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入职日期算工龄公式,excel参工时间算工龄公式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邹睿光

excel入职日期算工龄公式,excel参工时间算工龄公式

大家好,由投稿人邹睿光来为大家解答excel入职日期算工龄公式,excel参工时间算工龄公式这个热门资讯。excel入职日期算工龄公式,excel参工时间算工龄公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工龄公式计算 excel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工龄这一概念,一般指的是工作的时间。但具体是如何界定的呢?工龄有什么作用吗?如何影响养老金?

工龄是如何界定的?

实际上,工龄的界定非常严格。一般指的是职工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以工资收入为主要来源或者全部来源的工作时间。但是,近年来的法律法规,没有对工龄问题做出有关规定。关于工龄的法律,目前主要还是依据1953年《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的“工龄”一章。

当时的工龄称为本企业工龄,本身指的是职工退休以前,在该企业工作的时间长短,其中包括了按组织命令要求进行工作调换的以前单位的工作时间,但是一般不能中断。1957年《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明确,连续工龄的计算参照《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本企业工龄。

当时的职工工作就业管理,都会生成职工档案的。考察一个职工主要是依据职工档案。当时的档案管理也非常严格。当时的工龄,实际上是具体到每一天。也就是说,即使是29年11个月零29天,也不会算作30年的工龄。

过去的工龄主要适用于退休费的发放比例,按照基本工资乘以具体比例计算退休费。一般来说,工龄满15年不满20年,发放本人基本工资的70%作为退休费。满20年不满30年,发放80%;满30年不满35年,发放85%;满35年以上发放90%。因此,我们过去工龄也有5~10年一档的说法。

在过去的时代,大家既然知道了计算规律,肯定会在入职时就考虑出生时间问题。在过去毕竟没有出生证明制度,甚至身份证制度也仅仅是1985年开始实施的。所以,当时的出生年月也很混乱,不过按照国家规定退休年龄的确定使用的出生日期,要按照职工档案最早记载的记录为准。

在使用工龄的时代,我们退休待遇都是由用人单位发放的(部分人使用劳动保险基金,但是该基金已经于1969年停止计提),没有养老保险基金,职工本人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具体工龄使用时多几个月,少几个月,只要是在相应的计算比例使用范围内,一般也没有什么作用。

养老金时代的工龄。

1991年,我国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我国也建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职工也需要缴纳养老保险。2012年,我国实施《军人保险法》。2014年10月,我国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现在基本上所有行业都是以缴纳养老保险时间为准。

不过,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可以依据职工档案视同缴费。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是由国家缴纳,无需个人缴纳,也不是无人缴纳。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缴费以后,现在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对于每一个月的养老保险缴费都会有具体的作用。比如说,养老金计算公式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三部分构成。每一个月的实际缴费,产生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每一个月的视同缴费时间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类似于我们的养老金待遇,是这些缴费年限产生的养老金待遇,积累而来。

综合而言,现在的缴费年限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养老金待遇,比起过去工龄5~10年一档更加符合实际,更容易让人接受。

参加工作时间计算工龄公式

工龄的作用非常大,不过也算是老概念了。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我们对于退休待遇高低影响的因素转变为缴费年限和缴费基数。缴费年限既包括实际缴费年限,也包括过去没有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以连续工龄认定的视同缴费年限。

工龄概念的出现。

工龄的概念,本身是伴随着我国养老制度出现而设立的。1951年我国出台了《劳动保险条例》,设立了退职养老制度。在《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中,就明确了工龄的内容。

工龄指的是,职工以工资收入为生活资料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工作时间。由于《劳动保险条例》设置的范围主要指的是企业。因此工龄设置分为两种,一类是一般工龄,一类是本企业工龄。本企业工龄,指的是退休前在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组织调动等特殊情况可以视为本企业工龄。

195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工人职员退休处理的暂行规定》,对于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公私合营企业、人民团体都设立了退休制度,也明确了连续工龄的说法,计算方式参照本企业工龄。

