情感,\"可能人生整个长河里,都不会有几个这样的时间点\"。这种真诚是亲子之间相互理解的前提。
就像厦门爸爸原涵的微信昵称就叫\"原爸爸\",这个名字是孩子出生那天改的。\"很兴奋,走出医院就把这个(微信名字)改了!\"
改名后,原爸爸收到很多意料之中的来自亲戚朋友同事好友的祝福:\"恭喜啊!哈哈,名字都改了啊。\"后来新加的好友也常常问起。
儿子慢慢长大,\"原爸爸\"这个微信名字也用习惯了,再也没改过。相比孩子刚刚出生的兴奋,原涵现在更多把这个名字看作一个要实现的承诺:\"虽然现在问起这个名字的人不多,但朋友看到还是会觉得温暖吧。我也希望在孩子心里是一个温暖的人,这个名字也意味着责任。
父子交换拉文
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曾有过为考试焦头烂额,拿到试卷不知如何面对家长的经历;也都或多或少因为考试成绩和父母有过争执和摩擦。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与孩子究竟该如何处理彼此间的关系?一档综艺正在尝试给出答案。
1月7日,西瓜视频全新自制综艺《考不好 没关系?》看片会在北京举行。知名主持人张绍刚在节目中担任主考官,陈铭担任监考官,田亮、叶一茜也将以陪考员的身份加盟此档综艺。西瓜综艺合作负责人庄军、欢互亿嘉传媒CEO向俊、主持人陈铭等人出席了看片会,并在现场就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代际冲突等社会话题进行了深度交流。
综艺聚焦亲子话题 父子“身份互换”探讨家庭教育
作为一档代际观察答题秀,《考不好 没关系?》将通过父子互换身份——父亲答题,孩子观战的设置,将不同类型的亲子关系在互动中呈现,以幽默的视角聚焦家庭代际关系,并引发观众对于家庭教育本质的观察与反思。
节目制作方欢互亿嘉传媒CEO向俊介绍,《考不好 没关系?》共整合近十万条小学生考试真题,每期邀请21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让他们参与考试。节目共12期,252组家庭的爸爸将在节目中挑战小学试题。孩子们可以看到爸爸做自己考题时的搞笑囧态,家长们也能切身体验孩子坐在考桌前的紧张心情。
记者看到,在节目中互换身份后,一道道试题成为了孩子和家长纽带。观察区的孩子们纷纷展露“小大人”的一面,面对答题失误的爸爸各种“童言无忌”,面对爸爸们的晋级和成绩既紧张又激动,整个《考不好 没关系?》的课堂,笑泪交织,金句频出。爸爸们在体验答题和参与节目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获得成长,孩子们在观察区体会父母陪考的艰辛和不易,这些都让《考不好 没关系?》充满了温情和教育意义。
与绝大多数综艺节目不同,《考不好 没关系?》以亲子关系作为节目的切入点,打破了传统的格局,以一种别开生面的观察视角呈现出了节目的精神内核。
西瓜综艺合作负责人庄军表示,答题节目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但大部分节目都是纯粹的智力闯关型。《考不好 没关系?》创新地引入了家庭关系,突出父子之间的情感连结,让节目在基础的赛制以外能与观众产生更多的情感牵绊与精神共鸣。
“在我们看来,《考不好 没关系?》不仅是一档综艺节目,更是一次浸入式的亲子观察秀。西瓜视频将镜头聚焦普通家庭,让素人成为主角,也是希望给普通家庭代入感,通过节目的形式联结父子、家庭,让父母真正审视自己与孩子的代际关系,启发大家对富有现实意义的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庄军说。
据介绍,答题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也将成为此档综艺的一大看点,节目后期将尝试大小屏互通,让线下的家庭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实时参与答题。
《2018小学家庭教育白皮书》发布 家庭每天教育时长为2小时
看片会现场,西瓜视频联合光明网、字节跳动算数中心共同发布《2018小学家庭教育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基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等一二三线城市的线下调研及今日头条大数据,白皮书客观分析了当代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现状、家长理念和行为、亲子沟通的内容与痛点,并总结归纳出6类不同代际关系画像。
白皮书指出,中国当代小学生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大多数为三口之家,80后和85后是小学生家长的主力。相较过去,家长们在教育上愿意花时间和金钱,亲力亲为且尊重孩子意见。同时,家庭教育呈现多元化,成绩不再是王道,道德品行和良好健康的习惯是教育的重点。但另一方面,学业依旧是亲子间交流的主要话题,而学习习惯和态度仍是家庭教育的痛点。
数据显示,子女教育支出平均占家庭总支出的25%,主要花费在学科/兴趣辅导、学费、教辅书籍、学习的电子设备几方面。在教育家庭支出决策上,57%的家庭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决定,17%的家庭主要以孩子意愿为主。
调研指出,家庭教育时长目前仍为家长与孩子的有效陪伴时长,平均2小时左右,86%的家庭互动内容主要围绕辅导功课。其中近半数家长认为辅导功课的主要困难在于孩子的耐心及自控力不够,仅有32%的家长认为父母的教育方法存在冲突。
