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警最吃香的三个岗位,狱警的真实生活
大家好,由投稿人傅汐来为大家解答狱警最吃香的三个岗位,狱警的真实生活这个热门资讯。狱警最吃香的三个岗位,狱警的真实生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狱警离婚率高女狱警
女子监狱与男子监狱的区别
681所监狱,男子监狱大概644所,女子监狱约37所。每个省会、直辖市差不多都有一所女子监狱。居住在省会城市的女性朋友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知道不代表需要,不知道不代表不需要。
女监都是女警官管理服刑人员,虽然也有男领导和男警官,但是很少很少下一线劳动监区和生活监区。下监区也有女警官陪同;男监也有女警官,一般从事外勤轻松的行政工作,基本不下劳动区和生活区,基本的概率差不多就是0。
女性入监,离婚率低;男人入监,离婚略高于女监。主要是罪名的原因,女监因情感、虐待、家暴犯罪得多一点;其次是贩卖毒品类、侵财类罪名居多,个人不良嗜好低于男性。相反,男性入监前有出轨、不良嗜好,以及婆媳不好的关系,更影响离婚率,主要还是男人不需要处理婆媳关系。
男人在监狱,夫妻感情好的,说自己想小孩,其实是想孩子的妈妈,其次是小孩;未婚的直接想父母,再想女朋友。女人在监狱,想小孩就真的是想小孩。想丈夫方面更多是担心婚变;未婚女性最想妈妈、父亲和兄弟姐妹,男朋友想得少。还存在另外一种,男人在监狱就想钱,其他靠后。
生活作息上比较男监更加规范,更加人性化,生理原因。劳动方面比男监轻松,劳动强度低于男监,起码没有烧电焊,模具加工,体力活和具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劳动。同时,女监很少很少加班赶产量。
女监整体文化水平高于男监,除1989年以前出生的有小学,初中学历,其他大多数要么是中专、高中以上学历。而男监,95年以前出生的,初中学历以下(包含)占整个监狱50%--70%的文化水平。而女性没有男性那么喜欢爆粗口,相对文明很多,能够被带坏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出狱后女性的累犯很少很少,加上身份优势,嫁个好男人的机会很多。而男人在监狱又容易生“狱友情”,相约出去干事业,很容易成累犯。原因,会吹牛的人太多,把对未来太多幻想的人又带偏了!刑满释放的男人可以选择的机会不多,刑满释放的女人,选择和普通女性没太大区别。
女监减刑假释人数平均值高于男监,也应该高于男监。
最后出一个题:搜索一下,居住的城市,某某城市有监狱吗?在什么地方!监狱越近,离犯罪越远。
首发微信公众号【减刑假释一点通】内有监狱的7个冷知识。
儿子考上狱警公务员的感受
一个幸福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呢?大多数人想必会认为是这样的:妈妈被宠爱,爸爸被尊重,孩子被接纳。
在童书妈妈杭州读书会分享《通往幸福的教育》一书时,书友王念田跟大家分享了:她作为狱警,同时也是一位单亲妈妈找到“幸福”的过程。
在工作中,她会思考“单亲”对孩子的影响;在生活中,她有很多方法接纳自己和孩子的感受,滋养自己和孩子,和孩子爸爸成为“工作伙伴”,并借助身边的力量,避免一些问题,让自己和孩子走向更美好幸福的生活。
这个决定,对妈妈是正确的,
对孩子呢?
我在监狱工作,接触过很多罪犯,这当中也包括许多少年犯。当我和一些少年犯交谈时发现,他们经常会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不完整的家庭。他们很多从小就直面父母的争吵,缺乏父母关爱,甚至有时候父母一方会把对另一方的仇恨报复在孩子身上,甚至会对孩子施加暴力。
▲李玫瑾老师的书以前只是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的材料,但是离婚后我从中读到了很多与生活有关的内容
家庭之外,社会上许多人也不愿同单亲家庭的孩子过多接触,让这些孩子倍感孤独,有时候也会更易怒、逆反。
过去五十年,许多国家的离婚率都在攀升。研究不断证明:与非离异家庭的年轻人相比,离异家庭的年轻人在行为问题、心理状态上,出现消极结果的风险更高。而且,幼儿比青少年受到的消极影响更大。
当我的婚姻触礁时,我的孩子才两岁。我很清楚,自己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但是对我的孩子呢?他理应和其他幸福家庭的孩子一样,拥有快乐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我必须帮助他定制幸福。
第一件事情
处理好自己和孩子的感受
我确实经历过一段很艰难的时间,愤怒、害怕、内疚,不知所措。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我要不要向别人隐瞒这件事?如果说了,别人会怎么看待我?我这么做是不是太冲动了?诸如此类的想法日日在我脑中盘旋。
记得有一次我情绪失控,坐在地板上突然哭起来。本来在好好玩玩具的儿子,爬到桌子上拿了一张纸巾递给我,扑到我怀里,哭着喊妈妈、要抱抱。我看着他,再看看自己,这样的我配得上“妈妈”两个字吗?这就是我“正确”的决定?
