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风险暴露是指,违约风险敞口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范洁芮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违约风险敞口

大家好,由投稿人范洁芮来为大家解答违约风险暴露是指,违约风险敞口这个热门资讯。违约风险暴露是指,违约风险敞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违约风险最新

当前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的陆续释放并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但从2016年以来信用债市场整体环境、违约事件爆发的频率以及监管层对于违约的态度来看,个券违约事件仍难以避免,市场也普遍预计今年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的数量会高于去年的水平。具体来看,当前债券市场应关注以下四大风险点:

(1)关注产能过剩行业风险

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内,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整体低迷导致部分企业经营能力普遍下行,现金流持续处于紧张状态。2015年发生的信用风险事件中有70%以上集中于产能过剩及强周期行业,2016年已经发生违约的云峰集团和淄博宏达在经营利润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价格下降的拖累。考虑到目前监管层已经就化解煤炭、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出台具体政策,且后续还可能针对产能过剩行业进一步出台相关文件,2016年或将迎来产能过剩行业的大幅调整,预计行业内相关低等级企业债券的信用风险将加快释放。

(2)关注民营企业股权结构变动以及实际控制人风险

相较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稳定性较弱,其经营状况与实际控制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更容易受到股权结构变动或实际控制人风险等公司治理问题的不利影响。严重的治理结构漏洞一方面会对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造成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容易加剧银企之间的不信任,引发银行抽贷、压贷行为,导致企业外部融资环境迅速恶化,因而在考察企业偿债能力时,应对发行人股权结构变动以及实际控制人风险持续关注。

(3)关注短期债务偿还风险

今年以来,债券市场短期债务偿还风险持续暴露,近1个月内已有两只短期融资券、1只超短期融资券发生违约,另有1只短融被曝出兑付危机。近年来随着短期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市场流动性风险不断增加。特别是一些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为缓解偿债压力而发行短期债务,虽然暂时避免了流动性危机,但由于债务期限较短,企业很难及时有效地改善经营、提高偿债能力,仅是“拆东墙补西墙”,反而进一步积累了风险,与此同时企业还可能“发短用长”,导致期限错配,进一步加深债务偿还风险。

(4)关注已发生兑付危机企业的存续债务偿还风险

部分企业在发生违约后,由于经营能力和资金周转能力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趋势也并未有实质性缓解,处于存续期内的其他债券可能继续发生违约,如去年已违约的山东山水和天威集团在近期就再度发生违约。另外,有部分此前暴发信用风险事件但未实质性违约的企业,近期也再度被曝出信用风险事件,如雨润集团和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即便这类企业此前面临兑付危机通过外部资金支持得以偿还,但自身偿债能力仍然较差,面临较大的违约风险。因而,对于此前已发生违约、处于违约边缘或偿债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支持的企业,投资者都应对其存续债券的偿还风险予以高度关注。

关注金融界股灵通微信号【jrjstock】,每天早上为您奉上早盘操作指导,涨停牛股预测。

关注金融界微信【jrjnews2013】,独家投顾复盘,把脉股市走向,阶段经济热点前瞻。

违约风险溢价

摘要:

违约速度加快,多数悬而未决。主要债券品种中已有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16个发行人,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速度明显加快。违约品种已经涵盖了包括超短融在内的所有债券品种,违约主体从民企扩散至央企,再到地方国企,各类型企业均已沦陷。城投债尚未发生实质性违约,城投成为债市刚兑打破进程中仅存的信仰。25只违约债券中仅有8只完成了兑付,绝大多数是民企发行人,其余17只至今仍悬而未决。

潜在违约规模仍大,产能过剩行业承压。中低评级债券到期偿还量从2015年第4季度开始大幅上升,而也正是自那时起,山水水泥等一系列违约事件不断冲击市场神经。中低评级债券到期量仍处于上升趋势,并将于2016年第3季度达到高峰。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和低评级债券的大量到期,预计会有更多违约事件浮出水面,违约将呈常态化。对存续债券按照债务负担、盈利性、短期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简单筛选的结果显示,风险较高的债券仍有近500只,总额近7000亿,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化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

