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花扮演者,王春花个人资料简介
大家好,由投稿人乐瑞伟来为大家解答王春花扮演者,王春花个人资料简介这个热门资讯。王春花扮演者,王春花个人资料简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春花经纪人
编者按:
他们是我们身边的新时代奋斗者,有人用代码重构传统产业,有人以非遗技艺对话世界,有人在教室里耕耘知识的春天,有人在田间书写农业的新篇……我们记录他们的故事,不仅为致敬劳动,更想揭示一个答案: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代,淄博人正如何用双手拼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鲁中网记者 孙蕊
“形如满月,薄如秋叶”的周村烧饼,以 “酥香薄脆”而闻名。无数食客为其独特的口感而折服,如今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国民美食,也是代代传承的非遗美食。周村烧饼满口酥香的秘诀,一方面来自古朴简单的原来,另一方面则源于手艺人的高超技艺。
“周村烧饼考验的就是制饼师傅的手艺,酥脆口感完全依赖师傅们的手上功夫”从制饼学徒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花用了三十余年,“三岁我就站在板凳上学制饼,到后来进厂跟着梁文超师傅系统学习,再到现在我也有了优秀的徒弟,周村烧饼的制作技艺正在传承下去。”
初入食品厂的王春花,不过是二十岁不到的小青年,烧饼制作技艺看似简单,实则暗藏乾坤。揉面讲究力道,面团软硬影响最终口感;延展讲究手感,面饼形状关乎成品造型;着麻讲究巧劲,芝麻疏密决定香气层次……即使是有底子的王春花,也在学习路上吃了不少苦头。
“我从进厂,评比次次是优先。后来有段时间进入瓶颈期,这个饼在我手里不是方的就是扁的,造型很不好看。我也很挫败,觉得没有劲头干下去了。”受挫的王春花决定换个工作,但是在纺织厂里的她又开始怀念制饼时的专注和香气,于是她重新拾起制饼技艺,一练就是一整天,对每一个环节都反复钻研,手掌磨出层层老茧,双手全是贴饼时留下的烫伤。
无数个个日夜的坚守换来了师傅的肯定,王春花从一名学徒成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经她制作的烧饼,出炉后色泽金黄,咬下的瞬间,酥脆的声响与浓郁的麦香、芝麻香交织,令人赞不绝口。
配方越优、面剂越小、饼坯越薄,成品越香酥可口。但长久以来周村烧饼存在着烧饼越小延展越难的制作难题,如何让大如圆盘的烧饼变得小巧精致,困扰每一个制饼师傅。“周村烧饼,越薄越小越难做。原本一个面剂12克,小面团面剂只有3.5克,还要经过延展、着麻,成功率其实很低。”数百次的摸索和实验,王春花制作出了直径5厘米、薄0.4毫米的周村烧饼,惊艳了中外来宾,让世界看到了淄博非遗面点的魅力。
后来,王春花带着周村烧饼走南闯北,进过故宫,上过展会。打响周村烧饼名气的同时,王春花也开始着手培养接班人。“非遗需要活态传承,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是‘一看就会、一做就废’,我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学习、坚持,让制饼的手艺不失传。”
在人才培养上,她倾囊相授,培养了400余名培养技术工人,其中2人被确认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被确认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后辈,正成长为周村烧饼制作领域的骨干力量。
今年,王春花与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健康管理系达成合作协议,通过校企联动、技艺入校园等创新举措,推动非遗的活态传承与教育融合。王春花定期走进校园开设选修课和讲座,亲自讲解示范饼坯的延展、着麻、张贴等核心技艺。王春花说:“目前,我们正在文昌湖附近打造生产性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深入了解行业运作流程,掌握核心技能,增强岗位能力的实践基地。”
淄博市首席技师、齐鲁首席技师、中国传统食品工艺大师、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个个荣誉,是对王春花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的褒奖,也成为鞭策王春花前进学习的动力。
“小烧饼”写出“大文章”,王春花公司退休后,仍旧在非遗传承路上前进。她就像一颗火种,用自己的热情与执着,点燃更多人心中对非遗的热爱,让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
王春花司机现状
来源:【新乡日报】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王春花与吴芜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彼此照耀,相互辉映。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文学道路上的同行者,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共同在文字的海洋里航行,探索着属于他们的文学新大陆。
王春花,一位以清新脱俗、干净利落笔触著称的美女作家,她的文字如同山间清泉,洗涤人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美好。而吴芜,则是一位深邃而内敛的作家,他的文字如同一坛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让人在回味中领略到生活的真谛与人性的复杂。
