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翻译,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景物描写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秦昭瑞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翻译,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景物描写

大家好,由投稿人秦昭瑞来为大家解答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翻译,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景物描写这个热门资讯。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翻译,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景物描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开荒田野际

   高平是神农炎帝早期活动的区域,是中华农耕文明渊源之地。高平境内流传着很多关于神农炎帝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习俗。这些传说和民俗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几千年来绵绵不断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高平境内还保存有数量众多、分布极广、时间跨度久远的记载炎帝活动的石碑110余通,上起魏晋,下至清末民初,涉及内容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5月15日,“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甲辰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系列活动在高平市举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拜华夏始祖,共融血脉亲情。本期《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高平,一起追寻炎帝的足迹。

炎帝获嘉禾于羊头山
  在高平地方世代相传的炎帝文书中说:“炎帝上了羊头山,井子坪上开荒田……七种八种种成谷,除去毒液才能餐,娘娘将谷脱去皮,人才吃上小米饭。”和《黑暗传》中的唱词意思基本一致。在大量的碑记史料中也有关于炎帝获嘉禾于羊头山的记载,如:《后汉书·郡国记》云:“有神农城,山下有神农泉。南带太行,又有繖盖,即神农尝谷之所也。”隋《宝泰寺碑记》,就称此地为“炎帝获嘉禾之地”。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载:高平县“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又说:“炎帝庙在县(高平县)北三十五里羊头山……”
   查阅《高平金石志》得知,2003年5月16日,在羊头山神农城下的五谷畦发现一通残存三截的石碑。碑首刻有 “一佛四菩萨”的石碑,“神农圣灵所托”“山号羊头”等文字完整,为北齐天宝二年之物。这通《羊头山五佛碑》是目前国内记载神农炎帝遗迹最早的石刻文字。
   羊头山,亦名“首阳山”,就在太行山之巅,海拔1297米,危峰秀拔,势凌霄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粟的发明与种植看似偶然,实属必然。
受小草启发培植五谷
  相传,一天,炎帝看见布谷鸟衔着一种植物的穗,正在啄食,穗上结着黄色的小颗粒,他赶紧跑过去,捡起几粒包了起来。却不小心被风吹到了石窝里,正束手无措时,看到一只蚂蚁钻到了石缝里,不一会儿,就衔着种籽爬了出来。炎帝大喜,连连称赞:“神蚁!神蚁!”
   还有一种传说为:时值早春,炎帝在羊头山一带巡游狩猎时,在万草尚未复青的草丛中发现了一株绿叶。就是这株报春的绿叶使炎帝俯下身子对其看了又看。当炎帝看到这株绿苗的根部尚有一颗籽粒时,眼前大亮,知道这株在春风中摇曳的小草是从这颗种子中破土而出的。于是,他想人们如果食用地上周而复始长出的植物不就解决了动物不足食用的问题了吗?受此启发,炎帝开始培植五谷,经过八种,才成了粟谷,才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这个历史传说更符合科学。现代科学家认为,羊头山随处可见的“狗尾草”是粟类作物的野生祖本,后经过驯化栽培技术种植出了“粟”。关于此观点,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五册中作了详细论述。
炎帝文化最齐备之地
  史料记载,距今5500年至6000年,神农炎帝活动于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等地,目前国内有多个地方称炎帝故里。其中,高平作为炎帝故里,拥有的炎帝古庙、碑记、石刻,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密集程度,内容最为丰富完整、影响最为厚重深远,在全国首屈一指,这种文化现象实属全国罕见,由此高平成为研究炎帝文化最齐备的地方。
   唐天授二年《泽州高平县羊头山清化寺碑》中详尽地记述了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种五谷、始教民稼穑的光辉业绩。碑文曰:“此山炎帝所居也……于是创制耒耜,始兴稼穑。调药石之温毒,除瘵延龄;取黍稷之甘馨,充虚济众。人钦圣德,号曰神农……播生嘉谷,柱出兹山矣。”
   人们为了感谢炎帝,纪念他种植五谷的功德,就把炎帝曾经耕种并驯出过五谷的土地,叫做“五谷畦”。至今,羊头山上还保留着五谷畦遗址,可以说,五谷畦是我国原始农业生产的第一块试验田。炎帝在这里真正解决了 “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为人类由原始采集渔猎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更为中华文明的发端奠定了坚实基础。