为进一步剖析不同家长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的差异,白皮书还总结归纳出了6类不同代际关系画像——蜜糖系、爆椒系、薄荷系、黑咖系、鸭梨系、如盐系,其中以良师益友家庭模式为代表的薄荷系代际关系比例最高约为43% 。
在以教育与焦虑为主题的圆桌环节中,教育专家刘勇赫同样提出鼓励亲子共学的教育模式,将有助于亲子间的沟通。但庄军同样也指出,成功的父亲角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正如“教必有方,教无定法”,不同类型家庭中的父亲角色行为也可谓“行必有方,行无定法”。他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考不好 没关系?》这档即将在西瓜视频上线的节目为不同类型的家庭在教育和亲子关系上提供更多的启示和思考。
家庭轮换游戏2
新京报讯 (记者 佟娜)要问现在的家长最怕什么,“辅导作业”肯定算一个主要选项。前不久,“看孩子写作业气出脑梗”、“给房给车求丈母娘带走辅导作业”等话题一再刷屏。近期,西瓜视频推出的综艺节目《考不好 没关系?》通过父子互换身份答题,促使双方换位思考或许可以缓解一下这个难题。
1月18日,由西瓜视频协办的一场“特别家长会”在厦门市大同小学展开。来自大同小学三年级的100位父亲和孩子“互换身份”,爸爸们作为考生亲自体验了一把孩子们的期末考试。
视频由节目组提供
主考官及主持人由陈铭担任,考试分为真题卷及生活卷两部分,其中真题卷的题目全部来自三年级日常考试的真题。包括7000千克等于多少吨;标注“仿佛”一词的拼音及竖式计算等基础问题。最终50位参与考试的父亲没有一位得到满分。
更引人深思的是关于生活卷的考试。它的问题更多集中在孩子个人,包括孩子的班级、生日以及孩子的朋友、偶像等。考试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父亲,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 “平时陪伴孩子的时间比较有限。再加上自己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平时和孩子的交流可能相对也比较少。”现场一位参与考试的父亲说。
西瓜视频相关负责人庄军介绍,《考不好 没关系?》希望通过身份互换的设置和镜头对两代人在“考试”状态下的真实展现,把隐藏在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关系、沟通障碍、教育缺失等矛盾及问题,从生活推向屏幕,引起更多家庭的关注。“但我们想要做的不仅仅如此,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让家庭教育中的那些问题,也能从屏幕再走向生活,让更多的家长通过切身的体验‘观他观己省自身’,更多地思考教育中的方式和方法。”
新京报记者 佟娜 编辑 佟娜 校对 陆爱英
家庭轮换
来自厦门的80后公务员原涵,最近和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原伟瀚经历了一场特殊的考试。主打“父子互换”模式的西瓜综艺《考不好 没关系?》开启线下实验:来自厦门大同小学三年级的50对父亲和孩子“互换身份”,爸爸们作为考生亲自体验了一把孩子们的期末考试。
主考官及主持人由陈铭担任,考试分为“真题卷”及“生活卷”两部分,其中“真题卷”的题目全部来自三年级日常考试的真题,包括7000千克等于多少吨、标注拼音及竖式计算等基础问题。
见证考试全程的本报记者看到,这些00后爸爸入场前还能“无所畏惧”地大笑着,以为考小学生试卷岂不是小菜一碟。结果写着写着,他们的笑容渐渐凝固,眉头渐渐紧锁,答题严肃程度不亚于经历高考,有的家长写了答案想想不妥,又赶紧划掉,和小学生考试状态无异。
仅仅为“仿佛”“裸露”这两个词标注正确拼音,或是填空“中西”,这类题就考垮了数位家长,写出来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最终50位参加考试的父亲中没有一位得到满分,93分是这次家长真题考试的最高分,整体平均分为66.8分。
爸爸重作小学生,到底能考多少分?坐在候场区的孩子们得意洋洋地围观和嘲笑:“这么简单的题你都写错啦!”
而相较于“真题卷”,“生活卷”考试情形更引人深思。“生活卷”答题环节,是父亲和孩子各自单独作答。卷面问题集中于孩子个人情况,比如孩子生日、孩子的朋友、偶像等。现场考试结果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父亲,并不算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例如——
提问:“您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孩子答,想做外交官;其父答,没看出他长大想做什么。
提问:“您和孩子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孩子答,“审题要仔细一点”;其父答,“我爱你。”
在父亲上一次发脾气的时间这一问题上,很多家长的答案和孩子的答案相去甚远,有的父亲自认为当时没动怒,但孩子坚决“判定”父亲发了很大的脾气;有的父亲记得自己上一次发脾气是很久很久以前,但孩子的感知却是昨天,记忆清晰到能复述时间地点事件等所有细节。
记者看到,现场几位父亲考后开始展开自我检讨:“平时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自己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人,和孩子的交流相对比较少。”“如果孩子妈来参加,这两份试卷能考得好很多!”