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运巧妙的安排。在文学的田野上,两颗热爱写作的心因文字而结缘,从此携手并肩,共同踏上了追求文学梦想的征途。王春花与吴芜,他们不仅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彼此文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在王春花的眼中,吴芜是一个充满智慧与才华的作家。他的文字深邃而富有哲理,常常能给她带来灵感的火花。每当她陷入创作的困境时,吴芜总能以他独特的视角和见解,为她指点迷津,让她豁然开朗。而吴芜也对王春花的文字赞不绝口,他认为她的文字清新自然,能够直击人心,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温暖与希望。
他们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在写作上取长补短。王春花从吴芜那里学到了如何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如何在文字中融入更多的思考与哲理。而吴芜则从王春花那里汲取到了清新自然的文风,学会了如何用简洁明快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他们的合作,仿佛是一场文学上的交响乐,和谐共鸣,共同演绎出动人的旋律。
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彼此的影子。王春花的文字中,偶尔会透露出吴芜式的深邃与哲思;而吴芜的作品中,也不乏王春花式的清新与明媚。他们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将彼此的优点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使得他们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独具魅力。
王春花与吴芜的婚姻生活,也充满了文学的气息。他们常常在闲暇之余,一起讨论文学话题,分享创作心得。他们的家,就是一个小小的文学沙龙,吸引着志同道合的朋友前来交流与学习。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的文学才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锤炼。
他们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难。在文学创作这条道路上,他们携手并肩,共同前行。无论是成功的喜悦还是失败的挫折,他们都能够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度过。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部动人的文学小说,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真挚与美好。
在我眼中,王春花与吴芜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文学伉俪。他们不仅拥有卓越的文学才华,更拥有一颗热爱文学、追求梦想的心。他们的相互激励与学习,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与美好。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文学爱好者的前行之路。
在我眼中,王春花与吴芜,他们是文字间的精灵,是墨香里的伴侣,是文学长河中的两颗恒星,彼此照亮,永不熄灭。他们的每一篇作品,都是灵魂的低语,是情感的流露,是对生活最深沉的热爱与赞歌。
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同一首悠长的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情与浪漫。他们的相遇,是命运最温柔的笔触,将两颗孤独的心紧紧相连。他们共同走过的岁月,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每一笔都饱含深情,每一线都勾勒出他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的身影。
王春花与吴芜,他们是彼此的灵感源泉,是创作中的最佳拍档。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他们并肩站在文学的巅峰,俯瞰着世间的繁华与苍凉。他们的文字,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每一个渴望文学的人前行。
他们携手漫步在文学的田野上,每一步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们的笑声,如同夏日的清风,轻轻拂过读者的心田;他们的泪水,如同秋日的细雨,滋润着每一个渴望情感共鸣的灵魂。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首深情的诗,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好与感动。
王春花与吴芜,他们是文学中的传奇,是爱情中的佳话。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总有一片净土,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栖息;总有一份爱情,能够让我们在疲惫中找到依靠。他们的文字,如同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了每一个渴望光明与希望的心。
