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生孩子难产,大人生孩子顺产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岑妍晓

大人生孩子难产,大人生孩子顺产

大家好,由投稿人岑妍晓来为大家解答大人生孩子难产,大人生孩子顺产这个热门资讯。大人生孩子难产,大人生孩子顺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人生孩子全过程

26周出生只有成人巴掌大,可能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这个宝宝命真大!

才26周就早早降临人间,出生时仅540克,重量和一瓶矿泉水差不多,只有成年人的巴掌那么大,皮肤薄得像一层纸,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小宝宝连闯几道生死关,在出生后的第88天,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体重达到2205克,顺利出院,刷新了广医三院成功救治早产儿最低体重纪录,可能也是目前广州救治成功的最低体重早产儿。

出生第二天,宝宝只有成年人巴掌大。

//高血压妈妈冒险怀二胎宝宝26周出生仅540克//

月月(化名)的妈妈是一位有十年病史的高血压妈妈,怀孕于她而言是一件充满风险的事。尽管孕期一直小心翼翼,但状况还是发生了。

5月19日,月月妈妈因头晕到广医三院产检,医生发现她尿蛋白升高,随时有可能进展为子痫发生抽搐。

由于她血压控制不理想且合并糖尿病、前置胎盘等,出于对母婴安全的考虑,广医三院多学科会诊后出决定为她提前剖宫产。

于是,2019年5月24日,才26周的月月提前降临人世。

出生时,她体重540克,也就一斤多一点儿,个儿只有成人巴掌大,胳膊大小与成人手指相当,脚丫子还没有成人拇指长,全身皮肤“吹弹可破”,血管隐约可见,属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

宝宝出生时的脚印,比成年人的拇指还短

//住进“宝马”箱接受特别救护//

月月出生时呼吸微弱、全身器官发育极不成熟,等候在旁的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马上展开一系列复苏抢救工作,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教授亲自指挥抢救:保鲜膜包裹保暖、气管插管、正压通气、静脉置管……

随后,这个孱弱幼小的生命,被迅速转运到广医三院NICU病房里,“住进”一个特殊的保温箱——“宝马箱”(一款高档婴儿培育保温箱,由于价格高达50万,与一辆宝马汽车价格相当,所以被医护人员称为“宝马箱”)里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88天精心守护,宝宝化险为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月月连闯几道生死关——

第一道生死关:呼吸关

26周便生下来,月月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进入新生儿科后,月月立即接受了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并在气管插管下予以呼吸机治疗,但这是一种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方式,容易导致肺部感染。

为此,医护人员精心做好肺部疾病的治疗和呼吸机管路维护,仅在她出生9天就成功拔除了气管插管,出生37天就顺利脱离了氧疗实现自主呼吸,拔管和撤机速度与救治效果可谓“神速”。

宝宝肺部发育极不成熟,面对的第一大难题就是“保命”——维持呼吸。

第二道生死关:颅内出血

闯过呼吸关,月月还面临着颅内出血的威胁。

“超早产儿极其容易出现脑出血,严重的脑出血会导致脑瘫,这也是很多早产儿被放弃治疗的重要原因。”广医三院新生儿科主任医师吴繁介绍。在月月出生后,新生儿科便启动了一系列的护脑计划,包括镇痛镇静、集束化护理、减少刺激和减少血氧波动等。

当月月出生第三天发生轻微颅内出血时,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的心都悬了起来。幸亏干预及时,月月的颅内出血没有进一步加重,避开了早产儿脑瘫的风险。

第三道生死关: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的救治中有一个老大难题——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这是一种在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进展快、死亡率高、手术机率高的严重并发症,对幼儿以后的人生有严重影响,如营养不良、腹泻、无法进食等。

所以,积极的营养策略对于月月来说非常重要。根据最新欧洲的早产儿营养管理理念,崔其亮教授和吴繁主任医师为月月制定了详细的营养治疗方案,从她出生当天就开始接受肠内微量喂养以促进胃肠道发育,并辅以静脉营养,保证足量的热卡的同时,还要保证液体补充得不偏不倚。

