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转房是什么意思?,周转房管理办法
大家好,由投稿人贺安芮来为大家解答周转房是什么意思?,周转房管理办法这个热门资讯。周转房是什么意思?,周转房管理办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转房和公租房有什么区别
来源:聊城新闻网
□文/图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伟
6月9日傍晚,72岁的李树贵和邻居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喝着茶,打发闲暇时间。若是以往,李树贵心里就该犯了嘀咕:又到饭点了,吃啥好?不是挑剔,家里贫困,让这位老人过得很将就。
如今可不一样,到厨房打开燃气灶,馏上馒头,洗着菜,李树贵大声朝客厅招呼道:“留下一块吃吧。”
今年5月底,冠县万善乡东召村的贫困户李树贵,搬进了新型敬老院的养老周转房,一时间成为乡亲们羡慕的对象。
红黄相间的小院在村里格外显眼,46平方米的房间,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家具、电视、炊具、卫浴、地暖等配套生活设施齐全。“原来的土坯房住了大半辈子,一到雨天就漏雨,冬天四处透风,哪敢想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说起如今的“新家”, 李树贵满心欢喜。
李树贵患有多种慢性病,常年服药,生活困难。精准脱贫中,这类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一度成了奢望。
液晶电视挂在墙上,客厅摆着木质沙发,卧室有崭新的床和衣柜,厨房安装了抽油烟机。前不久,李树贵带着仅有的家当,搬入县里试点建设的养老周转房。“光靠自己,盖新房是想都不敢想的事。这里夏天有风扇,冬天有地暖,乡卫生院的工作人员还定期来给我检查身体。”李树贵说,刚搬进来的头几天,他在屋里屋外转个不停,兴奋得睡不着觉。
东召村党支部书记李洪飞告诉记者,幸福院的养老周转房共30套,第一批已入住8户,第二批计划入住15户。“政府提供了这么好的福利,大伙儿都想住进来,可咱们有制度,符合条件的才能入住。”李洪飞说。东召村的周转房属于集体资产,村委会行使管理权,按照要求,入住幸福院的人群,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或60岁以上生活困难、住危房的群众,并且还要进行民主评议。此外,入住老人应有自理能力,丧失自理能力后,子女或有赡养义务的责任人,要把老人接回家中。
“考虑到老人上下楼不方便,周转房都是独门独院的平房,院落干净整洁,设施一应俱全,老人直接拎包入住。去年县里在万善乡的3个村建设了养老周转房100套。由于疫情原因,今年5月完成验收后,开始依规有序入住,目前,已安置了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万善乡乡长程红镁说。
记者注意到,与农村常见的独门独院有所差别,户与户之间的间隔墙只有1米多高,这样既充分尊重不同的生活习惯,又便于邻里之间交流互助。李树贵搬来的第一天,就受到了邻居李凤明的热情欢迎。“又来了个老伙伴,一起喝喝茶、唠唠嗑,多热闹。”李凤明高兴地说。
老人入住只是管理和服务的开始。程红镁指着幸福院前的一片空地说,这里很快就会建成一个广场,配齐文娱设施和健身器材,让老人们住得更舒心。
“兜底”住进幸福院,人生七十始更新。在临清市金郝庄镇李洼村,73岁的贫困户李付仲收获了像李树贵一样的惊喜。
6月9日下午,记者来到李洼村,最先看到的就是一栋栋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灰白色与绿植的搭配十分和谐。这是金郝庄镇5处新型幸福院之一,院内建有养老周转房41套、公共用房8间。与冠县万善乡不同,该幸福院是大院结构,更贴近传统的养老院。
李付仲肢体三级残疾,无儿无女,他和老伴王清兰享受扶贫兜底政策,今年5月搬入新建的周转房。周转房面积47平方米,一室一厅一厨一卫。自搬进幸福院,老两口的生活大变样。“幸福院卫生室的医生负责老人们日常疾病的诊治,镇卫生院每月派医生开展一次上门巡诊,有个头疼脑热也不用去医院排队了。”王清兰说。
临清市民政局副局长马啸宇介绍,幸福院优先保障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等困难老人入住,由村委会对符合条件的4类家庭困难老人逐户征求入住意愿,愿意到周转房互助养老且生活能够自理、没有精神及传染疾病的老人全部纳入拟入住人员名单,入院自愿、出院自由。目前,第一批次入住老人19户23人。
怎样使贫困群众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我市创新“兜底脱贫”模式,积极开展“农村幸福院+周转房”试点工作,解决鳏寡孤独老人住房保障问题。目前,全市建设养老周转房738套,投入使用596套,142套正在装修。
为尽快让贫困群众搬进宽敞明亮的周转房,我市有效整合资金,制定奖补政策,在省财政对新建、改建周转房每套分别补助4万元、2万元的基础上,从市慈善扶贫专项基金中列支369万元、从市福彩公益金中列支369万元,以每套补助1万元的标准,对全市738套养老周转房建设试点进行补助,为周转房配备必需生活设施,确保贫困老人“住得下、住得好”。
