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退包换是什么意思,包退换需要自付运费吗
大家好,由投稿人唐辰来为大家解答包退包换是什么意思,包退换需要自付运费吗这个热门资讯。包退包换是什么意思,包退换需要自付运费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包退是包运费吗
河南经济报记者 赵显志 通讯员 孟楠 胡东楷
近年来,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考研热”悄然升温,各大培训机构为了吸引考生报名,纷纷打出承诺报名费“不过包退”的旗号。但在实际中,一些考生未通过考试,在要求培训机构退费时却遇到了困难。面对培训机构的格式条款,法院应该如何判决?近日,南阳市卧龙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教育培训合同纠纷案件。
案情回顾:
2022年10月29日,方某与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书》,其中约定:所报课程为考研辅导课程,课程培训费用为89000元;如方某在初试、复试、调剂未通过的情况下,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应全额退款(除学习资料3000元)。签订协议后,方某向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支付了89000元课程培训费,后该公司为方某提供了相应的课程培训业务。因方某2022、2023年考试均未通过,便多次与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沟通要求返还培训费用,但经方某多次催要,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至今未返还任何费用。方某遂诉至法院,要求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退还86000元培训费。
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法人辩称,有相关证据证明,在2022年时,因方某在备考期间不按照指导老师的要求按时完成学习计划而未能通过考试。按照约定,在2023年对方某提供了免费的报考指导、学习辅导等服务,但方某在学习期间依然未按照学习辅导计划完成相应的学习,导致方某2023年也未能通过考试。在2022年和2023年备考期间,公司派有专业老师多对一对方某报考学校、专业选择、制定学习计划、督促完成学习计划提供咨询、规划、辅导等服务,已经全部履行了协议书约定的义务。而方某并未遵守、执行指导老师每周布置的学习计划,并且因为个人原因对于指导老师布置的学习未予以及时反馈、完成。两次考试均未通过方某应负全部责任。
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认为,原告方某与被告某文化教育有限公司签订的《协议书》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合法有效,双方均应受合同约束并按合同约定履行权利义务。原告与被告签订的《协议书》是被告提供的格式条款,《协议书》中约定“乙方(即原告), 应当按照辅导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和复习,认真执行辅导计划,及时完成辅导老师布置的作业并熟记考前资料,因乙方原因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保证的,由乙方负责且不退款。”表述不明确、不具体,且被告未采取合理方式提醒原告注意,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但原告未通过考试原因很多,被告也尽到部分义务。综上,法院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培训费用50000元,双方均未上诉。
法官说法:
如今,在种类繁多的教育培训市场上,大多数学员并未签订纸质的合同,即使有,培训机构也往往会采用格式条款,而其中的退费约定也会对消费者的权利作出严格限制。因此,广大消费者在签订合同时务必谨慎细致,要详细了解课程内容、报名条件、收费标准、退费条件及期限等重要信息,仔细审查协议内容与宣传、口头承诺是否一致,退费条件是否明确以及相应的退费周期,对有不合理加重本方责任的条款,可要求对方进行解释说明或者协商调整该条款,确保协议内容符合双方实际需求和利益。同时保留好收据、转账记录、微信聊天记录、录音等相关证据,方便后续产生争议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教育培训机构而言,也应规范自身经营,在制订合同时遵循公平原则,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树立自身的品牌口碑。
法条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未办理批准等手续影响合同生效的,不影响合同中履行报批等义务条款以及相关条款的效力。应当办理申请批准等手续的当事人未履行义务的,对方可以请求其承担违反该义务的责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的变更、转让、解除等情形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适用前款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九条: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当事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应当避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包退包换
来源:大皖新闻
大皖新闻讯 1月15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公布。不少考生被“过过过,不上岸包退”等公考培训班的宣传惹得心动不已。但其中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条款的模糊性、退款流程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考生可能会遭遇退费受阻的情况。
面对各个考公培训班的广告,考生应如何避坑?1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的施鑫律师,讲解“不上岸包退”条款背后隐藏的法律问题。
“不过包退”背后有何风险?
