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便宜房子,附近便宜房子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许凯思

苏州便宜房子,附近便宜房子

大家好,由投稿人许凯思来为大家解答苏州便宜房子,附近便宜房子这个热门资讯。苏州便宜房子,附近便宜房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便宜房子文案

前一段时间,同时突然问我:“你听说过2元宿舍吗?”

“在市中心,只要2块钱就可以住一夜。”

我心想这怎么可能?一瓶矿泉水都要2块钱,怎么可能会有这个价钱的房子?

见我不信,她给我推荐了戚小光导演的纪录片《女子宿舍》。


戚小光是吉林省吉林市电视台的记者。从2005年到2010年,他将镜头对准一群住在市中心、没文化、没社保、甚至没有劳动力的女人。

她们就住在2元一晚的女子宿舍。

2元女子宿舍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她们的生活,那只能是——残酷。

甚至连制片方都没办法忍耐。片子拍到了第五年,到最后,同事们一个个离开,只剩戚小光一人坚持着。

但成片既没有在电视台播,也没有放到网上,看过的人屈指可数。豆瓣只有168人评价,却打出了9.3的高分。

我从网上搜罗出一些破碎的片段。从这些吉光片羽里,拼凑出一幅东北di层女性坚韧求生的浮世绘。

2元女子宿舍坐落在吉林市的中心地带,一栋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7层老楼里。

这里距离火车站步行只要5分钟,楼下是一个十字路口,也是当地的劳动力广场。

2005年的春天,导演戚小光推开那扇门, 看见20多个女人像沙丁鱼一样,挤满了10平米的小房间。

房间很简陋,摆着几张垫着砖头,高低不平的上下铺,床上铺着满是补丁,黑黄看不出原本颜色的被褥。

挂在床头的干瘪气球,是这里唯一看起来“小确幸”的物品。

宿舍内部


住在这里的人,是一群女农民工。

她们住在这个宿舍里,除了离劳动力广场近,方便觅活儿,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这里的房租只要2元,可以日结。

白天出去打零工,晚上回来交2元的住宿费,这就是她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日子,有的人一过就是十几年,这里是她们唯一的家。

方淑珍在这里生活了8年,从54岁开始,她就住在这个宿舍。

方淑珍的老家在吉林市的农村,她年轻时非常漂亮,不到20岁就被家里人嫁给同村一个中年男人,大她13岁。

方淑珍年轻时候

哪知丈夫是个混蛋,吃喝嫖赌抽样样不落,还经常对她又打又骂。

生活的艰辛加剧了她的衰老。48岁时,丈夫见她年老色衰,干脆将她撵出家门。

无处可归的她四处流浪,靠打零工维生,直到54岁来到了2元宿舍,这一住就是8年。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只有一身力气的方淑珍在人才市场并不吃香。

出来打工的前两年是最难的,刚进城人生地不熟,走着走着就迷路了,被人骗了也只能认命。

方淑珍在人才市场等活


头两年,方淑珍跟着当地的工程队一起干活,当力工在工地上倒水泥灰,这样的活虽然累,但挣得不少,至少够维持生活。

这几年,她年纪大了,力气活儿也找不到。人家嫌她62岁太老,不收她。

如果想让工程队收,就得给介绍人买烟,或者请人吃饭。不过那也未必能找到活儿,年纪摆在那,没人愿意收。

后来,方淑珍到医院做起了护工,有时也在托老所照顾老人。

倒屎倒尿,跪在地上给老人剪脚指甲,喂饭喂药,都是些又累又脏的活,没人乐意干,就让她来了。

照顾20个老人,她每个月能拿到1000块钱。

老人们都很喜欢方淑珍,因为她又勤快又细心,尽管她自己也62岁了。

方淑珍做护工,照顾老人


方淑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生活困难,二儿子重病缠身,还在外面欠了十几万。

这两个孩子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前几年,她做力工的时候还能补贴儿子,这几年她连自己的生活都难以为继。

二儿子肺结核,儿媳妇皮肤癌,方淑珍实在放心不下,辞掉护工工作,离开了2元宿舍,想着回家能帮帮老儿子。

刚到家没多久,她就被儿媳妇撵了出去。

她又回到了2元宿舍,和那些把她像垃圾一样撵来撵去的家人相比,这里反而更像一个家。

身边都是些和她一样命苦的姐妹,只要2元钱,就可以睡个好觉。

回到宿舍后,大儿子来看过她一次,她心里很清楚,儿子不是来关心她的。

儿子来管她要钱,方淑珍说着:“没有”,又掏出100块钱给了儿子。

几个月没工作,方淑珍是真的没有钱,每天她只花2元钱吃饭,1元钱的花卷就着1元钱的豆腐脑。

天天如此,新鲜的蔬菜和肉是啥滋味,她早就忘了。

方淑珍没有医保,也没有积蓄,但她早就想好了自己的出路。

“等老到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就喝点农药,痛快点地死,也不给儿子添麻烦。”

儿子不要她,她却连死都怕给儿子添麻烦,这是一种莫大的悲哀,但谁又忍心责怪?

从20岁开始活在暴力下,一生流离失所,命运在她身上看不到半分公平。

刚来到2元宿舍的时候,方淑珍最常和姐妹们说的话就是: “自己从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为什么命会这么的苦?”

