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人口总数2024年,天水市人口2024总人口数多少
大家好,由投稿人严兴铭来为大家解答天水市人口总数2024年,天水市人口2024总人口数多少这个热门资讯。天水市人口总数2024年,天水市人口2024总人口数多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天水市人口2025年最新数据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即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央广网兰州5月20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见习记者寇刚)2024年始,甘肃天水成为中国城市坐标系中的一个闪耀节点: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引爆全网;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2025年元旦,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及这座西北小城,“花牛苹果”“东方微笑”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数据显示,2024年天水市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25.6%,带动全市特色农产品销售突破60亿元、文旅企业营收增长49.2%。在伏羲画卦的渭水河畔,这座拥有8000年文化史的城市,以年度出圈第一城的姿态,演绎着古老与潮流的交响。
带着“顶流”城市的标签,天水文旅产业乃至城市的全面发展迎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把多勋表示,以“留量”经济为目标,形成区域文化独特IP及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文旅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更好支撑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天水市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连笔快写,正在变得愈发急迫!
如何在“五大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文旅产业的现代叙事间作答两创文章?如何丰富文旅业态加速构建“快进慢游”格局?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文化输出建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天水市,探寻“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过程中的“天水谋划”。
文化超一线城市作答两创文章
“天水之于国人,不只是一场麻辣烫的热烈奔赴,天水的文化底蕴才是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撑。”把多勋说。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天水,古称成纪,因“天河注水”“天一生水”而得名,有着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
不能只做原矿输出,要打造高附加值的精神芯片,这已成为天水的行动自觉。这座文化超一线城市正在以“两创”文章积极作答文旅新时代命题。
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是当地活化石窟文物的关键一步,通过数字化建设让每一位游客体验不一样的麦积山石窟。其中,麦积山大景区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合作建设的“数字麦积山”是项目建设的重头戏。
天水麦积山石窟(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数字麦积山”主要含壁画的数字化、塑像的三维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以洞窟实景+CG数字化的形式,重点展示麦积山石窟代表性石窟的艺术价值,全景式展现和解读麦积山石窟的恢弘气势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目前正对主要洞窟进行整窟三维扫描并存档。”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说,“有朝一日,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将在数字世界里得到永生。”
大地湾彩陶是甘肃非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彩陶纹样在当地陶艺手艺人之间更是掀起一股临摹之风。
“我们的文创彩陶供不应求,以前糊口的手艺,没想到现在成了致富的技艺。”康晓龙是当地有名的制陶手艺人,现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安陶器烧制技艺天水市级传承人,对于这一变化,他总结为:“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中心区域之一的大地湾文化,让它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传承很有意义。”
复原车辆M14-2(央广网见习记者 寇刚 摄)
而在张家川县马家塬车舆博物馆里,“顶配版”西戎车舆穿越2000多年时空飞驰而来,青铜铸造的骏马引颈长嘶,金银错落的纹饰流淌着战国风华……博物馆的院落里,几架“战国豪车”并列,等待着游客“试驾”。
然而,在把多勋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
他说,天水作答“两创”文章,既要时不我待也要久久为功!天水文旅,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文旅收入,与其资源禀赋的潜在经济价值相比,存在明显的落差。
把多勋认为,在“大天水”文化空间建设和多元文化载体建设的背景下,应总体考量天水文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构建,以系统思维尽快补齐短板,同步考虑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赋能,充分利用虚拟空间开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手段让天水文化禀赋拥有更多、更新的体验方式。
构建多元业态推进全域“慢游”
夜幕下的天水古城墙光影交错,全息投影重现着“陇上江南”商贸盛景。全域旅游布局正在重构天水旅游业态。
民俗博物馆、农耕文化园、生态采摘园、休闲垂钓区、生态观光区、云海观光区……秦州区平南镇的苏湾民俗庄园旅游景区,正尝试以多元业态满足当下游客尽享悠闲时光的“慢”需求。
苏湾民俗庄园夜景(央广网发 董微微 摄)
苏湾民俗庄园管理人员董微微告诉记者,该景区还和周边多个乡村度假村联合起来,串点成线,帮助游客“慢”游天水。
几公里外的草莓小镇,颗颗熟透了的草莓静待采摘,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以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将农村的田园美景、农业生产实践、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农产品销售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游客全新体验。”草莓小镇销售负责人孙婷婷说。
为了丰富旅游业态,去年以来,天水市推出50余个重点文旅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文旅局副局长李星杰介绍,截止今年3月底,“畅游”天水旅游出行综合服务平台、“秦风藉源”高山草原游乐开发项目等17个文旅招商项目顺利签约。
清水县白沙镇温泉村一隅(央广网发 何婷婷 摄)
2024年开工建设的清水县白沙镇精品温泉民俗项目是天水文旅重点招引项目之一。
“选择清水,主要考虑到这里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甘肃梦谷文旅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朱雲渝说,“我们主要走高端路线,虽然民宿房间不多,但都按照精品打造,每间房间都带有独立的泡池。”
朱雲渝介绍,这一项目今年或可投用。
