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宪法都是刚性宪法吗,成文宪法的名词解释
大家好,由投稿人孟书来为大家解答成文宪法都是刚性宪法吗,成文宪法的名词解释这个热门资讯。成文宪法都是刚性宪法吗,成文宪法的名词解释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区别
《末日审判书》。该文件的正式名称应是《土地赋税调查书》或《温彻斯特书》,又称“最终税册”。为了解王田及国王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英王威廉一世下令对全国土地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由于调查员个个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其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
《大宪章》。1215年6月15日,英王约翰被迫签署的宪法性的文件。其宗旨为保障封建贵族的政治独立与经济权益。又称《自由大宪章》或《1215大宪章》。这张书写在羊皮纸卷上的文件在历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权力,日后成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权利法案》,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由威廉三世于1689年签署。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它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所拥有的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人权宣言》,全称《人权和公民权宣言》,1789年8月26日颁布,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宣布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不可剥夺的人权;肯定了言论、信仰、著作和出版自由,阐明了司法、行政、立法三权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
美国1787年宪法。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简称美国宪法,是美国的根本大法,奠定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该宪法于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获得代表的批准,并在此后不久为当时美国拥有的13个州的特别会议所批准。 美国宪法是世界上首部成文宪法,该宪法为日后许多国家成文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美国独立宣言》,是北美洲十三个英属殖民地宣告自大不列颠王国独立,并宣明此举正当性之文告。1776年7月4日,本宣言由第二次大陆会议于费城批准,这一天成为美国独立纪念日。宣言原件由大陆会议出席代表共同签署,并永久展示于美国华盛顿特区之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当中。独立宣言是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
成文宪法和不成文宪法的划分标准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随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宪法宣誓仪式。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正式确立,源自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宪法宣誓制度建立以来,这是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足以载入史册。那么,为什么要在就职之初进行宣誓?为什么选择宪法作为宣誓对象?宪法宣誓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什么宣誓?
宣誓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周礼》中早有记载:“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可见,“盟誓之辞”作为国家信用的载体和证明由来已久。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宣誓形式虽有不同,但往往都意味着“承诺”,代表着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宣誓同样也不陌生。不少人经历过入团宣誓、入党宣誓、结婚宣誓等等,此外医生、护士、警察等特殊职业往往也有相应的宣誓制度。因此宣誓本身还可以被视为承诺遵从某种伦理规则、坚守某种宝贵价值,具有很强的道德意涵。
去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出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总书记特别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入党宣誓虽与宪法宣誓有很大不同,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却有相通之处。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更能激励宣誓人压实责任、明确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前行。
为什么是宪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说明:“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
在其他国家的宣誓制度中,内容和程序确实五花八门,宣誓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宪法,有的是国徽国旗,有的是政府首脑面对国家元首或议会进行宣誓,还有的是面对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抚按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宣誓。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仅要进行宪法宣誓,同时宣誓时需要抚按宪法文本。这样的制度安排与我国宪法本身的地位有关。
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宪法文本当中,不仅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设置等重要内容,同时宪法序言还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最高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宣誓,就不单纯是在一个法律文本面前许下诺言,而是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具有超出一般法律文本的政治意涵。宣誓时抚按宪法,更能体现宪法的至高权威和政治地位,更能彰显宪法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
宪法宣誓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宪法宣誓相关内容。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设想,到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再到此次将宪法宣誓上升为宪法层面的具体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彰显的是宪法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党中央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宪法宣誓进行说明时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可见宪法宣誓首先具有两项重要功能,一是通过这样一个庄严的仪式,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宪法教育,确保宪法精神和规则入脑入心,从而将仪式感转化为责任感;二是对观看宣誓仪式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普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公众的宪法信仰、法治信仰,烘托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社会氛围。
向宪法宣誓,也意味着责任与使命。誓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千钧分量。如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责任”?如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如何“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都需要在今后的履职中,把誓言铭刻在心,时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牢牢树立法治意识和为民服务思想,“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
同时,宪法宣誓有利于促进宪法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让宪法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文 | 彭飞)
第一部成文宪法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今天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员,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随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宪法宣誓仪式。
我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正式确立,源自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宪法宣誓制度建立以来,这是首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举行的宪法宣誓活动,足以载入史册。那么,为什么要在就职之初进行宣誓?为什么选择宪法作为宣誓对象?宪法宣誓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为什么宣誓?