在漫长的年月里,方淑珍逐渐变得释怀,她对那些恨意也不再执念。

她说:“怀着恨是很难活下去的,现在早已别无所求,只要能活下去。“

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就是方淑珍对生活最大的反抗。

张燕秒和别的女人不同,45岁的她还带着一个花季年龄的女儿。

14年前,张燕秒的丈夫死了,家里的地让人占了,她抱着3岁的女儿小芳进城寻活路,看到了2元宿舍的广告牌,误打误撞来到这里。

小芳在这里长大,从3岁到17岁,从和母亲睡一张床,到不能再免床位费。

7岁那年她被送到小姨家上小学,上到二年级上学期,因为没钱她被迫退学,回到了2元宿舍。

虽然只上了一年半的学,但穿着米色西服、扎着马尾、很有气质的学校老师,她现在还记得。

逃离,是这个从13岁就开始打工的女孩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她想离开女子宿舍,她说这里的人都为下顿饭活着,她们眼里只有“钱!钱!钱!”。

“我要走得远远的,再也不回这里,我恨这里。”

尽管,她的“走得远远的”,不过是去宿舍附近的餐厅打工。

餐厅包住,几张布满油垢的桌子拼在一起就是一张床。

但她心甘情愿,这里的油烟味都充满“自由的味道”。

年龄是她最大的资本,在楼下的劳动市场,她只要晃10分钟就能找到工作,当然也总有不怀好意的男人上来介绍些乱七八糟的活儿,她也上过当。

“知道吗,我跟妈妈是两种人,我们走的是两种路,她属于那个宿舍,我不是!”

她讨厌妈妈,但到了饭点,她不得不回到宿舍和妈妈一起吃饭。

17岁的小芳会找到自己的自由吗?不知道。

小芳还在追寻离开的可能性。

她有的不只是年轻的资本,还有勇气与信念,多苦都不放弃、不自甘堕落的信念。

2元宿舍看起来不像生意,更像一种慈善。

如果没有这个宿舍,哪里会是这群底层边缘女性的去处,不敢细想。

但宿舍老板孙世清不这么认为,她说自己就是个打工的。

女子宿舍老板孙世清,图源凤凰视频

不是什么有钱的慈善家,这也是她谋生的手段,她自己也住在这里。

“都一样,我和她们都一样,她们是打工的,我是给她们打工的。”

孙世清30多岁的时候,老公出轨和别人好上了,她选择离婚带着儿子独自生活。

在劳动力广场摆地摊,一摆就是6年。

她是个聪明女人,看劳动力广场有大量像她一样、无家可归的女人,她就租下这间房子,再租出去当宿舍。

没雇人,每天打扫卫生,所有活都她一个人干。

宿舍里的女人管孙世清叫孙二娘。

“孙二娘”是个掉进钱眼里的女人,洗脸要控制水流,手机充电要收费5毛,8点宿舍就得熄灯,节省电费。

可一旦有人生病,来借钱买药,孙二娘又是最大方的。

这群女人,病得病,老的老,找不到工作、付不起房租是常有的事,孙二娘就组织大家一起出去打工,发发传单,割割麦子,总归算份收入。

孙二娘是个厉害女人,一个人把儿子拉扯大,她最常说的一句话是:“靠谁不如靠自己。”

现在儿子也结婚了,儿媳妇曾经也是宿舍里的住客。

“谁也别嫌弃谁,就过吧,咱们都是穷人。”

穷人生意不好做,况且她们还是一群上了年纪的穷人。

孙二娘得时刻提着心,以防意外发生。

有一个老太太来打工,半夜摔倒在厕所里,脑袋摔破了,流了一地血,孙二娘赶快送医院缝针,又花了70块钱打车送她回家。

老太太家里有一个傻儿子,一个哑巴女儿,她和她大伯哥(丈夫的哥哥)一起过。

两个月后,老太太又来打工,孙二娘说:“你愿意在哪住在哪住,但是我就不能留你了,我让你给我吓坏了。”

还有一个住户有心脏病,没钱打针,孙二娘和其他住户会一起借她。

孙二娘说: “你可别有病,有病我最害怕。”半夜上厕所,孙二娘都会去看她两眼。

孙二娘明白,这群被亲人抛弃、无房无地、年老色衰、没有技能、没有社会保障的女人是没有出路的。

她想的,这些老女人最后的结局:给救助站打电话,给110打电话。

但她们大多数等不到救助站的帮助。 有个老妇人,在劳动力广场的路沿上坐着等活,等着等着,就歪倒死了。

现在劳动力广场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多数人返乡种地,没有地的农民工也愿意以雇工的形式给别人种地。而这群无家可归的女人们,还要在这里继续流浪。

劳务市场招聘启事

孙二娘决心用一生所有的积蓄,把宿舍买下来,“要把宿舍开到自己80岁”,让这些流离失所的女人一直有个可以落脚的地方。

说她是出于善心吧,但也有人揣测,她是精明,“赌这群人不管怎样,也走不出这里”。

这个女子宿舍,导演戚小光一拍就是5年。素材越来越多,“一分钟不歇,电视至少能播上一个月”。

但片子最后也没在电视上播,甚至没传到网上。认识戚小光的人说,原版拷贝只在他电脑里,“应该是无缘和观众见面了”。

图源:知乎

不能播的原因,你我心知肚明。

真实的di层生活实在太过残酷。

残酷到身为纪录片导演的戚小光,在电视台干了几十年,什么农民工卖苦力的场面没见过,但对着这群蜗居在十平米女子宿舍里的女人,连他都看不下去。

有一年除夕,他自费掏钱给孙二娘,让她给这群女人做一桌好菜。

他知道自己干预了镜头,这是纪录片的大忌,但他实在不忍心,看她们年夜饭也只能吃馒头就咸菜。

“那画面太残酷了。”

di层的命运,再加上社会和家庭对女性的盘剥,她们经历的,是双重压榨。

是边缘的边缘。

但即便在这样困苦的泥潭里,戚小光发现,这群女人依然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和乐趣。

新年那天,有人对着他的镜头喊,“新年快乐!”