我抱着他站起来,走到洗手台前,把我们的脸洗干净。我笑着说,妈妈刚才有点难过所以哭了,现在好了。你想去哪里玩?我们出去玩吧!他一边玩着毛巾,一边冲我笑起来。
儿子对我的信赖和无条件的爱给了我力量,让我重新出发。
生活始终是要向前的,就跟骑自行车一样,路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但只有在行驶中,你才知道该怎么调整转向,把握平衡,才能看到路两边的风景。
有天晚上睡觉前,儿子选好了书坐在床上等我,我坐在梳妆台前哼着歌涂涂抹抹。突然,他叫我:“妈妈!”我回头问:“怎么啦?”他笑着说:“妈妈,你好漂亮啊!”我回头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披头散发,脸上黑眼圈、皱纹、斑斑点点。他居然觉得这样的妈妈好美。原来,这样的妈妈,才是他想要的妈妈,才是配得上他的妈妈。
整理好自己的思绪后,我会帮助孩子处理他的感受。
孩子的爸爸会定期接他小住。最初,每次从爸爸那里回来,一开始很正常,看到妈妈很开心,跟爸爸说再见,头也不回。我还挺庆幸的,觉得儿子适应能力真好。
可是慢慢问题出现了,他开始哭,爸爸一离开他就会因为一点小事莫名其妙大哭,哄他没用,对他生气更没用。外公外婆很心疼,说以后少带到爸爸那去。
我开始观察:儿子和我生活在一起时,从来不提爸爸,要他列举家庭成员,也从来不会提起爸爸爷爷奶奶。有时,跟他说爸爸周末来接你,他会说不想去。和爸爸在一起时,情况一样:从来不提妈妈,说不想回妈妈那里。
我知道,一直担心的心理问题出现了。于是我静下心来,试着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其实孩子怎么会感觉不到发生了什么呢?他或许很困惑,很伤心,很生气,但是他那么小,他不会表达,或许更不敢表达。
于是,我问他:你是不是想爸爸了?他点点头。我又轻轻问,你是不是在爸爸那里想妈妈,在妈妈这里又想爸爸?他点点头,抱着我放声痛哭。然后我告诉他,妈妈爱你,爸爸也很爱你,永远爱你。我抱着他,同他絮絮叨叨讲一些小事,他在我怀里慢慢平静下来。
从那天起,我有意识地同他多谈论他的爸爸,讲故事的时候也穿插一些我事先挑选过的同我们家庭状况相似的绘本。
现在,儿子上中班了,有时他还是会哭,但他不再避讳“爸爸”这两个字,会跟我分享和爸爸在一起的故事。
他会哭着抱着我说,妈妈,我要给爸爸打个电话。打完电话,他说,我还想哭,我要哭到明天早上才够。我说,好的,那你哭吧,需要我抱你吗?他说不要,然后大概十秒钟后就会转过头来对我说:“你怎么停了,继续讲故事啊!”