境内保存有诸多遗迹
  羊头山巅北魏造像塔的底座是一个硕大的羊头石,这在全国非常罕见。它是炎帝部落羊图腾崇拜的一种象征。时至今日,高平地区的各种祭祀活动,都与“羊”有着密切联系。过年过节、结婚满月、周岁开锁,家家都要蒸面羊。一头面羊,黍、稷、菽、麦、麻,五谷俱全。高平人用这种简单且隆重的方式传诵着炎帝的伟大功绩。羊头山也因神农炎帝在此耕种五谷,而成为天下名山。
   在高平,很多村名、地名、山名都与炎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炎帝在羊头山尝百草时误食了马陆,中毒后变得口齿不清,后人称这个村为“口吃村”,后改为“口则村”。炎帝因疼痛难忍不能骑马,只好换为人抬,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换马村”。族人抬着昏迷不醒的炎帝走了半里许,人们呼唤脸色已经变黑的炎帝,由于中毒太深,炎帝始终不能答应,人们把这个地方称为“不应村”,后演变为“北营村”。炎帝逝世后,停尸在一个坡地上,老百姓便称这里为“卧龙湾”。之后,炎帝的坐骑宝马悲鸣不止,沿山奔跑,后人就叫此山岗为“跑马岭”。炎帝装殓安葬的地方原叫“装殓村”,后演变为“庄里村”。
   除此之外,神农镇长畛村是炎帝夫人的娘家,因此,长畛村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求雨方式。遇到天旱,人们把炎帝的塑像请到地头暴晒3天,意思是作为长畛村的女婿,小以惩戒,让他心系百姓。据说,野川镇高庙山炎帝岭也是炎帝尝百草的地方,岭下有3块约两米长的砂石“支锅石”及“炎帝池”“无蚁山”“西商道”等。
   有关炎帝生产生活的村名、地名、山名,不仅是炎帝文化的瑰宝,也是历史记忆的活化石。
   近年来,高平市围绕“炎帝文化”品牌,通过举办“炎帝灯会”、打造特色景区、强化服务等举措,持续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加快了商贸、餐饮、文化旅游等行业全面复苏,促进了市场主体活下去、多起来。今年“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甲辰年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交流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再次擦亮了高平的高光时刻,为当地文旅产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报记者 卢亚)

开荒田补多少钱一亩

前几日应村委会邀请,协助调处一起农民擅自开荒引发的权属纠纷,从调处纠纷的调查过程来看,很多农民对“开荒”的认知还是停留在过去“谁开谁有”的固有模式上,没有能够与时俱进了解透彻当下的“开荒”政策, 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思前想后,不妨把这个典型的纠纷写出来,供有“开荒”念想的农民朋友参考。

纠纷发生的原委及调处意见

事情的原委是因某农户“开荒”种植杉木引起的。“开荒”是皖南农民司空见惯的一种经营活动,勤快 的农民选择荒芜无主的滩涂或岗地,清除杂草种植庄稼或树木,农民称之“开荒”。

某组的河洲上有一片近百亩荒滩,是该组农民传统上的开荒场所,以前该组大多数农户均开过荒,种过树,也一直谁开谁有。今年某农户在未与村民组集体告知的情况下,再次开荒约2亩,种植了杉木,却被村民组长告知开荒无效,所有权收归集体,由此产生纠纷。

经协调处理,村民组支付了该农户适度的苗木款,将开荒种植的幼林收归集体了事。

自行开垦的荒山荒地到底归谁所有

对于未开垦利用的荒山、荒滩、湿地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及《实施细则》有明确规定,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第三十八条、三十九条、四十条是这样描述的:

第三十八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国家依法保护开发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九条 开垦未利用的土地,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评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可开垦的区域内,经依法批准后进行。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

  第四十条 开发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荒山、荒地、荒滩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可以确定给开发单位或者个人长期使用。

因此,尽管国家鼓励开垦未利用的荒山、荒滩、湿地,发展农林生产,但开垦是需要经过批准的,未经批准,擅自开垦未利用土地,可以理解为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开垦的土地自然不能属于开垦者经营管理,这一点必须牢记。