他喜欢拍这群女人的笑。喜欢看她们互相打趣,像大学女生一样,八卦宿舍里哪个姐妹最有魅力。

她们养了一只叫“笑眯眯”的黑猫,和一只叫“企鹅”的鸭子。

即使自己都吃不饱,还每天和这两只不付房租的“租客”分享食物。

晚上她们会聚在一起唱歌,唱过时的老歌,在狭小的空间里跳二人转。

镜头前的这些女人们笑得越开心,镜头后的戚小光眼睛越发酸。

他说:“这群我们认为没有希望的女人,坚强地活着,太了不起了。”

在网上,有人觉得“2元宿舍”里的女人不够努力,也有人把她们比作女版“三和大神”。

尽管,他们都是社会边缘群体,但其实完全不一样。

同样是贫苦的命运,看不见希望的生活,三和大神们选择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逍遥;而2元宿舍里的女人,则是咬紧牙关也要把日子过下去的坚韧。

两种都很苦,但绝不相同。

身为di层女人,本来可选择的机会就比男人少,好好活着,就是她们对命运的反抗。

她们是微不足道的,但她们已经付出了自己所有的力量,在顾自己的同时,有人还要顾儿子,顾家人。

戚小光曾说,他希望每个看到片子的人,会产生共鸣:“喔!那多像我的母亲、姐妹、姥姥、姨妈!”

现在10年过去,片子已经无缘播放。那么,宿舍里的女人怎么样了?

方淑珍还在靠一元钱的花卷挨过一天吗?

小芳彻底逃离这里了吗?

孙二娘买下这间房子了吗?

2元公寓还存在吗?

有自称认识戚小光的人说, “大部分都死了,除了17岁的小芳和房东,但出路并不看好。”

图源:知乎

最开始我们无从知道真假,但我真希望是假的。很不幸,她们真实存在,后来去了这样的女子宿舍,写了一篇文章:

《十年后“2元女子宿舍”涨到5元,依然有女人无家可归》

这些被世界抛弃的女人,用力抵抗过,还是输给命运的不仁慈。

但,她们总归是热烈地活过,比任何人都努力、认真地过完一生。

东北便宜房子

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全中国最便宜的房子:2元过一夜,挤满了无家可归的女人》,引起了很大反响。


文章讲了一群生活在东北吉林市的底层女农民工,没文化,没社保,也没处可去,她们只能蜗居在2块钱住一晚的女子宿舍。


她们的生活挺残酷的,很多人都在问,是真的吗?还有很多人,想尽自己所能,帮帮她们。


需要强调的是,文中引用的纪录片和媒体报道,都是十年前的。这十年间,关于这间“2元女子宿舍”的报道,少之又少。


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说,2元宿舍不复存在。


到底存不存在?那些女人们都去了哪里?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我们的编辑小西,决定亲自去吉林走一趟。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她刚从吉林回来写的。


找到“2元女子宿舍”


在一个狭窄的十字路口,我停下脚步,举目望去,周围都是旅店、劳务中介。


头顶是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电线,压得低低的,看着特别压抑。


“男女宿舍”四个红字,就藏在那堆电线切割出的缝隙里,字不大,但格外惹眼。



对比了一下十年前纪录片里的细节,我告诉自己,就是这里了,连电线杆的位置都一样。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在坐了10个小时的夜车后,我从繁华的北京,来到了吉林省吉林市的劳动力广场,这里距离火车站步行5分钟,此刻是早上7点,街上看不到几个人。


跟附近开店的大爷打听了一下,我确定了“男女宿舍”就是孙二娘的“2元女子宿舍”。


还是那座楼,虽然外面粉刷了一层黄白色的墙腻子,但里面一点也没变,还跟纪录片里拍的一样。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依然是黑洞洞的楼梯,布满油垢的木门,爬到二楼,我依稀听到门里传来诵经念佛的声音。


推开门,就看到了孙二娘。


之所以敢这么笃定,是因为,十年来孙二娘几乎没怎么变,还跟纪录片里的一样,微胖,卷发,标志性的大眼睛。


但头发好像白了一些,毕竟,她也60多岁了。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孙二娘正闭目躺在床上,念经声是从手机里发出来的。


听到声响,她睁开眼睛,大眼睛里流露出问询之意。


我问,“二娘,能住宿吗?”


她下床,示意我跟她走,“来吧,这边有空床。”


我这才亲眼看见了2元宿舍长啥样。


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堆满了架子床,旧木板搭成的上下铺,过道特别窄,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


没有桌椅,窗台上摆满了瓶瓶罐罐、水杯,应该是住客的私人物品。


光线很暗,一切都灰蒙蒙、潮乎乎的,有一股腐烂的芹菜味儿。


几盆绿植,是这个房间里唯一的色彩。



很难想象十年前,20多个女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


2005年,一个叫戚小光的吉林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来到这里,将镜头对准这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一拍就是5年。


她们大多来自吉林周边的农村。命运在她们身上出奇的残酷,有人因为丈夫家暴,有人因为子女不孝,最终都沦落在无家可归,靠打零工为生。


2元就可以住一晚的女子宿舍,成了她们唯一的家。


十年过去,房费从2元涨到了5元。


孙二娘也紧跟时代发展,房间里贴上了微信收款码。


不过,房费可以日结,依然作为特色保留了下来。收钱的时候,她还强调,“其他家都是5天起住,不住了也不给你退钱。”


交完房费,我问起了纪录片的事情。二娘就着话头,跟我聊起了那些女人后来的情况。


“当年七八十岁的,大多数都死了,病死、老死的都有。”


