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老板许家印,房地产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明佳佳

房地产老板许家印,房地产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

大家好,由投稿人明佳佳来为大家解答房地产老板许家印,房地产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这个热门资讯。房地产老板许家印,房地产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房地产老板排名前十

刚刚有博主发帖称,青岛知名房企董事长病逝,5月20日,华仁世纪集团有限公司发布讣告,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梁福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9日9时46分逝世,享年66岁。


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据悉,梁福东系山东平邑人,1959年12月25日生,曾进入胡润排行榜青岛十大富豪数据排名。其创建的华仁世纪集团开发过金都花园、欧典商苑、华仁国际大厦、临沂华仁高尔夫庄园等项目。


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另据媒体报道,华仁世纪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党委书记、董事长梁福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5月19日9时46分逝世,享年66岁。


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梁福东,山东平邑人,1959年12月25日生,中共党员,1985年创办华仁世纪集团。


梁福东1996年被推选为青岛市南区第九届党代会代表、第九届人大代表,2002年获“青岛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06年获“中国经济十大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据公开信息显示,梁福东的人生颇具有传奇色彩。

严禁抄袭,抄袭必究


他1959年出生,早年有当兵经历。1986年,在青岛“闯荡”一年有余的梁福东结束了摸索过程,开始真正步入创业阶段。


从1986年经营贸易创办青岛首家精品商场——金城商场,实现3800万元的年收入,到1992年开发建设被称为“青岛东部第一楼”的金都花园;从山东省第一座5A智能高档写字楼——“华仁国际大厦”,到首个欧式住宅项目“金都新村”;从1996年设立生产国家第一代基因抗癌制品“海福康之侣”的青岛华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到投资2.3亿元成立国内率先生产引领全球的非PVC软袋大输液的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从当年白手起家闯荡市场,仅有数十人的小门市部,到如今横跨房地产业、健康产业、高科技信息产业,员工上千人,资产十几亿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梁福东用了20年的时间。


如今,这名颇具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家突然去世,年仅66岁,多少让人有些唏嘘。可以肯定,梁福东的创业史,堪称是改革开放后民营经济发展和崛起的缩影。


他眼光独到,敢于在政策与市场的浪潮中捕捉机遇,从家电销售、地产开发到健康产业,每一步都踩准时代红利,成为青岛乃至山东商界的标志性人物。


愿逝者安息,企业家精神长存!

房地产老板入狱

为加速资产变现,金融街在资产处置方面动作不断。

于帅卿/发自北京

金融街的经营困境仍未得到改善。

4月29日,金融街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融街”)发布2024年年报。财报显示,2024年金融街实现营业收入190.75亿元,同比增加51.7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10.8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469.6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亏损99.79亿元,亏损同比扩大381.71%。

对于亏损扩大的原因,金融街表示,受部分项目毛利率下滑、部分资产盘活和处置产生亏损、部分项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等因素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街净利润已连续4年下滑,连续两年陷入亏损,且亏损幅度急剧扩大。年报数据显示,2020~2024年,金融街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依次为24.98亿元、16.43亿元、8.46亿元、-19.46亿元、-110.84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27.41%、34.25%、48.48%、329.88%、469.69%。

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使金融街深陷亏损泥沼。

自2023年起,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市场需求锐减,金融街的房产开发业务遭受重创。这一年,金融街项目毛利率大幅下滑,部分楼盘即便降价促销,销售价格仍远未达预期,无奈之下,金融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直接导致2023年出现亏损。

2024年,金融街的形势并未好转,房产销售业务毛利率持续走低,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财报显示,2022年~2024年,金融街毛利率销售毛利率分别为15.64%、7.34%、3%。与此同时,存量项目盘活进展艰难,资产减值计提不断增加,合资项目的借款坏账问题也接踵而至,诸多不利因素叠加,进一步加剧了金融街的亏损态势。

同一天,金融街还发布了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金融街实现营业收入2.59亿元,同比下降57.94%;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0.38亿元,同比下降36.13%。

一季度,金融街实现销售签约额27.5亿元,销售签约面积19.7万平方米。从产品类型看,住宅产品实现销售签约额23.8亿元,销售面积13.2万平方米;商务产品实现销售签约额3.7亿元,销售面积6.5万平方米。

两年亏损上百亿元

依靠商业酒店开发起步的金融街,早期在高周转时代也曾布局不少区域,但在住宅开发领域表现亮眼的城市并不多,近几年在行业内的声音也越来越小。

2023年9月,杨扬接任金融街董事长一职。正是在这一年,金融街出现亏损,并且亏损态势持续至2024年。

2023年,金融街实现营业收入125.71亿元,同比下降38.7%,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19.46亿元,同比下降329.88%。