让我们祝福王春花与吴芜,愿他们的爱情如同他们的文字一样,永远充满诗意与浪漫;愿他们的创作之路如同他们的爱情故事一样,永远充满惊喜与感动。愿他们在文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共同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让他们的故事成为永恒的经典,流传于世,温暖人心。
编辑:魏涛
本文来自【新乡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王春花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来源:淄博日报】
原标题: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花
30年专注“一张饼”□本报记者 赵晓雯
4月25日上午,阳光轻柔地洒在王春花工作室的小院里,送走前来参观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一批学生后,小院又恢复了往常的宁静。正在摆弄花草的王春花,看见记者到访后热情地打起了招呼。
从进入当年的周村食品厂当学徒,到成为总工程师从周村烧饼有限公司退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春花笑称,自己30年就做了“一张饼”。“我母亲就是做烧饼的,从小接触多了,学起来也快。”回想当年刚进厂的时光,王春花说自己没日没夜就想着一件事——当学徒跟着师父好好干,争取让自己做的烧饼早一天上炉烤制。由于肯吃苦又聪明,王春花仅用三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工艺流程。
王春花告诉记者,配方、延展、着麻、张贴,是周村烧饼制作的核心技艺。配方越优、面剂越小、饼坯越薄,成品越香酥可口。特别是烘烤环节,火候把握是否到位,是检验技艺是否炉火纯青的重要标准。
在烧饼案边炉前一干就是30年,王春花手中的面剂重量也从12克减到3.5克,饼胚厚度从1.5毫米压缩到0.4毫米。眼看着拇指大小的面团延展变成一张张薄如蝉翼的饼坯,用手轻轻揭起、沾满芝麻、送入炉膛,经过恰到火候的烘烤,周村烧饼的酥、香、薄、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达到前所未有的极致口感。2018年,经过多次改良后,直径5厘米、薄0.4毫米的小烧饼惊艳亮相外交部蓝厅,让中外来宾为之惊叹。
王春花参加鲁粤非遗交流展
在周村烧饼品牌力量的带动下,王春花在2013年还主导研发了向阳酥系列糕点。“手工技艺要想得到发展和传承,必须不断研发创新更为优质的产品。”采访中,回想起当时研发创新产品的劲头,王春花自己都笑了,“为了学做酥皮,去了河南;为了学做馅料,去了西安;后来改良包装,又去了无锡……这才有了现在松脆细腻的向阳酥。”
除了自身技术过硬,王春花还带出了一支优秀的生产和技术研发团队,培养出400余名合格的技术工人。在徒弟中,有省级认定名师高徒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2人、区级非遗传承人1人。
2022年,王春花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对她来说是一份具有特殊意义的礼物。2023年3月,50岁的王春花正式退休,但这也意味人生另一个开始。退休才一个月,她就着手打造了王春花工作室和春花秋月非遗小院,将烧饼文化融入现代民宿空间。
在工作室里,她为爱好者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周村烧饼制作技艺的平台,还陈列了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品,包括潮州泥塑吴维清老师为周村烧饼制作技艺流程做的泥塑、汝瓷大师王君子的作品笑盈壶、曹州面人陈素景大师的古代侍女面塑、毕六福大师的油纸伞等。
王春花(左二)给山东轻工职业学院学生上实践课
因为执着和热爱,王春花正在将这份珍贵的非遗技艺传承下去。作为山东轻工职业学院的产业教授,她与学院食品与健康系有着深度合作,“非常欢迎年轻人来到我的工作室,我可以给他们讲述周村烧饼从过去到现在的故事,也可以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制作周村烧饼。”
肩负起保护、传承与创新周村烧饼技艺的重任,王春花的技艺传承之路,既是对周村烧饼这一传统美食文化的深情守望,也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
往期精彩回顾
来源:淄博日报、博览新闻
编辑:毕捷
一审:周慧
二审:王晓楠
三审:于磊
出品:淄博市融媒体中心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王春花医生
乡村春秋
"周老师,俺嫂子说您会做报告,能否帮我家主持个红白事?"小静忽然出现在办公室门口,露出怯生生的笑容。
我手里的粉笔头"啪"地一声掉在了水泥地上,扬起一小团白灰。
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瞧见王小静。
我叫周建国,九四年七月中师毕业,八月便分配到家乡石榴村小学任教。那年我二十岁,怀揣着改变乡村教育的热忱,背着一个帆布包,踏上了回乡的路。
石榴村不大,一条泥泞的主路贯穿南北,两边是参差不齐的土坯房和几栋砖瓦房。我的学校——石榴村小学,是全村唯一的两层楼房,红砖青瓦,大门上挂着一块褪了色的牌子。
分配那天,校长老李头拍着我的肩膀说:"建国啊,你可是咱村十年来头一个师范毕业回来的大学生。这好比凤凰落在了鸡窝里,怪稀罕的!"
