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健康通app下载,广州健康通客服电话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韦丽

广州健康通app下载,广州健康通客服电话

大家好,由投稿人韦丽来为大家解答广州健康通app下载,广州健康通客服电话这个热门资讯。广州健康通app下载,广州健康通客服电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广州健康通微信公众号

视频加载中...

广州发布2025年卫生健康十大民生实事

2月25日,广州市召开2025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下称“会议”),对外“官宣”了今年广州市卫生健康十项民生实事。

自2024年首次提出卫生健康民生实事以来,这一做法已成为卫生健康工作会议的“例牌菜”。记者梳理后发现,今年的民生实事基本围绕“一老一小”展开,在维护儿童权益方面,广州提出在每条镇街至少拥有1家公建民营普惠托育机构,不少于3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每个区至少一家)增设儿科假日门诊;在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方面,广州设定了目标:全年完成30万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筛查,做好跟踪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还提出,要在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开展无陪照护服务病房试点,每区不少于1家医院。所谓的“无陪护”病房,并非真正的“无人值守”,而是患者不需要家人亲属陪护,可以将护理交给医院的专业护理人员,也不需要自聘护工。这种无需家属陪护的理念顺应了当今社会老龄化、少子化的趋势。

一起看看十大民生实事有哪些:

一、羊城托育普惠拓面行动:建成1个市级、11个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每个街(镇)至少拥有1家公建民营普惠托育机构,至2025年底,全市总托位数达到12万个。

二、“5分钟社会急救圈”构建行动:开展“乡村流动急救站建设”试点,织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配置网络,新增1000台AED,年度累计培训社会急救力量两万人次以上。

三、医疗政务服务效能提升行动:新增“全市通办”医疗服务事项15个,就近“接件转办”,让群众少跑腿。推进医疗机构校验申报材料电子化,减轻机构负担。开展暖企行动,压缩相关企业延续注册审批时限。

四、“阳光穗心”健康护航行动:建立市、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各区至少1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门诊。扩容升级“12356”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建立1个市级儿童精神心理诊疗中心。

五、全民健康素养提升行动:打造“广州市健康科普信息平台”,塑造“健康广州”科普传播品牌,丰富完善权威健康科普资源库和专家库,推动健康科普“五进”工作,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3%。

六、基层药品联动保障行动:规范扩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药品种类,提升慢性病、常见病患者用药可及性。试点开展一类门诊特定病种外配处方流转服务,增加慢性病药品种类。

七、儿童医疗服务提质行动:推动全市二、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均提供儿科服务,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提供儿科诊疗服务;不少于30家医院(每个区至少一家)增设儿科假日门诊。

八、无陪护病房试点建设行动:开展全市三级公立医院免陪照护服务病房试点(每区不少于1家医院),打造高素质护理员队伍,提升医疗护理服务水平。

九、智慧就医便民行动:拓宽“广州健康通”支付渠道,推出“一站式”AI就医助理,提供智能导诊、健康档案、报告查询等服务,首选25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上线运行,提高就医全流程智慧服务。

十、老年期痴呆防治深化行动:开展老年期痴呆筛查与早期干预,全年完成30万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筛查,做好跟踪管理。

采写:南方+记者 黄锦辉

剪辑:南方+记者 徐昊

【作者】 黄锦辉;徐昊

广东健康头条

广州健康通查询报告

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广州市以“关爱护士队伍 守护人民健康”为主题开展系列活动。5月9日,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广州市总工会联合主办的庆“5·12”国际护士节暨“广州好医护之羊城护理之星”“广州好医护之广州好护士”主题分享会在广州报业文化中心举行。

据了解,今年活动共产生了10位“羊城护理之星”及100名“广州好护士”。活动现场对“羊城护理之星”及“广州好护士”进行了表彰。

全市9.67万注册护士 中级及以上职称占1/5

“我高中时生物学得比较好,考大学时主要考虑医学类专业,考虑到男护士就业前景比较好,读大学就选择了广州医科大学的护理专业。”禤一龙本科毕业后进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现在是该院的急诊护士长。

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市注册护士总数达9.67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5.13人;像禤一龙这样大专以上学历护士比例占比超过85%,中级及以上职称占比超过20%,护士群体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在广州市护理学会理事长张积慧眼中,近年来护理专科得到极大的发展,“以前护士就是普通的护士,现在我们有专科护士、护理专家,专家型护士可以开护理门诊、可以主导对护理上的疑难病例进行讨论会诊,为患者提供护理决策、为政府提供政策制定的专业依据等等。护理行业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有价值感、归属感。”

科技手段给护理工作“加上翅膀”

在活动中的分享环节,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负责人李萍介绍了移动护理PDA、智能穿戴设备、“广州健康通”平台等数字化应用在护理流程中的全面覆盖。她表示,相关科技手段不仅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还实现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现在对护士已经不仅是护理专业的要求,我们还要顺应时代发展,运用信息化手段和AI技术,开展智慧护理服务、多媒体科普宣传等等。所以现在我们很鼓励年轻人多学习不同专业的知识。”