历史上我国的确实行过短暂的“谁开谁有”政策,但早已成为历史了

不过在历史上,我国的确有过短暂的“谁开谁有”的土地政策。

这段历程主要集中在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刚经历过特殊时期,农林生产严重滞后,在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的落实及相关会议纪要精神的强烈刺激下,农民朋友积蓄已久的开山、开荒、种粮、植树的积极性大爆发,出现了一轮垦荒热潮,很多荒田、荒地、荒山、荒滩都是那个特殊时期开垦出来的,而且这些开垦的荒田、荒地、荒山使用权也得到集体认可,一直耕种至今,大部分还核发了权属证明。

随着政策和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利用办法也逐步调整和规范,对于“四荒”未利用土地的政策也逐步明晰,那就是:国家鼓励开发利用,但必须科学规划,在不破坏生态环境,不造成水土流失的前提下,经过批准才能实施。以前“谁开谁有”的政策已经成为历史。

结语

或许很多人想不通,荒废的土地为什么不能开垦合理利用呢?这里面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首先,山水林田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只有顺应自然,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才能和谐相处,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其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对未利用地进行开发利用,但必须符合总体规划,在确保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和水土保持能够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进行;最后,农民朋友需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多了解相关政策,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共同维护生态平衡,共同呵护绿水青山,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宽广、更和谐的自然环境。

开荒田是什么意思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梦颖 邹自淼 石门报道

初夏的澧水河畔,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易家渡镇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田里,十架无人植保机正沿北斗导航轨迹进行水稻孕穗期飞防作业。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敏正手持终端设备向记者展示数字化大屏: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气象风险等16项数据在云端跳动,2800亩农田的耕作实况尽收眼底。

这位曾经的打工者用了15年的时间,将连片荒田发展为年产值超600万元的现代化生态农场,通过“秸秆-饲料-有机肥”全链循环技术,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兴农”的鲜活范本。

破茧:机械化开垦唤醒“沉睡资产”

谢敏在修理播种机。

“这些土地就像睡着的孩子,需要有人唤醒。”在采访过程中,谢敏回忆起了当时回乡的情景。

2010年,谢敏回到老家石门县易家渡镇,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家附近的田里全是野草,一问情况,这样的荒田村里竟有近500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就觉得,让土地这么荒下去太可惜了。”

“加上当时家里确实需要我回来,我就把干事创业的心放在了这片荒田里。”谢敏说干就干,2016年,靠着几台耕地机、收割机,谢敏开始进行荒地整合工作,前后花费了2年的时间,对石门县易家渡的荒地进行整理。

整理荒地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起早贪黑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候赶时间,到了晚上12点,我还开着拖拉机在地里面整治荒田。”回忆起那段日子,谢敏感慨万千。

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谢敏承包了将近600亩土地,其中500亩左右正是当初野草丛生的荒田。此后,他的农业版图不断扩大,截至到2025年,谢敏总共承包了近2800亩土地。

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年,谢敏创办了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备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油菜播种一体机、插秧机、抛秧机、稻谷油菜烘干一体机、秸秆回收机、榨油机以及各类农业机械数台,实现了水稻油菜全面机械化种植收割。

突围:自建输水管道破解 “靠天吃饭” 困局

谢敏自费修建的抽水管道。

“种田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天吃饭。”这是谢敏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23年,极端天气导致400多亩稻谷失收,这让他痛心不已。为了应对干旱天气,谢敏自费26万元,带领合作社的员工们一起修建了2.3公里的抽水管道。

如今,2.3公里输水管道如银色动脉贯穿农田,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可远程控制500多亩农田的水源配给。“现在点点手机就能给稻田‘输液’,水管除了我自己用之外,如果有老百姓田里缺水,也能免费用我们的管道。”谢敏不断展示着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着土壤PH值、病虫害指数等12项参数。

合作社成立后,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培训下,制定了一套具体可行的土地监测办法及化肥、农药比例的配置和使用原则,以及种子搭配安排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科学的操作流程。目前,合作社通过自产自销和批量售卖农作物,年收入达600余万元。

反思:秸秆从“烫手山芋”到“生态金矿”

合作社现场对秸秆进行打包缠膜。

近些年,面对国家对秸秆管控政策的调整,谢敏积极响应,将秸秆从焚烧转向综合利用。“当时简单处理的秸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堆有机肥,另外就是拉去发电厂发电。”按照这种简单处理模式实行一年后,谢敏发现除去运输费用后利润微薄。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不久后,谢敏瞄准了秸秆深加工,将其制成牛羊饲料。

2024年,在石门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将秸秆加工成饲料,与周边27家种养殖大户、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农机手驾驶着稻草打捆机来回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隆声,水稻秸秆很快被吸入、压实、打包,变成一个个大方块散落在田间。