而我最关心的,还是之前文章里写到的方淑珍、张燕秒和她的女儿,她们现在都不住这了。


方淑珍在这住了15年,曾经她被丈夫家暴、逐出家门,又被两个儿子赶来赶去,沦落到这里,靠卖苦力为生。


她曾说,等到老了干不动了,“就喝点农药,痛快地死,不给儿子添麻烦。”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她是最让我揪心的。好在,二娘说,她在两三年前嫁人了,离开了这里,现在应该过得很幸福。


我问,“纪录片里她不是说再也不嫁人吗?”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二娘说:“她不嫁人不行了,太老了。”


如果不想和其他人一样老死在这里,嫁人,就是她唯一的选择。


张燕秒和女儿小芳过得也不错。


前些年,小芳嫁给了附近化纤厂里的一个男人。


从13岁起,这个女孩就在竭尽所能地逃离这里。她曾以为打工是她的唯一出路。


图源戚小光


没想到将近30岁,她才以嫁人的方式改写命运。


没有人知道她嫁人后过得怎么样,因为年龄代沟,她和这里其他女人很少深交。


而母亲张燕秒,没有跟她一起走。一直到我来的前两天,她还住在这里。


她还在到处打工。几年前,她的亲姐妹凑钱给她交了10万元社保,按年龄,到明年,她就可以领到退休工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


不过,她得努力把这10万还上。所以这几天,她又找了一个饭店的活儿,包住宿,就搬走了。


从31岁起,她就住在这里,像候鸟一样在“工地”之间来回迁徙。


所幸20多年过去,这种日子终于可以看到出口。


她是三个女人里,唯一一个凭借自身力量离开这里的。


女人们去哪了?

十年过去,虽然“2元女子宿舍”还在,人却少了不少。


我进去的时候,宿舍里只有一个女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


我以为是时间不对,女人们都出去打工了。正好这时孙二娘要去超市买菜,我就自告奋勇陪她一起。


宿舍到超市,步行也就两三分钟的距离,但一路上经过了不下十家中介。


二娘边走边跟我介绍,这两年中介越开越多, 找工作、租房子、找对象,一条龙服务。


宿舍里女人少了,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恰逢东北农村的秋收季节,一部分女人回去割麦子;另一方面,就跟这些中介有关。


“现在的人,宁愿让中介收取高昂的介绍费,只为尽快有活干,一天都不愿意干等。”


但对那些住在“2元宿舍”,没技能、没文化、举目无亲的女人来说,这是好事。


以前没有中介,招工信息都垄断在包工头、介绍人手里,工作机会也少,年老体衰的她们,不得不跟一堆男人竞争。


十年前,“2元宿舍”楼下人挤人的劳力市场,男性是主力,图源戚小光


现在中介多了,工作机会也多了起来。我看见一家中介门口写着:急招保姆,照顾老人:生活能自理的,2700/月;不能自理,3500/月,包吃住。


这比十年前,方淑珍去养老院当护工,照顾20个老人,一个月才拿1000块,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待遇变好了,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东三省十年间人口外流越来越严重。从2013年开始,年年净流出,7年时间外流了164万人。


年轻人都往外跑,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对居家保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用孙二娘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富裕了,不像以前穷,现在你只要肯干就能挣到钱,以前那是实在太穷了。”


这十年间,宿舍里的女人们,很多都凭借打工攒下来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房子。


至于为什么当初儿子都不要她们,辛辛苦苦赚的钱,还是要给儿子买房,我没敢问。


对于这群被命运薄待的女人来说,家人对她们再不好,那也是她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牵挂。


拿孙二娘来说,早年丈夫出轨,跟别人跑了,她一个人靠经营这间宿舍,把儿子拉扯大,给他娶了媳妇,买了房。


儿子又生孙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平时很少回来看她。但只要他们来,孙二娘都会给孙子塞个千儿八百的,“孩子上初中了,给他补课用。”


时间在孙二娘这里就像停驻了一样。十年过去,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楼下的热汤面都涨到10块一碗,她的宿舍住一晚却只涨了3块。


我问她为什么不涨价,她说:“咱这地方净是穷人,咱们这就是照顾穷人的地方。


我为了维持我的小生活,她们为了她们的生活,反正生活维持下去就行。”


接受媒体采访时,孙二娘说自己也是给人“打工的”,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除了价格,最大的变化还有,孙二娘把女子宿舍隔壁的房子租下来,开起了“男子宿舍”,住一晚6元。


男子宿舍的生意可比女子的好多了。除了出来打工的男人,还有在网吧奋战50个小时的年轻人,来这里过夜,比在网吧便宜。


不过男子宿舍有个铁规矩,就是不准喝酒。“这帮人喝完酒可能作了,太操心了,得时刻盯着。”


在孙二娘眼里,喝酒的男人不仅会闹事,还靠不住。“有点钱都拿去买酒了,不像女的,攒不下钱。”


虽然孙二娘对宿舍里的男人评价不高,但男人们都挺喜欢她。就我跟她在房间里聊天的一会儿功夫,不停有男子宿舍的人过来找二娘唠两句。


有个男人还送了她一袋山楂、一袋绿豆饼。


孙二娘很少白拿别人东西。有个女人打工回来,顺带给她捎了四个西红柿,才一块六,对方反复说不用给了,她执意拿了零钱塞给对方,“她们挣钱都不容易”。


那为啥单收那个男人的东西呢?我不禁遐想联翩。


“他上次还欠我10块钱,算了,就当拿这些吃的抵了吧。”