宣誓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周礼》中早有记载:“作盟诅之载辞,以叙国之信用,以质邦国之剂信。”可见,“盟誓之辞”作为国家信用的载体和证明由来已久。不同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宣誓形式虽有不同,但往往都意味着“承诺”,代表着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宣誓同样也不陌生。不少人经历过入团宣誓、入党宣誓、结婚宣誓等等,此外医生、护士、警察等特殊职业往往也有相应的宣誓制度。因此宣誓本身还可以被视为承诺遵从某种伦理规则、坚守某种宝贵价值,具有很强的道德意涵。
去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集体出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总书记特别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
入党宣誓虽与宪法宣誓有很大不同,但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却有相通之处。以宣誓的方式回望初心,对国家和人民作出庄严承诺,更能激励宣誓人压实责任、明确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前行。
为什么是宪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说明:“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在142个有成文宪法的国家中,规定相关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宣誓拥护或效忠宪法的有97个。关于宪法宣誓的主体、内容、程序,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一般都在有关人员开始履行职务之前或就职时举行宣誓”。
在其他国家的宣誓制度中,内容和程序确实五花八门,宣誓所面对的并不都是宪法,有的是国徽国旗,有的是政府首脑面对国家元首或议会进行宣誓,还有的是面对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抚按圣经等宗教经典进行宣誓。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不仅要进行宪法宣誓,同时宣誓时需要抚按宪法文本。这样的制度安排与我国宪法本身的地位有关。
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宪法文本当中,不仅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义务、国家机构设置等重要内容,同时宪法序言还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最高政治宣示,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宣誓,就不单纯是在一个法律文本面前许下诺言,而是将宪法作为引领行动的指南,对党和国家事业、对人民作出庄严承诺,具有超出一般法律文本的政治意涵。宣誓时抚按宪法,更能体现宪法的至高权威和政治地位,更能彰显宪法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作用。
宪法宣誓的重要意义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其中增加了宪法宣誓相关内容。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设想,到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实行宪法宣誓制度,再到此次将宪法宣誓上升为宪法层面的具体规定,宪法宣誓制度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彰显的是宪法本身的重要性,以及党中央依法治国、依宪执政的坚定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宪法宣誓进行说明时指出,“这样做,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激励公职人员忠于和维护宪法,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可见宪法宣誓首先具有两项重要功能,一是通过这样一个庄严的仪式,对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宪法教育,确保宪法精神和规则入脑入心,从而将仪式感转化为责任感;二是对观看宣誓仪式的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普法教育,有利于塑造公众的宪法信仰、法治信仰,烘托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的社会氛围。
向宪法宣誓,也意味着责任与使命。誓词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有着千钧分量。如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责任”?如何“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如何“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都需要在今后的履职中,把誓言铭刻在心,时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牢牢树立法治意识和为民服务思想,“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誓言。
同时,宪法宣誓有利于促进宪法实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我们要更加自觉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让宪法的阳光洒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文 | 彭飞)
美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
1787年费城独立厅内,十二个州的55名代表在闷热的房间里进行着激烈的辩论。这些来自不同政治立场的代表们,既有汉密尔顿这样的中央集权派,也有梅森这样坚持州权至上的反联邦主义者。他们争论的焦点并非是否建立新国家,而是如何构建一个既能避免君主专制、又可防止多数暴政的政治体制。这场持续116天的会议最终催生出人类历史上首个现代联邦制共和国架构,其制度设计中的精妙平衡,至今仍在全球政治实践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费城独立厅
一、邦联体制的困境与制度重构
1781年生效的《邦联条例》将美国构建成松散的主权州联盟,国会既无征税权也无强制执行力,各州保留着近乎完全的主权。这种体制很快显露出致命缺陷:各州关税壁垒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纸币滥发导致通货膨胀,谢斯起义更暴露出中央政府无力维持秩序。财政部长罗伯特·莫里斯在1783年提交的报告中指出,联邦政府负债超过4000万美元,却连利息都无力支付。
麦迪逊在制宪会议前对历史政体的研究显示,古代邦联平均存续时间不足50年。这种危机感促使华盛顿在1786年安纳波利斯会议后,毅然打破退休誓言重返政坛。他写给各州长的信中强调:"我们正站在无政府状态和内战边缘,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二、制宪会议中的矛盾与妥协
弗吉尼亚方案与大州小州之争将会议推向分裂边缘。人口仅3.7万的罗德岛代表威廉·佩特森提出,各州在国会应有平等代表权,这与弗吉尼亚方案的人口比例原则形成尖锐对立。富兰克林在7月2日的发言中建议采用两院制,这个源自英国议会传统的方案最终演变为参众两院结构,既满足大州在众议院的人口优势,又保障小州在参议院的平等权利。
奴隶制问题成为更棘手的道德困境。南方代表坚持将奴隶计入人口基数,却拒绝给予其公民权利。这个被称为"五分之三妥协"的方案,本质上是将80万黑人的自由权折算为43万虚拟人口,既维持了联邦统一,也为日后内战埋下祸根。乔治·梅森在日记中痛苦地写道:"我们为联邦吞下了这颗毒丸。"
三、联邦制共和国的制度创新
宪法创造性地构建了垂直分权的联邦体系。联邦政府获得征税、铸币、宣战等18项明示权力,各州保留教育、治安等传统职能,形成"复合共和国"结构。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第9篇中比喻:"这种分权设计如同哥特式建筑,通过精巧的平衡获得稳固性。"
横向的三权分立机制更具革命性。总统否决权与国会弹劾权相互制衡,最高法院通过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违宪审查权,使司法权真正成为独立分支。这种动态平衡机制被托克维尔称为"权力的艺术体操",确保了任何权力分支都无法长期垄断国家机器。
宪法批准过程中的激烈辩论催生了《权利法案》。反联邦党人梅森等人坚持必须明文保障公民自由,这个主张最终以十条修正案形式载入宪法。这种在制度设计中预留修正空间的智慧,使美国宪法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成文宪法。
这部诞生于启蒙时代的宪法,既闪烁着洛克、孟德斯鸠的思想光芒,也沾染着奴隶制的历史污点。它创造的联邦制共和国模式,成功调和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为现代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范本。正如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第51篇所言:"用野心对抗野心"的制度设计,至今仍在守护着"自由与秩序的微妙平衡"。这部宪法不仅是法律文本,更是持续演进的政治实践,其生命力正源于制宪者们留下的弹性空间与纠错机制。
#奴隶制##费城##制宪会议##美国政体的弊端有哪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成文宪法都是刚性宪法吗,成文宪法的名词解释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