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贯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籍贯和出生地是一个地方吗
大家好,由投稿人顾琬琴来为大家解答籍贯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籍贯和出生地是一个地方吗这个热门资讯。籍贯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籍贯和出生地是一个地方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籍贯和出生地怎么填写才正确
Q
经常填个人资料的时候会要我写籍贯,每次都是填的老家那个市。其实一直不明白,籍贯是什么意思?它和和户口所在地、出生地又有什么区别呢?
A
网友“韩宇枫”回答:
籍贯是一直跟随父亲不变的,而户口所在地可以因迁徙而变化,是根据区域划分的。举个例子,你父亲籍贯是北京清河,他在重庆结婚、工作,你在重庆出生,那么你的籍贯是北京清河,你的户口所在地在重庆。
出生地就是在哪里出生的地址。
网友“夏茉莉”回答:
籍贯就是你的祖辈生活的地方。在你出生时一般是随父亲的。比如你出生在上海,但你父辈在籍贯上写的是浙江,你就是浙江。
户口所在地就是户口本上写的地址,是指你的户口所在的地方,但有可能你并不居住在这个地址。
出生地就是你出生的地方。住所地和居所地其实是一个意思,是指你现在所居住的地方,但你的户口可能并不在这个地方。
附国籍与户籍的区别:
国籍是说你是英国的还是中国的;
户籍是说你是湖南的还是广东的。
籍贯和出生地不一样会有什么影响
说起“籍贯”,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从一出生开始就要填写,而且在今后的一生还要多次填写。如上学、找工作、结婚、做生意、买房、货款等等都要填写很多表格,籍贯就是其中很常见的必填内容。很多人经常填写,但并不是十分清楚“籍贯”是什么?怎么来填自己的“籍贯”?今天小编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籍贯”。
一、什么是“籍贯”?
籍贯通常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从原则上来说,籍贯一般都跟随父系,只有个别特殊情况会跟随母系,因为在公安部公通字号文件中有明确说明,公民的机关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或户口所在地。
籍贯又叫做原籍地,它的意思就是原来的籍贯,籍贯一旦登记之后,即使你的祖先因为各种原因又进行迁徙,又更改了户口,那么籍贯也不会再跟随户口更改了。这是因为写籍贯的目的就是要以后可以追溯到你祖先的出生地的,这样就有利于你或你的家族知道自已祖先最早是从何地迁徙而来的,这叫追根溯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人们填写籍贯大多都随父亲,也有个别人跟随母亲的。一个人一生下来,随父亲籍贯就随父系,随母姓就随母亲,基本上一辈子不会再改了。这在上户口填写籍贯时,工作人员会提醒悬跟父亲,还是随母亲。在我国,人们大多随父亲,随母亲的较少。
二、如何填写自己的籍贯
可以说,填写籍贯是一个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事。不少人在填写自己的简历、资料时,竞不知道自己的籍贯这一栏该如何填写。有的人还搞不清楚自己的籍贯是哪里?我们该怎么确定呢?
这个其实也很简单,只要翻开家里的户口本,就一目了然了。按户口本上记载的填写就行了。大多数籍贯都是填写成省份,还有县市。或者就按照父亲的籍贯填写也行。
但要记住,籍贯一经确认填写后,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如需要改动,就必须向户口登记机关进行申报,经审核后,才能够进行变更。
有些材料上要求填户籍地,这要注意,户籍地不一定就是的籍贯所在地。有人在填写自己的籍贯的时候经常会把自己的出生地当籍贯来填写。出生地是你出生的地方,籍贯是你祖上居住的地方。这二者有时并不一致。
户籍地就是户口所在地,是居民户口簿登记的地方,是指父母出生时户口登记地方,由于本人户口会迁移到学校、单位等,因此,户籍所在地也会随着发生变更。
如何准确填写自己的籍贯呢?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爷爷)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三、籍贯存在还有意义吗?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越来越快,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对下代、下下代人来说,他的籍贯、户籍和他祖上出生地的已没有太大关系了。籍贯还有没的有意义呢?
