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税怎么算的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附加税怎么算
大家好,由投稿人水昭来为大家解答附加税怎么算的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附加税怎么算这个热门资讯。附加税怎么算的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附加税怎么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附加税怎么算出来的
12月23日,阴,5℃-10℃
还有不到10天时间
从明年1月1日起
你的房贷、二孩、养老等支出
都可以在缴纳个税前扣除了
国务院日前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下滑查看全文)
《办法》指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是指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
《办法》共有9章32条,明确了专项附加扣除的原则和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扣除范围、扣除标准、扣除方式,以及保障措施等内容。
《办法》规定,纳税人子女在全日制学历教育阶段(包括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的支出,以及子女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支出,纳税人可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孩每月1000元扣除,也可选择夫妻双方分别按每孩每月500元扣除。
《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继续教育发生的支出,其中属于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按每月400元扣除,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4年);属于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扣除3600元。
《办法》规定,一个纳税年度内,由纳税人负担的医药费用支出超过1.5万元的部分,在每年8万元的限额内据实扣除。可扣除的医药费用支出包括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
《办法》规定,纳税人本人或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可以选择由夫妻一方按每月1000元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20年)。
《办法》规定,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的,按每月1500元扣除;除上述城市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1100元扣除;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按每月800元扣除。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
《办法》规定,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父母的支出,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子女已经去世,纳税人赡养年满60岁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支出可以扣除。纳税人属于独生子女的,按每月2000元扣除;属于非独生子女的,与其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其中每人分摊的扣除额度不得超过1000元。
《办法》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向税务部门提供或协助核实与专项附加扣除有关的信息。同时明确,根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相较10月的征求意见稿有了一些变化:大病最高限额由60000元提高至80000元;子女在海外上学也可扣除……
但实际上,网友们还提出了更多可能遇到的疑难情况。比如:
如果孩子国外留学该怎么算?
如果你有房,同时又在租房呢?
大病就医跨年支出怎么算?
孩子就医能否抵扣?
学驾校或学钢琴…
遇到这些情形
你的个税该如何抵扣?
话不多说
下面是你可能遇到的45种情况
可以直接“对号入座”!
子女教育
子女从满3周岁至教育结束,不论处在什么教育阶段,不论是在中国境内还是境外接受教育,均可按照每个子女/月扣除1000元,或由夫妻双方每人各扣除500元计算。
大病医疗
在一个纳税年度,纳税人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医保目录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房贷
房租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租金支出,可以扣除。
第一类: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确定其他城市,扣除1500元/月;
第二类: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1100元/月;
第三类:市辖区户籍人口不到100万的城市(以统计局公布为准),扣除800元/月。
赡养老人
继续教育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4800元/年;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3600元/年。
看完这45种情况,明年起你有哪些抵扣项、抵扣多少,应该“门儿清”了吧?
如果你对个人所得税“六大专项附加扣除”的概念还不太清楚,下面这些图也可以帮助你快速理解。
印花税怎么算
刚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同步重磅发布,自2019年1月1日起与新个人所得税法同步施行。新鲜出炉的《办法》明确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设立了“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在我国将是第一次实行,因此“扣多少,怎么扣”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
期待已久的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办法这个周末落地!