我住在哥嫂家,一间朝南的小屋,放着一张木板床,一张方桌,墙上钉了几个木钉挂衣服。哥哥周建军比我大六岁,在村办砖厂做工,憨厚老实;嫂子王春花是隔壁富水村人,性格爽朗,嘴皮子利索,在村里开了个小杂货铺。
那时的乡村,正经历着改革开放后的变迁。有人南下打工,有人开始做小生意,而教师,在乡亲们眼中仍是"先生",是知识的化身,走在路上村民们都要礼貌地喊一声"周老师好"。
刚回村那会儿,我住在哥嫂家,每天骑着二八大杠上下班。嫂子王春花待我极好,早上一碗稠粥,一个咸鸭蛋,晚上必有一盘炒青菜。每到周末,她便拉我去她娘家帮忙。
"建国啊,你一个大小伙子,总闷在学校也不是事,多走动走动,说不定能瞧上哪家姑娘。"嫂子总这么说,眼里闪着促狭的光,手指戳着我的胸口,"看看你,都二十了,村里十八的姑娘都谈对象了。"
王家在富水村,是个五口之家,住在村西头一栋青砖瓦房,院子中间一棵老槐树,夏天能乘凉,冬天挡风雪。老两口勤劳善良,王大爷是生产队老队长,王大娘会做一手好豆腐,村里十里八乡都有口碑。大女儿便是我嫂子,小女儿王小静比我小两岁,初中毕业后在村办企业做会计。
王小静不似嫂子爽朗,话少性子静,瘦瘦小小的一个人,总穿着洗得发白的蓝格子衬衫,一条黑裤子,扎个马尾辫。做事麻利,心思细腻。每次我去,她总是默默端来一杯热茶,茶叶是自家山上采的,苦中带甘,然后低头忙自己的活计。
"小周,你看看我家小静,读书那会儿成绩可好了,要不是家里条件不好,早就跟你一样考师范去了。"王大娘每次都这么说,引得小静红着脸躲进里屋。
那是个信息匮乏的年代,电视机还是稀罕物,收音机是村民了解外界的窗口。王家老爷子有个老式红灯牌收音机,是七十年代村里表彰他时发的奖品,被他视若珍宝,擦得锃亮。每到傍晚,院子里便响起《新闻联播》的声音,邻居们常常端着小板凳过来一起听。
我与王大爷常围坐在收音机旁,讨论国家大事。"邓小平同志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啊!看看咱村,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王大爷扯着嗓子说,手指敲着八宝牌烟盒。
小静总在一旁听着,手里织着毛线,偶尔插上一句见解独到的话,让我对这个乡村姑娘刮目相看。
"周老师,你听说过电脑吗?我厂里刚进了一台,说是能代替人工记账,神奇得很。"有次她忽然问我。
我一愣,随即点点头:"听说过,大学城里有计算机房,不过没摸过。"
记得那是九四年深秋,我去王家帮忙收红薯。田埂上,小静挽着裤腿,脚上沾满泥巴,汗水浸湿了衣襟,却依然干劲十足。
"周老师学问真大,不像我,就初中文凭。"收工后,她递过来一个自制的粗布书签,上面绣着一株青竹,针脚细密整齐。
"学问不在文凭,在于求知的心啊。"我接过书签,手指不经意碰到她的指尖,她迅速缩回手,脸红如同田里的柿子。那一刻,我不由被她眼中纯净的光芒所吸引。
九四年底,村里开始实行村委会选举,这是改革开放后的新气象。不知怎的,我被推选为主持人。校长拍板:"就周老师了,年轻有文化,还是大学生,最合适不过。"
没经验的我一筹莫展,嫂子笑我:"平时不是挺能说的吗?怎么现在蔫了?"