2025年年初,谢敏特地购买了一批经过粉碎除尘的秸秆草料,通过对比发现,经过粉碎除尘的草料确实比自己之前的要好。“粉碎除尘后的草料浪费率很低,基本上动物都能吃完。”尝到“甜头”后的他,决定引进专门的秸秆粉碎除尘液压一体机。“有了这台设备之后,玉米秸秆的利用率跟优化率都会大大地提高。之后不仅能处理自己田里的秸秆,还可以设立一个回收点,为周边老百姓提供秸秆加工服务。”

蝶变:一场“秸-饲-肥”的绿色革命

近年来,石门县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采用“秸-饲-肥”的循环利用技术,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进一步稳定农业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秸秆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谢敏与养殖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跟这些养殖户打交道,我发现他们的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对草料的需求是很高的。”于是在2025年年初,谢敏开始发展养殖业,陆续饲养了150头牛,实现从秸秆草料到养殖饲料的自我消化循环。

谢敏表示,养牛之后,县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很多支持。例如畜牧局派了专家下乡,从防疫、卫生、消毒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今年3月中旬,一头牛出现身体不适,畜牧站专家第二天就赶到现场诊治,这让谢敏深受感动。

此外,牛粪还田也是他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石门高度重视绿肥生产工作,合作社从2020年开始响应号召种植绿肥。谢敏表示,“实行绿肥之后,我们节约20%的化肥开支,而且对比之后发现,用了有机肥的秧苗的长势会更好,虫害会更少,产量会更高。”

新农人启示录:以韧性开荒、以定力育土、以热忱续写“科技兴农答卷”

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生态循环,谢敏的15年历程印证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当物联网传感器代替了老烟袋,当大数据分析取代了“看天经验”,新时代的田野正在发生静默而深刻的革命。

辛苦耕耘十五载,谢敏对农业充满信心。他表示农业生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往往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需要更多的决心与魄力。“不管做什么,首要条件就是热爱,做农业生产也是如此。”相对于其他行业发展来说,他认为从事农业更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

谢敏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农业“寂寞”的背后,藏着乡村振兴最澎湃的动能——“当我们把脚扎进土里时,土地回报我们的远远不止粮食,还有整个村庄向上的心跳。”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也正是在千万个“谢敏”的“寂寞耕耘”中渐次展开。

开荒田地最佳工具推荐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彭梦颖 邹自淼 石门报道

初夏的澧水河畔,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易家渡镇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的智慧农田里,十架无人植保机正沿北斗导航轨迹进行水稻孕穗期飞防作业。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谢敏正手持终端设备向记者展示数字化大屏:土壤墒情、病虫害预警、气象风险等16项数据在云端跳动,2800亩农田的耕作实况尽收眼底。

这位曾经的打工者用了15年的时间,将连片荒田发展为年产值超600万元的现代化生态农场,通过“秸秆-饲料-有机肥”全链循环技术,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书写了新时代“科技兴农”的鲜活范本。

破茧:机械化开垦唤醒“沉睡资产”

谢敏在修理播种机。

“这些土地就像睡着的孩子,需要有人唤醒。”在采访过程中,谢敏回忆起了当时回乡的情景。

2010年,谢敏回到老家石门县易家渡镇,眼前的景象让他心痛不已。“家附近的田里全是野草,一问情况,这样的荒田村里竟有近500亩,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我就觉得,让土地这么荒下去太可惜了。”

“加上当时家里确实需要我回来,我就把干事创业的心放在了这片荒田里。”谢敏说干就干,2016年,靠着几台耕地机、收割机,谢敏开始进行荒地整合工作,前后花费了2年的时间,对石门县易家渡的荒地进行整理。

整理荒地的工作无疑是辛苦的,起早贪黑成了他的生活常态。“有时候赶时间,到了晚上12点,我还开着拖拉机在地里面整治荒田。”回忆起那段日子,谢敏感慨万千。

付出终有回报,2017年,谢敏承包了将近600亩土地,其中500亩左右正是当初野草丛生的荒田。此后,他的农业版图不断扩大,截至到2025年,谢敏总共承包了近2800亩土地。

随着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年,谢敏创办了石门县军档桥粮油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备了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无人植保机、油菜播种一体机、插秧机、抛秧机、稻谷油菜烘干一体机、秸秆回收机、榨油机以及各类农业机械数台,实现了水稻油菜全面机械化种植收割。