我很欣慰,因为他已经懂得接纳和处理他的感受了,等他再长大一些,他会有更多的途径去处理他的感受,而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安全的环境,积极地倾听,鼓励他谈论真实的想法,认可他所有的感受。
至于那些可能永远无法消散的痛苦,就像三川老师在《通往幸福的教育》里说的那样,应该让孩子去享受生命中的痛苦,感受生命中的快乐。
跟孩子一起体验痛苦与快乐的杂糅
我们家门口的公交车站牌上有张长城的照片,每次等车无聊时,儿子就会盯着长城看,问我许多问题。我就暗暗下决心要带着他一起登上长城。
今年一月,我带着五岁的儿子和六十岁的老妈,来到了北京。
到北京的第一晚,儿子发烧了。第二天一早,我看着体温枪上37.5的数字,犹豫了。可他一睁开眼睛,就跳起来问我是不是今天就去长城。作为一名母亲,我太能体会他内心的感受了;作为一名专业医务人员,我评估了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做好万全的准备,按原计划出发了。
刚落过小雪的长城,零下十度。儿子可能是那天年纪最小的登山者了,路过的人都纷纷给他加油打气。爬到北六楼的时候,他可能实在是坚持不住了,哭着跟我说:“妈妈,风都要把我吹走了。”可是,纵使一路哭着,他的脚步也没有停下来过,我们紧拉着的手也没有松开过。
在过去几年里,我们一起登过杭州城里大大小小不少的山,或许他早就知道,只要迈出了第一步,就没有退路,在长城也不例外。最终,我们在八达岭长城的北八楼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在回杭州的路上,我问他,在北京最不开心的是哪部分,他说爬长城太冷太累了。我又问他,最开心的是哪个部分,他说是爬到最高的北八楼的时候。孩子呀,你比我更早懂得痛苦和快乐的杂糅。
第二件事情
滋养自己,取悦自己
即便是在成为一名单亲妈妈这样迷茫的时刻,我也没有忘记三件事。
一是工作。
我是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也是一名护士。虽然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一般,但工作却能让我衣食无忧,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家人,同时,能让我有成就感,体现我的价值。
而且,我的工作单位也提供给我很多平台让我发挥所长。我用文字记录身边的人和事,我写剧本、当女主角、拍微电影,我登台讲课、朗诵演讲。我扔掉了心中的包袱,做了许许多多在年少轻狂时都没有做过的事情。
二是行走。
每逢寒暑假和大小节日,儿子和爸爸过“父亲节”的时候,就是我给自己放假的日子。我一个人背着包,登上黄山之巅,走过徽杭古道,漫步宽窄巷子,领略神奇九寨。我约上亲爱的闺蜜,去山城重庆吃火锅,在日本有马温泉泡汤发呆,在香港迪士尼找回童心。
世界这么大,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片云都不同,却各有各的美。美是没有标准的,幸福也是。
三就是读书。
在忙里偷闲的时刻,我漫无目的地读那些合我眼缘的书,当然也读童书妈妈用心写的每一篇文章。
在《无声告白》里我读到: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在《岛上书店》里我读到: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自己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这句话也是当初促使我报名参加童书妈妈读书会的原因。
第三件事情
和孩子的父亲
建立“工作伙伴关系”
我曾经奢望自己能完全取代父亲的角色,那些爸爸会做的事情我也硬着头皮去做。我想向大家证明,看,没有爸爸,我的孩子还是能够一样成长。
我学着当爸爸树立威信,却时常一秒破功;我学着当爸爸带他去冒险,却自己先讨饶。他小时候,爸爸背着他骑自行车去逛西湖,我后来也买了辆自行车骑车带他去。甚至,只要他说爸爸带他去过哪里,我下意识地反应就是那妈妈周末也带你去。
但慢慢地,我意识到,其实我能做好妈妈的角色就不错了,我的孩子并没有失去父亲,那些父亲该做能做的事情,为什么不让父亲去做呢?
我儿子很小就喜欢看人玩蹦床,但是无论我怎么鼓励和陪伴,拉着他跳,抱着他跳,他都不肯尝试。有一天,他突然主动走进蹦床去跳,我觉得很奇怪,他就告诉我说:“爸爸教我的。”
我太好奇了,主动打电话给他爸爸求教。他爸爸也很奇怪,说:“他原来不会的吗?我没教啊,我就是跟他一起进去跳。”我努力了那么久的事情,爸爸轻而易举就做到了。
如果孩子有机会同时得到父爱和母爱,我为什么要去阻拦呢?