天水地热资源富集,温泉康养理应成为天水构建全域“慢游”的重要一环,但实际上,该业态长期不温不火成为当地文旅心中之痛。
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打造麦积、武山、清水温泉康养综合体,创建国家级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
天水在康养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由温泉沐浴娱乐单一业态向综合型、立体型、多链条温泉产业集群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天水地热开发不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勘察程度较低,地热能资源家底不清;基础性公益性勘察投入不足,难以带动商业性勘查和开发;开发利用层次低,不能适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地热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从现实到目标,天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跳出文旅看城市
市委市政府大院外地车辆免费停放、学校宿舍对游客开放、组织企业赴各大交通站点接送、免费发放天水文创及饮用水……去年,伴随麻辣烫的火爆,天水市一系列暖心举措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然而,如是做法也显现出天水市接待能力面临的新考验:当前住宿资源存在阶段性紧张状况,高端酒店供给相对有限,公共交通系统承载压力增加……天水需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旅市场需求。
“我们在麻辣烫火爆后,就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招商,重点放在高端酒店、民宿项目上。”李星杰说,目前正在和多家酒店行业的知名企业对接洽谈,今年将落地建设一批高端酒店,以改善市内住宿条件。
“文化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产业化进程阶段、市场化进程深入的阶段,以及当下的‘全面融入国家战略’阶段。”把多勋说,“全域旅游”不仅符合旅游业规律的发展要求,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跳出文旅看城市。应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文化输出进行有时序、有重点地打造,这是天水以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把多勋说。
2023年5月,天水成功上榜“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去年再次上榜“中国美好焕新城市”……天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早已拉开。麻辣烫的火爆,让游客在排队数小时之余还不忘频频点赞志愿者,这是对一座城市人民精神面貌的最佳褒奖,更是对当地“创城”付出的最好回报。
伏羲始祖文化大景区(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文化输出方面,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根据规划,天水市将全面加强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卦台山保护利用,推进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伏羲庙数字化、马家塬遗址保护治理项目建设,推动天水伏羲始祖文化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卦台山、苏湾民俗庄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天水最有价值的文化景点都在距离城市不远的区域,天水要抓住这一极佳资源层,形成多元文化资源组合基础优势,强化城市文化输出。”把多勋说,同时,旅游业在促进产业链延伸、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很多领域,比如,山地旅游对户外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体育旅游对体育培训业态的带动等。作为文旅资源大市的天水,更应以“文旅+”产业实现一业强带动百业兴。
天水市人口多少万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5月19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央广网兰州5月19日消息(记者李红军)在甘肃省天水工业博物馆的厂牌墙上,一个个“三线建设”时期撑起天水工业脊梁的企业名称,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工业史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天水是甘肃省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城市。时至今日,“三线建设”时期迁建天水的37家企业虽然仍有34家在生产经营,但天水工业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统计显示,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3:21.7:60.0。
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位居甘肃省第一位;同期,《甘肃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24》显示,天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90.48%,同样居全省第一位。
从老工业基地淡出全国工业版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崛起,天水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老工业基地向“新”而行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西部重要工业基地。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先后有37家三线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奠定了天水工业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全国大部分企业销售不旺,生产急剧下滑。天水的工业企业同样受到巨大冲击,其工业城市地位逐渐消失。
游客在天水工业博物馆参观(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天水‘三线’企业没落除了外部客观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多自身原因。”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锦凰认为,天水“三线”企业建厂时强调“靠山、分散、隐蔽”,厂区选址多位于偏远山区,既缺乏水电基础设施又造成车间分散,地理封闭性导致运输成本高、市场响应能力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中,企业封闭运行,忽视技术研发投入,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复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出路。
位于清水县黄门工业园的华贸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是该县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引进落地的清水历史上投资体量最大、投资强度最高的招商项目,由山东华贸控股集团投资建设。
“项目总投资24.7亿元,总占地面积517亩,规划建设碳化硅冶炼、深加工、石墨化生产线12条,配套建设研发、办公等附属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碳化硅及其制成品30万吨,年销售额约50亿元,纳税超2亿元,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山东华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瑞说,当前正在扎实推进复合陶瓷耐材项目满产达效,聚力打造西部最大的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产业基地。