工龄的认定,全部以职工档案为准。再加上当时也没有电脑,因此职工档案审核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定方式。

工龄的计算非常严格,都是具体到每一天。比如本企业工龄应以工人职员在本企业连续工作的时间计算之,如曾离职,应自最后一次回本企业工作之日算起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后的缴费年限。

1991年我国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于当时国有企业固定工身份的职工,其是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当然,视同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由国家承担。

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国家就开始建立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退休待遇计算模式。而在此之前,工龄的主要作用是确定退休待遇的计发比例。比如说工龄满20年以上不满30年,发放基本工资的80%,再加上退休职务级别确定的生活补贴数额。

现在的养老金计算公式,无论职务级别,只看缴费基数和缴费年限。比如说现在的基本养老金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基础养老金,如果平均缴费指数是0.6,养老保险每缴费12个月可以领取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如果每多缴费一个月呢?可以多领取1/12×0.8%的社平工资。如果社会平均工资是6000元,每多一个月基础养老金可以多领取4元。个人账户养老金,则是按照个人账户的累计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来计算,主要跟缴费年限的累积和缴费基数的高低有关。

对于视同缴费年限,一般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有关计算模式,各省市不同较为麻烦。但是跟基础养老金一样是具体到每一个月。

缴费年限在退休以后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国家每年会对退休职工的养老金进行调整。调整的模式有三类,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其中挂钩调整就有按缴费年限挂钩调整。每年缴费年限会在当年增加1~3元的基本养老金,各省市不同。而且缴费年限越长,一些地方增加的标准会越高。像山东省,对于缴费年限15年以内、16~25年、26~35年、36~45年、46年及以上,2020年每年缴费年限会分别增加基本养老金、1.5元,2元、2.5元、3元、3.5元。

实际上,在按缴费年限增加基本养老金的过程中,全国多数省市对于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一年的都会按整年计算。也就是说如果缴费年限是39年零1个月,增加缴费年限养老金也会按照40年来计算。

所以说,工龄和缴费年限的作用现在越来越重要,希望大家好好注重每一个月的缴费和自己的职工档案。

入职日期计算工龄公式

工龄是按虚年计算,就跟你的年龄一样。

关于工龄规定的最早法律制度,是1953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如果不接触可能会比较陌生,这里边有单独的一章工龄的规定。

当时的工龄一般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后来国家又明确过一个概念叫做“连续工龄”。

一般工龄,指的是职工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时间。拿到现在来讲也确实有一点点过时了,比如有的年轻人虽然工资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但是他们要依靠父母或者其他收入支持生活,所以也有一定的不符合实际了。

本企业工龄,当然指的是在一个企业内工作,挣取工资收入的时间。但是,目前国家已经有非全日制劳动用工的形式,可以跟多个企业建立劳动用工关系的。另外,还有不少人可以通过劳务挂靠方式,争取多份工资待遇。现在,这个也是比较复杂的。

连续工龄,过去指的是一直连续的工龄。中间既是转换单位,也是有经过组织批准调动的。如果是个人意愿辞职或者转换单位,这是不可以认定为连续工龄的。连续工龄的最大优势是如果当时国家没有建立养老保险缴费制度,该职工的连续工龄是可以视同缴费的。

现在社保使用的是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指的就是养老保险的缴费时间。缴费年限一般是累计计算,既包括视同缴费年限,也包括实际缴费年限。

视同缴费年限,一般是指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国有企业固定工人或者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国家认可的连续工龄,上山下乡知青的上山下乡时间,需要安置工作的复退军人的从军时间。

实际缴费年限,一般指的是社保实际缴费的时间。1986年10月国家在国营企业实施劳动合同制,对新入职的职工实行退休养老保险基金制度。1991年全国全面推行养老保险制度。除了一些特殊试点地区,一般时间是从这个两个时间开始的。

实际缴费年限实际上要具体到每一个月为止,比如一个月可以转化为0.0833年。在养老金计算中,即使每一个月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缴费年限在养老金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基本养老金等于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按照社会平均缴费基数缴费一个月,养老金会增加1%×1/12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社平工资如果是6000元,基础养老金就会增加每月5元。6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至少也能增加2.88元。退休以后增加养老金也会有按比例调整和按养老保险缴费年限调整,所以养老保险多缴也很重要。


现在的工龄如何计算?