2024年,金融街经营业绩呈现营业收入增长但亏损扩大的态势,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1.74%,达到190.75亿元;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却亏损110.84亿元,同比下降469.69%。

从具体业务来看,2024年金融街房产开发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67.2 亿元,同比上升 65.98%。其中,住宅产品实现收入159.91 亿元,商务产品实现收入7.29 亿元;物业租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7.29 亿元,同比下降 5.28%;物业经营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4.62亿元,同比增长 5.42%。

销售方面,2024 年实现销售签约额194.5亿元,实现销售签约面积121.2万平方米。其中,2024年住宅产品实现销售签约额175.9亿元,销售面积104.5万平方米;商务产品实现销售签约额18.6亿元,销售面积16.7万平方米;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2.9亿元,实现息税前利润12.4亿元,经营保持稳定。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2024 年金融街进入的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无锡、广州、佛山、武汉、重庆等城市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1%,商品住宅销售金额同比下降17.1%;住宅用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30.3%,住宅用地成交金额同比下降 33.6%。

报告期内,金融街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6.17亿元,上年同期为-96.35亿元。金融街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根据资金计划和债务到期情况,偿还借款较去年减少。

2024年,为加速资产变现,金融街在资产处置方面动作不断。9月27日,金融街发布公告称,其持有的北京德胜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及相关债权转让项目已完成转让,转让价款为15.75亿元。今年1月,该股权及债权就已拟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售。

据公告资料统计,2020年至今,金融街累计抛售资产4项,金额合计达161.16亿元。频繁的资产抛售使金融街手中有了一定的现金流,从而提高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截至2024年,金融街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60亿元,连续6年保持为正。

融资缓解债务压力

作为北京国资控股的国资房企,金融街积极开展融资工作,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募集期限结构合理、融资成本较低的资金。

截至2024年,金融街总资产达1216亿元,总负债规模达940.3亿元,资产负债率77.31%;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38.58亿元,占总资产3.17%。

在地产行业传统的融资模式之外,金融街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融资。2024年12月18日,金融街商业地产第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交易所审核通过,总申报规模为170亿元;2025年一季度,金融街已成功发行第一期上海融悦中心CMBS,成功募资46亿元,期限18年(3+3+3+3+3+3),票面利率2.8%,体现了金融街在商业地产领域的融资能力及市场认可度。

截至报告期末,金融街有息负债规模持续压降,较上年同期减少23.39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债务压力。同时,截至2024年末,金融街货币资金余额达128.11亿元,已连续5年覆盖1年内到期的负债。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金融街融资成本显著降低。2024年1月,金融街发行10亿元中期票据,其中5+2年期票面利率3.45%,创公司5年期中票历史最低利率;2024年4月发行11.3亿元公司债,其中3+2年期票面利率2.73%,低于同期其他央企国企地产公司。另一方面,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也持续优化。截至报告期末,金融街3年以上债务占比达79.17%,同比提升13.15%。

此外,在资产盘活方面,金融街通过处置北京房山金悦郡、苏州融悦湾写字楼等低效资产,以及天津瑞吉酒店、惠州喜来登酒店等存量项目,盘活了存量资产,上述盘活存量资产累计销售约26亿元,年内实现回款约8亿元。

近年来,金融街通过房产开发、资产管理、城市更新、文化旅游四轮驱动模式推动业务转型,与融资能力形成深度协同。

对于2025年的工作目标,投资计划方面,将坚持深耕五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按照“发展格局”和“竞争格局”的价值投资理念,投资有人口、产业、需求支撑的项目;同时,将探索城市更新、旧城改造、产业联动、长租公寓、轻资产运营等新兴业务模式,培育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业绩计划方面,2025年,将合理控制有息负债规模,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努力实现经营稳健和财务安全。

面对当前的困境,金融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未来能否成功破局,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有待市场检验。

房地产老板身价一般多少

重庆市纪委监委5月12日发布永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罗江燕案件警示录。

据介绍,罗江燕,女,汉族,曾任永川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2024年3月,罗江燕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经查,罗江燕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处心积虑对抗组织审查;违反组织原则,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廉洁防线失守,无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长期收受多名下属送予的礼品礼金,违规从事营利活动;违反工作要求,违规查询他人不动产登记信息;公器私用,将矿产开发、国土规划等权力作为敛财纳贿的工具,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采矿权手续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他人财物,涉嫌受贿犯罪。