突围:自建输水管道破解 “靠天吃饭” 困局

谢敏自费修建的抽水管道。

“种田很大程度上就是靠天吃饭。”这是谢敏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23年,极端天气导致400多亩稻谷失收,这让他痛心不已。为了应对干旱天气,谢敏自费26万元,带领合作社的员工们一起修建了2.3公里的抽水管道。

如今,2.3公里输水管道如银色动脉贯穿农田,配套智能灌溉系统可远程控制500多亩农田的水源配给。“现在点点手机就能给稻田‘输液’,水管除了我自己用之外,如果有老百姓田里缺水,也能免费用我们的管道。”谢敏不断展示着智慧农业平台,实时监测着土壤PH值、病虫害指数等12项参数。

合作社成立后,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支持和培训下,制定了一套具体可行的土地监测办法及化肥、农药比例的配置和使用原则,以及种子搭配安排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和科学的操作流程。目前,合作社通过自产自销和批量售卖农作物,年收入达600余万元。

反思:秸秆从“烫手山芋”到“生态金矿”

合作社现场对秸秆进行打包缠膜。

近些年,面对国家对秸秆管控政策的调整,谢敏积极响应,将秸秆从焚烧转向综合利用。“当时简单处理的秸秆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堆有机肥,另外就是拉去发电厂发电。”按照这种简单处理模式实行一年后,谢敏发现除去运输费用后利润微薄。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不久后,谢敏瞄准了秸秆深加工,将其制成牛羊饲料。

2024年,在石门县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投入300多万元,建立秸秆综合利用中心,将秸秆加工成饲料,与周边27家种养殖大户、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农机手驾驶着稻草打捆机来回作业,伴随着机械轰隆声,水稻秸秆很快被吸入、压实、打包,变成一个个大方块散落在田间。

2025年年初,谢敏特地购买了一批经过粉碎除尘的秸秆草料,通过对比发现,经过粉碎除尘的草料确实比自己之前的要好。“粉碎除尘后的草料浪费率很低,基本上动物都能吃完。”尝到“甜头”后的他,决定引进专门的秸秆粉碎除尘液压一体机。“有了这台设备之后,玉米秸秆的利用率跟优化率都会大大地提高。之后不仅能处理自己田里的秸秆,还可以设立一个回收点,为周边老百姓提供秸秆加工服务。”

蝶变:一场“秸-饲-肥”的绿色革命

近年来,石门县积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采用“秸-饲-肥”的循环利用技术,促进秸秆资源就地转化、就近利用、过腹增值,进一步稳定农业生态平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在秸秆回收再利用的过程中,谢敏与养殖业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跟这些养殖户打交道,我发现他们的养殖规模虽然不大,但是对草料的需求是很高的。”于是在2025年年初,谢敏开始发展养殖业,陆续饲养了150头牛,实现从秸秆草料到养殖饲料的自我消化循环。

谢敏表示,养牛之后,县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了很多支持。例如畜牧局派了专家下乡,从防疫、卫生、消毒等方面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今年3月中旬,一头牛出现身体不适,畜牧站专家第二天就赶到现场诊治,这让谢敏深受感动。

此外,牛粪还田也是他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石门高度重视绿肥生产工作,合作社从2020年开始响应号召种植绿肥。谢敏表示,“实行绿肥之后,我们节约20%的化肥开支,而且对比之后发现,用了有机肥的秧苗的长势会更好,虫害会更少,产量会更高。”

新农人启示录:以韧性开荒、以定力育土、以热忱续写“科技兴农答卷”

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生态循环,谢敏的15年历程印证着中国农业的转型升级之路。当物联网传感器代替了老烟袋,当大数据分析取代了“看天经验”,新时代的田野正在发生静默而深刻的革命。

辛苦耕耘十五载,谢敏对农业充满信心。他表示农业生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但往往越是简单的事情,越是需要更多的决心与魄力。“不管做什么,首要条件就是热爱,做农业生产也是如此。”相对于其他行业发展来说,他认为从事农业更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

谢敏的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农业“寂寞”的背后,藏着乡村振兴最澎湃的动能——“当我们把脚扎进土里时,土地回报我们的远远不止粮食,还有整个村庄向上的心跳。”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也正是在千万个“谢敏”的“寂寞耕耘”中渐次展开。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翻译,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景物描写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