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变化填合适的词二年级,什么地变化填空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谈佳

什么地变化填合适的词二年级,什么地变化填空

大家好,由投稿人谈佳来为大家解答什么地变化填合适的词二年级,什么地变化填空这个热门资讯。什么地变化填合适的词二年级,什么地变化填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什么地变化填合适词语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魁星堂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供图

明三元世宅“科第世家”石牌坊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供图

清“状元及第”匾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供图

南京夫子庙,十里繁华。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它的历史很长,其所在乃是江南贡院遗址,已历经800多年风雨。它的历史又很短,开馆仅4年,已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

“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博物馆门口悬挂着明末文学家李渔的这副楹联,写出了科举对于古代学子的意义。

周边建筑不能高于明远楼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由博物馆主体中心建筑、江南贡院北部遗址保护区、南苑民俗展示区三部分组成,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其前身为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内藏品主要是文书档案、雕版古籍、书画、家具楹联、陶瓷器、丝织品等。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作为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为县学、府学考试场所。明初,这里不仅是江南乡试的考场,也是全国性考试——会试的考场。明迁都北京以后,江南贡院成为江苏(包括上海)、安徽士子参加乡试的考场。到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号舍多至20644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

有清一代,江南贡院举行过112次乡试,在这里中举而后又中了状元的人占清代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江苏49人,安徽9人。唐伯虎、郑板桥、施耐庵、翁同龢、李鸿章等皆在此中举,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张謇等也曾在这里参加过考试。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远”二字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四面开窗。举行考试时,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考场,“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开考前三天,按例还有僧人道士在明远楼上设坛打醮三昼夜,祈求神明保佑学子。

“因为科举考试在古代非常重要,在建筑规制上有个讲究,明远楼方圆几里之内的建筑高度不可超过它。”原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之一的青云楼初建时为三层,因邻近贡院,被改为二层。

如今的明远楼亦是博物馆内的地标性建筑,楼前是一方“墨池”,有“汇墨成池”之意。晚间,在灯光映衬下,楼影婆娑,美轮美奂。

吃喝拉撒都在号舍

明远楼的东西两侧是号舍(考棚),如今还能看到当年发掘的遗址。眼前所见的号舍是在遗址上复建而来的。

周道祥介绍,号舍用《千字文》编号,高六尺(2米),宽三尺(1米),深四尺(1.3米)。号舍之间留一条宽约四尺(1.3米)的狭窄小巷,仅容两人擦肩而过。每一号舍之间以砖墙相隔。号舍没有门,考生对号入座后,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遮风挡雨。号舍内墙离地半米左右,砌有上下两道砖槽,上置木板,板可抽动。白天,下层木板当座位,上层木板可作几案写作。夜晚,考生抽出上板与下板相拼接,可以欹卧休息。明清乡试、会试均有3场考试,每场考试持续3天2晚。考试期间,考生吃喝拉撒均在号舍之内,不得外出。

由于江南贡院考生众多,考试入场一度成为难题。起初,贡院只有一个入口,入场时常发生踩踏,甚至发生考生还没进号舍就被挤落水而亡的事件。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被指派为乡试监临官。他发现贡院在士子入场、考场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改进,便向朝廷递送了《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折》。

奏折得到皇帝批复后,林则徐立即着手改进。他下令把进场大门由二道增至三道,创立了《三门入场法》,即各府、州、县考生根据人数多少分成3个部分,分别由3个大门同时入场。入场从凌晨3时开始,以炮声为信号。之后每隔一小时放炮一响。经过分流,到晌午时所有考生便可全部入场。

当状元靠颜值加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展馆是一座下沉式建筑,犹如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宝匣。沿着下行通道来到地下四层展馆入口,迎面矗立的是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的“科第世家”牌坊。走过牌坊,步入展厅,便开启了一场穿越时光之旅。展厅内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朱元璋手书“国子助教”匾,正是赐给这位状元吴伯宗的。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中状元,朱元璋诏授其为礼部员外郎。洪武十年,吴伯宗以礼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使安南,并出色完成使命,回国后朱元璋授予他“国子助教”官职,后改任翰林典籍。

