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假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
虚假合同诈骗即合同诈骗罪,其立案标准主要依据相关法律及司法解释确定。
在数额标准方面,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
行为表现上,常见情形包括:虚构事实,通常是编造实际并不存在的交易、项目等情况来诱使受害者签订合同;隐瞒真相,如对自身履约能力、货物质量等关键信息进行隐瞒;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意图骗取信任获取财物等。
此外,若诈骗行为致使被害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或者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等,即便诈骗数额未达到二万元标准,也可能会被立案追诉。公安机关会综合考量案件具体情况,包括诈骗手段、造成后果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是否符合立案条件。一旦立案,犯罪嫌疑人将面临法律的严厉制裁。
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如何认定诈骗罪
认定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行为构成诈骗罪,需从以下几方面考量:
其一,行为主体方面。实施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行为的主体需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能够对自身行为的性质及后果有清晰认知。
其二,主观故意方面。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即明知自己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会使他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仍积极追求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其三,客观行为方面。行为人实施了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行为,且该行为足以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例如,谎称有珍贵藏品出售,实际并无此物;隐瞒房屋已抵押的事实进行售卖等。
其四,被害人的错误认识及财产处分。被害人因行为人的虚构或隐瞒行为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这种错误认识处分了自己的财产。
最后,财产损失结果。被害人因处分财产而遭受了实际的财产损失,且该损失与行为人的虚构、隐瞒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只有同时满足上述条件,才能认定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三、虚假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虚假合同诈骗即合同诈骗罪,其立案标准主要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相关内容。具体如下:
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应予立案追诉。这里明确了数额标准,达到二万元是重要的立案界限。
二是对于合同诈骗的行为方式有多种情形,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诱使受害者产生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例如,虚构货源与他人签订供货合同,收取货款后却无法供货。
三是单位实施合同诈骗行为的,立案标准同样适用上述数额规定。不过在司法实践中,还会综合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如诈骗手段的恶劣程度、造成的社会影响等因素。总之,只有符合上述立案标准及相关司法考量因素,公安机关才会对虚假合同诈骗案件予以立案侦查。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虚假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最新
●虚假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有哪些
●虚假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虚假合同诈骗立案条件
●虚假合同诈骗罪
●虚假合同罪量刑标准
●虚假合同的认定和处理
●虚假合同诈骗的立案标准有哪些
●虚假合同诈骗判刑标准
●虚假合同属于诈骗吗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如何认定诈骗罪呢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算诈骗吗
●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属于诈骗罪吗
●虚构事实 隐瞒真相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什么意思
●何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投资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司法解释男女关系
●虚假隐瞒事实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都具有,才算诈骗吗?
来源:头条-虚假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虚假合同的认定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