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怎么认定,工龄工资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凤芷铭

工龄怎么认定,工龄工资

大家好,由投稿人凤芷铭来为大家解答工龄怎么认定,工龄工资这个热门资讯。工龄怎么认定,工龄工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工龄怎么计算

工龄是什么意思?所谓工龄,即指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以工资收入为其全部或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就形成一年工龄。

工龄如何分类?

工龄一般分为一般工龄和连续工龄。

一般工龄:指工人职员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而言。在计算一般工龄时,应包括本企业工龄在内。

连续工龄:连续工龄系指职工以工资收入为全部或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连续或可以合并计算的工作年限。

工龄的好处

医疗期长短

医疗期是指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公负伤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时限。医疗期是企业不得因员工生病或其他法定原因而不再雇用的保护期间。这个期间与劳动者的实际工龄以及在本企业的工龄有关。依据工龄的长短,劳动者可以享受到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对某些患特殊疾病(如癌症、精神病、瘫痪等)的职工,在24个月内尚不能痊愈的,经企业和劳动主管部门批准,可以适当延长医疗期。

养老金

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个人累计缴费年限越高,则计算的基本养老金越高。

工龄指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以工资收入为其全部或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就形成一年工龄。工龄是用于计算退休金等福利待遇的一项重要依据。一般情况下,被确认为几年工龄,视同缴纳几年社保,工龄越长,享受的福利待遇越高。

经济补偿金计算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出境地定居离职费

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凡不符合退休退职条件,而获准出境定居的在职职工,出境前应书面报告原工作单位或隶属的管理机构,并办理有关离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终结养老保险关系等手续,原工作单位可发给其一次性的离职费,其标准是:

连续工龄满1年至10年的,每年工龄发给1个月的本人标准工资;

连续工龄10年以上的,从第11年起,每满1年工龄发给本人的1个半月的标准工资;

连续工龄不满1年的,按1个月计发,但发给离职费的总额,以不超过本人24个月的标准工资为限。

对部分劳动者的特殊保护

“工龄”关涉在用人单位以经济性裁员以及以无过失解除劳动合同时,部分劳动者的特殊保护。

对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用人单位不能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原因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

所以,法律对于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时间长,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这类相对就业能力较低的劳动者,予以了特殊保护。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工龄满30年和不满30年的区别

【关于工龄,你了解多少?】民生视角所谓工龄,即指从事脑力或体力劳动,以工资收入为其全部或主要生活资料来源的工作年限。每工作一年,就形成一年工龄。带薪年假、病假工资、养老金……这些事情都和你的工龄有关,一起来了解@浙江省总工会

来源: 浙江发布

工龄满40年和不满40年有多大区别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工龄这一概念,一般指的是工作的时间。但具体是如何界定的呢?工龄有什么作用吗?如何影响养老金?

工龄是如何界定的?

实际上,工龄的界定非常严格。一般指的是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或者全部来源的工作时间。但是,近年来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工龄问题做出有关规定。关于工龄的法律,目前主要还是依据1953年《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的“工龄”一章。

当时的工龄称为本企业工龄,本身指的是职工退休以前,在该企业工作的时间长短,其中包括了按组织命令要求进行工作调换的以前单位的工作时间,但是一般不能中断。1957年《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明确,连续工龄的计算参照《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本企业工龄。

当时的职工工作就业管理,都会生成职工档案的。考察一个职工主要是依据职工档案。当时的档案管理也非常严格。当时的工龄,实际上是具体到每一天。也就是说,即使是29年11个月零29天,也不会算作30年的工龄。

过去的工龄主要适用于退休费的发放比例,按照基本工资乘以具体比例计算退休费。一般来说,工龄满15年不满20年,发放本人基本工资的70%作为退休费。满20年不满30年,发放80%;满30年不满35年,发放85%;满35年以上发放90%。因此,我们过去工龄也有5~10年一档的说法。