这块匾的边框为红底,绘有万字纹、双铜钱纹、寿字纹。匾面为靛蓝色,以红漆书“国子助教”四个大字和“圣旨”两个小字,上款“洪武十四年辛酉孟春正月”,下款“诰命奉政大夫吴伯宗立”。

吴伯宗虽为状元,但殿试前的会试成绩却只是二甲第二十四名。殿试后,考官们把考生试卷呈报给朱元璋,拟定的第一名叫郭翀。朱元璋召郭翀上殿,却发现他相貌丑陋。一想到新科状元未来可能要接见外宾、出使他国,朱元璋实在不满意这个郭翀。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把新科进士都叫上来,改阅卷为阅人。他发现有个年轻人长相英俊,便问其名字,答曰吴伯宗。朱元璋心想,此人相貌堂堂,名字也不错,“伯”意为“老大”,“宗”也有“首”的意思,这不就是上天指定的状元吗?

于是,笔试成绩并非最优的吴伯宗,靠着颜值加分,成为明代第一位状元。

展厅里还有一块珍贵的状元匾,是清乾隆年间状元陈初哲所立“状元及第”匾。匾额四周装饰着镂空雕人物画,描绘了喜得贵子、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告老还乡等场景。

“这块匾额表现了4幅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可以理解为一个士子的一生。”周道祥告诉记者,状元匾存世极少,此匾保存相对完好,雕刻髹漆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深入感知科举文化

为了让观众深入感知古代科举文化,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科技和多媒体手段。

迎宾大厅入口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等主题动画短片,生动展示了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科举中第的情景。

电影厅采用浮空投影技术将主题影片《千年科举》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科举制度以及江南贡院的发展历程。

魁星堂的“魁星点斗”是颇受观众喜爱的互动设备。魁星为古代传说中掌管科举文运的星官,被魁星点中就能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魁星堂用灯光营造出星空璀璨的效果,高高的穹顶上魁星闪耀,参观者站在“星空”下,可以体验被魁星点中、光彩夺目的感觉。

“观榜大发现”以明代画家仇英的《观榜图》为蓝本,展现了殿试后人们争相观榜以及皇宫内举行庆典礼仪的情景。图中观榜考生神态逼真,让人真切感到古代士子观榜后的情感起伏。图中还藏有不少知识点,以闪光的形式提示观众点击查看。观看完知识点后,观众还可以到旁边的交互机上参与答题竞赛,获胜者的名字将投射到幕布上,体验“金榜题名”的荣耀。

开馆4年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开展了《状元怎样炼成的》《成长礼》《经典诵读》等社教活动2000余场,围绕科举文化推出了六大类920种文创产品。“希望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和参与活动,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古代科举制度及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周道祥说。

什么地变化填空词语

来源:海外网

魁星堂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供图

南京夫子庙,十里繁华。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便坐落于此。它的历史很长,其所在乃是江南贡院遗址,已历经800多年风雨。它的历史又很短,开馆仅4年,已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

“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博物馆门口悬挂着明末文学家李渔的这副楹联,写出了科举对于古代学子的意义。

周边建筑不能高于明远楼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由博物馆主体中心建筑、江南贡院北部遗址保护区、南苑民俗展示区三部分组成,是一座系统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其前身为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内藏品主要是文书档案、雕版古籍、书画、家具楹联、陶瓷器、丝织品等。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创立、唐完备、宋改革、元中落、明鼎盛至清灭亡,历时逾千年。作为科举考场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起初为县学、府学考试场所。明初,这里不仅是江南乡试的考场,也是全国性考试——会试的考场。明迁都北京以后,江南贡院成为江苏(包括上海)、安徽士子参加乡试的考场。到清同治年间,江南贡院号舍多至20644间,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贡院。

有清一代,江南贡院举行过112次乡试,在这里中举而后又中了状元的人占清代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江苏49人,安徽9人。唐伯虎、郑板桥、施耐庵、翁同龢、李鸿章等皆在此中举,吴承恩、吴敬梓、陈独秀、张謇等也曾在这里参加过考试。