华贸(甘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碳化硅(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2024年,天水上心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天水经开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公司主要从事干细胞医学再生领域的研究、临床转化、技术服务以及产业化开发,推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公司10层综合体大楼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标志着天水上心同干细胞库即将落成。
天水上心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峰说:“我们致力于打造西北地区标杆性细胞资源库,引入了5G人工智能存储系统和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化细胞存储库,实现数据全流程可追溯,为精准医疗奠定坚实基础,对天水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天水市引进建成了杰瑞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华天科技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中科福德20万台空气源热泵等项目相继开工,天光半导体高可靠分立器件塑封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
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天水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服务+制造+应用”全链条数字经济产业。遂弘科技弘信电子人工智能算力协同产业化平台项目从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2024年完成产值23亿元,以“龙创智谷·信创产业园”为品牌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择一域所长提速超车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作为天水市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该产业被寄予了天水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
“目前,天水市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封装测试为核心,芯片制造、电子元器件、引线框架等为基础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完成总产值211.6亿元。”天水市工信局副局长吴军林说。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是国际第六、国内第三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军企业。日前,记者走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的无尘车间,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人各司其职,正紧张地忙碌着。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生产车间一角(央广网发 张文都 摄)
芯片封装是华天的核心业务,先进封装技术让芯片更好应用于新兴前沿领域。5G通信基站、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AI存储、AI计算MCU、光伏产品电源管理、绿电能源储能电源管理……这些都是华天封测的芯片“大显身手”的领域。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已经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工程部部长助理权振泰说,未来,华天电子集团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抓手,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封测行业第一品牌。
和华天电子集团一样,成立于1969年的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家“老三线”企业,该公司是目前甘肃省唯一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及测试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文军说:“天光公司以通用逻辑电路为特色,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54系列电路最为齐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记者了解到,以54系列逻辑电路为代表,天光公司研发的驱动器、接收器、射频中频放大器等多款高可靠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配套于东方红系列、嫦娥系列、载人飞船、北斗卫星等国家重点项目数百余项,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数十项。其中成功为神舟十八号、十九号配套了高性能、高可靠性集成电路产品,在监测、电源、遥感、通信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近两年,我们对检测中心和封装中心净化厂房进行了全面改扩建,不仅升级了设备,还大大改善了车间环境,为保障产品质量持续稳定保驾护航。”李文军介绍,公司最新的陶瓷封装生产线,把裸芯片通过封装进行组装加工,整个设备是自动化的,制造工序也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同时,作为无尘车间,这里的净化等级也已达到了万级。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天水市组织开展重点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近两年实施华天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封测等“三化”改造项目62个,累计完成投资129.1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天水市制定了《天水市建设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以华天电子集团为龙头,带动天光公司、二一三电器集团等企业发展,壮大以集成电路封测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规模,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集成电路封测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
工业创新促长链善舞
天水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建成介绍,2024年,天水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6.37%,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27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始建于1966年的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天水海林轴承厂,目前年产各类圆锥滚子轴承达到5000多万套,产值8.1亿元。