周转房,解决了农村贫困老人期盼在家门口养老的问题,迈出了乡村振兴的坚实一步。我市正结合“两场同建”,把“扶贫车间”搬进周转房,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让老人们干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奔头。
周转房管理办法2023版全文
记者 刘然
吕海英的丈夫在周转房里看电视
“我们这屋里点着炉子,还通了暖气,一点都不冷。”在王梁坡村老年房区的吕海英家里,吕海英正在给炉子换煤。吕海英所住的周转房,4间北屋,2间南屋,暖气片、沙发、电视、床、炉子等家具一应俱全。
吕海英告诉记者,他的丈夫9年前因为脑干出血留下了后遗症,至今行动不便,家里生活一直比较困难。“说心里话,去年得知要房屋改造的时候,我还是有些犹豫,自己辛苦半辈子盖的房子,说拆就拆,心里有些不舍,而且家里条件也不好,怕拆了房子,自己没有地方住。不过,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他告诉我们,政府会对我们负责,叫我们不要担心。很快就给我们免费安排一个临时周转房,安上了电视、沙发、床等家具,而且还给我在村里安排了一个一个月1000元的活,让我悬着的心踏实了。冬天,还给我们免费安了暖气片,通了暖气,张家洼街道扶贫办也送来了煤和炉子。”
记者了解到,王梁坡村一共有290多套房屋,600多口人。2015年开始房屋改造,当时第一期工程拆迁48户,如今已拔地而起6栋楼,48户居民已于2017年全部搬进楼房。2017年,村里开始第二期的城中村改造工程,预计2020年完成交房。村支书李强对记者说:“老年房是2016年开始建造,2017年投入使用,目前居住着50多户老年人。这些老年房只是临时的,二期的规划里面已经配备了老年公寓、幼儿园等设施,届时,现在的老年房将会拆除。”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期完成的小区环境、户型和采光都非常好,水、电、暖气、燃气已全部开通并投入使用。漂亮的一排排楼房,让王梁坡村的每一位村民心中都非常高兴。刚被列入整村拆除计划的村民,也对拆迁改造工作非常支持。今年46岁的村民亓爱红告诉记者,他们家是2017年搬进的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搬回来的感觉是真好。以前住的是平房,现在不仅住上了楼房,而且有了暖气和燃气,住着就是舒服,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我的亲戚在二期改造计划中,他们也是对新家非常期待,希望早日住进环境优美的小区。”
李强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期的时候有一户贫困户,现在已经搬进建好的新小区。当时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的工作,年收入1万余元。而且每年冬天,村里都会给他补贴暖气费1000元及水费。“可以说这2户贫困户已经脱贫了,并且脱贫不脱政策。”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现阶段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是人民群众的热烈期盼。它不仅可以彻底改变一个村庄的面貌,还可以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为美好的生活打下基础。
王梁坡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切实考虑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难处,不仅帮其解决了困难,还解决了贫困问题,使贫困户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让村民满意,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集中体现。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每名村民的满意度,是衡量其改造效果的主要标尺。城中村改造作为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无疑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城市未来方向的重要举措。
周转房可以住多久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职工周转房有了最新进展。
北京日报记者8月14日从施工单位北京住总集团工程总承包部了解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进展最快的一部分已实现结构封顶。
据了解,北京城市副中心职工周转房(北区)总建筑面积97.5万平方米,由市保障房投资中心负责建设,分为四个标段、包括12个地块,住宅楼共58栋。
职工周转房(北区)立面效果
此外,住宅楼附近机动车停泊位总数4700个,并设有幼儿园1所、小学1所、集中商业1处及附属配套设施。
住宅楼街区总图效果图
根据设计图纸来看,从1到12号地块分别有四种设计风格。
第一种风格,表达了清雅含蓄、端庄丰华的东方文化精神;
第二种风格,展现了北京地域建筑的特点;