为了让月月能尽快喝到“黄金液”——妈妈的奶水,从第五天开始,医护人员便从1ml开始逐日增加月月的奶量。到她出生17天时不再需要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实现了母乳喂养。

在88天的救治中,尽管月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状况,但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一一化险为夷。8月20日,月月体重达到2205克,各项生命体征平稳,终于可以出院了。

“出生胎龄这么小、体重这么低的早产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在这么短的时间救治成功,可以说是奇迹。”广医三院新生儿科黄小霞医生感叹道。

在广医三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护下,月月闯过一道道生死关,化险为夷。

9月9日上午,月月回到广医三院做儿保,妈妈说她挺能吃的,一天吃八次,一次能吃60-65ml的奶。出生时身高只有30厘米长、540克重的她如今已长到47.5厘米,体重3080克,头围34.7cm,纠正胎龄42周+2,发育得越来越好。

宝宝回广医三院做儿保

//有救治系统工程护航早产儿存活率逐步提高//

实际上,在相关文献中,这类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成功哺育的报道亦很少。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崔其亮说,广医三院每年救治危重症新生儿接近2000例,其中早产儿占60%-70%,为提高救治成功率,该院构建了早产儿救治系统工程,包括产前的管理、出生时的复苏、NICU的积极救治和出院后的随访管理等多方面。

“我们不仅把早产的宝宝救活,还要让他们活得健康、活得有质量”据广医三院主任医师吴繁介绍,我国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救治存活越来越多。

广医三院新生儿科研究显示,接受救治的超早产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在逐年增多,由2008年的不足120例增加至2017年的600余例,整体存活率也由2008年的42.9%上升至2017年64.5%。这说明早期的积极干预和高级生命支持措施对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具有积极意义。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翁淑贤、黄宏斌 通讯员黄小霞、白恬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石钰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大人生孩子怎么生

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我们更多是通过影视剧了解到的。



演戏毕竟是演戏,不能代表真实的情况。


那么,胎儿究竟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被生产出来的呢?


接下来,带着大家,了解了解生孩子的真实过程吧。


发动前信号


在足月之后,临产之前,孕妇身体往往会发出一些小信号。


医学上称为“先兆临产”。


这时,孕妇可能会出现不规律的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且无规律,常在夜间出现,于次日清晨消失)。


胎儿下降感(胎先露部下降、入盆衔接使宫底降低,孕妇会觉得上腹部比之前稍微舒适一些,但由于先露部下降压迫膀胱,可能会引起尿频),以及见红。



如果排出的只是少量淡血性黏液,就预示着胎儿在24~48小时内即将分娩。



但如果出血量大,达到或超过月经量,就要考虑是否是病理性产前出血,这种情况就应立即去医院。


正式临产


当出现有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且持续30秒或以上,间歇5~6分钟。


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这是临产的重要标志。



这时,就该准备准备,去医院待产了。


随着产程的进行,宫缩的强度会增加,持续时间越来越长,间歇时间越来越短。


到宫口全开时,宫缩持续时间可长达1分钟,间歇仅有1~2分钟。


胎膜破裂,羊水流出


当宫口近开全或者全开时,羊膜腔内压力增加到一定程度,胎膜会自然破裂。



有些孕妈在规律宫缩之前,就会有破水的情况,这在医学上被称为“胎膜早破”。


这时,很多孕妈可能会分不清流出的这些液体,是尿液还是羊水。


区别就在于尿液是可以自我控制的,而破水无法控制。


如果出现这种破水的情况,建议孕妈平躺并抬高臀部,防止羊水流出,尽早去医院。


胎儿娩出


初产妇宫口开全、经产妇宫口扩张6cm以上,且宫缩规律有力时,会被送上产床作分娩准备。


但在之前等待开10指的这个过程,产妇也会觉得非常痛苦。



只有在宫缩的间隙,才能稍稍放松一下,恢复体力。


这个时候,胎儿也在跟妈妈并肩作战。



当宫口全开时,胎头下降压迫盆底肌组织,产妇会有反射性的排便感。


并且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向下用力屏气的动作。


从阴道口会慢慢看见胎头。



医生对产妇的指导用力,并帮助胎儿旋转复位,胎儿就可以完全娩出了!