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核心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明远”二字取“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楼高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四面开窗。举行考试时,监临巡察等官员登楼监视考场,“白天摇旗示警,夜晚举灯求援”,以防止考生骚乱、作弊。开考前三天,按例还有僧人道士在明远楼上设坛打醮三昼夜,祈求神明保佑学子。

“因为科举考试在古代非常重要,在建筑规制上有个讲究,明远楼方圆几里之内的建筑高度不可超过它。”原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馆长周道祥告诉记者,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之一的青云楼初建时为三层,因邻近贡院,被改为二层。

如今的明远楼亦是博物馆内的地标性建筑,楼前是一方“墨池”,有“汇墨成池”之意。晚间,在灯光映衬下,楼影婆娑,美轮美奂。

吃喝拉撒都在号舍

明远楼的东西两侧是号舍(考棚),如今还能看到当年发掘的遗址。眼前所见的号舍是在遗址上复建而来的。

周道祥介绍,号舍用《千字文》编号,高六尺(2米),宽三尺(1米),深四尺(1.3米)。号舍之间留一条宽约四尺(1.3米)的狭窄小巷,仅容两人擦肩而过。每一号舍之间以砖墙相隔。号舍没有门,考生对号入座后,自备油布作门帘以遮风挡雨。号舍内墙离地半米左右,砌有上下两道砖槽,上置木板,板可抽动。白天,下层木板当座位,上层木板可作几案写作。夜晚,考生抽出上板与下板相拼接,可以欹卧休息。明清乡试、会试均有3场考试,每场考试持续3天2晚。考试期间,考生吃喝拉撒均在号舍之内,不得外出。

由于江南贡院考生众多,考试入场一度成为难题。起初,贡院只有一个入口,入场时常发生踩踏,甚至发生考生还没进号舍就被挤落水而亡的事件。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被指派为乡试监临官。他发现贡院在士子入场、考场管理等方面都需要改进,便向朝廷递送了《请定乡试同考官校阅章程并预防士子剿袭诸弊折》。

奏折得到皇帝批复后,林则徐立即着手改进。他下令把进场大门由二道增至三道,创立了《三门入场法》,即各府、州、县考生根据人数多少分成3个部分,分别由3个大门同时入场。入场从凌晨3时开始,以炮声为信号。之后每隔一小时放炮一响。经过分流,到晌午时所有考生便可全部入场。

当状元靠颜值加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展馆是一座下沉式建筑,犹如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宝匣。沿着下行通道来到地下四层展馆入口,迎面矗立的是明代第一位状元吴伯宗家族故居的“科第世家”牌坊。走过牌坊,步入展厅,便开启了一场穿越时光之旅。展厅内有一件国家一级文物——朱元璋手书“国子助教”匾,正是赐给这位状元吴伯宗的。

明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中状元,朱元璋诏授其为礼部员外郎。洪武十年,吴伯宗以礼部员外郎的身份出使安南,并出色完成使命,回国后朱元璋授予他“国子助教”官职,后改任翰林典籍。

这块匾的边框为红底,绘有万字纹、双铜钱纹、寿字纹。匾面为靛蓝色,以红漆书“国子助教”四个大字和“圣旨”两个小字,上款“洪武十四年辛酉孟春正月”,下款“诰命奉政大夫吴伯宗立”。

吴伯宗虽为状元,但殿试前的会试成绩却只是二甲第二十四名。殿试后,考官们把考生试卷呈报给朱元璋,拟定的第一名叫郭翀。朱元璋召郭翀上殿,却发现他相貌丑陋。一想到新科状元未来可能要接见外宾、出使他国,朱元璋实在不满意这个郭翀。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把新科进士都叫上来,改阅卷为阅人。他发现有个年轻人长相英俊,便问其名字,答曰吴伯宗。朱元璋心想,此人相貌堂堂,名字也不错,“伯”意为“老大”,“宗”也有“首”的意思,这不就是上天指定的状元吗?