2024年6月,罗江燕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2024年12月,罗江燕因犯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四个月,并处罚金30万元。

罗江燕忏悔:2013年,我前夫因受贿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为永川的一个笑话,有了这样扭曲的心理,开始不断收钱

罗江燕说,我记得第一次收红包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饭局上。席间,有人往我衣服口袋里塞了一个信封。我当时心跳加快,整个饭局不知道怎么吃完的,回到家偷偷打开信封,里面装有1000元现金,这在当时相当于我两三个月的工资。

2013年,我前夫因受贿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我觉得自己已经成为永川的一个笑话,我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有了这样扭曲的心理,我开始不断收钱,并给自己定了一个“底线”,不像戴兵一样收“坨坨”钱,只收“小红包”,自认为收小红包犯不了多大个错。我从收小红包到收“大坨坨”钱,就是一个积小恶变大恶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违规违纪到违法犯罪的过程。

后来,我当上房交所所长、国土房管局副局长后,找我办事的人多了,恭维的人也多了,渐渐的习以为常,防线也慢慢失守。

在长长的反思和深深的忏悔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自己的错误是非常严重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希望我惨痛的教训能警醒世人,切勿重蹈我的覆辙。

回顾走过的弯路及原因,我心如刀绞、悔恨不已。我辜负了党组织多年来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辜负了亲朋挚友对我的关心和厚爱,辜负了年迈父母对我的谆谆告诫和殷切希望,辜负了从小缺爱的儿子对我的信任和期盼。

给自己微信取名叫做“兵不燕诈”

文章指出,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罗江燕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在担任永川区国土房管局副局长这一颇有“实权”的“官”后,自认为权力、地位都有了,只有“找钱”才能让自己更“强大”,逐渐把公权力当做满足私欲、攫取私利的工具,最终冲破纪法底线,坠入犯罪深渊。

罗江燕原本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工作上勤勉务实。随着职务的升迁,主动跟她结交的商人老板也越来越多。看着周围老板朋友们坐豪车、穿名牌,罗江燕的心态逐渐失衡,思想开始松懈,初心开始蒙尘,工作开始懒怠,其“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想法开始萌芽。即使是“身边人”也未能唤醒“梦中人”。在前夫因受贿犯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后,罗江燕学到的不是要坚守原则、遵纪守法,而是给自己设定了一条所谓的“底线”:只收小红包,不收“坨坨钱”,这样最多算违纪。秉持送钱就“亲”,不送钱就“清”的原则,她利用自己分管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矿产手续审批等职务上便利,把利益输送当作“人情往来”,用红包礼金鉴别亲疏远近,从2000元到5000元再到5万元,最后红包越收越大,胆子越来越肥,在贪腐路上越走越远。

不管是前夫获罪判刑还是共事过的领导被组织查处,都没有让罗江燕迷途知返,她给自己微信取名叫做“兵不燕诈”,其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自负心态可见一斑。在推杯换盏的恭维声中,在商人老板的红包攻势下,罗江燕公权私用、靠企吃企、坐地生财。

在分管物业管理时,以家人的名义成立物业管理公司,妄图既当行业管理的“裁判员”,又当承接业务的“运动员”;分管房地产时,将自己的空壳物业管理公司卖给有求于自己的房地产老板;分管矿山企业时,与他人共谋,虚构石料购销合同,打着入股的幌子,以“资金占用费”的名义向商人老板索要钱款一百余万元。

为了瞒天过海,罗江燕不仅将自己的房产登记在亲属名下,并代持其亲属的银行卡,用于接收、转移、使用赃款,还与他人订立攻守同盟,统一口径声称是做正当生意,以此来对抗组织调查。罗江燕一门心思耍小聪明欺瞒组织,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终究逃脱不了党纪国法的严惩。

资料来源:重庆市纪委监委

房地产老板被抓了房子怎么办

界面新闻记者 | 白帆

自5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下称“新规范”)正式落地实施之后,市场对“好房子”带来的影响感受愈发明显。一些中介在推广负责的项目之际,也拼命将其与“好房子”的标准相关联,购房者也逐渐熟悉“好房子”的建设标准,购买动力有所增强。

在“好房子”政策的带动下,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大开发模式成为过去式,以购房者为核心的服务型开发模式则是行业主旋律。但在政策带动市场的背后,“好房子”的建设成本同样成为行业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未来,基于“好房子”建设标准,应该如何形成相匹配的产业链,如何依托产业链尽可能降低成本、保证一定的利润比例,是摆在房地产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好房子”要怎么建?

