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权适用哪些情形,立案和留置的区别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汪桂

一、留置权适用哪些情形

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该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其适用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合法占有债务人动产。这是留置权成立的前提条件,例如保管合同中保管人合法占有寄存人的动产,运输合同中承运人合法占有托运人的货物等。

(二)债权已届清偿期。只有当债务已到履行期限,债务人仍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才可对占有的动产行使留置权。如果债务未到期,债权人不得留置债务人的动产。

(三)动产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一般情况下,债权人留置的动产应当与债权属于同一法律关系,但企业之间留置的除外。比如甲为乙加工服装,乙未支付加工费,甲可留置乙送来加工的服装,因为服装加工与加工费支付属于同一法律关系。

二、立案和留置的区别

立案和留置是监察法中的重要概念,二者有如下区别:

1. 含义不同。立案是监察机关对涉嫌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问题,经过初步核实,认为有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事实,需要追究法律责任而依法定程序决定进行深入调查的活动。留置是监察机关调查严重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时,为了保障调查的顺利进行,对被调查人采取的一种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性措施。

2. 程序顺序不同。一般先有立案程序,经立案审查确定有涉嫌严重职务违法或职务犯罪等情形后,才可能符合采取留置措施的条件,进而实施留置。

3. 目的有所差异。立案的目的是正式启动对违法犯罪行为的调查程序,确定调查方向等。留置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被调查人逃跑、自杀、串供、毁灭证据等,确保监察机关能够有效地获取证据和进行调查。

三、刑拘以后能否采取留置

刑事拘留与留置是两种不同的措施,刑拘以后一般不能采取留置。

刑事拘留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强制措施,针对的是涉嫌刑事犯罪的嫌疑人。而留置是监察机关调查措施,适用于涉嫌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严重职务违法或者职务犯罪的被调查人。两者适用的对象、依据的法律规定、实施的主体等都有明显区别。

从逻辑上讲,一旦已经对嫌疑人进行了刑事拘留,说明案件已进入刑事诉讼程序且由司法机关处理,通常不会再适用监察机关的留置措施。当然,如果在刑事拘留过程中发现案件存在涉及监察机关管辖的职务违法犯罪等新情况,可能会进行相应的案件移送等程序,但不是在刑拘后直接采取留置措施。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留置权适用哪些情形呢

留置权适用范围

留置权的四个要件

留置权使用的条件

留置权的行使范围

留置权?

留置权的权利有哪些

留置权适用范围

留置权的适用情形

留置权的情形

立案和留置哪个更严重

立案和留置的区别是什么

立案和留置的区别在哪

立案与留置有什么区别

立案与留置的关系

立案与留置时间差

留置和立案有先后顺序吗

立案到留置一般多长时间

留置立案侦查什么意思

立案留置后出来是否就不移交检察了

来源:头条-刑拘以后能否采取留置,刑事拘留期间可以存钱吗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