果然还是那个孙二娘,一个精明又善良的东北女人。

睡在女子宿舍的夜晚

夜幕降临,我回到了宿舍里。


即便白天打工的女人都回来了,算上我,宿舍里才4个人。



我的床铺在最中间,铺了两层海绵垫,很软,但明显有了岁月的痕迹,在微弱的灯光下,瞅着又黑又黄。


被褥的状态更糟糕,有一股很重的味道,那是无数人睡过、又从不清洗的味道。



躺下去的感觉,就像睡在火车的卧铺上一样。


但从我的床位抬头看,正好能看见窗台上的花,心里莫名涌起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感慨。



宿舍里除了我,和一位姓孙的奶奶,其他两个女人都睡了,她们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去打工。


孙奶奶不用打工,或者不如说,她无工可打。


她今年76岁,十年前丈夫患癌去世,小儿子结婚没有房子,她就把房子让给他们,自己出来了。


但年纪这么大,之前还因为乳腺癌切除了左边乳房,干不得重活累活,怕抻着伤口,当保姆都没人要,最后只能来了这里。


说起来,孙奶奶也算儿女双全,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怎么忍心看自己的老母亲流落在外呢?


孙奶奶不忍心责怪儿女,她反复强调,是她自己不想和年轻人住在一起,才决定来这里的。


那为什么不去养老院?为什么不租一个好一点的房子?这些问题,我终究没忍心问出口。


或许是我和孙奶奶的孙子年纪相仿,或许是太久没人陪她说话,这个宿舍里的人早出晚归,大家都忙着挣钱。


她对我格外亲热,摸着我的手叫我宝宝。东北的深秋寒冷干燥,她还给我冰糖让我含着。



当我夸她看上去很年轻时,她会不好意思,然后拿出她在两元店买的护肤霜,献宝一般。


但提起年轻时候的故事,她忍不住用手捂住眼睛,将脸埋进枕头里。


晚上趁黑,我悄悄把身上唯一的100元现金塞到她枕头底下。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钱又回到了我的包里。


她摸摸我的头说,“宝宝,你在北京一个人打工不容易,那边开销太大了。”


临走前,她给我买了大碴粥当早餐,孙二娘又给我做了疙瘩汤。



待在这里的一天一夜,我没有拍一张她们的照片,尽管一开始我是抱着这个目的来的。


但当我真正面对她们,我怯懦了。我不敢,也不忍心将摄像头对准她们。


作家桑塔格曾说:“拍照的行为有某种捕食意味。拍摄人即是侵犯人。


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 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人生没有哪一刻,比现在更能体会这句话,我不忍心将“枪支”对准二娘和奶奶。


但拍照似乎也不再重要。亲自来到这里,睡在她们中间,我的很多疑问得到了解答。


“2元宿舍”还在,住在这里的女人,年轻的,都靠着自己的双手,乘着时代的东风,找到了出路。


而年老的女人,依然在重复着怪圈,老在这里,死在这里。


贴身观察她们的时候,我多少领会了一点导演戚小光当年的心情。


“喔!那多像我的母亲、姐妹、姥姥、姨妈!”


这群在别人眼里最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女人,却让我打从心底里尊敬。


她们活得知足。


比如孙奶奶,“比起年轻时候,现在太幸福了,能吃饱,能穿暖,还有个地方住。”


她们活得乐观,丧不过三秒。


宿舍里另一个女人,刚开始埋怨自己“今年出来晚了,冬天活儿不好找”,但很快就打起精神,“来年春天就好了,那时候疫情就没了。”


那时,宿舍里应该又会迎来一波新的女人。


当生活把她们逼到街头,这里仍然是她们唯一的家。


当她们有了别的选择,女子宿舍,就是她们为生活奔波的路途中,一个可以落脚的中转站。



临走一瞥,我又看见窗台上的花,兀自鲜艳。


记得在那篇十年前的报道里,二娘曾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改造这个宿舍,把所有的床、褥子都换掉,墙刷成淡淡的苹果绿,地上铺光滑的瓷砖,养上几盆花。


在她心里,那才是“女子宿舍”该有的样子。


十年过去,她的心愿清单只实现了一个。


留给二娘的时间不多了,等她老去,女子宿舍又该何去何从呢?

上海静安区最便宜房子

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全中国最便宜的房子:2元过一夜,挤满了无家可归的女人》,引起了很大反响。


文章讲了一群生活在东北吉林市的底层女农民工,没文化,没社保,也没处可去,她们只能蜗居在2块钱住一晚的女子宿舍。


她们的生活挺残酷的,很多人都在问,是真的吗?还有很多人,想尽自己所能,帮帮她们。


需要强调的是,文中引用的纪录片和媒体报道,都是十年前的内容。这十年间,关于这间“2元女子宿舍”的报道,少之又少。


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说,2元宿舍不复存在。


到底存不存在?那些女人们都去了哪里?后来过得怎么样了?