于是,笔试成绩并非最优的吴伯宗,靠着颜值加分,成为明代第一位状元。

展厅里还有一块珍贵的状元匾,是清乾隆年间状元陈初哲所立“状元及第”匾。匾额四周装饰着镂空雕人物画,描绘了喜得贵子、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告老还乡等场景。

“这块匾额表现了4幅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可以理解为一个士子的一生。”周道祥告诉记者,状元匾存世极少,此匾保存相对完好,雕刻髹漆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深入感知科举文化

为了让观众深入感知古代科举文化,博物馆运用了许多科技和多媒体手段。

迎宾大厅入口的大屏幕上,播放着“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等主题动画短片,生动展示了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科举中第的情景。

电影厅采用浮空投影技术将主题影片《千年科举》呈现在观众面前,展示了科举制度以及江南贡院的发展历程。

魁星堂的“魁星点斗”是颇受观众喜爱的互动设备。魁星为古代传说中掌管科举文运的星官,被魁星点中就能在科举考试中独占鳌头。魁星堂用灯光营造出星空璀璨的效果,高高的穹顶上魁星闪耀,参观者站在“星空”下,可以体验被魁星点中、光彩夺目的感觉。

“观榜大发现”以明代画家仇英的《观榜图》为蓝本,展现了殿试后人们争相观榜以及皇宫内举行庆典礼仪的情景。图中观榜考生神态逼真,让人真切感到古代士子观榜后的情感起伏。图中还藏有不少知识点,以闪光的形式提示观众点击查看。观看完知识点后,观众还可以到旁边的交互机上参与答题竞赛,获胜者的名字将投射到幕布上,体验“金榜题名”的荣耀。

开馆4年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接待观众超过500万人次,开展了《状元怎样炼成的》《成长礼》《经典诵读》等社教活动2000余场,围绕科举文化推出了六大类920种文创产品。“希望观众通过参观展览和参与活动,能够全面、准确地认识古代科举制度及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加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周道祥说。

(记者 尹晓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2月02日 第 09 版)

什么地变化最佳答案

游客在井冈山大井毛泽东同志旧居参观(2017年9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这是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2017年9月2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万象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6年1月31日拍摄的井冈山市茅坪镇神山村;下图为游客在神山村参观游览(2021年4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万象 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1978年少数民族参观团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前合影(资料照片);下图为2021年4月27日,游客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万象 摄)。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上世纪50年代拍摄的井冈山茨坪(资料照片);下图为2021年4月27日拍摄的江西井冈山茨坪(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万象 摄)。新华社发

拼版照片:上图为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井冈山挹翠湖公园一景(资料照片);下图为2021年4月27日拍摄的井冈山挹翠湖公园一景(新华社记者万象 摄)。新华社发( 文章来源:新华网)

什么地变化填空二年级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图为电视剧《经山历海》剧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聆听、学习重要讲话,我感慨万千。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是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这段辉煌的历史进程,必然被当代作家书写。大量脱贫攻坚主题文学作品,无不反映出作家对时代的敏感和使命担当。而今,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这必将带给作家新的创作源泉和新的挑战。积极汲取此前脱贫攻坚题材的创作经验,更好地记录乡村巨变、书写小康社会,是摆在作家面前的时代课题。

以“大景深”的历史视野观察时代

30年来,我陆续创作了一批乡村题材小说,从不同角度表现中国农村近百年的历史变迁。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上全面更新的新一代农民,正在走上历史舞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发生种种可喜变化,无不昭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这种变化吸引着我,也考验着我。

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做到这一点,离不开历史视野。我曾站在几亿年前的海底沉积物崮顶上,俯瞰沂蒙山区的农村新貌;我也曾从日照一个古老渔村出发,坐船出海,参观新建起的“海洋牧场”,这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这种“大景深”的历史视野让我深刻意识到:书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不能停留在表层,要去探索本质,写出这个过程的历史性、艰巨性与复杂性。