作为海林公司的中枢大脑,技术创新中心近年来承担了省市科技项目达到15项以上,并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西安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产、学、研、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近年来,公司以技术升级为引领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轴承产品从原先的单列产品向双列、多列,组合化、单元化的方向发展。”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奎介绍,其中,卡车轮毂单元总成、轿车轮毂单元、30万公里免维护等一系列“专精特新”产品成功研发上市,部分产品实现了替代进口。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是“三线建设”时期于1969年从沈阳迁建天水的企业,厂名中的“二一三”因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视察沈阳老厂而得名。
多年来,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通过“内引外培”方式,筑巢引凤吸纳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的研发团队、30多个项目研发部紧盯不同行业,针对电器元件的行业需求,攻关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同时,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在产品研发方面突破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礼宁介绍,自2019年以来,集团每年研发费用率均超过了5%,研发系列产品34种,取得专利100余项,其中“国产化替代智能接触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GSC5新一代接触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企业技术中心被授予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部分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目前,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杨建成坦言。
吴军林表示,2025年天水市将全力争创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4大产业园,发展壮大6大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形成“一区一城四园六集群”工业发展布局,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针对天水工业产业链“两头在外”的瓶颈,毛锦凰建议,强化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的承载能力,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层面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土地、税收等配套支持,以更灵活的模式吸引新兴产业落地。克服财政压力、人才流失等挑战,可探索与西安共建“飞地园区”,或争取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通过区域协作弥补资源短板。
天水市人口总数2025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5月19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兰州5月20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见习记者寇刚)2024年始,甘肃天水成为中国城市坐标系中的一个闪耀节点: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引爆全网;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2025年元旦,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两次提及这座西北小城,“花牛苹果”“东方微笑”将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数据显示,2024年天水市接待游客5950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9%、25.6%,带动全市特色农产品销售突破60亿元、文旅企业营收增长49.2%。在伏羲画卦的渭水河畔,这座拥有8000年文化史的城市,以年度出圈第一城的姿态,演绎着古老与潮流的交响。
带着“顶流”城市的标签,天水文旅产业乃至城市的全面发展迎来了更为艰巨的挑战。
甘肃省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把多勋表示,以“留量”经济为目标,形成区域文化独特IP及核心竞争力,并通过文旅产业的牵引带动作用,更好支撑和推动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天水市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
连笔快写,正在变得愈发急迫!
如何在“五大文化”的深厚积淀与文旅产业的现代叙事间作答两创文章?如何丰富文旅业态加速构建“快进慢游”格局?如何推动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文化输出建设以适应全面发展的需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走进天水市,探寻“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过程中的“天水谋划”。
文化超一线城市作答两创文章
“天水之于国人,不只是一场麻辣烫的热烈奔赴,天水的文化底蕴才是最重要的依托和支撑。”把多勋说。
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天水,古称成纪,因“天河注水”“天一生水”而得名,有着8000多年的文化史,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
不能只做原矿输出,要打造高附加值的精神芯片,这已成为天水的行动自觉。这座文化超一线城市正在以“两创”文章积极作答文旅新时代命题。
麦积山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项目是当地活化石窟文物的关键一步,通过数字化建设让每一位游客体验不一样的麦积山石窟。其中,麦积山大景区与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合作建设的“数字麦积山”是项目建设的重头戏。
天水麦积山石窟(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了解到,“数字麦积山”主要含壁画的数字化、塑像的三维建模、洞窟3D模型和崖体的三维重建。以洞窟实景+CG数字化的形式,重点展示麦积山石窟代表性石窟的艺术价值,全景式展现和解读麦积山石窟的恢弘气势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
“目前正对主要洞窟进行整窟三维扫描并存档。”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数字中心主任董广强说,“有朝一日,穿越千年的‘东方微笑’,将在数字世界里得到永生。”
大地湾彩陶是甘肃非遗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彩陶纹样在当地陶艺手艺人之间更是掀起一股临摹之风。
“我们的文创彩陶供不应求,以前糊口的手艺,没想到现在成了致富的技艺。”康晓龙是当地有名的制陶手艺人,现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安陶器烧制技艺天水市级传承人,对于这一变化,他总结为:“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中心区域之一的大地湾文化,让它在更大范围和更多人群中传承很有意义。”
复原车辆M14-2(央广网见习记者 寇刚 摄)
而在张家川县马家塬车舆博物馆里,“顶配版”西戎车舆穿越2000多年时空飞驰而来,青铜铸造的骏马引颈长嘶,金银错落的纹饰流淌着战国风华……博物馆的院落里,几架“战国豪车”并列,等待着游客“试驾”。
然而,在把多勋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