终于,伴随着响亮的哭声,宝宝终于呱呱坠地!


但,事情发生到这一步,还没有圆满结束。


别忘了,胎盘还在妈妈肚子里呢!


胎盘剥离


胎儿顺利娩出后,宫腔容积明显缩小,胎盘与子宫壁发生错位剥离。


这时子宫会继续收缩,使胎盘完全剥离而娩出。


这个过程一般需要 5~15分钟,不超过30分钟。



等胎盘娩出后,2小时之内观察没有出现异常,产妇和新生儿就会被送回病房了。


十月怀胎的时候,孕妈盼着早早卸货。


可真到了卸货的时候,又会经历更大的痛苦。


这种痛苦,是一般人不能承受的。


就算像大家形容的,相当于同时折断20根肋骨,也不足以让没有经历过的人有所感知。


可这,只是一位母亲,当妈之路上的一个开始。


之后,她们还要经历很多过程:哺育、抚养、保护、教育……


把自己的精力和爱,一步步无私奉献给自己的孩子,从婴儿到少年,从少年到成人,从成人到成家……


希望天下所有的妈妈,都能得到老公的理解和疼爱,也能得到孩子的孝顺!

大人生孩子压肚子

我生孩子也是第一次生,怎么就那么顺利。这也是我回忆的,毕竟生娃傻三年,我现在是傻子状态。写下我 的感受,让准妈妈们提前学习一下分娩过程如何用:

分娩过程分为3个产程,第一产程为从规律宫缩(10分钟两次宫缩)至宫口开全。从临产至宫口开大3厘米,多数情况为数小时,也许更长。

宫口开大3厘米后,宫缩渐强,约3分钟一次,可持续45~60秒,胎头下降加速,宫口扩张加速,至宫口开全(10厘米)。第二产程为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有的产妇此阶段宫缩减弱,需要静脉点滴催产素,此阶段不超过2小时。宫口开全后会有便意,此时进产房准备分娩,随着阵阵宫缩开始屏气用力,胎儿渐渐下降,宫缩时阴道口能见胎头时,做阻滞麻醉,松弛会阴并镇痛,促进分娩。如果胎头下降困难或受阻,医生会根据情况助产或剖腹产结束分娩。第三产程是胎儿娩出后至胎盘娩出,一般只需数分钟,不能超过30分钟,胎儿娩出后,医生会给予促进宫缩的药物(如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出血过多或胎盘滞留(30分钟胎盘未从宫壁剥离),需要手取胎盘。子宫收缩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非常重要,宫缩异常会导致产程停滞,产后出血。第3产程后用手不断按摩子宫,有利于促进宫缩,减少出血。

分娩时如何用力

宫口开全就可用力了,此时,产妇需要配合阵痛,有意识地施加腹压,这种腹压便称为“使劲”。以头胎产妇来说,从子宫口全开开始到胎儿娩出为止,一般不能超过2小时的时间。由此可知,会不会用力、使劲,对生产是否顺利很重要。用力的步骤:仰卧,双手抓住枕头或床柱,宫缩高峰的时候使劲;采取仰卧的姿势做深呼吸,空气吸入胸部后,暂时憋住,然后像排便时一样,向肛门的方向用力;无法再继续憋气时,便开始吐气,接着马上再吸气、用力。分娩的时候,应按医生和护士的指示,交互进行用力及放松。子宫收缩时用力,一次约10秒,如果阵痛持续进行的话,就要继续吸气、用力。收缩停止时,则放松全身的力量,稍微休息。只要休息得当,就能够使得上力,换句话说,用力时间对的话,可以减轻阵痛。因此,用力需配合阵痛。在间歇期,胎儿可以得到很多的氧气,进行能量储存,因此,母体在这时候应尽量放松,而且是越放松越好。

是否需要会阴切开术

自然裂伤一旦发生,皮肤脆弱的部分也会跟着裂开,有时候甚至会伤到肛门和直肠。这种伤口很难缝合,而且复原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对于胎儿较大,会阴弹性差的产妇在自然裂伤还未发生之前,医生就会先用剪刀将会阴剪开。会阴剪开可以缩短胎儿的娩出时间,还可以预防感染。做会阴切开术之前,必须先进行局部麻醉。手术后2~3天内,剪开部位有时会感到疼痛,除此之外,还有阴道壁和会阴的缝合疼痛。此时,不管是站是坐,都会感到疼痛,所以,还是躺着会比较舒服一点。如果痛得无法忍耐的话,应请医生止痛;会阴疼痛也会影响到排便,可请医生开缓泻剂。

“萌妈育儿”微信公众号: mengmayuer (长按可复制)

父母们的育儿小贴士,分享丰富的育儿知识!