第三种风格,呈现出简约大气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四种风格,以“博古架”为设计打造错落有致的传统立面效果。
“四种风格综合体现出东方之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住总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由其承建的12号地块属于第一种风格类型,援引了中国居住文化的传统意符,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建筑,表达对东方文化精神的追求,实现在色彩、气韵、意境的创新表达。
整体效果图
这些周转房在施工技术上也有诸多亮点,该工程是全国首次大规模使用“瓷板反打”工艺的装配式住宅楼,填补了我国在住宅产业化产品生产领域的空白。
所谓“瓷板反打”,是一种将结构、保温、窗框、瓷板外装饰面于一体的预制构件,其中阳台外侧为预制构件外挂板,主体结构完成后进行外挂安装,外挂板起到阳台封闭及立面装饰作用。
据介绍,北区一标段和二标段是工程中进展较快的,目前已经实现封顶,其它标段也正在抓紧施工中。
记者:曹政
编辑:宋佳音
周转房的最新规定
记者 刘然
吕海英的丈夫在周转房里看电视
“我们这屋里点着炉子,还通了暖气,一点都不冷。”在王梁坡村老年房区的吕海英家里,吕海英正在给炉子换煤。吕海英所住的周转房,4间北屋,2间南屋,暖气片、沙发、电视、床、炉子等家具一应俱全。
吕海英告诉记者,他的丈夫9年前因为脑干出血留下了后遗症,至今行动不便,家里生活一直比较困难。“说心里话,去年得知要房屋改造的时候,我还是有些犹豫,自己辛苦半辈子盖的房子,说拆就拆,心里有些不舍,而且家里条件也不好,怕拆了房子,自己没有地方住。不过,负责拆迁的工作人员打消了我们的顾虑。他告诉我们,政府会对我们负责,叫我们不要担心。很快就给我们免费安排一个临时周转房,安上了电视、沙发、床等家具,而且还给我在村里安排了一个一个月1000元的活,让我悬着的心踏实了。冬天,还给我们免费安了暖气片,通了暖气,张家洼街道扶贫办也送来了煤和炉子。”
记者了解到,王梁坡村一共有290多套房屋,600多口人。2015年开始房屋改造,当时第一期工程拆迁48户,如今已拔地而起6栋楼,48户居民已于2017年全部搬进楼房。2017年,村里开始第二期的城中村改造工程,预计2020年完成交房。村支书李强对记者说:“老年房是2016年开始建造,2017年投入使用,目前居住着50多户老年人。这些老年房只是临时的,二期的规划里面已经配备了老年公寓、幼儿园等设施,届时,现在的老年房将会拆除。”
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期完成的小区环境、户型和采光都非常好,水、电、暖气、燃气已全部开通并投入使用。漂亮的一排排楼房,让王梁坡村的每一位村民心中都非常高兴。刚被列入整村拆除计划的村民,也对拆迁改造工作非常支持。今年46岁的村民亓爱红告诉记者,他们家是2017年搬进的13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搬回来的感觉是真好。以前住的是平房,现在不仅住上了楼房,而且有了暖气和燃气,住着就是舒服,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我的亲戚在二期改造计划中,他们也是对新家非常期待,希望早日住进环境优美的小区。”
李强告诉记者,村里一共有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期的时候有一户贫困户,现在已经搬进建好的新小区。当时考虑到他的家庭情况,村里给他安排了保洁的工作,年收入1万余元。而且每年冬天,村里都会给他补贴暖气费1000元及水费。“可以说这2户贫困户已经脱贫了,并且脱贫不脱政策。”
●记者点评:
让村民满意是推进城中村改造的动力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现阶段必须面对的历史课题,是人民群众的热烈期盼。它不仅可以彻底改变一个村庄的面貌,还可以让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全面提升,为美好的生活打下基础。
王梁坡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切实考虑村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难处,不仅帮其解决了困难,还解决了贫困问题,使贫困户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信心。让村民满意,党员干部走到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的集中体现。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每名村民的满意度,是衡量其改造效果的主要标尺。城中村改造作为为民、利民、惠民的实事工程,无疑是共享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关系城市未来方向的重要举措。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周转房是什么意思?,周转房管理办法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