流动性风险共振,一二级市场双杀。一方面,相关债券若暂停交易则类似于股灾期间的停牌,投资组合中若有暂停交易的债券,在面临赎回或到期的时候将无法及时回收流动性,遑论通过卖出相关债券进行止损;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将加剧市场恐慌情绪,降低投资者风险偏好,即使违约风险不高的债券流动性也将大幅下降,低资质债券将首当其冲。违约还将冲击债券一级发行市场,山水和铁物资事件后均有大量债券取消发行,一方面是由于债券发行利率上升,发行人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推迟发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投资者变得谨慎(尤其是对于低资质发行人),债券需求骤然下降。

高杠杆虚增需求,解杠杆放大风险。债券收益率低位,机构普遍通过加杠杆增厚收益。在资金利率预期稳定而债券利率下行的过程中,加杠杆是获取超额回报的利器,但一旦违约风险上升,去杠杆将导致虚增的需求迅速下降,正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违约风险上升将引发质押率下调或质押资格丧失、估值风险上升、流动性下降,机构被迫解杠杆,虚胖的需求被打回原形,拥挤抛售下流动性风险和债市调整风险均将被进一步放大。

信用利差显著走高,低评级冲击更大。受铁物资事件影响,在基准利率大幅反弹背景下,信用债调整更为剧烈,上周中高评级信用债信用利差上行约10BP,低评级跌幅更大,利差上行约20BP。但除部分AA-品种外,多数信用债信用利差仍位于历史中位数以下,与其承担的信用风险极不匹配,随着违约潮持续,信用利差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社融成本难降,借新还旧受阻,警惕风险传染。一方面,信用违约频发将推升信用利差,降低银行和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在过去两年内,虽然企业信用状况逐渐变差,但受益于货币宽松,信用利差仍不断压缩,但当前面临的环境是货币宽松程度边际下降,在违约风险增大的情况下,信用利差有趋势性上行的压力,将致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尤其是对于那些信用基本面较差的企业而言。

另一方面,违约风险增大将推高企业借新还旧的成本,在恐慌情绪蔓延的情况下(如山水违约、铁物资公告债务重组)还可能导致再融资受阻,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债券类融资大幅萎缩,而今年以来企业债券是社会融资增量的主要来源,债券融资的大幅回落或使得经济复苏进程夭折,从而进一步增大违约风险,形成“违约风险增大-再融资受阻-经济回落-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大”的恶性循环。

以下是正文:

1.违约速度加快,多数悬而未决

2014年3月超日债违约打开了债券违约的潘多拉魔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主要债券品种中(包括短融、超短融、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定向工具等,未包括中小企业私募债、集合债等),已有25只债券实质性违约,涉及16个发行人,其中2016年以来已有11只债券违约,违约速度明显加快。

违约品种已经涵盖了包括超短融在内的所有债券品种,违约主体从民企扩散至央企,再到地方国企,各类型企业均已沦陷。违约主体均是产业债发行人,城投债尚未发生实质性违约,城投成为债市刚兑打破进程中仅存的信仰。

从违约后处置情况来看,25只违约债券中仅有8只完成了兑付,其余17只至今仍悬而未决。违约后完成兑付的绝大多数是民企发行人,通过资产重组、争取银行流动性支持等途径兑付了债券。而违约的地方国企、央企等大多已经连年亏损,积重难返,政府支持力度下降,且债务重组需经层层上报,协调难度较大,重组进展较慢,拖累债券兑付。

2.潜在违约规模仍大,产能过剩行业承压

中低评级债券到期量大,债券违约常态化。中低评级债券到期偿还量从2015年第4季度开始大幅上升,而也正是自那时起,山水水泥等一系列违约事件不断冲击市场神经。中低评级债券到期量仍处于上升趋势,并将于2016年第3季度达到高峰。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和低评级债券的大量到期,预计会有更多违约事件浮出水面,违约将呈常态化。

对存续债券按照债务负担、盈利性、短期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简单筛选的结果显示,风险较高的债券仍有近500只,总额近7000亿,主要集中在煤炭、有色、化工、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资产负债率高于60%,2014年和2015年前三季度连续亏损,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的覆盖率低于50%)