大人生孩子完整版

现在的年轻人在提到感恩爸妈时,除了“应该多听听他们话”的后悔,更多还有——他们是怎么把我这个麻烦精拉扯到这么大——的敬佩。

这倒是和前段时间网络上对80和90后丁克一族的调查不谋而合。

谈到不生孩子的原因,23%的人是因为经济压力过大;15%的人称事业或伴侣为重;而有超过30%的人,则表示:

对于为人父母这件事,信心为0。

这话听上去是调侃,实着除了对“我连自己都捯饬不清楚,更别提带孩子”的自嘲。更多的在看多了各种真实例子后,真心觉得自己做不好父母的无奈。

毕竟影视作品里、新闻里、自己身边,人人都在告诉你:做父母,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吧。

反而是那些在玩笑中被称作“英年早婚”和“英年早育”,也就是二三十岁就勇敢选择结婚生子的人,被同龄人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光辉。

可那些年纪轻轻就成为人生赢家的“辣妈奶爸”,真的如外界想象的那样风光吗?

“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热播剧《我们都要好好的》里,刘涛饰演的家庭主妇“寻找”让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她的儿子可爱听话,却因为身为金融才俊的丈夫工作太忙,典型“丧偶式育儿”的寻找患上了抑郁症。

除了弄丢了感情,最让寻找崩溃的是,做了七年全职妈妈的她弄丢了自己:

“刚开始我没有同事,后来没有朋友,到了现在没有自我。”

她意识到自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育儿上面,没有扩宽自己的生活圈,甚至没有一个自己的爱好与事业,导致压力无法纾解。

“我怎么变成这样了?”

和寻找一样,这是不少新手父母都会面临的迷茫,明明拼命朝着一个好爸妈的方向努力,可跑着跑着就和普通人的正常生活轨道渐行渐远。

这也不能怪。在家庭为大的传统观念影响下,选择了家庭和婚姻,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你被自动“踢出”了同龄朋友的圈子。

同事下班要一起聚会去看球?可路上就接到连环call催着早点回家;姐妹要一起逛个街喝下午茶,可对着镜子的你化个妆的精力都提不起来了,毕竟前一天孩子凌晨四点才睡踏实。

在追求少女感的中国社会,人们很容易从脸上看出身为妈妈的蛛丝马迹,或许是凡事都要想着孩子的周全,或许是前一夜哄睡留下的黑眼圈。

被自动打上“黄脸婆”的标签,造成的是自身的越来越不自信,唯有邻居阿姨讨论菜价的时候才会想起你。

而成为妈妈,在职场偏见里也常常意味着与“升职”二字无缘,这绝对不只是对于婚龄女性和产假限制的苛刻。

好不容易争取来一个不用加班的周末,约好了夫妻二人久违地看场电影约会,在接到幼儿园老师的一个家长会通知之后,也全都泡汤了。

“自己作为母亲都低人一等。”

这句话听上去卑微,却是很多妈妈在被996加班、朋友孤立、送孩子跑东跑西的奔波后,共同的内心写照。

谁在逼你焦虑?

于是你看到,几乎所有新手爸妈的人生都逃不开一个关键词——迷茫。

迷茫不仅是对自己,更是对孩子。尤其是对于学龄前的孩子而言,越是所有人都告诉他们“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越是无助。

没有经验的他们生怕哪里就会不小心犯错,尤其是在整个社会都没有给他们试错可能性的时候。

虽说《请回答1988》里德善爸爸的道歉“我也是头一次当爸爸”,曾感动了无数人。

可看多了《爸爸去哪儿》里聪明、乖巧又伶俐星娃的观众,对普通中国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以成人视角带入孩子,每个小孩都是模范儿童。

与此同时,“满分家长”这个词应运而生,“需要考试才能上岗”成为做父母的刚需。

可做个拥有模范儿童的满分家长,哪有这么简单?