张积慧表示,近年来现代科技手段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使得护理工作“好像长了一对翅膀”:“从电子病历开始,到‘互联网+护理’,科技应用一步步在提升护理工作。比如,医院里护理工作信息化,可以对一些不良事件进行预警;一些慢性病、老年病患者出院后,可以通过远程‘互联网+护理’服务对他进行远程指导,使我们护士的护理服务不仅局限在有围墙的医院内,也延伸到无围墙的社区里。”

2025年“广州好医护之羊城护理之星”

黄天雯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邱逸红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黄洁微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申铁梅

广东省人民医院

俞玲娜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宋慧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陈丽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李 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林 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谭惠仪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2025年“广州好医护之好护士”





































































































易春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杨仲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吴洁丽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樊 帆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潘丽芬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林金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安德连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钟丽丽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高无忧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冯惠霞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张 璋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古佩明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邓惠芬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刘 英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向景毅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林清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玉瑶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宋 利

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少芳

广东省人民医院

李海艳

广东省人民医院

吴巧媚

广东省中医院

凌传仁

广东省中医院

陈翠洁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郑丽娟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

黄小丽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许 梅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廖卫华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叶丽娟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刘巧兰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林宝杰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李继华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钟伟丽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林丽娟

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翁小玲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刘 晗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

曾 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 玲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黎小霞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陈溢玲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刘卫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魏淑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成 静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曾柳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尹玉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韩金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刘 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罗海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金慧萍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肖 静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彭美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少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陈翠萍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朱颖洁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余春宝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蓝秀青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余 欣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胡顺平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陈美红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林美兰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

田 泓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赵晓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梁 悦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周晓华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陈玉梅

广州市胸科医院

谭红莲

广州市胸科医院

杨 航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张翠玲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李敏燕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张婷婷

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

柯娅楠

广州市皮肤病医院

张爱芳

广州血液中心

何 良

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

邝焕喜

广州市越秀区妇幼保健院

杜艾嘉

广州市越区珠光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周秀梅

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冯凤霞

广州市海珠区妇幼保健院

马春喜

广州和平骨科医院

倪小丽

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

黄舒华

广州市荔湾区妇幼保健院

钟秋婷

广州市天河区中医医院

杜静雯

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刘艳欢

广州现代医院

江婉芳

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

郑玉霞

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卫生院

谢秋雯

广州白云山医院

沈慧圆

广州开发区医院

区鸳华

广州市黄埔区南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罗 岚

黄埔区红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谢小红

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

黄 燕

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严 晶

广州花都爱尔眼科医院

陈永玲

广州市番禺区中医院

张小益

广州市番禺区洛浦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潘飞燕

广州好佰年口腔医院管理有限公司

黄惠燕

广州市南沙区人民医院

石家煌

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鱼窝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赵文静

广州市从化区中医医院

邹彩媚

广州市从化区吕田镇卫生院

吴汪娟

广州市增城区中医医院

阮美欣

广州市增城区仙村镇卫生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健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婉虹

广州健康通二维码原图

中新网广州7月16日电 (记者 蔡敏婕)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海珠区城市医疗集团16日成立,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获得授牌成为该医疗集团的首批成员单位。据了解,这是广州首个以省级医院牵头的城市医疗集团,实现急救、门诊、转诊、科研一体化管理,通过资源下沉、共享,打通基层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城市医疗集团即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组成的组织,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满足居民就医需求。

2023年11月印发的《广东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工作任务》指出,强化科学合理网格化布局,加快推进5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指导广州、深圳、珠海市加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国家级试点建设。

在调研的基础上,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针对各成员单位的不同需求,制定了个性化的方案。其中,赤岗街等街道在心血管内科、泌尿外科、应急救护、科研教学方面的需求较大,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派出相应的学科与其“结对子”,由医院科室主任兼任对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副主任。海珠区居民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找到省级三甲医院专家看诊,疑难病症患者可获得“绿色通道”转诊服务。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田军章表示,该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让更多的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据悉,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海珠区城市医疗集团统筹建设了远程心电中心、远程影像中心、超声诊断质量控制中心等资源共享中心,实现远程超声、影像诊断等医疗服务,解决基层医院超声、影像检查疑难病例的会诊问题。同时,医疗集团内部实现健康服务数据共享,目前已处理公共卫生档案匹配对接数据8万余条,助力提升全区居民门诊、体检、住院等相关健康数据共享。

当天,由该院研发的智慧医联体信息平台上线。该信息平台与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统一指定信息平台“广州健康通”实现对接,上线后将为成员单位等开放30%门诊号源、提供至少1/4的住院床位,并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和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门诊预约、双向转诊、前置开单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根据患者需要发起转诊申请后,平台即刻响应,按需求匹配,并通过手机短信形式通知专家团队接诊,迅速启动转诊流程。专家团队及时了解病情,对符合收治转诊条件的患者,提前做好接诊准备,迅速打通“绿色通道”,锁定住院床位,提高救治效率。(完)