3.流动性风险共振,一二级市场双杀

信用违约除了引发信用风险,还将提升流动性风险。一方面,相关债券若暂停交易则类似于股灾期间的停牌,投资组合中若有暂停交易的债券,在面临赎回或到期的时候将无法及时回收流动性,遑论通过卖出相关债券进行止损;另一方面,信用风险上升将加剧市场恐慌情绪,降低投资者风险偏好,即使违约风险不高的债券流动性也将大幅下降,低资质债券将首当其冲。

此外,违约风险升温还将冲击债券一级发行市场。山水和铁物资事件后均有大量债券取消发行,据不完全统计,山水水泥违约后的两周内,至少有43家公司取消公开债券的发行,金额约460亿,而铁物资事件后的一周内,便有59家公司取消或推迟债券发行计划,涉及总额约480亿。发行人取消债券发行,一方面是由于债券发行利率上升,发行人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推迟发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投资者变得谨慎(尤其是对于低资质发行人),债券需求骤然下降。

4.高杠杆虚增需求,解杠杆放大风险

债券收益率低位,机构普遍通过加杠杆增厚收益。债市整体杠杆水平自13年以来趋势性上行。微观来看,我们在3月底进行的海通第24期一致预期调查中对受访者所在机构或团队的杠杆水平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账户平均杠杆在1.43倍,41%的受访者杠杆在1-1.5倍,杠杆在3倍以上的仅约4%。分机构来看,券商加杠杆较为普遍,仅9%的受访者无杠杆,平均杠杆水平在2倍;基金、城商/农商行杠杆水平也较高,而保险、信托、五大行/政策行杠杆较低。

在资金利率预期稳定而债券利率下行的过程中,加杠杆是获取超额回报的利器,但一旦违约风险上升,去杠杆将导致虚增的需求迅速下降,正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违约风险上升将引发质押率下调或质押资格丧失、估值风险上升、流动性下降,机构被迫解杠杆,虚胖的需求被打回原形,拥挤抛售下流动性风险和债市调整风险均将被进一步放大。

5.信用利差显著走高,低评级冲击更大

受铁物资事件影响,在基准利率大幅反弹背景下,信用债调整更为剧烈,上周中高评级信用债信用利差上行约10BP,低评级跌幅更大,利差上行约20BP。但除部分AA-品种外,多数信用债信用利差仍位于历史中位数以下,与其承担的信用风险极不匹配,随着违约潮持续,信用利差仍有较大上行空间。

6.社融成本难降,借新还旧受阻,警惕风险传染

一方面,信用违约频发将推升信用利差,降低银行和债券投资者风险偏好,将导致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在过去两年内,虽然企业信用状况逐渐变差,但受益于货币宽松,信用利差仍不断压缩,但当前面临的环境是货币宽松程度边际下降,在违约风险增大的情况下,信用利差有趋势性上行的压力。而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成本可分解为基准利率和信用利差,信用利差扩大将致企业融资成本易升难降,尤其是对于那些信用基本面较差的企业而言。

另一方面,债券违约将影响企业借新还旧,导致再融资成本提高甚至再融资停滞,严重情况下将大幅影响社融中的债券融资。违约风险增大将推高企业借新还旧的成本,在恐慌情绪蔓延的情况下(如山水违约、铁物资公告债务重组)还可能导致再融资受阻,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企业债券类融资大幅萎缩,而今年以来企业债券是社会融资增量的主要来源,债券融资的大幅回落或使得经济复苏进程夭折,从而进一步增大违约风险,形成“违约风险增大-再融资受阻-经济回落-违约风险进一步增大”的恶性循环。

(陈小玲编辑)

想了解更多财经相关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微信订阅号环球老虎财经【laohucaijing01】,每日为您解读财经实时热点。

违约风险暴露EAD计算公式

学校让签三方协议,如果因各种原因不好拒绝校方的要求,签订了三方,会有什么风险呢?