他说,天水作答“两创”文章,既要时不我待也要久久为功!天水文旅,无论是游客数量还是文旅收入,与其资源禀赋的潜在经济价值相比,存在明显的落差。
把多勋认为,在“大天水”文化空间建设和多元文化载体建设的背景下,应总体考量天水文旅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构建,以系统思维尽快补齐短板,同步考虑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的应用与赋能,充分利用虚拟空间开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手段让天水文化禀赋拥有更多、更新的体验方式。
构建多元业态推进全域“慢游”
夜幕下的天水古城墙光影交错,全息投影重现着“陇上江南”商贸盛景。全域旅游布局正在重构天水旅游业态。
民俗博物馆、农耕文化园、生态采摘园、休闲垂钓区、生态观光区、云海观光区……秦州区平南镇的苏湾民俗庄园旅游景区,正尝试以多元业态满足当下游客尽享悠闲时光的“慢”需求。
苏湾民俗庄园夜景(央广网发 董微微 摄)
苏湾民俗庄园管理人员董微微告诉记者,该景区还和周边多个乡村度假村联合起来,串点成线,帮助游客“慢”游天水。
几公里外的草莓小镇,颗颗熟透了的草莓静待采摘,游客络绎不绝。“我们以农文旅商融合发展模式,将农村的田园美景、农业生产实践、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农产品销售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一个集多功能于一体的游客全新体验。”草莓小镇销售负责人孙婷婷说。
为了丰富旅游业态,去年以来,天水市推出50余个重点文旅招商引资项目。天水市文旅局副局长李星杰介绍,截止今年3月底,“畅游”天水旅游出行综合服务平台、“秦风藉源”高山草原游乐开发项目等17个文旅招商项目顺利签约。
清水县白沙镇温泉村一隅(央广网发 何婷婷 摄)
2024年开工建设的清水县白沙镇精品温泉民俗项目是天水文旅重点招引项目之一。
“选择清水,主要考虑到这里有丰富的温泉资源。”甘肃梦谷文旅产业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朱雲渝说,“我们主要走高端路线,虽然民宿房间不多,但都按照精品打造,每间房间都带有独立的泡池。”
朱雲渝介绍,这一项目今年或可投用。
天水地热资源富集,温泉康养理应成为天水构建全域“慢游”的重要一环,但实际上,该业态长期不温不火成为当地文旅心中之痛。
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要加快发展康养产业,打造麦积、武山、清水温泉康养综合体,创建国家级文旅农康融合发展试验区。
天水在康养旅游业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由温泉沐浴娱乐单一业态向综合型、立体型、多链条温泉产业集群转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天水地热开发不论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勘察程度较低,地热能资源家底不清;基础性公益性勘察投入不足,难以带动商业性勘查和开发;开发利用层次低,不能适应绿色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地热资源管理体制不顺,政策支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从现实到目标,天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跳出文旅看城市
市委市政府大院外地车辆免费停放、学校宿舍对游客开放、组织企业赴各大交通站点接送、免费发放天水文创及饮用水……去年,伴随麻辣烫的火爆,天水市一系列暖心举措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然而,如是做法也显现出天水市接待能力面临的新考验:当前住宿资源存在阶段性紧张状况,高端酒店供给相对有限,公共交通系统承载压力增加……天水需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旅市场需求。
“我们在麻辣烫火爆后,就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招商,重点放在高端酒店、民宿项目上。”李星杰说,目前正在和多家酒店行业的知名企业对接洽谈,今年将落地建设一批高端酒店,以改善市内住宿条件。
“文化旅游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创阶段、产业化进程阶段、市场化进程深入的阶段,以及当下的‘全面融入国家战略’阶段。”把多勋说,“全域旅游”不仅符合旅游业规律的发展要求,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统筹推进和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跳出文旅看城市。应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环境建设和城市文化输出进行有时序、有重点地打造,这是天水以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把多勋说。
2023年5月,天水成功上榜“中国十大魅力打卡之城”;去年再次上榜“中国美好焕新城市”……天水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序幕早已拉开。麻辣烫的火爆,让游客在排队数小时之余还不忘频频点赞志愿者,这是对一座城市人民精神面貌的最佳褒奖,更是对当地“创城”付出的最好回报。
伏羲始祖文化大景区(央广网发 天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城市文化输出方面,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
根据规划,天水市将全面加强麦积山石窟、伏羲庙、卦台山保护利用,推进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伏羲庙数字化、马家塬遗址保护治理项目建设,推动天水伏羲始祖文化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卦台山、苏湾民俗庄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
“天水最有价值的文化景点都在距离城市不远的区域,天水要抓住这一极佳资源层,形成多元文化资源组合基础优势,强化城市文化输出。”把多勋说,同时,旅游业在促进产业链延伸、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体现在很多领域,比如,山地旅游对户外装备制造业的带动;体育旅游对体育培训业态的带动等。作为文旅资源大市的天水,更应以“文旅+”产业实现一业强带动百业兴。
天水市人口总数是多少
编者按:
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8.3:21.7:60.0,地区生产总值952.25亿元,在甘肃十四个市州中排名第四。
天水曾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老工业基地和甘肃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先后有37家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公开资料显示,1990年至2003年,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口规模,天水始终稳居甘肃第二。
2024年5月,甘肃省委书记胡昌升在天水调研时寄语:“要精准发力破局突围,立体施策加速追赶,努力在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中重铸辉煌。”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之下,甘肃省委省政府赋予天水的使命任务是:未来一个时期,天水市要着力打造西部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西部生态文明先行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陇东南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
铃响交卷!天水需要以更大决心和紧迫感推动“三区一地一中心”的落地见成效: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年度出圈第一城如何连笔快写?山地农业深耕细作的发力点是什么?生态“优等生”怎样当好“两山”答卷人?区域产业协同的大格局如何“链”成?