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我们的编辑小西,决定亲自去吉林走一趟。


今天这篇文章,就是她刚从吉林回来之后,根据实际观察撰写的(下文为她的叙述)。


找到“2元女子宿舍”


在一个狭窄的十字路口,我停下脚步,举目望去,周围都是旅店、劳务中介。


头顶是密密麻麻、错综复杂的电线,压得低低的,看着特别压抑。


“男女宿舍”四个红字,就藏在那堆电线切割出的缝隙里,字不大,但格外惹眼。



对比了一下十年前纪录片里的细节,我告诉自己,就是这里了,连电线杆的位置都一样。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在坐了10个小时的夜车后,我从繁华的北京,来到了吉林省吉林市的劳动力广场,这里距离火车站步行5分钟,此刻是早上7点,街上看不到几个人。


跟附近开店的大爷打听了一下,我确定了“男女宿舍”就是孙二娘的“2元女子宿舍”。


还是那座楼,虽然外面粉刷了一层黄白色的墙腻子,但里面一点也没变,还跟纪录片里拍的一样。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依然是黑洞洞的楼梯,布满油垢的木门,爬到二楼,我依稀听到门里传来诵经念佛的声音。


推开门,就看到了孙二娘。


之所以敢这么笃定,是因为,十年来孙二娘几乎没怎么变,还跟纪录片里的一样,微胖,卷发,标志性的大眼睛。


但头发好像白了一些,毕竟,她也60多岁了。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孙二娘正闭目躺在床上,念经声是从手机里发出来的。


听到声响,她睁开眼睛,大眼睛里流露出问询之意。


我问,“二娘,能住宿吗?”


她下床,示意我跟她走,“来吧,这边有空床。”


我这才亲眼看见了2元宿舍长啥样。


不到十平米的小房间,堆满了架子床,旧木板搭成的上下铺,过道特别窄,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过。


没有桌椅,窗台上摆满了瓶瓶罐罐、水杯,应该是住客的私人物品。


光线很暗,一切都灰蒙蒙、潮乎乎的,有一股腐烂的芹菜味儿。


几盆绿植,是这个房间里唯一的色彩。



很难想象十年前,20多个女人挤在一个房间里的情形。


2005年,一个叫戚小光的吉林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来到这里,将镜头对准这群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女人,一拍就是5年。


她们大多来自吉林周边的农村。命运在她们身上出奇的残酷,有人因为丈夫家暴,有人因为子女不孝,最终都沦落在无家可归,靠打零工为生。


2元就可以住一晚的女子宿舍,成了她们唯一的家。


十年过去,房费从2元涨到了5元。


孙二娘也紧跟时代发展,房间里贴上了微信收款码。


不过,房费可以日结,依然作为特色保留了下来。收钱的时候,她还强调,“其他家都是5天起住,不住了也不给你退钱。”


交完房费,我问起了纪录片的事情。二娘就着话头,跟我聊起了那些女人后来的情况。


“当年七八十岁的,大多数都死了,病死、老死的都有。”


而我最关心的,还是之前文章里写到的方淑珍、张燕秒和她的女儿,她们现在都不住这了。


方淑珍在这住了15年,曾经她被丈夫家暴、逐出家门,又被两个儿子赶来赶去,沦落到这里,靠卖苦力为生。


她曾说,等到老了干不动了,“就喝点农药,痛快地死,不给儿子添麻烦。”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她是最让我揪心的。好在,二娘说,她在两三年前嫁人了,离开了这里,现在应该过得很幸福。


我问,“纪录片里她不是说再也不嫁人吗?”


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二娘说:“她不嫁人不行了,太老了。”


如果不想和其他人一样老死在这里,嫁人,就是她唯一的选择。


张燕秒和女儿小芳过得也不错。


前些年,小芳嫁给了附近化纤厂里的一个男人。


从13岁起,这个女孩就在竭尽所能地逃离这里。她曾以为打工是她的唯一出路。


图源戚小光


没想到将近30岁,她才以嫁人的方式改写命运。


没有人知道她嫁人后过得怎么样,因为年龄代沟,她和这里其他女人很少深交。


而母亲张燕秒,没有跟她一起走。一直到我来的前两天,她还住在这里。


她还在到处打工。几年前,她的亲姐妹凑钱给她交了10万元社保,按年龄,到明年,她就可以领到退休工资,老年生活有了保障。


不过,她得努力把这10万还上。所以这几天,她又找了一个饭店的活儿,包住宿,就搬走了。


从31岁起,她就住在这里,像候鸟一样在“工地”之间来回迁徙。


所幸20多年过去,这种日子终于可以看到出口。


她是三个女人里,唯一一个凭借自身力量离开这里的。


女人们去哪了?

十年过去,虽然“2元女子宿舍”还在,人却少了不少。


我进去的时候,宿舍里只有一个女人,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


我以为是时间不对,女人们都出去打工了。正好这时孙二娘要去超市买菜,我就自告奋勇陪她一起。


宿舍到超市,步行也就两三分钟的距离,但一路上经过了不下十家中介。


二娘边走边跟我介绍,这两年中介越开越多, 找工作、租房子、找对象,一条龙服务。


宿舍里女人少了,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恰逢东北农村的秋收季节,一部分女人回去割麦子;另一方面,就跟这些中介有关。


“现在的人,宁愿让中介收取高昂的介绍费,只为尽快有活干,一天都不愿意干等。”


但对那些住在“2元宿舍”,没技能、没文化、举目无亲的女人来说,这是好事。


以前没有中介,招工信息都垄断在包工头、介绍人手里,工作机会也少,年老体衰的她们,不得不跟一堆男人竞争。


十年前,“2元宿舍”楼下人挤人的劳力市场,男性是主力,图源戚小光


现在中介多了,工作机会也多了起来。我看见一家中介门口写着:急招保姆,照顾老人:生活能自理的,2700/月;不能自理,3500/月,包吃住。


这比十年前,方淑珍去养老院当护工,照顾20个老人,一个月才拿1000块,不知强到哪里去了。


待遇变好了,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东三省十年间人口外流越来越严重。从2013年开始,年年净流出,7年时间外流了164万人。


年轻人都往外跑,家里的老人没人照顾,对居家保姆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用孙二娘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都富裕了,不像以前穷,现在你只要肯干就能挣到钱,以前那是实在太穷了。”