孩子不是臆想里那个你让他不动、他就会不动的发条玩具,尤其是上学前的1-6岁更是“小恶魔期”。

就比如在节目《妈妈是超人》里饱受诟病的包文婧。

她本身生孩子就早,又长期在工作。和被姥姥娇惯了很久、口头禅是“不要不要”的女儿饺子独自相处起来,就只剩了下对着哭。很显然,自己都还像个孩子。

在从“孩子”到“孩子的妈妈”身份的转变上遇坎,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迷茫。

再加上现在的教育环境不比20年前,在接收新信息渠道很少的年代,所有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按自己的方式也就把孩子拉扯大了;

如今家长的迷茫更多基于的,反而是所有人都在告诉你一套“培养优秀孩子的正确方法”。

新手爸妈往往是接受的信息越多,越在夹缝中像个晕头苍蝇一样日渐焦虑——

“别家的孩子都会认字说英文,我家孩子就会成天瞎玩怎么办?”赶紧报个英语班吧。

“幼儿园里的钢琴比赛,我儿子只得了第四名怎么办?”

赶紧报个钢琴加强班吧。……不行,钢琴如今已经是“大街货”了,我们得换个不常见的乐器,好在演奏比赛上表现更突出。

这不是什么电视剧里的狗血情节,而是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里的真实画面,更是无数中国家长正在拽着孩子一起跳进去的深渊。

生产,喂养,上幼儿园,上小学……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育儿链条,却由于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面临巨大竞争;

与此同时,中国的亲子经济规模已经到了万亿级,名目繁多的早教市场,也让父母从孕期开始就难以抉择。

一位网友曾在微博上这样说道:“以前讨厌逼我弹钢琴的妈妈,没想到如今却给我5岁的儿子报了个比他身高还高的大提琴班。”

的确,越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见多识广的年轻父母,越能接触到更潮流的世界和更丰富的早教课程。

改变的是教育的渠道,不变的却是害怕被落下的紧张。

毕竟,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人为地创造出一个令人焦虑的需求,再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引发焦虑的花钱方式,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

那个自己曾经“讨厌过”的父母

育儿焦虑在心理学的定义里,是父母不安全感与爱的混合体,一旦陷入就很难走出。

就像这位爸爸比喻的,家长被逼成了为了资源东抢西抢的“疯子”和“僵尸”,也有人想保持清醒,可社会咬了你一口,你就很难遗世独立,谁也担不起那个让孩子成为“异类”的责任。

每个家长都想把孩子从需要人保护的弱势,变成有能力自我保护的强者,人人都知道的渠道就是教育,于是一场便跟风边竞争的旅程便开始了。

可在恐慌中,一些最为浅显易懂的道理却被忘在了九霄云外。

比如小学课本上就写着的“揠苗助长”和“伤仲永”的故事,早早就告诉过我们:

违背自然规律的急功近利满足的只有父母的需求,反而会害了本扎根还不深的幼苗。

再比如,曾被无数教育专家反驳了过的“赢在起跑线”信条,不是每个孩子的个性都适合一开始就出尽全力去跑。

就像跑马的理论,每只马的特性都不一样,有的马的特性是在开始时领头,但是有的马留待后面发力,开始时守在后面,去到直路才冲出来。如果它的个性是留后,初时催它去跑,跑到一半就会溃败。

荒诞的是,拼了命向前跑的氛围里,本该最为被重视的孩子的快乐,反而被本末倒置到了最无关紧要的地位。

调查显示,2016年香港学龄前儿童的快乐指数和8年前相比,从73%降低到57%。

换句话说,有一半孩子过得不快乐,这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据。

他们年纪小到不能明白自己对这件事有没有兴趣,也不理解为什么要去学这些东西。只因为,在爸妈眼中学会这些会让他们的人生更加顺遂,但在他们眼里却是困住自己的大山和巨兽。

再比如,有60%的中国父母,因为没有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特点,而盲目地选择了不适合孩子年龄的昂贵玩具。

抱着“锻炼智商”的思维,他们习惯于给3岁的孩子选5岁的玩具,给5岁的孩子选7岁的玩具。

孩子玩不转,他们也经常用成人式的说教,责备手眼协调能力和智力发展没到那个水平的孩子,同时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是不是我又做错了什么?”