还有父亲承认,自己平时在公司身处管理层,回家不自觉就会用对下属的标准衡量女儿,沟通不是很愉快。
为什么父子之间就不能好好聊天呢?
全场“真题卷”和“生活卷”两部分考分最高的父亲,是原涵,他向本报记者提起了一桩小事。
“儿子出生后我们去拍全家福,那里有‘许愿墙’。我看了一遍所有父母对孩子的愿望到底是什么,发现大同小异,就是两个关键词:健康、快乐。”
明明对孩子的原始、终极愿望都是“无欲无求”的,然而00后家长的教育焦虑却总是无法抑制,“不谈学习,父慈子孝;一谈学习,鸡飞狗跳”,甚至还诞生了新的网络热词“恐辅症”,具体名词解释为——“形容父母辅导作业像渡劫、一辅导就情绪失控血压上升的一种当代疾病。据悉‘恐辅症’和‘路怒症’已并称为中年人两大疑难杂症。”
原涵说,面对孩子学习时,他心里也不免“总有两个小人在斗争”,其中那个“好爸爸”在说考不好没关系,“坏爸爸”则坚持觉得很有关系。到底有没有关系?原涵坦言,当下00后父亲一面受上一代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理念影响,另一方面又在接受“别压抑孩子天性”新式教育理念的洗涤。两面夹击,会感到十分矛盾,没有明确答案。
原涵在看《考不好 没关系?》时,里面一个爸爸答错题要被淘汰,孩子急哭了,大喊“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这个画面令他感触很深,意识到也许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亦是充满极高的期待,若自己工作不努力,小孩同样也会感到非常失望的。
《考不好 没关系?》节目整合了近10万条小学生考试真题,每期邀请21组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不同地域文化的素人家庭,父亲答题,孩子观战。孩子可以看到爸爸做自己考题时的窘态,家长们则切身体验孩子坐在考桌前的焦灼,以及孩子被父母指责太笨时的难受。
西瓜视频相关负责人庄军介绍,《考不好 没关系?》希望通过身份互换的设置和镜头对两代人在“考试”状态下的真实展现,把隐藏在家庭教育中的代际关系、沟通障碍、教育缺失等矛盾及问题,从生活推向屏幕,引起更多家庭的关注。
“在泪水和在乎中撞击出对孩子的爱。”节目制片人凌霞透露,参加完节目的许多家长,都会感慨自己受到触动,与孩子关系会有所改变,得到缓和。“家长没答出来,孩子那么在乎,会哭,说明孩子真的很爱父母”。
另外,凌霞指出,《考不好 没关系?》节目某些较为“刺激”的设置还会呈现出第二种意义,即“生活有苦有甜,有幸运也会运气不好,生活哪有次次公平?是一种人生和戏剧交接的情境”。
例如在节目中有一个总是抢答失败的父亲,害怕女儿太过失望,主动提出退赛。陈铭当场表示不赞成,“此时此刻对孩子来讲,最重要的不是怕情绪上的伤害,而是责任感的建立,如果让她知道在履行契约的过程是因为情绪上的原因、能力上的不够,就可以做到颠覆契约,对她未来的影响会更不好。”
那位父亲接受了陈铭的劝告,并由衷说了一句,他自己就是从云南考出来到苏州上大学的寒窗学子,而一生当中,他是多么渴望能真的“考不好,没关系”啊。
“父子互换”考试,双方的表现暴露出当下亲子教育的两个问题:家长“输不起”与孩子“输不起”。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田宏杰分析,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表达的方式可能需要调整。“家长有没有在打的时候完全是因为‘我好生气,我要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是这样的话,绝对不可以打。你发泄情绪打了他,跟他的害怕紧张情绪联系在一起,孩子是不愿意学的,学的时候是害怕的”。
田宏杰指出,孩子的思维方式与家长不同,大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但孩子更偏向具象思维。因此,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单纯的讲道理或者打骂是不科学的。家长们可以尝试把期望形象化,引发孩子的情绪共振,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而要强的孩子们“输不起”怎么办?
“不是想输不起怎么办,而是输的时候怎么办,在他们心理就两个纬度:输和赢。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看到哭,还要看哭的下面有什么,为什么哭?”田宏杰表示,有一些事是可控的,比如因为没复习好,把该会的题做错了,那么家长就要和孩子分析下一次如何做好。了解掌控的方式和途径,孩子就不怕输。
而面对不可控的“不公平”情形,比如孩子碰到了超出能力范围的难题,田宏杰建议,此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人生就是这样,没有办法,下一次我们多看这么难的问题,就会做了。”把所谓的输当“宝”一样看,明白输是下次成功的基础,孩子就会获得较大的动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父子交换房子住需要什么手续,父子交换小强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