这十年间,宿舍里的女人们,很多都凭借打工攒下来的积蓄,给儿子买了房子。


至于为什么当初儿子都不要她们,辛辛苦苦赚的钱,还是要给儿子买房,我没敢问。


对于这群被命运薄待的女人来说,家人对她们再不好,那也是她们活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牵挂。


拿孙二娘来说,早年丈夫出轨,跟别人跑了,她一个人靠经营这间宿舍,把儿子拉扯大,给他娶了媳妇,买了房。


儿子又生孙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平时很少回来看她。但只要他们来,孙二娘都会给孙子塞个千儿八百的,“孩子上初中了,给他补课用。”


时间在孙二娘这里就像停驻了一样。十年过去,物价不知翻了多少倍,楼下的热汤面都涨到10块一碗,她的宿舍住一晚却只涨了3块。


我问她为什么不涨价,她说:“咱这地方净是穷人,咱们这就是照顾穷人的地方。


我为了维持我的小生活,她们为了她们的生活,反正生活维持下去就行。”


接受媒体采访时,孙二娘说自己也是给人“打工的”,图源凤凰卫视《走进两元女子宿舍》


除了价格,最大的变化还有,孙二娘把女子宿舍隔壁的房子租下来,开起了“男子宿舍”,住一晚6元。


男子宿舍的生意可比女子的好多了。除了出来打工的男人,还有在网吧奋战50个小时的年轻人,来这里过夜,比在网吧便宜。


不过男子宿舍有个铁规矩,就是不准喝酒。“这帮人喝完酒可能作了,太操心了,得时刻盯着。”


在孙二娘眼里,喝酒的男人不仅会闹事,还靠不住。“有点钱都拿去买酒了,不像女的,攒不下钱。”


虽然孙二娘对宿舍里的男人评价不高,但男人们都挺喜欢她。就我跟她在房间里聊天的一会儿功夫,不停有男子宿舍的人过来找二娘唠两句。


有个男人还送了她一袋山楂、一袋绿豆饼。


孙二娘很少白拿别人东西。有个女人打工回来,顺带给她捎了四个西红柿,才一块六,对方反复说不用给了,她执意拿了零钱塞给对方,“她们挣钱都不容易”。


那为啥单收那个男人的东西呢?我不禁遐想联翩。


“他上次还欠我10块钱,算了,就当拿这些吃的抵了吧。”


果然还是那个孙二娘,一个精明又善良的东北女人。

睡在女子宿舍的夜晚

夜幕降临,我回到了宿舍里。


即便白天打工的女人都回来了,算上我,宿舍里才4个人。



我的床铺在最中间,铺了两层海绵垫,很软,但明显有了岁月的痕迹,在微弱的灯光下,瞅着又黑又黄。


被褥的状态更糟糕,有一股很重的味道,那是无数人睡过、又从不清洗的味道。



躺下去的感觉,就像睡在火车的卧铺上一样。


但从我的床位抬头看,正好能看见窗台上的花,心里莫名涌起一种“月亮与六便士”的感慨。



宿舍里除了我,和一位姓孙的奶奶,其他两个女人都睡了,她们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去打工。


孙奶奶不用打工,或者不如说,她无工可打。


她今年76岁,十年前丈夫患癌去世,小儿子结婚没有房子,她就把房子让给他们,自己出来了。


但年纪这么大,之前还因为乳腺癌切除了左边乳房,干不得重活累活,怕抻着伤口,当保姆都没人要,最后只能来了这里。


说起来,孙奶奶也算儿女双全,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怎么忍心看自己的老母亲流落在外呢?


孙奶奶不忍心责怪儿女,她反复强调,是她自己不想和年轻人住在一起,才决定来这里的。


那为什么不去养老院?为什么不租一个好一点的房子?这些问题,我终究没忍心问出口。


或许是我和孙奶奶的孙子年纪相仿,或许是太久没人陪她说话,这个宿舍里的人早出晚归,大家都忙着挣钱。


她对我格外亲热,摸着我的手叫我宝宝。东北的深秋寒冷干燥,她还给我冰糖让我含着。



当我夸她看上去很年轻时,她会不好意思,然后拿出她在两元店买的护肤霜,献宝一般。


但提起年轻时候的故事,她忍不住用手捂住眼睛,将脸埋进枕头里。


晚上趁黑,我悄悄把身上唯一的100元现金塞到她枕头底下。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钱又回到了我的包里。


她摸摸我的头说,“宝宝,你在北京一个人打工不容易,那边开销太大了。”


临走前,她给我买了大碴粥当早餐,孙二娘又给我做了疙瘩汤。



待在这里的一天一夜,我没有拍一张她们的照片,尽管一开始我是抱着这个目的来的。


但当我真正面对她们,我怯懦了。我不敢,也不忍心将摄像头对准她们。


作家桑塔格曾说:“拍照的行为有某种捕食意味。拍摄人即是侵犯人。


一如相机是枪支的升华,拍摄某人也是一种升华式的谋杀—— 一种软谋杀,正好适合一个悲哀、受惊的时代。”


人生没有哪一刻,比现在更能体会这句话,我不忍心将“枪支”对准二娘和奶奶。


但拍照似乎也不再重要。亲自来到这里,睡在她们中间,我的很多疑问得到了解答。


“2元宿舍”还在,住在这里的女人,年轻的,都靠着自己的双手,乘着时代的东风,找到了出路。


而年老的女人,依然在重复着怪圈,老在这里,死在这里。


贴身观察她们的时候,我多少领会了一点导演戚小光当年的心情。


“喔!那多像我的母亲、姐妹、姥姥、姨妈!”