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殊不知,孩子的创意这件事永远不是强求而来的。

就像那些并不适龄的玩具,在爸妈眼中这不过是一个锻炼智力的工具,不会玩,再学一次就会了。

但在孩子眼里,带来的却是挫败和疼痛,错误的玩具还很容易让他们错过智力发育的黄金期

当所有人都抱着让孩子人生走得更轻松的目的,陷入了枷锁加身、越走越累的悖论里,就越来越困惑。

这样看来,比起盲目的寻找一个自以为“更好的方向”,很多新手爸妈更应该做的,反倒是返璞归真——

尊重孩子的年纪,并蹲下来平等地听听他们的想法。你必须让他们追求他们的热爱,而不是你的热爱。

就像曾被很多深受“揠苗助长教育法”伤害的年轻人称赞过的,霍思燕的教育儿子嗯哼的方法。她的原则只有一条:“儿子的成长阶段没到这一步,我就不强求。”

一旦接受了“妈妈只是个不完美的普通人,孩子也只是个孩子”的想法,给予彼此足够的自我探索和成长空间后,焦虑便会减少一大半,孩子也会轻松不少。

这也正是专为1-6岁儿童设计的布鲁可大颗粒积木,想要告诉中国爸妈的故事。

为此,他们专门拍摄了一支视频,展现未曾被关注到的爸妈与孩子的一场“对峙”——

视频中从爸妈逼着孩子玩不喜欢的玩具,到产生反感情绪的孩子开始反抗,再到终于找到和谐的亲子模式,无疑都在讲述:带来成长的唯一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适合。

布鲁可联合哈佛大学与清华大学的教育专家,设计出了一套最适合1-6岁孩子年龄的大颗粒积木。

在积木玩法上,布鲁可在致敬前辈开创出的积木拼搭模式的同时,又做出了很多创新。比如和传统边缘尖锐的积木比起来,边缘圆滑的布鲁可易拼搭、不会伤害到孩子娇嫩的小手

同时单位不小于一厘米的大颗粒积木,和食品接触级材质又能防止孩子误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安全的基础上,他们还为1-6岁的孩子细分出了更适合年龄段的产品系列——

3岁以下是认知启蒙期,父母可以为低龄宝宝选择着力于认识图形、数字、颜色的启初精灵系列

接下来的两年是社会秩序意识建立的黄金期。引导儿童理解车辆功能、形态的交通系列,以及帮助孩子认识动物和自然、外形可爱的大眼睛系列,都是不错的选择;

到了5岁以上,当孩子开始对宇宙感兴趣,布鲁可还专门为他们提供了与中国航天旗下科普机构创客空间共同研发的星际探索系列积木。

多样并适龄的选择,缓解了孩子对很多万变不离其宗的玩具的不耐烦。积木不会因为孩子玩了一两次就不愿意拆开,而变成摆设。

父母还可以带着他们一起观看布鲁可大颗粒积木主题3D动画《百变布鲁可》,发现更多创意玩法。配合着独特的声光效果,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最后,为了鼓励中国1-6岁儿童的父母,为孩子选择适龄积木玩具。5月21日,布鲁可将在上海举办一场名为“大颗粒 大未来”的品牌战略发布会。

并为中国父母提供了一个大惊喜—— “大颗粒积木创意拼搭秀”活动

5月11日起至6月2日,到上海、北京、苏州、南京、浙江、杭州等22个城市的100多个线下门店,不仅能现场体验产品,还能领取拼搭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就能注册报名了。

儿童节将至,给孩子和自己送上一份最特别的礼物吧。

· END ·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就告诉大家你“在看”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大人生孩子难产,大人生孩子顺产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