刚刚,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同步重磅发布,自2019年1月1日起与新个人所得税法同步施行。
2018年8月3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为保障新个人所得税法顺利实施,国务院对1994年制定的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作了修改。
《条例》修改的主要内容包括:
加大对符合居民个人标准的境外人士税收优惠力度,以更好吸引境外人才;
为支持鼓励自主创业,对个体工商户等经营主体在计算经营所得时给予家庭生计必要支出减除;
明确个人缴付符合国家规定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购买符合国家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支出,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项目可以依法扣除;
优化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相关的纳税服务,明确工资、薪金所得可以由扣缴义务人在扣缴税款时减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综合所得在汇算清缴时减除专项附加扣除,纳税人可以委托扣缴义务人或者其他单位和个人办理汇算清缴。
新鲜出炉的《办法》明确了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此次个人所得税法修改,设立了“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这在我国将是第一次实行,因此“扣多少,怎么扣”一直是老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
本文将为您全面梳理。
最高扣除是多少?如果子女教育按两个孩子计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不能同时享受的情况下,最高扣除额可达15.08万。
扣除项一:子女教育每年1.2万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1、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学历教育包括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工教育)、高等教育(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
2、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全部扣除,也可两人对半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3、子女在中国境外接受教育的,纳税人需留存境外学校录取通知书、留学签证等相关教育的证明资料备查。
普华永道全球派遣服务合伙人张志刚认为,纳税人在征求意见期间广泛提出的不少实际问题也在暂行办法有所明确。例如对于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子女只要满3岁即可适用子女教育扣除,不以发生实际相关支出为条件。总体而言,对子女教育扣除提供了较为宽松的适用范围。
扣除项二:继续教育期间按照每年4800元定额扣除
1、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需留存相关证书等资料备查。
2、个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学历(学位)继续教育,可以选择由其父母或本人扣除。
(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扣除和住房贷款利息扣除项目均增加了相关支出的扣除期限,分别为48个月和240个月,使这两项扣除更具合理性。)
扣除项三:大病医疗累计1.5-8万元额度内扣除
1、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2、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
3、纳税人应当留存医药服务收费及医保报销相关票据原件(或者复印件)等资料备查。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向患者提供在医疗保障信息系统记录的本人年度医药费用信息查询服务。
大病医疗的年度据实扣除限额从60,000元大幅提高到80,000元,并且将纳税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纳入扣除适用范围并分别计算扣除限额,这在此前公众呼声很高的建议,最终暂行办法都予以了吸收采纳。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修改后大病医疗扣除适用的费用支出仅包括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此外,之前热议的当年未扣除完的大病医疗支出向以后年度结转的机制目前并未实现。
扣除项四:住房贷款利息认贷 ,每年1.2万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1、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
2、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3、纳税人应当留存住房贷款合同、贷款还款支出凭证备查。
今年10月份公布征求意见稿时,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6个专项附加扣除中对于可以扣除贷款利息的首套房的认定,存在较大争议。首套房认房还是认贷?刚出炉的《办法》给予明确,本办法所称首套住房贷款是指购买住房享受首套住房贷款利率的住房贷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认贷。)
扣除项五:住房租金,北上广等扣除标准为每年1.8万元
1、纳税人在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有租金支出,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
2、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
3、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夫妻双方主要工作城市相同的,只能由一方扣除住房租金支出。且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同时分别享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专项附加扣除。
有分析认为,除大病医疗以外的5项按照标准定额进行扣除的项目中,仅住房租金的部分扣除标准进行了调整,为大中城市的租房族提供了更高的扣除额度,进一步为这部分纳税人减负。
扣除项六: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按每年2.4万元定额扣除
1、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一)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二)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约定或者指定分摊的须签订书面分摊协议,指定分摊优先于约定分摊。具体分摊方式和额度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本办法所称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附:一图看懂“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怎么扣”?
文章来源:综合中国政府网、券商中国、财经绘
计提附加税怎么算
附加税指的是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以及城市建设维护税。这些附加税实际缴纳的金额虽然不大,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也给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行。
附加税计提时,会计分录为:借记“税金及附加-城市建设维护税”、“税金及附加-教育费附加”、“税金及附加—地方教育费附加 ”,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建设维护税”、“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
当然实际编制会计分录时,借方可以只填写“税金及附加”。
附加税计提后在规定的时间内缴纳即可。一般来说正常的处理是,月底计提下月初缴纳的。而对于进行季报的小企业来说,一个季度缴纳一次即可。
实际缴纳附加税时,涉及的会计分录为: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城市建设维护税”、“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贷记“银行存款”。
附加税=(消费税+增值税)*税率。
附加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实际缴纳的消费税和增值税之和。而在税率方面,不同的附加税,适用的税率也不同。
城市建设维护税
城市建设维护税=(消费税+增值税)*7%或5%或1%。
城建税的税率与企业的注册地有关。市区城市建设维护税的税率是7%;县城、建制镇的城建税税率是5%;其他地区的税率为1%。
教育费附加
教育费附加=(消费税+增值税)*3%。
教育费附加的税率是固定的,不管企业在什么地方,税率都是3%。
地方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消费税+增值税)*2%。
地方教育费附加的税率也是固定的,不管企业在什么地方,税率都是2%。
举例说明:
虎说财税公司的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其中虎说财税公司在2022年4月份的销售额是11187000,增值税税率为13%。
增值税=11187000/(1+13%)*13%=1287000。
城市建设维护税=1287000*7%=1287000*7%=90090。
教育费附加=1287000*3%=38610。
地方教育费附加=1287000*2%=25740。
附加税计提时,会计分录如下:
借:税金及附加154440(90090+38610+25740=154440)
贷:应交税费-应交城市建设维护税90090
应交税费—应交教育费附加38610
应交税费—应交地方教育费附加25740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虎说财税
城市附加税怎么算
国务院日前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简称《办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
《办法》明确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6项专项附加扣除的标准。 这些支出税前扣除,看看你能享受到吗,算算你能减多少税?