小静却在一个周日下午,拿着一本蓝皮笔记本来找我,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字。"这是选举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我托县里一个同学借来的资料,抄了一晚上。"
我翻看着,被她的细心感动:"这么详细,你...你怎么知道我需要这个?"
她抿着嘴笑:"嫂子说你打腹稿打了三天,还是没谱。"
那本蓝皮笔记本成了我的宝贝,我照着上面的程序,连夜练习,终于在村民大会上像模像样地主持了选举。会后,村支书老赵竖起大拇指:"小周,有你的!"
田埂上遇见小静,我急忙道谢:"多亏了你的笔记,我才没出丑。"
她低着头走过去,轻声说:"周老师,我只是尽我所能帮忙。"
那晚回家,嫂子见我心情好,神秘兮兮地凑过来:"建国,听说小静特意帮你准备选举的事?"
"嫂子别瞎说,人家就是热心。"我红着脸辩解,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
"得了吧,全村人都看得出来,就你装糊涂。"嫂子用笤帚轻敲我的头,"小静这姑娘可好,踏实肯干,心思细,还会记账,你可别错过了。"
我夜里躺在床上,想起小静绣的那个书签,想起她专注听收音机时的侧脸,想起她在田间劳作时的身影。乡村的夜格外静谧,只有蛐蛐的鸣叫和远处狗吠的声音。
那个冬天特别冷,北风呼啸,刮得窗户"哐哐"响。乡村教师的日子并不好过。学校经费紧张,我的工资才一百多块,冬天教室没暖气,教室后墙漏风,下雪天飘进来雪花。我和孩子们一起跺着脚,哈着白气上课。
腊月间,学校要评选骨干教师,奖金一百元。我熬了几个通宵,备课、出试卷、做教具,希望能脱颖而出。评选那天,我却突发高烧,浑身无力。课间时,我晕倒在讲台上,惊得学生们大叫。
醒来时,我躺在办公室的小床上,看见小静正用热毛巾敷我的额头,桌上放着一个搪瓷饭盒,里面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腊肉面。
"你...你怎么来了?"我挣扎着要坐起来。
"别动。"她按住我的肩膀,"嫂子做生意走不开,托我来看看你。这是我自己做的腊肉,听说您病了,赶紧煮了面送来。"
那碗面,咸香适口,腊肉软烂,竟成了我在石榴村吃过的最好吃的一顿饭。
"评选结果出来了吗?"我问。
小静点点头:"张老师得了第一。"
我心里一沉。
"不过,"她递给我一个红包,"校长说你表现也很好,特意奖励五十块。"
我知道,这是校长看我生病,从自己腰包里掏的钱。小静一定一大早就跑去学校,向校长说明情况了。
"谢谢你,小静。"我不知该说什么好。
她摆摆手:"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然后又补充道,"对了,周老师,前年我厂里就给我们每人发了医疗保险本,你们学校没有吗?"