广州健康通有什么用

“截至2025年2月底,医院互认次数达21.8万项次,上传检验结果记录超100万条、检查结果报告超65万条。”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肖国宏介绍。广医二院取得的以上进展,是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一个缩影。


广东省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作为惠民便民的一项重要举措持续推进,路越走越顺。数据最有说服力:2024年,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20.4万项次,比2023年增长71.5%;2025年1—2月,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288614项次。目前,300家医疗机构接入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并实现与省内20个地市、570家医疗机构互认共享。




用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您此前做的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病变部位都扫描到位,可以进行结果互认,这次就不用拍片啦。”近日,广医二院脊柱外科门诊内,科室主任江晓兵点开患者黄先生的就诊信息,结果互认系统马上提醒黄先生此前有检查记录。黄先生一周前在家附近的医院做了相关检查,被诊断为“颈椎椎管狭窄症合并颈脊髓损伤”,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于是来到了广医二院。


“多亏了互认,这次诊疗在影像方面节省了800多元。”黄先生很高兴。


医生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就可以查阅患者结果互认资料,在这背后,医院和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如制定互认标准和质控体系、铺设光纤、研发软件系统等,保障了患者在不同医院就诊时能享受到顺畅的结果互认体验。


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广州市针对检查检验结果“不能认”问题,加强互认平台建设。8年前,该市建立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对接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结果的平台预存、系统推送、调阅提醒、共享互认和监督管理。


“医生开具的检查检验项目符合互认要求的,系统会弹窗提醒‘重复检查检验’;经评估仍需开具的,医生须在系统填报说明,卫生健康部门据此进行监管评估。”前述负责人表示。


“以前患者带着胶片来就诊时,医生有时会遇到看不清的情况。有了互认平台,医生不仅能在平台上查阅患者的检查报告,还能获取清晰的患者影像资料。”广医二院医务科副科长余林说,结果互认系统还设置了重新做检查的端口,可以保证医生在遇到疾病病情变化快的情况时,有权依照规定重新为患者做检查。也正是这一点,大大提升了医生对互认工作的接受度。


此外,广州市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对接“广州健康通”微信小程序,方便公众使用该微信小程序查询报告、查阅云胶片,解决领取、携带和保存报告不便的问题。


围绕数据质控做文章


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在不少地方推动难的原因大致相似,比如不同医疗机构间医疗设备、技术水平存在差异;有的疾病病情变化快,容易产生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不同医疗机构间数据不能完全互通,患者的检查结果无法顺畅共享等。


前述负责人介绍,为了保障数据质量与安全,解除医生进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后顾之忧,广州市较早开展质量控制关口前置工作。


“广州市制定医疗机构与互认平台对接的数据规范、接入指引及配套技术文档等,检查检验项目通过国家、省、市质控组织的质量评价,结果数据符合规范标准的,才能上传到平台。”前述负责人还介绍,从2021年7月起,广州市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认信息上链存证,通过政务区块链,实现互认过程闭环管理、全程留痕可追溯,厘清了不同医院间检查检验结果数据权责关系,解决互认互信难的问题。


据了解,区块链技术可对平台内的检查检验数据和互认记录进行全流程追溯,其独特的分布式、防篡改、可追溯特性可保障互认数据各个节点的数据安全,互认报告、互认过程和互认结果全过程实现上链存证。一旦发生因互认产生的医疗纠纷,可通过互认平台进行精准溯源,为判定责任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在技术上确保健康数据隐私不被泄露。


为互认互信撑腰


前述负责人表示,互认工作开展后,大量重复检查不必做了,既省时又省钱。患者就医体验提升了,对医生的信任增强了,医患矛盾的发生也间接减少了。


患者认可的同时,医务人员应用结果互认系统也越来越顺畅。互认操作只需按提示用鼠标点击相关选项即可,非常简便。医院为该系统接入光纤网络,大幅缩短调阅资料等候时间,询问病史与调阅资料可同步进行。


针对有些机构“不愿认”的问题,广州市健全督导补偿机制,落实定期督导、通报、约谈和经费支持等措施,引导医疗机构开展互认工作。前述负责人介绍,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定期总结互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市通报,2023年将各区医疗机构互认工作情况纳入综合医改考核;自2022年以来,先后调拨2000万元财政经费,对开展互认的医疗机构给予补助,有效调动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从2020年起,协调市医保局将医疗机构互认工作情况纳入医保分级管理等级评定和医保年度考核,根据互认节省费用确认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清算调节系数,最高加成5个百分点。


以患者为中心,是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根本遵循。“互认条款只是参考,并不能替医生作决策。”前述负责人介绍,如果出现“因病情变化,检查检验结果与患者临床表现、疾病诊断不符,难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等广州市卫生健康委明确的10种情况,可以不进行互认,具体由医生作出最终判断。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广州健康通app下载,广州健康通客服电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