在过去的时代,大家既然知道了计算规律,肯定会在入职时就考虑出生时间问题。在过去毕竟没有出生证明制度,甚至身份证制度也仅仅是1985年开始实施的。所以,当时的出生年月也很混乱,不过按照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确定使用的出生日期,要按照职工档案最早记载的记录为准。

在使用工龄的时代,我们退休待遇都是由用人单位发放的(部分人使用劳动保险基金,但是该基金已经于1969年停止计提),没有养老保险基金,职工本人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具体工龄使用时多几个月,少几个月,只要是在相应的计算比例使用范围内,一般也没有什么作用。

养老金时代的工龄。

1991年,我国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也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也需要缴纳养老保险。2012年,我国实施《军人保险法》。2014年10月,我国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在基本上所有行业都是以缴纳养老保险时间为准。

不过,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可以依据职工档案视同缴费。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是由国家缴纳,无需个人缴纳,也不是无人缴纳。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以后,现在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对于每一个月的养老保险缴费都会有具体的作用。比如说,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每一个月的实际缴费,产生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每一个月的视同缴费时间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类似于我们的养老金待遇,是这些缴费年限产生的养老金待遇,积累而来。

综合而言,现在的缴费年限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养老金待遇,比起过去工龄5~10年一档更加符合实际,更容易让人接受。

工龄怎么查询

很多老人都知道工龄的重要性,它不仅关系到工资,甚至会转化为视同缴费年限,关系到养老金的标准。但是,从1991年开始,全国企业普遍实施养老保险缴费了。退休时我们用到的是缴费年限,这样看工龄还有用吗?

工龄的出处

工龄的最早出处真的非常早,实际上源自于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当时的规定的工龄有两种,一种叫做一般工龄,一种叫做本企业工龄。一般工龄包括本企业工龄。

按照1953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工龄指的是职工自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是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或者全部来源的工作时间

工龄的长短一般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职工对社会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也能透露出职工的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等客观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龄逐渐转化为连续工龄。连续工龄指的是劳动者从事工作以后,连续工作的时间。受组织安排调动转换单位或者外出学习,这些时间都是连续的工龄。

工龄影响养老金吗?

最初的时候,养老金发放确实按照工龄确定的一定比例计发。比如说机关事业单位的老办法计算比例,退休人员工作年限满15年不满20年的发放,本人基本工资标准的70%;根据年限逐年递增,最高35年以上发放90%。

工龄如果是因为劳动者主动辞职或者劳动者被开除、除名、追究刑事责任、剥夺政治权利,工龄都会清零。

但是,在实施社会保险缴费以后就不是这样了。《社会保险法》规定的各项待遇仅仅对社保缴费年限负责,缴费年限都是实缴制。只要参保人没有被终止社保关系,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都不会清零。

国家实施社会保险制度,以前的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可以视同缴费。不管是企业职工,还是机关事业单位亦或者复退军人。

总体来看,对于90后来说,如果没有视同缴费年限,退休养老金的高低主要跟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有关了,只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计算方式还是全国统一的,更为公平。

工龄还有什么作用?

难道现在的工龄就没有用了吗?当然不是。按照劳动法、社会保险法的规定,除非是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只要在企业参加工作就应当缴纳社保五险。社保缴费记录理论上应当跟工作年限相同,也就是说工龄等于社保缴费年限。实际上,一些灵活就业人员、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也可以通过自己缴费获得社保缴费年限,但是工龄一般是不认的。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和多个用人单位建立多重劳动关系,这都是不违法的。但是企业除了给他缴纳工伤保险的义务以外,其他保险可以不用缴纳。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工龄,可以大于缴费年限。

但是,在享受在薪年休假和病假的时候,工龄还是有用的。比如说工作满一年以上可以享受至少5天的带薪年休假,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带薪年休假可以延长到10天和15天。在单位工作,根据工作年限的不同,生病的职工可以享受3~24个月的病假,用人单位不能解除劳动合同。

所以,虽然说90后一切都以缴费年限为准,但是工龄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工龄怎么认定,工龄工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