资料图。中新网记者 李金磊 摄
每项能扣除多少钱?
——子女教育: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纳税人的子女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的相关支出,按照每个子女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其中,学前教育为年满3岁至小学入学前;学历教育覆盖小学到博士研究生。
父母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选择由双方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继续教育:学历(学位)继续教育每月400元定额扣除
纳税人在中国境内接受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学历(学位)教育期间按照每月400元定额扣除。同一学历(学位)继续教育的扣除期限不能超过48个月。
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
——大病医疗:个人负担超过1.5万元的部分每年限额8万元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发生的与基本医保相关的医药费用支出,扣除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由纳税人在办理年度汇算清缴时,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纳税人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本人或者其配偶扣除;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可以选择由其父母一方扣除。纳税人及其配偶、未成年子女发生的医药费用支出,按上述规定分别计算扣除额。
医院挂号大厅内排起的长队。中新社发 泱波 摄
——首套房贷款利息: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纳税人本人或者配偶单独或者共同使用商业银行或者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为本人或者其配偶购买中国境内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利息支出,在实际发生贷款利息的年度,按照每月1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扣除期限最长不超过240个月。
纳税人只能享受一次首套住房贷款的利息扣除。经夫妻双方约定,可以选择由其中一方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夫妻双方婚前分别购买住房发生的首套住房贷款,其贷款利息支出,婚后可以选择其中一套购买的住房,由购买方按扣除标准的100%扣除,也可以由夫妻双方对各自购买的住房分别按扣除标准的50%扣除,具体扣除方式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能变更。
——住房租金:最高每月定额扣除1500元
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没有自有住房而发生的住房租金支出,可以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直辖市、省会(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 除第一项所列城市以外,市辖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1100元;市辖区户籍人口不超过100万的城市,扣除标准为每月800元。 纳税人的配偶在纳税人的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的,视同纳税人在主要工作城市有自有住房。
——赡养老人:独生子女每月按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纳税人赡养一位及以上被赡养人的赡养支出,统一按照以下标准定额扣除:
纳税人为独生子女的,按照每月2000元的标准定额扣除;
纳税人为非独生子女的,由其与兄弟姐妹分摊每月2000元的扣除额度,每人分摊的额度不能超过每月1000元。可以由赡养人均摊或者约定分摊,也可以由被赡养人指定分摊。
所称被赡养人是指年满60岁的父母,以及子女均已去世的年满60岁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资料图:北京市东城区联合办税服务大厅。 刘文曦 摄
按照上述标准,能省多少钱?
——月薪万元个税或为0
先来看计算公式:应纳税所得额=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点)-专项扣除(三险一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举个例子,已婚人士小李(独生子女)在北京上班,月收入1万元,“三险一金”专项扣除为2000元,每月房租4000元,有一子女上小学,同时父母已经60多岁。
起征点为3500元的情况下,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每月需缴纳345元个税;
起征点为5000元的情况下,没有专项附加扣除,每月需缴纳(10000-5000-2000)×3%=90元个税。
有了专项附加扣除以后,小李至少可以享受住房租金1500元扣除、子女教育1000元扣除、赡养老人2000元扣除,所以,个税=(10000-5000-2000-1500-1000-2000)×3%=0元。
也就是,虽然小李没享受继续教育、大病医疗、首套房贷款利息三项专项附加扣除,但其子女教育、住房租金、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后,月薪万元,每月交税可能为0了,即使工资涨到11500元也可能是零缴税。
新个税法实施后不同收入人群减税情况(未包括专项附加扣除)。张舰元 制图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有啥变化? ——租房、大病医疗扣除金额增加
《办法》相比之前的意见稿,住房租金、大病医疗专项附加扣除标准有所提高。
例如,承租的住房位于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以及国务院确定的其他城市,住房租金扣除标准为每月1500元,比意见稿的1200元,提高了300元;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其他城市的住房租金扣除标准则提高了100元至1100元。这意味着在大城市租房工作又可省下一笔钱。
此外,大病医疗的专项附加扣除标准,由每年限额6万元提高至8万元,整整提高了2万元,为很多大病家庭实实在在地减轻负担。
扣除标准将适时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办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并非一成不变,将根据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支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和标准。
作者 程春雨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附加税怎么算的计算公式,一般纳税人附加税怎么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