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税收标准计算器,中国个人税收标准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皮昭

个人税收标准计算器,中国个人税收标准

大家好,由投稿人皮昭来为大家解答个人税收标准计算器,中国个人税收标准这个热门资讯。个人税收标准计算器,中国个人税收标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个人税收标准是多少

一、2023个税税率表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表一(综合所得适用)

1.年度不超过36000元的税率为:3% 速算扣除数:0

2.超过36000-144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速算扣除数:2520

3.超过144000-3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16920

4.超过300000-42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 速算扣除数:31920

5.超过420000-6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 速算扣除数:52920

6.超过660000-96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 速算扣除数:85920

7.超过960000元的税率为:45% 速算扣除数:181920

换算成月的综合所得税率表

1.不超过3000元的税率为:3% 速算扣除数: 0

2.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速算扣除数:210

3.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速算扣除数:1410

4.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5% 速算扣除数:2660

5.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 速算扣除数:4410

6.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5% 速算扣除数:7160

7.超过8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45% 速算扣除数:15160

(综合所得=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

本表所称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指依照税法第六条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收入额减除费用六万元(5000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

从以上税率可以看到,如果工资刚好是5000元,那么是不需要纳税的。如果工资超过5000元就开始纳税,工资越高税率越高,那么纳税金额就越多。

工资一万元要交多少税?

应纳税所得额=(月收入-五险一金-起征点-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专项附加扣除)*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实发工资月收入10000元,起征点5000元;其他扣除0元;专项附加扣除0元;适用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元。

税额=(10000-5000)×10%-210=290元。也就是说,税后工资是971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税率表二(经营所得适用)

1.年度不超过30000元的税率为:5%

2.超过30000-9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10%

3.超过90000-3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20%

4..超过300000-500000元的部分税率为:30%

5.超过500000部分税率为:35%

(应纳税所得额=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

(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

(1)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2)财产租赁所得<4000元,-800元费用;所得>4000元,-20%费用。

(3)财产转让所得=转让财产的收入-财产原值-合理费用。

(4)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每次收入额。

(5)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20%费用;稿酬所得=收入*70%

个人将其所得对教育、扶贫、济困等公益慈善事业进行捐赠,捐赠额未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国务院规定对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实行全额税前扣除的,从其规定。

二、2023年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

根据预扣预缴法,个税的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本年度累计应发税前工资—累计个税起征点—累计五险一金个人部分—累计专项附加扣除

本期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三、可以免征、减征个税的情形

免征个人所得税:

1.省级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以上单位,以及外国组织、国际组织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奖金;

2.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的补贴、津贴;

4.福利费、抚恤金、救济金;

5.保险赔款;

6.军人的转业费、复员费、退役金;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给干部、职工的安家费、退职费、基本养老金或者退休费、离休费、离休生活补助费;

8.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应予免税的各国驻华使馆、领事馆的外交代表、领事官员和其他人员的所得;

9.中国政府参加的国际公约、签订的协议中规定免税的所得;

减征个人所得税

1.残疾、孤老人员和烈属的所得;

2.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

3.国务院可以规定其他减税情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四、个人所得税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

(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

(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就是个人所得税的新个税计算是根据职工的收入多少按照一定的比例计算的。

国家个人税收标准

一、 个人所得税定义

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所得税。个人取得的应纳税所得,包括现金、实物和有价证券或其他形式的经济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劳务报酬所得;

(三)稿酬所得;

(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前四项即“综合所得”

(五)经营所得;

(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七)财产租赁所得;

(八)财产转让所得;

(九)偶然所得。

——后四项即“分类所得”

二、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

1、法定对象

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

2、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累计满183天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义务人,应当承担无限纳税义务,即就其在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3、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在中国境内无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累计不满183天的个人,是非居民纳税义务人,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从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说明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收入总额 - 社保及公积金(个人部分)- 起征点(目前是5000元) -专项附加扣除费用

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x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四、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一)工资、薪金所得适用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年度综合所得)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6000元的

3

0

2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10

2520

3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6920

4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25

31920

5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30

52920

6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35

85920

7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45

181920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月度综合所得)