我认为,不论到什么时候,籍贯都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也许到时候籍贯失去了实际意义,但它仍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籍贯最终会成为一个人对自己故乡,对自己根在哪里的一种思念和追忆。
若干年后,人们对自己的籍贯可能会模糊,甚至是没有任何印象。那么怎么才能不忘自己的根是在哪里,自己的又是从哪里来的?人们除了看家谱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登记本上知种材料上登记的,自己的“籍贯”。只有它才能唤起你对遥远故乡思念,和对自己祖辈的感恩,这种“根”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根植在心田里的永恒的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籍贯和出生地不一样算哪里人
本节概述
传统的习惯,讲一个人哪里人不是介绍出生地,而是要介绍籍贯。最开始有籍贯的时候,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就是户籍。但从魏晋以后这一段时间里面跟门第紧密结合。因为籍贯就是户籍登记的地方,那么户籍又是跟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可以获得的权利跟必须承担的义务要结合在一起。
本节内容
去年我在中央电视台的《中国地名大会》节目中担任嘉宾,出场的时候主持人要求介绍自己是哪里人,我就报了一个绍兴,熟悉我的朋友说,“你不是明明出生在湖州,怎么介绍绍兴?”我告诉他们传统的习惯,讲一个人哪里人不是介绍出生地,而是要介绍籍贯。
根据我们现行的规定,籍贯一般要根据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住地,如果祖父已经不在了,也是祖父生前的住地,把这个作为籍贯,虽然我自己是出生在当时浙江省的吴兴县,就是今天湖州,但是我的父亲是出生在浙江绍兴,也就是说我已经去世的祖父,他的住地是在浙江绍兴,那么这就是我的籍贯。但最开始有籍贯的时候是指户籍登记的地方,“籍”就是户籍。
秦始皇统一以后在全国实行户籍登记制度,所以每一个百姓都必须在住地登记户籍,在户籍册上面登记。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汉时候的实物,比如在济源出土的汉朝的木简上面,有的就很明白的写着某某人、某郡、某县、某里、几岁、身高几尺几寸、相貌特征,这个就是当时户籍上的内容。
户籍还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身份要登记在不同的户籍上面,比如当官的人有官籍、商人有商籍,当时还规定商人本人登记商籍,连他的儿子和孙子也都是要登记在商籍上面,这个身份是不能随便改变的。
如果你这个离开了住地没有办手续,那么这就叫脱籍。如果你到了外面合法的登记,可以把户籍寄在这里,这叫寄籍。流亡、逃亡或者天灾人祸中间迁移了,等到秩序恢复以后必须重新落籍,这样才能成为合法的居民,或者到原籍重新登记,或者在居住的地方登记,也不是人人都可以登记的,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面,古代的极大多数人的户籍所在地就是他的居住地,因为在农业社会一般情况下面人口迁移是很少的,再加上安土重迁的观念、宗族观念,所以一般情况今天我们讲的籍贯,也就是当时大多数人的居住地。
但是也有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说流动人口,当官的到首都或者其他地方当官,比如经商的、行医的,像这些少数人会离开自己的户籍登记地,但是他们的户籍基本上还是保留在原地的,也不是随便到外地就可以登记户口的。
像有些特殊的地区,比如汉朝的首都长安是不许迁入户口的,即使在长安当官,要是没有在长安落户的话,退休以后或者被免官以后就得回到原籍,他们在长安出生的子女也必须跟着家长到原籍去登记户籍,尽管他们出生地在长安,甚至有的(人)根本没有到过家乡,但是还不能够在长安落户的。
边疆地区也是这样严格控制的,那些到那里服役的或者派驻在那里的将士,一般服役期满也还是要回到家乡,所以他们的户籍上面登记的内容,比如说我们看到在居延当时已经是西北的边疆地区了,那么来服役的人上面登记的都还是家乡的郡、县、里。
到了曹魏的时候实行九品中正制,派出专门的人员叫做“中正”,就是不同等级的中正由他们来选拔评荐人物,这些选拔对象(被)评成九品,根据什么标准呢?两个部分,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家世、家庭出身;第二部分是行状,就是表现。主要是前面部分,所以这样就把不同的家庭、家族,按照他们的地位、声望、影响把他分成不同的品,在这个基础上再来选,根据他的表现,再根据总的给他一个评价,评定一个等级。根据这个等第,以后由官方来任命或者提拔。
官员与中正九品对应的关系
由于家世部分占了主要的地位,所以中正评品的结果就慢慢区别出一些高门以及寒门,所以以后选拔人才、提升官员主要就在高门中间,寒门往往是没有机会,门第高的就出高官,有的人生下来就有地位,而寒门的人即使表现优秀很突出,但是始终进不了高层。
门第当然跟他的姓氏有关,姓王的、姓张的,但是这样的姓氏很普遍的,所以为了分清楚是哪里的家族、哪里的门第,必定要跟他的籍贯联系在一起,所以高门不是说姓张姓王的或者某某人,因为这样的家族本身都是绵延世袭,所以应该是某某地的什么家。比如说太原的王氏、琅琊的王氏这些都是高门,比如说陈郡的谢氏,像北方有旬阳的郑氏、清河的崔氏,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高门。这些高门长盛不衰,而寒门要想改变成为高门就非常困难。