时间,把辉煌写进历史,用答卷照亮未来。5月19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天水:第四城复兴之问】系列报道,看天水如何不负热爱、不负时代!
视频加载中...
央广网兰州5月19日消息(记者李红军)在甘肃省天水工业博物馆的厂牌墙上,一个个“三线建设”时期撑起天水工业脊梁的企业名称,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城市工业史的光荣与梦想。
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天水是甘肃省最早进入工业化的城市。时至今日,“三线建设”时期迁建天水的37家企业虽然仍有34家在生产经营,但天水工业的优势地位已不复存在。统计显示,2024年天水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3:21.7:60.0。
令人欣慰的是,2024年,天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位居甘肃省第一位;同期,《甘肃省区域科技进步评价报告2024》显示,天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达90.48%,同样居全省第一位。
从老工业基地淡出全国工业版图,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崛起,天水新型工业强市的“强势”之路怎么走,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老工业基地向“新”而行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三线建设”时期布局的西部重要工业基地。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先后有37家三线企业从各地内迁、援建或新建到天水,奠定了天水工业基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影响,全国大部分企业销售不旺,生产急剧下滑。天水的工业企业同样受到巨大冲击,其工业城市地位逐渐消失。
游客在天水工业博物馆参观(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天水‘三线’企业没落除了外部客观因素之外,还存在诸多自身原因。”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毛锦凰认为,天水“三线”企业建厂时强调“靠山、分散、隐蔽”,厂区选址多位于偏远山区,既缺乏水电基础设施又造成车间分散,地理封闭性导致运输成本高、市场响应能力弱;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中,企业封闭运行,忽视技术研发投入,产品更新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老工业基地实现复兴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出路。
位于清水县黄门工业园的华贸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综合循环利用项目,是该县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引进落地的清水历史上投资体量最大、投资强度最高的招商项目,由山东华贸控股集团投资建设。
“项目总投资24.7亿元,总占地面积517亩,规划建设碳化硅冶炼、深加工、石墨化生产线12条,配套建设研发、办公等附属设施。项目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碳化硅及其制成品30万吨,年销售额约50亿元,纳税超2亿元,带动就业1200人以上。”山东华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徐瑞说,当前正在扎实推进复合陶瓷耐材项目满产达效,聚力打造西部最大的复合陶瓷耐材一体化产业基地。
华贸(甘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碳化硅(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2024年,天水上心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天水经开区,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该公司主要从事干细胞医学再生领域的研究、临床转化、技术服务以及产业化开发,推动生物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深度融合。经过一年的建设,目前公司10层综合体大楼已经进入到收尾阶段,标志着天水上心同干细胞库即将落成。
天水上心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峰说:“我们致力于打造西北地区标杆性细胞资源库,引入了5G人工智能存储系统和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化细胞存储库,实现数据全流程可追溯,为精准医疗奠定坚实基础,对天水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生物科技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天水市引进建成了杰瑞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华天科技汽车电子产品生产线、中科福德20万台空气源热泵等项目相继开工,天光半导体高可靠分立器件塑封生产线等项目进展顺利。
在布局未来产业方面,天水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服务+制造+应用”全链条数字经济产业。遂弘科技弘信电子人工智能算力协同产业化平台项目从洽谈签约到落地投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2024年完成产值23亿元,以“龙创智谷·信创产业园”为品牌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择一域所长提速超车
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作为天水市规模最大的支柱产业,该产业被寄予了天水工业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
“目前,天水市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封装测试为核心,芯片制造、电子元器件、引线框架等为基础的百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完成总产值211.6亿元。”天水市工信局副局长吴军林说。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是国际第六、国内第三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军企业。日前,记者走进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的无尘车间,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生产环节紧密衔接,工人各司其职,正紧张地忙碌着。
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生产车间一角(央广网发 张文都 摄)
芯片封装是华天的核心业务,先进封装技术让芯片更好应用于新兴前沿领域。5G通信基站、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可穿戴设备、AI存储、AI计算MCU、光伏产品电源管理、绿电能源储能电源管理……这些都是华天封测的芯片“大显身手”的领域。
“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已经连续多年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居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工程部部长助理权振泰说,未来,华天电子集团将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为抓手,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打造中国封测行业第一品牌。