儿子上中班的时候,我给了他一个专用手机。每天,他用手机完成英语学习等任务后,还有15分钟微信时间跟爸爸、奶奶这些“好友”联系。
偶尔听到他和爸爸聊天,“爸爸你睡觉了吗,我要睡觉了,你怎么还不睡觉?”真的纯属尬聊。有时他们还互相发个照片,分享各自生活中的趣事。即使有时爸爸忙,没时间回复他,他也高兴,因为他知道有这么一个通道是可以毫无阻碍地通往爸爸的,可以毫无保留地畅所欲言。
当然,我也会定期和他爸爸沟通、协调,当你把你的前任当做你“生意合伙人”,很多事情沟通起来就会很顺利。为了孩子,既然曾经相爱,那么永不相害。
孩子成长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参与,母爱细腻、温柔,在母爱中,男孩能得到满足感;而父爱博大、粗犷,在父爱中,男孩能找到方向感。否认哪一方的作用,都会限制孩子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
第四件事情
让更多人参与到
孩子的成长中
我非常庆幸和感谢我的父母,即使他们最初不认同我的决定,但他们始终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帮助我分担了很多养育孩子的责任。也要感谢我的亲人们,让孩子感受到了一个大家庭的爱。
有调查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青少年,即使在成人后,在形成亲密的浪漫关系时出现问题,自身经历离婚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在我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不知道一个正常的家庭应该是怎样的,不知道原来吵架了是可以和好的,不知道爸爸是可以哄妈妈的,不知道妈妈是可以主动示弱的,不知道夫妻之间该怎么沟通。所以,我也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别人的家庭,尽可能多地感受到这一点。
相比一些单亲家庭的家长,出于自卑和害怕而封闭自己和孩子,我会比以前更加努力维持和拓展社交圈,为他搭建一个平台,引导他同更多的家庭接触。我很庆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庆幸能够遇到一群开明的真诚以待的朋友。
▲ 2018年2月童书妈妈杭州读书会大合影,我们分享的书是《通往幸福的教育》
一开始我会担心,孩子看到别人家爸爸,会不会想到自己爸爸,看到别人家一家三口手拉着手,会不会难过。但是他从小就开朗外向,接他放学,他就迫不及待地告诉我已经跟小朋友约好“今天去谁家吃饭去谁家玩”。有时候,家里人都有事不能陪他,他也能独自在别人家度过一天。
现实生活中,天灾人祸、感情离合,让我们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着各自的生活方式。单亲还是双亲,只是家庭存在的形式,而并不会决定这个家庭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而真正的决定因素,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了答案。这些,就是我作为家长,为了我和孩子的幸福做出的努力,我也很希望,我的这一点点努力,最终能够在通往幸福教育的路上和你们汇集在一起。
单亲家庭的私藏书单
适合妈妈看的书:《单亲家庭的正面管教》《给我的孩子讲离婚》《单亲孩子也能幸福成长》《爸爸妈妈不在一起了》
适合亲子共读的书:《各种各样的家》《我的爸爸叫焦尼》《妈妈的红沙发》《我永远爱你》《大猩猩》《谁来我家》《记忆的项链》《汤姆和伤心的鲁鲁》《爸爸的新女朋友》
这些书帮助了我们很多,也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人。
我想告诉那些和我一样的单身妈妈,告诉那些打着“为了孩子”的名义在痛苦中挣扎的女性,我们也能拥有幸福。
最后一句话,是想说给我的宝贝的: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我不知道我们的终点是什么,但我们一起走走看,一起往幸福的道路上走走看。
作者:王念田,童书妈妈杭州读书会成员,狱警、护士。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狱警离婚率高吗
印度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悠久的历史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那里游玩。
瓦拉纳西圣城、泰姬陵、阿姆利则金殿、新德里红堡、海得拉巴麦加清真寺等华美建筑让人流连忘返;拥挤破烂、数量庞大的贫民窟让人瞠目结舌;肮脏的恒河水中沐浴、饮牛尿、把牛粪涂满全身等奇葩风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这个恒河水流淌过的国度,终年萦绕着袅袅佛音,薄薄的纱丽覆盖着的不仅是女子的美丽容颜,还有这个古老国度不为世人所知的另一种面孔,同时关押着男女犯人的监狱就是这个国度的又一特色。
对于许多印度女性来说一旦犯罪进入监狱就意味着万劫不复,外面的世界黯淡无光,监狱里的世界更是水深火热,与其说她们进入的是监狱,不如说是地狱。