"没有,我们这些民办教师,什么福利都没有。"我苦笑道。
。我们一起听收音机,一起讨论报纸上的新闻,一起在田间劳作。她教我认识各种农作物,告诉我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我则给她讲城里的见闻,借给她一些书籍。
王大爷见我来得勤,常拉着我下象棋,输了就要罚我喝一杯二锅头。"建国啊,你这娃子,书是念得多,就是棋艺不行啊!"他哈哈大笑,捋着山羊胡子。
王大娘则趁机塞给我各种吃的:腌咸菜、卤鸡蛋、自制豆腐干。"瞧瞧,都瘦成啥样了,得多吃点。"
九五年春天,我的二八大杠坏了,每天走路上下班。小静知道后,借了厂里同事的一辆凤凰牌自行车给我。"这是女式的,骑着方便。"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那辆淡蓝色的自行车成了我和小静之间的纽带。每个周末,我骑车去王家,小静便坐在后座,我们穿过田野,穿过小河,风吹起她的发丝,扫在我的脖子上,痒痒的。
村里人看到了,背后议论纷纷。有人说:"周老师这是找上对象了?"也有人冷嘲热讽:"一个民办教师,工资低得可怜,王家能答应?"
嫂子听到了风声,担忧地问我:"建国,你和小静到底是啥关系?"
"就是普通朋友。"我嘴硬道。
"得了吧,你俩那眼神,村里瞎子都看得出来。"嫂子叹口气,"我不反对,可咱家条件你也知道,王家虽然也不富裕,但小静在厂里工作,有固定工资,比你强多了。"
我沉默了。确实,那时的我,一个月工资才一百多,连自行车都买不起,拿什么去爱一个姑娘?
九五年夏,我被任命为学校教导主任,多了三十块钱补贴。同时,村里举办红白喜事,常常请我去主持,每次能有二十块红包。日子渐渐好转,我攒了一笔钱,想买辆自行车。
正在这时,学校传来消息,要进行改制,部分民办教师将转为公办,部分则被分流。我忐忑不安,夜不能寐。如果被分流,我该何去何从?
小静看出我的心事,一天傍晚,她来到学校,带着一盒自制的糕点。"周老师,别担心,你教书这么好,肯定没问题。"
我苦笑:"听说名额只有两个,我教龄又浅..."
她打断我:"那就努力争取啊!我认识县教育局小杨科长的女儿,要不要托人问问情况?"
我摇摇头:"不用,凭实力说话。"
为了争取转正名额,我拼命工作,备课到深夜,周末义务补课,还写了一篇教学论文投到县里的教育简报。这期间,小静成了我最坚实的后盾。她帮我抄材料,跑腿送资料,还偷偷塞给我营养品:"补补脑,熬夜对身体不好。"
九五年十月,结果公布,我成功转为公办教师!工资一下涨到了三百多,还有各种福利。当天晚上,全村的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纷纷来我家道贺。
小静没来。
第二天,我骑车去王家,看到小静在院子里洗衣服,看到我来,抬头淡淡一笑:"恭喜周老师。"
"这都有你的功劳。"我从包里掏出一个小盒子,"给你买了个发卡,不值钱,但是..."
我话还没说完,院子外传来吵闹声。原来是村里几个婆娘带着闲话来了:"听说周老师要请客,小静是不是要嫁给他啦?"
王大娘连忙解释:"哪有的事,周老师就是来道谢的。"
"道谢?"为首的刘婶挑眉,"大老远骑车来,就为道谢?我看啊,是有别的心思吧?"
小静听不下去,放下衣服进了屋。我尴尬地站在院子里,不知如何是好。
王大爷出来解围:"老周家的二小子转成公办教师了,过来谢谢咱家小静帮了不少忙,这有啥好嚼舌头的?"
那次之后,我有段时间没去王家,小静也没来找我。直到腊月,王家办红白喜事,王大爷的七十大寿,请我去主持。
喜宴上,我按惯例讲了几个吉利话,引得满堂喝彩。席间,我注意到小静一直在忙前忙后,帮着招呼客人,却不曾看我一眼。
宴席将散,小静忽然走到我跟前:"周老师,能借一步说话吗?"