级数

月度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000元的

3

0

2

超过3000元至12000元的部分

10

210

3

超过12000元至25000元的部分

20

1410

4

超过25000元至35000元的部分

25

2660

5

超过35000元至55000元的部分

30

4410

6

超过55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7160

7

超过80000元的部分

45

15160

年度计算个人所得税基本公式: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适用税率 - 速算扣除数

应纳税所得额 = 年度收入额 - 基本扣除费用60000元 - 专项扣除(五险一金)- 专项附加扣除 - 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二)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时,应当按次或者按月预扣预缴税款。

未超过四千元

1.劳务报酬所得 =收入-800元

2.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收入-800元

3.稿酬所得=收入*70%-800元

超过四千元

1.劳务报酬所得 = 收入 * (1-20%)

2.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 收入 * (1-20%)

3.稿酬所得 = 收入* 70% * (1-20%)

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居民个人劳务报酬所得预扣预缴适用)

级数

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预扣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20000元

20

0

2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3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劳务报酬所得应预扣预缴税额=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居民个人办理年度综合所得汇算清缴时,应当依法计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的收入额,汇总到年度综合所得,一并计算应纳税额,税款多退少补。

上述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这四项统称“综合所得”,综合所得需要进行年度汇算清缴的,应于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办理。

(三)经营所得适用

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适用于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30000元的

5

0

2

超过30000元至90000元的部分

10

1500

3

超过90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0500

4

超过300000元至500000元的部分

30

40500

5

超过500000元的部分

35

65500

(四)特定所得的基本计算

注:特定所得包括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税率都是20%。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收入额×20%

财产租赁所得

按照每次租赁收入的大小,区别情况计算:

① 每次收入不超过四千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收入-费用800元)×20%

② 每次收入超过四千元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收入×(1-20%)×20%

财产转让所得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转让财产的收入额-(财产原值+合理费用)〕×20%

偶然所得

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每次收入额×20%

以上就是目前适用的个人所得税具体税率,下面再聊聊几个最常见的问题:

问:为什么工资不变,个税每月却越扣越多了?

答:当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6万元、14.4万元、30万元、42万元、66万元、96万元等临界点时,“税率跳档”就会出现。

随着当年累计应纳税所得额的提高,最多会产生六次跳档,从而导致每月预扣的个税金额会有所不同。

例如:3月份的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21000元,适用税率为3%;到了6月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42000元,超过36000元,税率跳到第二档,变为10%,个税开始上涨。

以此类推,累计收入越高,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也越高,预扣率也会按档上调,所以,在月度工资不变时,我们发现,年度内扣除的个税金额会呈现“前低后高”趋势,即1月份预扣个税最少,12月份预扣个税最多。

问: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的类别及标准

答:请参考下表

2022年新增了照护三岁以下婴幼儿的相关支出,目前一共有七项专项附加扣除。

整理了一批非常专业的财税资料,涉及建筑、房地产、高新企业、医疗医药、风电企业、文化产业等47个行业。

我国个人税收标准

内容较多,建议收藏便于查看


工资薪金


一、定义与性质


定义:工资薪金是指企业向任职或者受雇的员工支付的所有现金和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这些报酬包括但不限于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等。

性质:

法定性:工资薪金是劳动者基于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而获得的报酬,受到劳动法的保护。稳定性:对于大多数劳动者而言,工资薪金是其主要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多样性:工资薪金不仅包括基本工资,还包括各种奖金、津贴、补贴等,形式多样。
二、工资薪金的来源与分配方式


来源:工资薪金的来源主要是用人单位,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单位。这些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工作表现以及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薪金。

分配方式:

按时支付:用人单位通常按月向劳动者支付工资薪金,但也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按周、日或小时支付。按劳分配:工资薪金的分配通常与劳动者的劳动量、劳动成果和工作表现密切相关。例如,绩效奖金就是根据劳动者的工作表现来确定的。法定扣除:在支付工资薪金时,用人单位需要依法扣除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等法定费用。
三、工资薪金的税率表及数字举例


税率表:中国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工资薪金所得的税率根据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税率表示例(适用于居民个人工资、薪金所得预扣预缴):