最大的违约风险当然是——赔偿金。

职前菌见过最高的赔偿金有3W,一般是编制特别难申请的企业,比如体制内工作机会。

当然一般企业没有这么多,一般企业不超过一个月工资,如果有违约打算,就要做好赔偿违约金的心理预期。

也有一部分企业(可能占比校招企业中的50%)对于学生违约问题,见怪不怪了,所以并不真的向学生收取违约金。

如果真的到了要违约这一步,职前菌建议大家,好好和企业小哥哥小姐姐沟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如果企业一定要收取违约金,并且你又很需要拿到解约函去学校领取新三方,那就只能自己买个教训了。

网上也有人建议大家可以先去企业报到,签订劳动合同,然后三方协议失效,第二天离职,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但职前菌不建议大家这样操作,如果你新签的单位也需要三方协议呢?

那你还是要和企业好好沟通,和平解约,拿到解约函,找学校领取新三方,然后和新单位签约。

所以,这里也有三方协议违约的第二个风险。

流程和时间上的麻烦。

有的企业因为工作量的原因,会把违约集中放在某个时间段处理,当然不排除有的企业这么做是为了规避签约同学违约。

那如果你不能在去新单位签三方之前拿到解约函,就会耽误你去新单位~

如果是想考研考公的同学,随便签一份三方,会有什么风险呢?

违约金

如果三方协议上有违约金的约定,那么理论上来肯定是需要违约者来赔偿的,虽然部分企业不会收取,但也有很多企业因为岗位本身很难申请,或企业已经投入了人力物力因为你的违约造成了损失,会要求违约学生赔偿违约金,职前菌见过最高的违约金是达到了3万。

不过有的省份三方协议上会规定:因考公或升学原因,三方自动失效。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不需要支付违约金啦~

档案

如果想以应届生身份考公考编,需要的是择业期内(毕业两年内)档案在学校或当地的人才市场。

如果学生A目前签的单位有档案接收权限,A签了三方,那么A的档案就会被派遣至该单位,这样就可能会失去应届生的身份~

当然A可以在签了三方之后,档案从学校寄出去之前,跟就业办老师说自己要更改派遣地址回原籍。

违约风险为什么会降低债务成本

由于全球疫情持续,企业现金流和信用资质面临挑战,今年全球信用债市场将迎来大量“坠落天使”(Fallen Angels)。海外从业者通常将那些从投资级被降级到高收益级(垃圾级)的债券称为“坠落天使”。

富达国际近期预计,今年将有约2150亿美元的美债及1000亿欧元的欧债被降级为高收益债券。

由于金融危机以来的低利率环境,属投资级别之一的BBB级债券按票面值计的规模持续稳步增加,且增速高于高收益债。富达国际固定收益部全球研究主管Martin Dropkin对记者表示,2020年3月,美国企业债指数中的BBB级别债与BB级别债间的息差扩大至273个基点(bp),这一定程度显示市场预期将有大量“坠落天使”涌入高收益债券指数。尽管随着美联储公司债购买计划的推出,BBB级信用利差已在3月见顶,但“坠落天使”和高收益债违约率在未来几个月将继续攀升。

反观中国境内债市,尽管3月中资美元债遭遇抛售潮,但境内3月新增2例违约主体,较2月减少1例。另外,房企境外融资渠道受阻,但境内融资大门开启,多位债市从业者也对记者表示,当前机构对于城投、地产债的信仰攀升。

“坠落天使”将涌入垃圾级债市

根据MSCI的每日固收观察,截至美国时间4月10日收盘,10年期美国BBB级债券信用利差已经收窄至325bp附近,较之3月最高点的350bp下降。从表面看,这或许意味着信用利差已经见顶,市场风险情绪好转。

“投资级市场慢慢趋稳甚至展现买入机会,更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坠落天使’的数量不断攀升,即越来越多的投资级债券可能会被降级而加入高收益债大军。 ”高盛近期表示。