在高门里面有一些门第简直是高不可攀,比如同样是王氏,我们知道琅琊的王氏出了好多人,像当年辅佐东晋建国的王导,甚至有这样的说法,“王与马共天下”,就是王导的王家跟东晋皇帝司马睿的司马家。
晋元帝王导
但是太原的王氏一般认为门第更高,到了南朝刘宋初年,太原王氏的王愉,因为得罪了南朝刘宋的开国皇帝刘裕,最后被刘裕灭门,他家里一个小孩王慧龙当时只有14岁历尽艰辛终于逃脱,辗转投奔北魏。北魏的大臣崔浩是非常重视门第的,听说王慧龙是太原的王氏,太原的王氏一般有一个特征都是大鼻子,所以他一看到王慧龙,马上肯定这真的是王家的孩子,真是贵种。为什么呢?因为他也是大鼻子。
太原王氏族谱
因为这样讲究门第,就形成了一种所谓的郡望,某一个姓氏他最高贵的门第出在哪个地方。比如说李氏,唐朝皇帝是陇西人,陇西李氏,陇西就成为李氏的郡望,就是李氏里面最高贵的。宋朝赵匡胤,赵家是天水人,天水赵氏,天水成为赵氏的郡望。
由于高门寒门注定了自己的命运,轻易很难改变,所以有些不是高门的人就千方百计想通过比如说伪造家谱或者想办法改变籍贯,这样来达到自己攀上高门、伪装高门的目的。因为家谱不容易篡改,你要在人家高门的家谱把你的名字写上或者要挤进去这是不容易的。
那么第一步就是改变籍贯,比如王家,我现在一下子虽然进不了门第最高的太原王氏的家谱,我先想办法把我的籍贯改成太原,以后有机会可以编造伺隙,跟你近的攀不上,攀远的也许还可以攀上,所以就采取这个办法。
所以在南朝的时候,朝廷经常专门组织人去查有关的户籍记录,叫“揭发巧伪”,就是揭发这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弄虚作假主要就是首先通过改变籍贯,然后再想办法靠拢高门或者跟高门结上关系。
所以籍贯曾经在中国,从魏晋以后这一段时间里面跟门第紧密结合。
因为籍贯就是户籍登记的地方,那么户籍又是跟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可以获得的权利跟必须承担的义务要结合在一起。比如说征收赋役,有劳役制度的时候服劳役、官员家庭享受特权,都是跟户籍登记的,而且科举制度也是跟户籍和籍贯紧密的结合的。
科举是有名额的,秀才、举人这一级是把名额分到地方上的,到了进士这一级才是择优录取,由于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而科举的名额,特别是基层的名额,还要讲究平衡,所以实际上各个省之间的差异就非常的大。比如说江苏,到明清的时候经济文化发达、人口密集,摊给江苏的名额不可能太多,所以录取举人的指标大概每一百万人口里面,跟云南相比的话,云南是江苏的10倍,贵州是江苏的4倍,录取的标准差异就非常大。
又比如说海峡两岸,福建的漳州、泉州这一带录取的名额就比较低,但是建府不久的台湾相对来说名额就比较多,所以福建漳州、泉州有一些人迁往台湾的目的就是高考移民,到台湾录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本来文化基础差,所以它的标准就比较低,但是名额是固定的,你过去的话同样的成绩在福建的漳州、泉州也许考不上,到台湾就有可能考上,这个还是合法的 。
在这种情况下,也有人走捷径、打擦边球,这个就是一种冒籍,比如清朝著名的史学家赵翼,他是常州人,江苏常州这个地方名额很紧,本来就是人才多、要求高。他正好有叔父在北京、天津一带经商,在那经商虽然没有正式籍贯,但他可以报商籍。就像我们现在招商引资,给有些商人、企业家就可以在本地给你报一个商籍。那么他就投奔他的叔父,因为叔父的商籍是挂在天津、北京,北方的,他就在那里去考试并且参加顺天的乡试,这样就考取了举人,接下去又考上了进士,并且最高等级的考试中间被皇帝圈定为探花,全国高考第二名。但是要是他没有这个举人的身份是不能去参加进士考试的,如果他在常州未必考得上举人,没有举人资格上一步也是没法往上去的,这打了个擦边球。还有就完全是冒充的,冒充被发现不但要撤销而且要治罪,所以有的人冒充成功以后,从此籍贯就不敢改回来了。
还有像明朝朱元璋实行卫所制度,在卫所里的籍贯登记的人,就是军籍,军人的家族后代。军籍有种种限制的,有些人为了考科举,为了做其他事,就想办法把户口挂在民籍上面冒籍,这个理论上讲查出来也是犯罪。而且为了要核对有的人到底是不是军籍,还专门派人到南京后湖,这里储存着明朝每十年编一次的户籍,叫做黄籍,在这里面去查,作为核对。
所以籍贯看来是个简单的自己户籍所在的地方,但是由于户籍有不同的含金量,户籍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所以往往会选择不按照实际情况登记籍贯,这是我们在学历史的时候必须注意的。
如果您喜欢本讲内容
可以随手保存下方海报
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籍贯和出生地填写方法
现在在填写很多资料的时候,有一个栏目会经常出现,那就是籍贯。
看到籍贯,很多人其实都不明白是什么东西,大多数人都简单理解为所谓籍贯就是自己老家的地址。
但籍贯跟祖籍完全是两回事,那籍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填写籍贯?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一一解答一下。
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籍贯?