“‘不过包退’条款多存在在教育培训行业中。实践中,培训机构往往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相关合同甚至不签订书面合同,其中对于退费约定也多利于培训机构或者停留在口头承诺。”施鑫认为,如果“不过包退”条款是平等主体之间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培训机构在合法、自愿的情况下对自身权益的处分;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及公序良俗,应属合法有效。一旦退费条件成就,消费者可根据合同约定向培训机构主张退费。
同时,施鑫指出,“不过包退”条款也存在着无效风险。若“不过包退”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并且培训机构没有尽到合理的提示义务,或者条款内容存在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不合理加重对方责任等情况,该条款可能无效。比如,机构在合同不起眼的角落用很小的字体写退费要扣除较高比例的已交费用作为手续费,并且没有对学员进行提示,这个条款可能会被认定无效。
律师给出“避坑指南”
那考生们该如何避免落入“不上岸包退”条款的陷阱呢?施鑫提出三个注意事项。
第一,审查合同需仔细。消费者需重点关注退款条件、退款流程、退款时间、师资配备情况、课程设置、争议解决条款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模糊不清的权利义务条款,不透明的退费流程,不公平的违约责任要及时提出,并要求培训机构书面细化补充。
第二,背调机构探虚实。在选择公考培训机构时,要多方面了解机构的信誉和口碑。可以通过平台搜索、咨询往期参培考生、查看官方公布的培训机构白名单、进行短期试课等方式,了解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学质量、服务态度以及退款情况等。结合多方面因素,筛选出成立时间较长、信誉良好、口碑较好的培训机构。
第三,证据留痕有保障。在培训过程中,考生要注意留存培训服务合同、缴费凭证、课程表、签到表、与机构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等。需注意的是,如果发现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教学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要及时到消费者协会投诉。
公考培训机构的“不上岸包退”条款既是诱人的馅饼,也隐藏着诸多陷阱。“建议考生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擦亮双眼,通过审查合同条款、背调机构资质与信誉、留存证据等方式,多措并举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施鑫表示。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包退色后怎么修复
1月15日,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5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笔试成绩和合格分数线公布。不少考生被“过过过,不上岸包退”等公考培训班的宣传惹得心动不已。但其中隐藏着诸多风险,比如条款的模糊性、退款流程的不确定性等问题,考生可能会遭遇退费受阻的情况。
面对各个考公培训班的广告,考生应如何避坑?1月15日,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北京盈科(合肥)律师事务所的施鑫律师,讲解“不上岸包退”条款背后隐藏的法律问题。
“不过包退”背后有何风险?
“‘不过包退’条款多存在在教育培训行业中。实践中,培训机构往往采用格式条款订立相关合同甚至不签订书面合同,其中对于退费约定也多利于培训机构或者停留在口头承诺。”施鑫认为,如果“不过包退”条款是平等主体之间真实的意思表示;是培训机构在合法、自愿的情况下对自身权益的处分;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及公序良俗,应属合法有效。一旦退费条件成就,消费者可根据合同约定向培训机构主张退费。
同时,施鑫指出,“不过包退”条款也存在着无效风险。若“不过包退”条款属于格式条款,并且培训机构没有尽到合理的提示义务,或者条款内容存在排除对方主要权利、不合理加重对方责任等情况,该条款可能无效。比如,机构在合同不起眼的角落用很小的字体写退费要扣除较高比例的已交费用作为手续费,并且没有对学员进行提示,这个条款可能会被认定无效。
律师给出“避坑指南”
那考生们该如何避免落入“不上岸包退”条款的陷阱呢?施鑫提出三个注意事项。
第一,审查合同需仔细。消费者需重点关注退款条件、退款流程、退款时间、师资配备情况、课程设置、争议解决条款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模糊不清的权利义务条款,不透明的退费流程,不公平的违约责任要及时提出,并要求培训机构书面细化补充。