这群在别人眼里最没有希望、没有出路的女人,却让我打从心底里尊敬。


她们活得知足。


比如孙奶奶,“比起年轻时候,现在太幸福了,能吃饱,能穿暖,还有个地方住。”


她们活得乐观,丧不过三秒。


宿舍里另一个女人,刚开始埋怨自己“今年出来晚了,冬天活儿不好找”,但很快就打起精神,“来年春天就好了,那时候疫情就没了。”


那时,宿舍里应该又会迎来一波新的女人。


当生活把她们逼到街头,这里仍然是她们唯一的家。


当她们有了别的选择,女子宿舍,就是她们为生活奔波的路途中,一个可以落脚的中转站。



临走一瞥,我又看见窗台上的花,兀自鲜艳。


记得在那篇十年前的报道里,二娘曾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改造这个宿舍,把所有的床、褥子都换掉,墙刷成淡淡的苹果绿,地上铺光滑的瓷砖,养上几盆花。


在她心里,那才是“女子宿舍”该有的样子。


十年过去,她的心愿清单只实现了一个。


留给二娘的时间不多了,等她老去,女子宿舍又该何去何从呢?


注:文内配图除特别标注外,皆由林西好东西拍摄

鹤岗便宜房子

最近刷到太多网友吐槽买房踩坑的帖子:有人搬进顶楼后,梅雨季天花板漏成“水帘洞”;有人买了底商楼上的房子,每天被烧烤味熏得不敢开窗;还有人图便宜买了老破小,结果想卖时挂了半年都没人问……买房本是人生大事,咋就成了“闹心事”?

今天就来好好唠唠,这12类房子再便宜也别碰,全是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第一类:“噪音地狱”房,住一天烦三天

开放式无门禁小区、高架桥旁、铁路/高速边、主干道交汇处的房子,堪称“噪音重灾区”。开放式小区看着便宜,实际外人随便进出,车位永远不够抢,楼道堆得像仓库,安全感直接归零;高架桥和铁路边更夸张,大半夜都能被“嗡嗡”的车流声吵醒,有网友吐槽:“戴耳塞都不管用,住了半年神经衰弱,现在听见车声就心跳加速。”主干道交汇处更绝,不仅噪音大,尾气和灰尘还直往屋里钻,开窗5分钟,家具蒙层灰,根本没法好好生活。

第二类:“环境刺客”房,健康隐患藏不住

垃圾站、变电站、殡仪馆、化工厂旁边的房子,看着价格低,实际是“健康杀手”。垃圾站和中转站附近,夏天苍蝇蚊子成群,风一刮臭味能飘半条街,细菌病毒跟着空气跑,老人小孩最遭罪;化工厂周边更危险,有网友搬进后全家陆续咳嗽,一查才知道是工业废气污染;殡仪馆和变电站虽然“玄学”争议大,但住久了心理压力真不小——大半夜路过殡仪馆那条路,谁不犯怵?

第三类:“开发商坑”房,后期糟心事不断

小开发商的“小盘”、开发商信誉差的房子,简直是“烂尾预备役”。这两年暴雷的小开发商太多了,说好的“年底交房”拖成“后年再说”,有的甚至直接卷钱跑路;就算交了房,物业也大概率不靠谱——楼道灯坏了没人修,电梯三天两头罢工,业主群里天天骂物业。有位网友买了某小盘,交房时发现绿化缩水一半,找开发商理论,人家直接说“合同里没写”,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第四类:“楼层户型坑”房,住着憋屈卖不掉

设备层、腰线层、顶楼、一楼(不带小院)、中户、一居室,这些楼层和户型堪称“居住体验黑洞”。设备层挨着电梯机房,半夜“嗡嗡”的震动声能把人震醒;腰线层好看但积灰,下雨还漏水,墙皮掉得像“大花脸”;顶楼夏天热成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漏水更是“家常便饭”;一楼没小院的话,采光差、返潮严重,梅雨季墙面能渗出水珠;中户通风差,夏天开着窗都闷得慌;一居室看着适合年轻人,实际空间小得转不开身,想结婚生娃根本不够住,卖的时候更是没人要。

第五类:“产权属性坑”房,升值难流通更难

老破小学区房、公寓、小产权房、文旅住房这些非住宅属性的房子,表面看“性价比高”,实际是“砸手里的货”。老破小学区房最坑——家长想着“孩子上完学就卖”,结果学区政策一变,房子直接从“香饽饽”变“烫手山芋”,挂半年都没人问;公寓和小产权房更惨,交易税费高得离谱,升值空间基本为零,有网友花80万买了公寓,想卖时中介说“最多40万”,直接亏了一半。

第六类:“位置硬伤”房,生活不便未来更难

城市边缘、规划交接处、位置偏远、配套不完善的房子,看着“有潜力”,实际是“画饼大师”。城市边缘的房子,白天出门买个菜都得走20分钟,晚上路灯都没几盏,治安问题更是让人提心吊胆;规划交接处的房子更玄乎,今天说“要建地铁”,明天说“要修商场”,结果等了5年还是一片荒地;位置偏远的房子更惨,周边没学校、没医院、没超市,年轻人上班通勤两小时,老人看病得坐公交转地铁,生活质量直接打对折。

说真的,买房不是买白菜,不能只看价格,更得看“住得舒服”和“未来好卖”。这些年见过太多人图便宜踩坑,最后悔得直拍大腿:“早知道听劝了!”希望这些过来人的经验能帮大家避坑——毕竟,房子是用来住的,舒服、安心、不糟心,才是最重要的!

(配图:开放式小区混乱场景/高架桥旁住宅实景/顶楼漏水墙面特写/老破小学区房空荡楼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苏州便宜房子,附近便宜房子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