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7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屈杰建
【一个算式】1+2+3=7
【算式注解】一个无行为能力的人,两种虚假意思表示,三种不好的行为=七种无效情形
【意思详解】两种虚假意思表示:一种意思表示指的是虚伪通谋,不是自己的真实意思表示,自己骗自己;一种意思表示是恶意串通坑害别人,侵害他人利益。三种不好的行为:第一种是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第二种行为是恶俗行为,违反了社会公诉良俗;第三种行为是霸道行为,有包括两种,即格式条款和免责条款。并不是所有的霸道行为都无效,只是部分太霸道的行为才无效。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可以看出,《合同法》的规定,比较集中,但《民法典》的规定散见于不同的条款。为了帮助大家学习,总结如下。
1、主体不适格——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法典第二十、二十一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八周岁以上未成年人、成年人和不满八周岁的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2、虚伪通谋——意思(自己骗自己,不是自己真实意思表示)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让与担保合同,即表面上订立房屋买卖合同,并将房屋过户,但该转让行为其实为债务提供担保。其中房屋买卖是双方虚假的意思表示,真实的意思表示为过户只是一种担保。房屋买卖合同无效,双方存在有效力的是担保合同。
3、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利益——意思(恶意串通,侵害别人)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四条:“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4、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违法行为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5、违背公序良俗——恶俗行为
《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第二款: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6、格式条款——霸道行为
第四百九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该格式条款无效:(一)具有本法第一编第六章第三节和本法第五百零六条规定的无效情形;(二)提供格式条款一方不合理地免除或者减轻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限制对方主要权利;(三)提供格式条款一方排除对方主要权利。
7、免责条款——霸道行为
第五百零六条:合同中的下列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损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