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来源简介,春节来源的故事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汤乐彤

春节来源简介,春节来源的故事

大家好,由投稿人汤乐彤来为大家解答春节来源简介,春节来源的故事这个热门资讯。春节来源简介,春节来源的故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春节来源简介20字

来源:咸宁日报

春节,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这些活动以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编:张欢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春节来源于什么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来源: 光明网

春节来源英语

邵林

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的传统春节,是一年之岁首。

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年节。

春节历史悠久,由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年)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丰年。

春节的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历法多有不同,年首也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国历法以十月为一年之首。

汉代初期沿用这一习惯。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天文学家邓平、落下闳等人制定《太初历》,以建寅之月(通常为冬至所在月份后的第二个月)为正月年首,才和我们今天的正月一致。

经历代发展,后人在早期历法的基础上逐渐完善为当今使用的农历。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在全国推广公历,为做区别,称传统历法为农历、阴历、旧历或者夏历等。

春节习俗

- 开门炮仗

开门炮是中国传统年俗。农历大年初一的凌晨,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 拜岁

年俗活动之一。在岁首早上迎新岁,拜祭“岁神”。“岁”又名为“摄提”、“太岁”,上古纪元星名。太岁也是古代民间信仰的神灵。岁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纪年法为运转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岁神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

- 庙会

逛庙会是春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之一。广府庙会与北京地坛庙会并称中国两大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的内容。

- 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 派利是

派利是,是流传已久的年俗之一,“利是”亦有写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利市”一词古已有之,早在《易经》中便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春节诗词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福猪辞旧岁,金鼠踏春来。恭祝大家新春快乐!

责编:连丽敏

春节来源于哪里

来源:光明网

视频加载中...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报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春节来源简介,春节来源的故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