级数

累积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预扣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36,000元

3

0

2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10

2,520

3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6,920

4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25

31,920

5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30

52,920

6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35

85,920

7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45

181,920


注意:此税率表仅供参考,实际税率可能因地区和政策调整而有所不同。此外,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要先扣除免税额(如起征点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等。

数字举例:

假设某员工小王2025年度税前工资总额为200,000元,专项扣除为20,000元,专项附加扣除为15,000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总额 - 免税额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200,000 - 60,000 - 20,000 - 15,000
= 105,000元

根据税率表,小王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

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105,000 × 10% - 2,520
= 10,500 - 2,520
= 7,980元


劳务报酬

一、劳务报酬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劳务报酬是指个人独立从事某种技艺或提供某种劳务而取得的收入。这种收入是基于提供劳务的个人与支付报酬的单位或个人之间不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而是基于合同或协议的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

性质:

独立性:劳务报酬的获得者通常是独立从事劳务的个人,他们与支付报酬的单位或个人之间不存在雇佣关系。多样性:劳务报酬涵盖的劳务活动范围广泛,包括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等多种技艺和服务。合同性:劳务报酬的支付通常是基于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明确劳务内容、报酬金额、支付方式等条款。
二、劳务报酬的来源与分配方式


来源:劳务报酬主要来源于个人提供的劳务服务。这些服务可以是一次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例如,提供设计服务、法律咨询服务、会计服务、翻译服务等都属于劳务报酬的来源。

分配方式:劳务报酬的分配方式通常是根据劳务合同的约定进行支付。支付方式可能是一次性支付,也可能是分期支付。此外,劳务报酬的数额通常与所提供的劳务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在一些情况下,劳务报酬还可能包括奖金、津贴等额外收入。

三、劳务报酬的税率表及数字举例


税率表:劳务报酬所得适用个人所得税预扣率表(适用于居民个人和非居民个人,但具体税率和扣除标准可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简化的税率表示例:


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额-减除费用)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不超过20,000元

20

0

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

30

2,000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40

7,000


注意:以上税率表仅为示例,实际税率和扣除标准可能因地区和政策调整而有所不同。此外,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如果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则减除费用为800元;如果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则减除费用为收入的20%。

数字举例:

例一:假设某居民个人小王本月提供劳务获得报酬3,000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3,000-800=2,200元,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2,200×20%=440元。例二:假设某非居民个人小李本月提供劳务获得报酬50,000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50,000×(1-20%)=40,000元。其中,不超过20,000元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20,000×20%=4,000元;超过20,000元至50,000元的部分应缴纳个人所得税=(40,000-20,000)×30%-2,000=2,000元;因此,小李本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额为4,000+2,000=6,000元。


稿酬

一、稿酬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稿酬,亦称“稿费”,是指新闻、出版机构在文稿、书稿、译稿等作品被采用后,付给著译者或作者的劳动报酬。它是作者创造性劳动的物质补偿,体现了对作者知识产权的尊重。

性质:

知识性:稿酬是基于作者的知识产权而产生的,是作者对其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收益权。法定性:稿酬的支付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剥夺作者的稿酬权益。多样性:稿酬的形式可以包括现金、稿酬税票、支票等多种支付方式,同时根据作品的类型、质量、印数等因素,稿酬的数额也会有所不同。
二、稿酬的来源与分配方式


来源:稿酬主要来源于出版机构、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这些机构在采用作者的作品后,会根据合同约定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的稿酬。

分配方式:

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这是我国现行的稿酬制度,其中基本稿酬是根据作品的字数、质量等因素确定的,而印数稿酬则是根据作品的印数来计算的。具体分配方式如下:基本稿酬:按作品字数,以千字为单位向作者支付一定的基本稿酬。印数稿酬:再根据图书的印数,以千册为单位按基本稿酬的一定比例(如1%)向作者支付印数稿酬。图书重印时只付印数稿酬,不再付基本稿酬。版税制:在国际上,稿酬的支付方式通常采用版税制,即根据作品的销售数量或版税比例来计算稿酬。但在我国,版税制并不是主流的稿酬支付方式,不过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出版机构开始尝试采用这种方式。一次性稿酬:对于某些短期或一次性的作品,如短篇小说、散文、评论等,出版机构可能会采用一次性稿酬的支付方式,即根据作品的质量、字数等因素,向作者支付一次性的稿酬。
三、稿酬的税率表及数字举例