Dropkin对记者称:“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以及油价急挫引发的资产价格连锁效应,已对全球经济构成双重打击。大量由BBB级降至BB级的‘坠落天使’将扩大高收益债指数中BB级别债的比重,促使基金经理跟随指数重新调配所管理投资组合中的高风险资产分布。”这些BBB债券离垃圾债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在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时评级下调,基金经理按照基金章程将不得不平仓。现在新冠疫情在美国蔓延,公司经营环境已经明显恶化。因此,早前投资级债券基金已出现过被迫大幅砍仓的案例,同时也面临客户大幅赎回。

富达国际认为,能源债面临降级的风险最大,因油价本已受供过于求影响,同时又遭受新冠疫情打击需求。属于能源上游产业的债券中,已有约600亿美元投资级债券被降级为高收益债,另有约900亿美元的债券处于短期或遭降级的风险中。尽管遭到降级的债券数量已相当可观,但若油价持续处于低位,仍将有更多债券加入降级行列。

另一个问题在于,“坠落天使”的降级和高收益债违约,两者哪一个更打击情绪?高盛提及,历史数据显示,违约可能打击更深。目前数据显示,高收益债市场已充分为“坠落天使”风险定价,但显然低估了违约的可能性。

穆迪近期表示,今年2月,投资级债券发行人的违约率为3.1%。在上半年大幅萎缩而年底前复苏的情景中,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投资级债券违约率将在未来12个月升至6.8%。但如果经济和金融状况更加显著转弱,违约率将在一年内跃升至16.1%。在比上次危机更糟的极其严重衰退情景中,违约率将上升至20.8%。

此前,为缓解疫情对经济金融的冲击,美联储“不惜一切代价”,两项最关键的公司债购买机制,PMCCF(一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和SMCCF(二级市场公司信贷融资)也将如期实施。MSCI投资组合管理研究总监斯帕克斯(Andy Sparks)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未来需密切关注信用利差,在信用利差收窄的时候,股市往往反弹,显示了很好的相关性。

境内城投信仰不降反增

就中国市场而言,近期境内债市对城投、房企债的信仰不降反升。机构预计,在纾困政策下,今年整体违约风险将维持低位。

3月初,中资美元债各品种债券几乎全线下挫,投资者不分期限和品种在抛售,市场尤为担心房企的美元债抛售风险以及再融资压力。例如,房企美元债收益率拉阔550bp,导致市场中到期收益率高达30%~40%的债券比比皆是。“根据我们测算,地产开发商经历了一季度的美元债到期高峰(139亿美元)后,四季度还会面临另一个到期高峰(127亿美元)。”野村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对记者表示。

“目前来说,房企境内融资大门开启,在资产荒、高收益资产难寻的背景下,多数机构认为境内房企债是短期内较好的配置品种。”某在华外资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3月境外一级市场发行寥寥且境外美元融资成本飙升,不少中资地产开发企业转回境内融资。彭博数据显示,3月(截至3月20日),中资地产开发企业在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超100亿美元,而离岸美元债发行量仅约20亿美元。而在今年1月,中资地产开发企业美元债的发行量几乎是人民币债发行量的3倍。

3月中旬,央行、外管局联合发布通知,将《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中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上调至1.25,提高企业融资上限。

此外,城投信仰今年反而不断强化。“此前抗疫债的承销较为密集,其中不少是大型国企、城投公司,而这些项目大部分是之前就报送的,疫情发生后,交易所的核准速度明显提速,银行等机构成了配置的主力。”资深投行从业者、公司投融资及转型专家王言峰对记者称,这段时间抗疫债密集发行,城投债占了相当部分,而疫情过后中国大概率将迎“大基建”,城投平台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也带动了一定的宽松预期。

此前“呼经开事件”导致市场对城投信仰动摇,但事实上,在业内人士看来,城投违约并非新鲜事,城投非标产品的违约前两年已经出现,城投债券去年也出现了多例“技术性违约”。“此前,部分城投公司由于盲目融资和扩张导致债务规模太大、资产负债率过高,回款不及时,短融长投,低效或无效投资过大等,市场需要一个出清过程。”他认为,但这只是部分城投公司的问题,中央及各级政府已经关注到城投债务风险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予以解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违约风险暴露是指,违约风险敞口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