说实话,现在普通职工的工龄肯定不能以自己口说为凭。绝大多数情况是以职工档案和社会保险缴费年限共同对比计算,跟退休时核验缴费年限差不多。

工龄的作用主要还是看国家的规定,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带薪年休假”。参加工作满一年以上才具备享受带薪年休假的资格,条件是不管在本单位还是其他单位。如果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每年可以享受5天带薪年休假;10年以上20年以下,每年可以享受10天带薪年休假;已满20年以上,年休假15天。所以,国家在有关规定中也在逐渐规避工龄这一过虚的规定。

所以说,工龄确实慢慢就要过时了,以后影响大家各种待遇的主要因素将会逐渐变为累计工作时间或者社保缴费年限了。

上海综合保险折算工龄公式

工龄的计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但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你依据你的个人档案,判断工作时间的长短。可能有的时候,你的工作时间并不被认可。所以,我们应当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来计算。

工龄的最初定义

所谓工龄,本身是指职工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时间。最早源自于《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草案》,关于工龄部分的认定。

最初的工龄,可以分为一般工龄和本企业工龄。实际上劳动保险条例是1951年公布并实施的,当时社会主义改造还没有完成。人们在把握工龄的时候,是比较谨慎的。两种工龄是分开要求的,比如《劳动保险条例》中的退休,男同志要求是一般工龄满25年,本企业工龄满5年。

后期,本企业工龄逐渐被转变为连续工龄。和本企业工龄不同,连续工龄可以是指按照组织要求进行工作调动、学习、服役的连续时间,更符合社会的实际。

当时的养老金待遇跟连续工龄是有密切关系的。人们的养老金待遇是按照连续工龄的长短发放,退休前工资的一定比例。比如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发放原工资的70%,工龄满20年、不满30年发放原工资的80%。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工龄11年和工龄19年发放比例完全一样,带有很大的大锅饭特色。

工龄逐渐转变为缴费年限或者参保年限

从80年代到90年代,国家陆续建立起了养老保险制度。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大家认定待遇的主要方式是参保缴费年限。

国家要求,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5年,就可以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

为了鼓励大家多缴费、长缴费,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还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15年最低基数,养老金待遇最低。目前来看,可能刚退休只能领取800~1000元的养老金。而缴费三四十年高基数缴费的话,养老金是只能达到三四千元甚至更高。

养老金的计算公式是全国统一的,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对于国家建立个人账户制度以前的缴费年限,一般会计算过渡性养老金。通过公式可以算出,即使我们每多缴费1个月,养老金都能拉开几元甚至几十元的差距。

关于缴费年限和工龄的衔接

实际上按照国家规定,有四类情况可以视同缴费:国家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国有企业固定工的连续工龄;过去知青的上山下乡时间;建立军人保险制度以前,需要安置工作的复退军人的军龄;机关事业单位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连续工龄。它们的特点就是,现在再也不会出现视同缴费的情形了。工龄视同缴费,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满消失

工龄一般是以职工档案为审核依据。过去的工龄,一般是具体的年,是以虚年计算。

缴费年限是以实际时间为准,包含了视同缴费年限。需要具体到每一个月,每一个月会转化为0.0833年缴费年限。

所以,工龄的计算非常复杂,但毕竟是老概念了。未来会逐步统一到实际工作时间或者参保缴费年限上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excel入职日期算工龄公式,excel参工时间算工龄公式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