和华天电子集团一样,成立于1969年的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也是一家“老三线”企业,该公司是目前甘肃省唯一的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及测试全产业链高新技术企业。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文军说:“天光公司以通用逻辑电路为特色,经过5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54系列电路最为齐全,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天水天光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集成电路产品(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记者了解到,以54系列逻辑电路为代表,天光公司研发的驱动器、接收器、射频中频放大器等多款高可靠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配套于东方红系列、嫦娥系列、载人飞船、北斗卫星等国家重点项目数百余项,解决了“卡脖子”技术数十项。其中成功为神舟十八号、十九号配套了高性能、高可靠性集成电路产品,在监测、电源、遥感、通信等方面为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近两年,我们对检测中心和封装中心净化厂房进行了全面改扩建,不仅升级了设备,还大大改善了车间环境,为保障产品质量持续稳定保驾护航。”李文军介绍,公司最新的陶瓷封装生产线,把裸芯片通过封装进行组装加工,整个设备是自动化的,制造工序也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同时,作为无尘车间,这里的净化等级也已达到了万级。
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天水市组织开展重点企业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近两年实施华天集成电路高可靠性封测等“三化”改造项目62个,累计完成投资129.1亿元。
此外,为进一步做强集成电路产业链,天水市制定了《天水市建设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实施方案》,着力打造以华天电子集团为龙头,带动天光公司、二一三电器集团等企业发展,壮大以集成电路封测为核心的产业体系规模,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集成电路封测产业产值达到330亿元,建成中国西部集成电路封测产业聚集区。
工业创新促长链善舞
天水市发改委副主任杨建成介绍,2024年,天水市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达到66.37%,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27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家。
始建于1966年的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名天水海林轴承厂,目前年产各类圆锥滚子轴承达到5000多万套,产值8.1亿元。
作为海林公司的中枢大脑,技术创新中心近年来承担了省市科技项目达到15项以上,并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西安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在“产、学、研、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近年来,公司以技术升级为引领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轴承产品从原先的单列产品向双列、多列,组合化、单元化的方向发展。”甘肃海林中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文奎介绍,其中,卡车轮毂单元总成、轿车轮毂单元、30万公里免维护等一系列“专精特新”产品成功研发上市,部分产品实现了替代进口。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是“三线建设”时期于1969年从沈阳迁建天水的企业,厂名中的“二一三”因1958年2月13日毛主席视察沈阳老厂而得名。
多年来,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通过“内引外培”方式,筑巢引凤吸纳高层次人才,100多人的研发团队、30多个项目研发部紧盯不同行业,针对电器元件的行业需求,攻关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新产品。同时,以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载体,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在产品研发方面突破诸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礼宁介绍,自2019年以来,集团每年研发费用率均超过了5%,研发系列产品34种,取得专利100余项,其中“国产化替代智能接触器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甘肃省科学技术发明三等奖,拥有核心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GSC5新一代接触器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企业技术中心被授予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
天水二一三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部分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李红军 摄)
“目前,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不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和适用型人才缺乏等问题依然存在。”杨建成坦言。
吴军林表示,2025年天水市将全力争创全国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加快建设4大产业园,发展壮大6大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形成“一区一城四园六集群”工业发展布局,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针对天水工业产业链“两头在外”的瓶颈,毛锦凰建议,强化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载体的承载能力,通过建设专业园区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同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政策层面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土地、税收等配套支持,以更灵活的模式吸引新兴产业落地。克服财政压力、人才流失等挑战,可探索与西安共建“飞地园区”,或争取国家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通过区域协作弥补资源短板。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天水市人口总数2024年,天水市人口2024总人口数多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