从今年两会期间的讨论到5月起新规范正式落地实施,无论是各地政府还是房地产企业,都把建设“好房子”当成未来房地产项目的销售“秘笈”,就连一些已经开盘的项目,也紧急按下暂停键,重新规划设计,赶上“好房子”的第一班车。

与此同时,“好房子”建设的风潮也吹进了老旧房子的市场。5月20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有关情况,部署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同时加强既有建筑改造利用,努力把老房子、旧房子也改造成好房子。

但究竟什么才是“好房子”?“好房子”应该怎么建?它不仅影响着购房者的“下单”动力,也左右着未来住房项目的成本和利润。

界面新闻通过走访了解到,当前市场“好房子”的标准涵盖层高、电梯、隔音、智能化、绿色化等多个维度,新规范对此有明确标示。但从当下这一过渡时期来看,虽然越来越多的品质优、设计新的住宅项目涌现,但各个项目在“好房子”上下的功夫差异较大。

层高是《住宅项目规范》最受关注的一个维度,也是“好房子”的一个显性特点。《住宅项目规范》规定,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得低于3米,卧室和起居室的净高不得低于2.6米,局部净高不得低于2.2米,且其面积需控制在室内的三分之一以下。而在此之前,按照2012年版的《住宅设计规范》规定,住宅层高宜为2.8米。此次“不低于3米”的规定将整体层高提升了0.2米。

界面新闻了解到,今年很多开盘的项目,已经执行了新的层高要求,并随之对室内设计进行了调整。包括增加了中央空调、地暖、更具设计感的吊顶等占据层高的室内设备,而以往因为层高在2.9米左右,地暖等设备并不是标配。

此外,新规范还提高了墙体和楼板隔声性能。将卧室、起居室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指标“不应大于75分贝”提升为“不应大于65分贝”。还提高了建筑外窗的隔声性能,较现行标准提升了5分贝。

位于酒仙桥的中海·萬吉玖序十分强调这一建设标准。据该项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中海·萬吉玖序采用某知名品牌的超静音管道以及专业的卡扣件,极大降低管道中水流噪音和回声。另外在管道上还包封了隔音棉,同样能降低水流噪音。

门窗也是阻隔室内噪音的关键。中海·萬吉玖序方面介绍,该项目的窗户采用三玻两腔,在三层玻璃中间还填充了氩气。“当噪音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外窗静音效果大于35分贝。”上述工作人员说。而入户门的门角填充了膨胀珍珠岩,既可以隔声也可以隔热。此外,无论是外墙还是室内隔墙,都采用了隔音效果更好的材料,不仅隔绝外部噪音,也隔绝房间与房间之间的噪音。

从上述介绍内容可以看到,房地产企业对产品细节和“好房子”建设标准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仅是上述这一高端住宅项目如此,其他住宅项目也在结合自身优势匹配“好房子”的特点,并将其更系统、更详细地传达给购房者。

新规范重构产业链

如果说层高、隔音等要求更高的建设标准是住宅产品的显性因素,很容易成为购房者首先关注的点,那么智能化则是“好房子”的隐形因素,在未来更加科技化的社会中,智能化可以带来更深层更完善的居住体验,而这种更深层次的建造变化会带来产业链的重新搭建。

同样以中海·萬吉玖序为例,该项目在室内配置了由中海科技研发的看板系统——小海同学,可以记录家中所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即便多年之后,也可以找到维修、使用的相关信息。“它是全屋的智能中枢,既可以兼容房屋交付时所配置的各种设备,也可以兼容未来改装时新配置的设备,而且未来还可以不断升级。”中海·萬吉玖序的工作人员对此表示。

界面新闻走访其他项目时发现,虽然很多项目都提供智能中枢的设备,但其智能化的程度不同,通州一项目的智能中枢无法兼容后续添置的新设备,在监控、掌握全屋设备使用说明等功能上也不太一样。

另外,针对老人和小孩,也有不少住宅项目装设了相应的监控系统。其中中海·萬吉玖序配置了毫米波雷达监测系统,如果老人、小孩跌倒或者出现异常体位,该系统就可以及时报警,而且相关信息还会通过APP直接传达给家人。

一位近期在看房的购房者表示,家中老人年纪大,这种实时监控能够很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遇到的意外。但在看到配备了检测系统的住宅项目之前,他们没想到原来室内的设备可以这样便捷。