税率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和相关的实施条例,稿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方式如下:

每次稿酬收入不超过4000元的,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4000元以上的,减除20%的费用。

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70%计算,即实际收入额为原稿酬收入的70%。在此基础上,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税率为20%,并按规定对应纳税额减征30%,故其实际税率为14%。

数字举例:

例一:某作家写一篇短篇小说,获得稿酬3000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 = 3000 - 800 = 2200元,应纳税额 = 2200 × 20% × (1 - 30%) = 308元。例二:某翻译家翻译一部外国文学作品,获得稿酬50000元。那么,他的应纳税所得额 = 50000 × (1 - 20%) = 40000元,应纳税额 = 40000 × 20% × (1 - 30%) = 5600元。


特许权使用费

一、特许权使用费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特许权使用费是指使用其他经济单位所有的专利权、商标权、版权或类似的专有权利的付款。它是作为财产收入的一种支付,而不属于商品经营的支付。

性质:

知识产权性:特许权使用费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转让和使用,如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等。财产收入性:特许权使用费是权利人因转让或允许他人使用其知识产权而获得的财产收入。非商品经营性:与商品销售不同,特许权使用费的支付不是基于商品的经营或销售活动。


二、特许权使用费的来源与分配方式


来源:特许权使用费的来源主要是拥有知识产权的个人或企业。这些知识产权包括但不限于专利、商标、版权等,当其他单位或个人需要使用这些知识产权时,就需要向知识产权所有人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分配方式:

固定费用:特许权使用费可以是一个固定的数额,即无论使用方在特许经营期间内的营业状况如何,都需要支付固定的费用。比例费用:特许权使用费也可以根据使用方的营业状况而按照一定的比例向知识产权所有人交纳,比如按照加盟店营业收入、营业利润等的一个固定比例上交。

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特许权使用费的具体内容和交纳办法应予以详细地说明。

三、特许权使用费的税率表及数字举例


税率表:特许权使用费属于应税收入,一般需要依法申报纳税。在中国,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对于非居民个人取得的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也适用相应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进行计算。此外,特许权使用费还属于增值税应税项目之一,税率为13%,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适用3%的优惠税率。

数字举例:

假设某企业A拥有一项专利权,并允许企业B在特定期间内使用该专利权,企业B需要向企业A支付特许权使用费。

个人所得税:假设企业A为个人所有,且该个人从企业B处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为1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 = 每次收入额 × (1 - 20%) = 100,000 × (1 - 20%) = 80,000元(因为每次收入超过4000元,所以减除费用按20%计算)。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80,000 × 20% = 16,000元。增值税:假设企业A为企业所有,且该企业从企业B处获得的特许权使用费为100万元。应纳税额 = 销售额 × 税率 = 1,000,000 × 13% = 130,000元(在一般计税方法下,且不考虑进项税额的抵扣)。


经营所得

一、经营所得的定义和性质


定义:经营所得是指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偿服务,承包经营等经营行为所获得的所得。这些所得来源于自然人设立的市场主体(如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等)的经营活动。具体来说,包括个体工商户业主、个人独资企业投资者、合伙企业个人合伙人、承包承租经营者个人以及其他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人取得的所得。

性质:经营所得属于分类征收的一种个人所得税,它着重强调通过对经营事务的筹划与运营获得利润的个人,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扣除筹办运营费用后的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

二、来源与分配方式


来源:

个体工商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合伙企业的个人合伙人来源于境内注册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生产、经营的所得。个人依法从事办学、医疗、咨询以及其他有偿服务活动取得的所得。个人对企业、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个人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所得,如从事个体出租车运营的出租车驾驶员取得的收入(出租车属于个人所有,但挂靠出租汽车经营单位或企事业单位,驾驶员向挂靠单位缴纳管理费的,或出租车经营单位将出租车所有权转移给驾驶员的,出租车驾驶员从事客货运取得的收入)。个人从事彩票代销业务取得的收入。