许多国家的男女犯人是在不同的监狱分开管制的,毕竟男女有别,分开管制可以避免很多麻烦,也可以保护个人的隐私,但是印度专门用来关押女犯的女子监狱非常少。通常是在男子监狱里腾出几个房间,作为女犯的牢房。
许多女子进入监狱后,不得不面对男性狱友,与他们一起劳动和生活。这样的环境下,她们的隐私得不到保护,安全也时刻受到威胁。
在男女混住的监狱里,女子毫无地位可言,对于她们来说,吃饭都可能成为问题。
每到用餐时间,男犯会先用餐,等他们吃饱喝足后,女犯面对的只能是残羹冷炙,可是她们根本不敢挑剔,因为想要在这里活下去,就要学会忍耐。
除了饮食得不到保障,她们还面临着疾病困扰。印度的许多监狱都比较老旧,那里基础设施薄弱,阴暗潮湿,老鼠、蟑螂丛生,这样的环境无疑成了细菌滋生和传播的温床。
因为女性特殊的身体原因,她们在特定时期必须使用一些专用卫生用品,但是监狱很少为女性准备这些用品,她们在这里得妇科疾病的几率很高。
监狱条件简陋,医务人员人手严重不足,一旦得病女犯无法及时得到治疗,能不能熬过去就要听天由命了。
此外,她们还将面临狱警的欺压,狱警在各方面都会优先满足男犯的要求,对于女犯的需求他们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狱警根本不懂得“怜香惜玉”,女犯在这里只能小心翼翼地听从狱警的话,不敢有任何反抗。
女子在监狱里要承担和男子一样的劳动,有些劳动已经超出了她们体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但是稍有怠慢,就会被狱警认为是消极怠工,招来一阵责骂。长期超负荷劳作和营养不良,让她们的身体处于透支状态。
如果身体上的折磨让她们备受煎熬,那么心灵上的折磨更是让她们千疮百孔。
对于她们来说,进了监狱就等于失去了未来,她的家族会彻底抛弃她们,因为她们令整个家族蒙羞。许多女犯进了监狱后,家人就再也没有来看过她们,出狱后她们可能无家可归。
没有亲情,就等于没有了希望和寄托,她们心如死灰。有的女犯甚至希望在监狱里过完这一生,因为出去后她根本不知道要去哪里。因此,从进入监狱那一刻开始,她们就等于进入了地狱之门。
为什么印度的女子监狱那么少呢?我们来说一说原因:
首先,主要原因就是印度女性地位低下
(一)印度重男轻女思想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作为印度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它在印度影响深远。
与佛教提倡的“众生平等”的理念不同,印度教不仅宣扬种姓制度,还认为女性是男性的附属。
印度教的经典《摩奴法论》中就曾经表明,女人的权利要归于男人,女人在家庭中要屈从于丈夫,她们不该有独立人格。
印度人都是印度教的虔诚信徒,他们都认同这种男尊女卑的思想,包括不少女性。
(二)在印度女人能够活下来已经是万幸
2019年10月,印度北方邦一位名叫希特希·西罗希的男子,女儿刚出生几分钟就不幸去世了。他只能忍痛将自己的女儿埋葬,当他挖土时,铲子碰到了一个陶罐,里面居然传出了婴儿的哭声。
希特希·西罗希很激动,他一度以为自己的女儿活了过来。不过仔细分辨才发现声音实际上是从罐子里发出来的,他打开罐子看到了一名女婴,随后他打电话报了警,这名女婴被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2019年1月,印度拉贾斯坦邦一名三周大的女婴在一个浅坟里被发现。有人听到哭声救了她并把她送到医院,但几周后她还是不幸去世了。
长期以来,印度的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女孩被视为一种负担。在一些极端贫困的地区,如果家里已经有了几个孩子,后来再生下的女孩很可能会被父母残忍抛弃。
(三)特殊的婚嫁风俗,使得女孩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
父母之所以不愿意养活女孩儿,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印度女子的嫁妆太多。
在印度,从女孩儿出生那天起,父母就会为她的丰厚嫁妆发愁。嫁出去一个女儿,父母可能要倾尽所有,甚至因此背上沉重的债务。许多女孩儿也可能因为父母出不起嫁妆而终生无法出嫁。
按照印度的传统,男女结婚时,男方不用准备太多东西,女方父母不仅要盛情款待前来观礼的亲朋好友,为来宾发红包(来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是不需要随礼的),还必须为女儿陪嫁卢比(印度货币)和金银珠宝首饰。
女孩儿出嫁时嫁妆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她日后在夫家的地位,许多印度女孩曾因丈夫和婆家不满意嫁妆的数量而被辱骂和甚至是殴打。有的新郎甚至会因为嫁妆问题在婚礼上直接扔下新娘一走了之。
一个印度普通家庭的女子结婚时,她的父母大概要承担5000美元左右的费用,相当于30多万印度卢比,折合人民币是3万多元。但是印度普通工薪阶层每个月的收入只有约两万卢比,30多万卢比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一个天文数字。
许多印度女孩结婚后即便受了委屈,也不敢轻易离婚,因为父母几乎是倾家荡产才把她嫁出来的,如果离婚,丈夫不会把嫁妆还给女方,以后再嫁会非常困难,父母也会非常失望。
而且印度在1955年才通过承认“离婚”存在的婚姻法,印度的离婚率不到1%,这和离婚率位列世界第一的比利时60%的高离婚率相比,不值一提。