房地产企业也看到这些新设计即将带来可观的购房转化率。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诸如检测设备、全屋系统检修、智能门锁、燃气监控等系统,未来将会成为趋势,不同配置的住宅产品,其搭配的智能系统也会有所差异,这就拉开了不同住宅之间的差距,也让新房与二手房之间的差距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同质化竞争,拉动二手房买家转向新房市场。

除了硬件的调整,社区的软件调整也需要紧跟市场需求,比如社区运营要更加创新,但这一点很容易被行业忽视。

在天津万科副总经理胡宸恺看来,以前房地产建造一个住宅项目,其逻辑是开发和建造的逻辑,物业管理也相对粗放,但是现在要转移到运营的逻辑上,要对一个社区进行经营和运营。

“以前住宅项目是单核生长,主要看周边配套大体上是否便利,如今要更多地考虑小区门口的乐居商业,比如咖啡馆、花店、便利店、面包店等,甚至是用户不用出地库就可以直接和这些商业有交集,而且这些商店还会不定时组织针对社区居民的活动。”胡宸恺说。

从规模扩张、简单复制产品到围绕购房者需求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建设标准,房地产企业正在借助“好房子”政策寻找更适配的商业模式和建造模式。而在这些改变背后,新的产业链也正在形成。谁能最快打通这条产业链,谁才有可能在“好房子”建设中取得优势。

但此前在较大的成本压力下,智慧住宅打造的动力略显不足,未来要做智慧住宅,开发商也需要重新搭建供应链。“像华为、海尔等企业的市场灵敏度非常高,在智能化方面已有很强的技术基础,很容易与开发企业形成合力。”刘冰洋相信,如果智慧住宅的产品打造符合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这些智慧化产品的链条会很快走到一起,这将成为房地产行业的机遇,而不是挑战。

另一方面,这些“好房子”的推出,也会给后续的住宅项目提供参考模版。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虽然当前一些豪宅项目并不是代表整个市场,“好房子”也不代表价格贵,但这些豪宅项目采用的好的设计和设备可以成为其他不同价位住宅项目的标杆。

据界面新闻了解,早在去年,中建集团就把建设好房子的模版搬上了行业展会,也获得了不少好评,在这个基础上,中建集团把“好房子”的技术全方位落地,才有了中海·萬吉玖序等33个“好房子”项目(第一批试点)。

增加的成本谁来买单?

“好房子”的政策齿轮开始转动,房地产企业和购房者都乐于见到“好房子”带来的市场活力,但建造标准的提高,也将带来成本的增加。

业内人士王先生表示,目前很多新房产品,尤其是改善类的基本都满足新规,现在主要是从文件上明确了,“从市场影响来看,更多的可能和建造成本有关,比如2.8米和3米虽然看起来就差0.2米,对楼层高的高层建筑来说,可能会少一层房子,少卖一层,利润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华润置地北京分公司也告诉界面新闻,建设“好房子”,要考虑到建筑成本(如梁柱、楼板、维护结构等)的增加,同时应系统考虑消防等一系列规范适配度满足好房子标准要求,对企业成本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此表示,未来“好房子”建设标准愈发完善,成本大概率还是由房地产开发商自己承担,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政策需要关注到这一点,可以在土地出让、营商环境、金融等方面一定支持,比如通过下调地价让开发商有更多空间开发好的产品,把利好释放给购房者。

从当前的情况看,政策能提供多大程度的支持仍是未知数,房地产企业更需要从自身降本增效,形成建设“好房子”的系统化解决方案便是可行的途径。

据界面新闻了解,中海的“好房子”核心模型从客户角度出发,形成了十六大科技体系,包括全屋体验系统、主动调节系统、数字智居系统、房屋耐久系统、能源运维系统等,可以系统性解决居民的切身通点。在这个系统里,既有中海自己的living智选体系,同时还中与诸多企业形成了合作关系,包括海尔、 科勒、老板电器、支付宝等等。

“中建集团的优势是其全产业链加上集成化,他们有自己的供应链公司、科技公司、多个设计院,加上工程局可以覆盖装饰装修,已经有了适配‘好房子’的产业链,因此即便建设标准提高了,也未必会带来成本的明显提升。”上述业内人士分析称。

一位房地产从业者也表示,在预判客户居住需要的同时,房地产企业要用一个全新的建造体系和供应链去建造新产品,只要把这个过程中的产品采购体系调整好,降本增效就会实现。

“我们必然会经历一个时代,就是用更低的成本和更新的技术做出更好的体验,这是房地产行业始终要回答的一个问题。”胡宸恺说。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房地产老板许家印,房地产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