我跟着她来到院子后的小路上。冬日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照在她的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
"我要调走了,去县城工作。"她低声说。
我心里"咯噔"一下:"什么时候的事?"
"上个月就定了,厂里推荐的,下个月就走。"她抬起头,直视我的眼睛,"周老师,这半年来,谢谢你。"
"应该是我谢谢你才对。"我苦笑道,"小静,我..."
"不用说了。"她打断我,"我知道村里人怎么说,我不在乎。但是我知道,你需要时间,需要发展,我不想成为你的负担。"
我握住她的手:"小静,我喜欢你。"
她一怔,随即挣脱我的手:"周老师,现在说这个太早了。你刚转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我即将去县城,我们都需要时间。"
我明白她的意思,乡村姑娘的体贴与智慧,往往超出想象。"我等你。"我只说了这三个字。
九六年春节,小静回村过年。我特意买了一台收音机,和一条红围巾,去王家拜年。王大娘热情地招待我,小静却显得有些拘谨,她变了,穿着时髦的呢子大衣,烫了头发,像个城里姑娘。
围坐在火炉旁,王大爷打开我送的收音机,调到戏曲频道,一曲《梁祝》回荡在屋内。
"小静在县城过得好吗?"我问。
"挺好的,住集体宿舍,每月工资有五百多。"她语气平淡。
我们之间似乎隔了一道无形的墙。直到临走时,小静送我出门,才低声说:"周老师,我遇到一个人,他在县建设局工作..."
我的心沉到了谷底,但还是挤出一丝微笑:"只要你幸福就好。"
那年春节后,我没再去过王家,只是通过嫂子偶尔得知小静的消息。她和那个建设局的小伙子谈了一阵,最后还是分手了。
九七年秋,我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奖金五百元。我用这笔钱买了人生中第一辆自行车,一辆崭新的永久牌。
同年冬天,村里举办篮球赛,我担任裁判。比赛那天,人山人海,我忙着吹哨子,没注意场边多了个熟悉的身影。
比赛结束,有人拍我肩膀,回头一看,是小静,她剪了短发,显得更加干练。
"听说周老师成了县优秀教师,特意来道贺。"她微笑道。
"谢谢,你怎么有时间回来?"我问。
"辞职了,准备自己开个小店。"她轻描淡写地说。
我惊讶不已:"好好的工作为什么辞职?"
她看着远方,轻声说:"县城生活太快,我还是习惯乡村的节奏。"
那天,我们一起骑车绕村一周,像从前一样,她坐在后座,我使劲蹬着脚踏。夕阳西下,田野金黄,一切仿佛回到了从前。
"周老师,记得我送你的那个书签吗?"她忽然问。
"当然记得,青竹图案的那个,我一直用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她轻笑:"骗人,那个早就旧了吧?"
"确实旧了,但我舍不得扔。"我认真地说。
夜幕降临,我们来到村口的老榕树下,月亮已经升起,皎洁的银光洒在大地上。
"周老师,我想告诉你一件事。"小静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那个建设局的同志,我从未动心。我辞职回来,是因为...因为我想成为您生命中的那个人。"
我愣住了,半晌才回过神来:"小静,你知道吗,这两年我一直在等这一刻。"
十年后的今天,我和小静并肩站在焕然一新的石榴村小学门前。她已是县里的优秀教师,我担任了学校校长。学校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破旧的两层楼,而是一座现代化的教学楼,有电脑室、图书馆,甚至还有食堂和操场。
看着孩子们在崭新的操场上奔跑,我握紧她的手,感受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小静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泛黄的布书签,上面的青竹图案依然清晰可见:"还记得吗?这是我们故事的开始。"
乡村在变,人心不变。我们的故事,如同这春去秋来的轮回,平凡却又珍贵。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上,我们见证着改革开放的奇迹,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平凡传奇。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王春花扮演者,王春花个人资料简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