印度男人结婚时没有付出多少成本,轻而易举就得到了贤惠的妻子以及妻子带来的丰厚嫁妆,“得到得太容易反而不懂珍惜”,许多印度男人婚后都不懂得尊重疼惜自己的妻子。
(四)印度许多女性甚至没有受教育和外出工作的权利,思想的愚昧、经济的不独立使得她们只能依附于丈夫
印度女性几乎占到了印度人口总数的一半左右,然而她们的受教育权和巨大工作潜力却很大程度上被人们忽视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印度女性文盲数量超过了1.8亿,女性文盲率很高。缺乏知识的启蒙,许多女孩儿变得愚昧无知,她们不懂得去争取自己的权利,觉得逆来顺受、委曲求全都是应该的。
许多女性不仅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外出工作。她们婚后大多数会留在家里相夫教子,包办家里所有的家务。
从2018年各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的调查结果看出来,印度只有26.97%的女性有机会参加工作,印度女性对经济的贡献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仅有17%。
2015年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报告显示,印度女性的工作潜力被大大低估了:
若印度女性能像男性一样在同等基础上参加工作,最早到2025年,印度女性将能为印度经济增加2.9万亿美元的收益,这将占到印度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60%。
由于印度许多女性没有工作的机会,自然就没有经济来源,她们花的每一分钱都要由丈夫提供,所以她们不得不依附于丈夫。
印度女子地位不高,普通女性尚且享受不到该有的权利,更何况是女犯呢?所以,印度没有专门的女子监狱也就不奇怪了。
据资料显示,印度共有中央监狱76个,地区监狱250个,简易监狱822个,将种监狱22个,开放式监狱27个,和18所青少年教养所。
这些监狱中至少有200所是在18世纪修建的,里面基础设施薄弱,狭窄破败,安全卫生、疾病预防等问题都亟待解决。
截至2019年,印度各地监狱一共关押了47.8万名囚犯,其中男性有45.8万人,约占96%,而女性有19913人,约占4%。但是这些监狱的实际收押能力只有40.3万名囚犯,监狱超负荷关押了7.5万名囚犯。
孟买亚瑟路监狱是印度最拥挤的监狱之一,那里现有囚犯2600名,但是按规划它仅可收容800人。
和数量庞大的囚犯相比,印度监狱的管理人员、惩教人员、医务人员人手严重不足,2020年,这三类人员累计缺少达5万人。
因为人手不足,同时也是为了节省空间,方便集中管理,印度的许多监狱不会对犯人分类管制,导致不同性别、年龄、刑种的犯人都关在一起。
不过印度也不是没有条件设施都比较不错的监狱,印度有一所著名的阿吉默中央监狱,那里每隔15个监狱就会有一个超级豪华的监狱。监狱里不仅有干净的床铺,生活必备品和各种电器也一应俱全。
但是想要享受这间高级监狱,必须每月上交八万卢比(相当于八千人民币)的费用。只有高种姓、有钱的犯人才能出得起这笔钱,普通印度女犯根本无福消受。
印度男女混住的监狱由来已久,女子在监狱中的待遇可想而知。因此,印度的女性无比隐忍顺从,她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一旦进入监狱,等待她们的将是暗无天日的生活。
近年来,印度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真的希望日后这一状况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对于印度很少有专门的女子监狱这一现象,您怎么看?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
狱警离婚率高还是公安离婚率高
友友们大家来啦!今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精彩话题
先点赞再看文!谢谢大家
01 原谅是给自己的赦免,不是用余生给背叛者当狱警
02
我有个表姐,她老公出轨后她选择了原谅。但她整天翻旧账,动不动就查手机查行踪,家里气氛特别压抑。后来她老公又出轨了,这次直接离婚了。既然选择了继续过,就该真的翻篇,不然两个人都痛苦。
03
04
女人结婚就是为了过日子,别想那么多感情不感情的。男人出轨了只要还愿意回家给钱养家,你就睁只眼闭只眼得了。天天翻旧账闹离婚,最后吃亏的还是你自己和孩子。老一辈不都这么过来的,现在离婚率这么高就是你们太矫情。
05
06
真正的原谅,是放下 “惩罚对方” 的执念,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 ——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你若黯淡,连影子都会离开。
对于本期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别忘了点赞关注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狱警最吃香的三个岗位,狱警的真实生活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