分配方式(针对合作经营的情况):

按出资比例分配:根据各方在合作经营中投入的资金比例来分配收益。这种方式简单直接,但可能无法充分考虑到其他非资金因素的贡献。按贡献比例分配:综合考虑各方在资源投入、技术支持、市场开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贡献程度来确定分配比例。这种方式更加公平合理,但评估贡献的难度较大。固定比例与浮动比例相结合:例如,确定一个固定的基本分配比例,再根据经营业绩等因素设定一定的浮动比例,以激励各方努力提升经营效果。预留部分收益用于再投资和发展:剩余部分按照一定规则分配。这样既能保证合作经营的持续发展,又能让各方获得一定的即时回报。
三、税率表


经营所得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年)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不超过30,000元

5

0

超过30,000元至90,000元的部分

10

1,500

超过90,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20

10,500

超过300,000元至500,000元的部分

30

40,500

超过500,000元的部分

35

65,500


数字举例


假设某个体工商户一年的经营所得为400,000元,扣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00元。根据税率表,该个体工商户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

应纳税额 = 300,000 × 20% - 10,500 = 49,500元


利息、股息、红利

一、利息、股息、红利的定义和性质


利息

定义:利息是指货币持有者(债权人)因贷出货币或货币资本而从借款人(债务人)手中获得的报酬。它包括存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各种债券发生的利息,以及垫付款、延期付款等利息。性质:利息是货币使用权的费用,是债权人通过贷出资金而获得的收益。

股息

定义:股息是指股份公司从税后利润中按照股息率派发给股东的收益。它是股东因持有公司股票而获得的定期现金回报,是股票投资收益的一部分。性质:股息是上市公司对股东的一种回报方式,体现了公司盈利后按照一定比例向股东分配利润的原则。

红利

定义:红利是指上市公司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分配给股东的利润。它是普通股股东所得到的超过股息部分的利润。性质:红利是公司盈利后,在支付股息后剩余的利润中向股东进行的分配,其数额取决于公司的年度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战略。
二、来源与分配方式


利息

来源:主要来源于银行存款、贷款、债券等金融产品的利息收入。分配方式:通常按照本金、利率和存期(或贷款期限)来计算,由金融机构或债务人在约定的时间向债权人支付。

股息

来源: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方式:公司根据盈利情况和股息政策,按照股东持股比例进行分配。常见的分配形式有现金股息和股票股息。

红利

来源:上市公司的税后利润中扣除股息后的剩余部分。分配方式:公司根据盈利情况和未来发展战略,按照股东持股比例进行分配。通常以现金形式发放,但也可能以股票、实物或有价证券等形式发放。
三、税率表及数字举例


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以每次收入额为应纳税所得额,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但存在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国债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以及上市公司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等。

数字举例

假设某投资者从上市公司获得股息收入10,000元,且持股期限超过1年(符合税收优惠条件),则按照股息红利差别化个人所得税政策,其应纳税额为:

应纳税所得额 = 股息收入 = 10,000元税率 = 0%(因为持股期限超过1年,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10,000 × 0% = 0元

但请注意,如果持股期限不符合税收优惠条件,则应纳税额将按照20%的税率计算。

另外,对于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也需要按照20%的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除非有特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而红利收入的税率处理与股息收入相似。


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

一、财产租赁所得


定义和性质

财产租赁所得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它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之一,体现了个人利用自身财产进行租赁活动所获得的收益。

来源

财产租赁所得主要来源于个人将其拥有的不动产(如房屋、土地)或动产(如机器设备、车船)出租给他人使用所获得的租金收入。

分配方式

财产租赁所得的分配方式相对简单,通常由出租人(即财产所有者)根据租赁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和支付期限,从承租人处收取租金。这些租金收入在扣除相关税费后,即为出租人的财产租赁所得。

税率表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财产租赁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个人出租住房取得的所得,在2008年及以后,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减按10%的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数字举例