第二,背调机构探虚实。在选择公考培训机构时,要多方面了解机构的信誉和口碑。可以通过平台搜索、咨询往期参培考生、查看官方公布的培训机构白名单、进行短期试课等方式,了解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学质量、服务态度以及退款情况等。结合多方面因素,筛选出成立时间较长、信誉良好、口碑较好的培训机构。
第三,证据留痕有保障。在培训过程中,考生要注意留存培训服务合同、缴费凭证、课程表、签到表、与机构工作人员的聊天记录等。需注意的是,如果发现机构存在虚假宣传、教学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要及时到消费者协会投诉。
公考培训机构的“不上岸包退”条款既是诱人的馅饼,也隐藏着诸多陷阱。“建议考生在选择培训机构时擦亮双眼,通过审查合同条款、背调机构资质与信誉、留存证据等方式,多措并举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风险。”施鑫表示。
(来源:大皖新闻)
包退货运费怎么算
作者:胡欣红
考公热持续升温,2023国考报名总人数突破250万。与此同时,公务员考试培训公司中的龙头——中公教育,却越来越冷。这家在公考培训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上市公司,正深陷拖欠协议班退费的泥沼之中。在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搜索中公教育,山东、湖北、浙江、四川、广东等各个省份的中公教育分部,均出现了拖欠“不过包退”班退费的问题,学员们焦灼地交流着退款办法。
在公务员考试热潮之下,各种公考培训班也应运而生。2018年,国家税务总局开展的“国税系统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改革与完善路径研究”显示,国税系统2015-2017年最新入职的公务员中,参加过各种笔试、面试考前培训的比例高达80%。面对这个巨大的市场,各培训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吸引生源,特别是2010年前后中公教育推出的“不过包退”协议班被业内人士视作“天才发明”。
按照这种模式,考生在培训前与培训机构签订协议,考试如果不通过,培训机构需要退还考生培训费。“不过包退”不仅给学员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与信心,而且不需要承担任何损失,虽然收费比“一手交钱、一手上课”的普通班更贵,但依然有不少学员趋之若鹜。
协议班一方面为培训机构带来了大量现金流,它的营收一度占到了中公教育全部收入的近80%;另一方面,中公教育还可以利用公考的周期限制打“时间差”,将吸纳的资金进行对外投资或者购买理财产品。报道显示,2018年-2020年,中公教育仅理财收益就占归母净利润的10%左右。打得一手好算盘的中公教育,一时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过包退”看起来似乎是双赢之举,但这种投机手段却为日后埋下“爆雷”的因素。一旦退费率上升或对外投资收益下降,这种“借鸡生蛋”的营销模式就极易失去平衡。
果不其然,2020年后,由于招录、竞争等外部因素的急剧变化,陡然升高的退费率、地产项目的停滞以及学员贷款项目的弊端等开始集中爆发,中公教育终于尝到了自酿的苦酒,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迫于压力纷纷跟进的其它培训机构,也遭受同样的考验。
考公大热但公考培训机构遇冷,“不过包退”究竟坑了谁?世上没有后悔药,当初许下的承诺,当然要按照协议退费。面对维权的学员,中公教育副总裁孙维表示,承诺会退还每一笔钱,但是无法像以前那样及时全额退款,已在积极筹措资金。依法维护学员权益固然是当务之急,与之同时还要切实破除“不过包退”的营销套路,才能防止重蹈覆辙。
吃一堑,长一智。一方面,学员不要被培训机构的“名气”所迷惑,盲目相信所谓的“不过包退”。另一方面,监管部门也要积极履行职责,创新监管模式。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减”,去年教育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采取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全面实行预收费监管,给遭遇“退费难”的一些家长带来了福音。公务员考试培训的收费监管问题,不妨借鉴参考。
此外,公考培训行业更要深刻汲取教训,切实摆脱急功近利心态,别总是想通过“不走寻常路”实现短时间抢占市场、扩大规模、融资上市,规范有序发展才是正道。(胡欣红)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包退包换是什么意思,包退换需要自付运费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