所谓籍贯,根据公安部《关于启用新的常住人口登记表和居民户口簿有关事项的通知》公通字[1995]91号文件规定:
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
简单来说,婴儿的籍贯就是他出生的时候祖父的户口所在地。
如果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登记本人的出生地。
由此可以看出,籍贯主要跟祖父的户口所在地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个人的祖父在湖南长沙出生,祖祖辈辈都在湖南长沙,他的祖籍就是湖南长沙。
但在这个婴儿出生之前,他的祖父搬到广东深圳居住了,户口也随之迁到深圳居住,那这个婴儿的籍贯就是广东深圳,而不是湖南长沙。
接着再来看下,为什么要填写籍贯?
有人说之所以要填写籍贯,是为了让大家记住祖先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本,其实籍贯设立的本意并不是这个目的。
我觉得籍贯的存在,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产物,籍贯开始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正是我国人口流动比较频繁的开始,很多人都在全国各地流动,在这种背景之下,人跟户口分离,人跟祖籍分离很正常。
而当时有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特别是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时候都要进行政审政,审就会追溯到父辈,甚至爷爷辈,还会特别关注你是来自哪里,你是哪里人。
为了配合这种特殊的就业环境,所以当时在户口登记的时候都会填写籍贯很正常。
另外填写籍贯也有利于对流动人口进行统计分析。
比如有一些人跨省工作之后,就可能把户口迁到外省去,这时候他的儿女出生的时候就必须填写籍贯,我觉得填写籍贯更多是为了方便管理人口,方便统计人口的流动,为人口政策的决策提供更多的参考数据。
实际上目前户口本上填写的信息就非常多,有很多信息大家看起来可能没什么用,但公安部门却要求必须填写,因为填写的这些信息可以方便方便公安部门对户口进行统计。
比如在户口本上填写籍贯之后,各地就可以分析出原住居民的比例,以及外来移民的比例等等。
这样可以直观地看到人口的流动方向、流动特点,从而为各地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人口政策提供参考数据。
假如户口本上不填籍贯,只按照当前所在地址填写,那就没法具体统计到哪些人来自哪里,人口的流动特点等等。
当然上面这些只是我们自己的一些推断,至于填籍贯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也没看到有关部门做过解释或者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所以我们只能按自己理解去推断。
至于企业以及一些机构在填写信息的时候也要填写籍贯,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吧。
以前很多企业在招聘的时候,其实对地域还是有一些要求的,比如有一些企业就明确要求某个地方的人不录取,所以他们在筛选简历的时候,如果发现有某一个地方籍贯的人员,他们就有可能首先排除,这其实是一种职场歧视。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籍贯的到底有没有意义?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户口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我国之所以要填写籍贯,这可能是跟我国人口众多,人口流动比较多有很大的关系。
但随着人口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随着人口管理联网的不断完善,现在想要查一个人的信息,想要统计人口的动向,其实很容易就可以找到具体的数据,所以籍贯对于管理人口,统计人口意义现在其实已经不是很大。
相反,籍贯的存在反而有可能让大家产生很多误解。
比如很多人在填写籍贯的时候,都不知道应该填哪个地方,好多人都可能乱填。
再比如目前各地填写籍贯的时候,只能填写父亲一方的,也就是必须填祖父户口所在地址,如果不知道祖父所在地址,那只能填父亲籍贯的地址。
对此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对孩子来说都是一样,就像孩子可以跟父亲姓,也可以跟母亲姓一样,为什么孩子的籍贯必须跟父亲就不能跟母亲呢?
还有一点是,籍贯的存在很容易让大家出现一些尴尬的事情。
比如有一些人在上学或者求职的过程中填写一些籍贯,别人看到了就直接把他当成老乡。
但实际上这些人有可能从出生到现在压根就没有去过籍贯所在的地方,对当地也不了解,甚至在当地连一个亲戚都没有,只是因为自己出生的时候,祖父的户口在那个地方,所以糊里糊涂就变成那个地方的人了,这确实让人感到比较尴尬。
因此很多人都觉得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籍贯没必要就是填写了。
当然,该不该填写籍贯其实不是由我们说了算,而是由人口管理部门说了算,我相信我国之所以没有取消籍贯,而是保留着,肯定有一定的用处,至于这些用处是什么,我觉得到了关键时刻的时候就可能用得上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籍贯和出生地有什么区别,籍贯和出生地是一个地方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