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感知春江之暖,也要感知瀚海之深。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我们不仅要亲身感受,收获第一手素材,还要做好案头工作,了解有关政策,熟悉有关知识,这些都是作家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从城乡环卫一体化等乡村外貌的改观,到交通与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再到乡村生态建设,要想深入观察并理解这些改变,需要将其放在历史视野中加以拓展和深化,从而提升作品的思想文化内涵。

精心塑造时代新人,展现时代精神风貌

写好人物是叙事类作品的重心。恩格斯提出的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今天依然是一个标杆,衡量着写作者的功力。《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古船》中的隋抱朴、《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题材小说创作,为后人留下许多带有时代烙印的典型形象。

今天的乡村生活折射着时代的伟大变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进一步改善一方百姓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对当代乡土题材创作来说,文学意义上的典型环境已经具备,无数鲜活生动的典型人物正等待我们去发现。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深入体察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人物群像,敏锐捕捉时代新人中的典型人物,是我们创作者的使命担当。

在构思长篇小说《经山海》时,我将目光投向了乡镇干部群体。我曾在乡镇和县委任职,对这一群体比较熟悉。乡镇干部代表党和政府与百姓打交道,任务重、压力大,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我将小说主人公设定为一位女性,塑造了一个名叫吴小蒿的新人形象。吴小蒿生在农村,发愤图强、刻苦读书,在做了10年文员工作后,参加干部招考,来到海边的楷坡镇做副镇长,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我没有把她写成“女强人”,而是让她葆有柔弱的一面,展现了她从自卑到自信、从柔弱到刚强,终于经山历海,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女镇长。经由电视剧《经山历海》的二度创作,吴小蒿的形象更加鲜明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这次人物塑造经历让我体会到,要写好人物的成长过程,让读者看到来龙去脉、起承转合;要注重多角度刻画人物个性,尽可能立体全面;写时代新人不能概念化,既要表现时代对人物的塑造,又要表现家庭、性格、文化等多种因素在其身上起到的化合作用,在时代精神与个性特征的交融中展现人物独特的命运轨迹。在《经山海》写作过程中,我几次为吴小蒿落泪,笔随心走,墨与情谐。人物塑造说一千道一万,离不开创作者的真情实感。

用好现实主义手法,为历史记录细节

用好现实主义这支笔,写出新时代的乡村巨变。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注重对现实进行整体描写,注重反映社会与历史的总体性,注重描写的广度与深度——这都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主题创作的应有之义。作为中国文学传统的主流,现实主义文学涌现出诸多经典之作,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作为当代作家,我们应秉承这一传统,积极学习前辈经验,在乡村题材创作中把现实主义大旗举得更高,将现实主义手法用得更好。

彰显求真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乡村振兴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只有写出这一进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写出众人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才能真正表现出乡村振兴的伟大壮阔。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创作要求真求实,力求全面,在记录时代中为时代鼓与呼。

发挥生动细节和具体形象的艺术感染力。现实主义特别注重细节描写,要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反映乡村巨变,要去现实生活中采撷还带着露珠的新鲜素材,寻获最活泼生动的细节,将其精心嵌入作品,从而让乡村振兴的壮阔进程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创作《经山海》时,为更加鲜活地表现楷坡镇发生的种种变化,网络直播、无人机摄影、虚拟歌手洛天依等当代生活新变,也被我写进作品中。为历史记录细节,是作家的职责。

开掘精神与心理深度,丰富现实主义内涵。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文学的优势之一就是心理描写。文学善于通过细腻的笔触表现人们既广大又精微的内心世界,善于通过对人物精神层面的描摹折射万花筒般的现实生活。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断改变着的人们的观念与精神,这是时代现实的一部分,而这也正是文学可以发挥所长、深入挖掘的地方。

乡村振兴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乡村巨变正日新月异地发生,乡村文学也应随之蓬勃发展。期待有更多作家用好手中的笔,通过人物和故事深刻反映乡村振兴,生动记录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步伐,以优秀作品回馈这个伟大的时代。

(作者为作家)

制图:赵偲汝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0日 20 版)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什么地变化填合适的词二年级,什么地变化填空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