假设某个人出租一套房屋,每月租金为5000元,全年租金收入为60000元。在扣除相关税费(如房产税、增值税附加等)后,假设剩余可支配收入为50000元。那么,该个人应缴纳的财产租赁所得税为:50000 × 10% = 5000元(假设符合个人出租住房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财产转让所得


定义和性质

财产转让所得是指个人转让有价证券、土地使用权、股权、建筑物、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它同样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之一,体现了个人通过转让财产所获得的收益。

来源

财产转让所得主要来源于个人将其拥有的财产(如有价证券、股权、房产等)转让给他人所获得的收入。这些收入在扣除财产原值和合理费用后的余额,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分配方式

财产转让所得的分配方式通常涉及双方协商达成的价格以及交易条款。一旦交易完成,转让方(即财产原所有者)将获得转让收入,扣除相关税费后即为财产转让所得。

税率表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财产转让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转让收入 - 财产原值 - 合理费用。

数字举例

假设某个人转让一套房产,转让收入为200万元,房产原值为150万元,相关税费及合理费用为10万元。那么,该个人应缴纳的财产转让所得税为:(200 - 150 - 10)× 20% = 8万元。

三、偶然所得


定义和性质

偶然所得是指个人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它属于个人所得税的应税项目之一,体现了个人因偶然因素所获得的收益。

来源

偶然所得主要来源于各种抽奖、竞赛、彩票中奖等活动所获得的奖金或奖品。这些奖金或奖品在转换为货币价值后,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分配方式

偶然所得的分配方式通常是由举办方或相关机构根据活动规则和中奖结果,直接向中奖者支付奖金或发放奖品。中奖者在收到奖金或奖品后,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税率表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 = 偶然所得金额。

数字举例

假设某个人参加某彩票活动并中奖,奖金为10万元。那么,该个人应缴纳的偶然所得税为:10 × 20% = 2万元。


注意:以上数字举例仅用于说明计算过程,实际应缴纳的税款可能因地区和政策调整而有所不同。在计算时,请务必参考当地最新的税收政策和规定。

你清楚自己的所得收入组成和交税吗?

图片来源:网络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佛山个人税收标准

本报北京11月13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朱彩云)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今天发布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税收政策的公告》明确,对个人购买家庭唯一住房,面积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1.5%的税率征收契税。对个人购买家庭第二套住房,面积为140平方米及以下的,减按1%的税率征收契税;面积为140平方米以上的,减按2%的税率征收契税。

业内人士表示,该政策受益最大的是一线城市购买二套房的购房者,过去4个一线城市二套房全部按照3%征收契税,新政策变成140平方米以内按1%征收,140平方米以上按2%征收,购房者最多可享受2%的契税减免。这意味着,购买第二套房的购房者,总价500万元、面积为140平方米以内的房产过去契税要按3%收取即15万元,新政策实施后将按照1%收取,契税减少1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税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司负责人今天答记者问时介绍,为让更多的纳税人享受到政策红利,对于2024年12月1日后个人购买住房申报缴纳契税的,以及2024年12月1日前购买住房但于2024年12月1日后申报缴纳契税的,符合新发布公告规定的均可按新发布公告执行。

除契税降低外,公告还明确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后相关土地增值税、增值税政策,降低二手房交易成本,保持房地产企业税负稳定。

公告明确,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城市,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增值额未超过扣除项目金额20%的,继续免征土地增值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和深圳市,凡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的,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后,与全国其他地区适用统一的个人销售住房增值税政策,对该城市个人将购买两年以上(含两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增值税。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个人税收标准计算器,中国个人税收标准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非税收入包括哪些内容,国家的非税收入包括哪些

大家好,由投稿人苗洁汐来为大家解答非税收入包括哪些内容,国家的非税收入包括哪些这个热门资讯。非税收入包括哪些内容,国家的非税收入包括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国税发[2005]129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5]129号国家税务总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10]29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10]290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税函[2010]290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居民享受税收协定待遇管理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国税函[2010]290号
  •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协定常设机构认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3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协定常设机构认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3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协定常设机构认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6]3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税收协定常设机构认定等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3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