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孤儿院领养公告最新,深圳孤儿院领养孩子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葛安

深圳孤儿院领养公告最新,深圳孤儿院领养孩子

大家好,由投稿人葛安来为大家解答深圳孤儿院领养公告最新,深圳孤儿院领养孩子这个热门资讯。深圳孤儿院领养公告最新,深圳孤儿院领养孩子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深圳孤儿院在哪

来源:读特

“从此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安居之所!”记者从深圳市民政局获悉,日前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的3名成年孤儿领到了公共租赁住房钥匙,这也是龙岗区在深圳市民政局出台《深圳市社会福利机构成年孤儿安置办法》后的第一批公共租赁住房受益者。

成年孤儿有了自己的“安居之所”

“感谢党和政府的关爱,我会努力工作,热爱生活的。”看着敞亮的居住环境,设施齐全的新家,阿俊激动万分,30岁的他终于在而立之年实现了就业安居梦。阿俊是一名90后,从小在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长大,2015年他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职技学校,离开校园后的他发过传单,当过送水工,做过服务员和销售等兼职。今年,在福利中心工作人员的鼓励下,阿俊顺利通过上岗培训,成为一名专业的外卖骑手,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成功实现自立自强。如今有了自己的安居之所,阿俊表示自己现在有一个合适的对象,希望和她携手努力实现美好生活。

记者了解到,领到公共租赁住房钥匙的这3名成年孤儿都是由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集中供养并已年满18周岁,小田是一名00后,2018年毕业于技校汽修专业,目前是一名熟练的洗车工人;有耳疾的阿亮在福利中心帮助下修复了耳廓,在技校学习烹饪专业,参加实习锻炼和就业指导。恰逢人生阶段的过渡期,公租房有效解决了他们在生活、住房、就业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也是成年孤儿脱离集体供养,回归融入社会、走向独立生活的重要保障。

助力成年孤儿保障和融入社会

记者了解到,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实现“民生七有”,一直是龙岗区民政局努力奋斗的目标。通过健全联动机制、前置能力评估、强化心理干预、完善帮扶机制“四环相扣”方式,破解成年孤儿社会化安置瓶颈,打通孤儿保障和融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就是最生动的体现。

龙岗区民政、财政、住建、公安等职能部门健全联动机制,联合推动成年孤儿社会化安置的户口落地、住房保障和财政支撑等工作。目前龙岗区已为首批3名成年孤儿按需配给公共住房,并为包括此3名成年孤儿在内的6名符合社会化安置条件的成年孤儿申请到3年所需过渡期安置经费94.7万元。

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建立“一人一档”,将儿童身体评估工作提至14-16周岁,结合评估结果,创设肢体康复锻炼、劳动技能训练等实用系统的职训课程,针对符合社会化安置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全面提升儿童的语言、认知、社交能力,增强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截至目前,通过前置评估符合社会化安置的儿童6人,建档6份,正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16人。

同时,增强面对社会安置的心理干预,一方面依托区社会福利中心“心灵花园”心理辅导平台,开展成长规划、职业规划、社会交往和防诈骗教育的社会化安置宣教,帮助成年孤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理财、人际交往等社会生活能力,建立成年孤儿接受社会化安置及融入社会的信心。另一方面安排专人定期跟进安置后成年孤儿生活、就业情况,提供心理健康、婚恋教育、居家安全等辅导服务,为已安置的成年孤儿适应社会续航。

此外,完善帮扶机制,因地制宜创设福利中心职训班级,开发香薰制作生产线,同时联合深圳市民爱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宝龙街道职康中心为劳动能力有限且不符合社会安置条件的成年孤儿提供特色就业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开设厨工、洗衣等公益性岗位建设,为成年孤儿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引导其参与特殊儿童互帮互助、困境儿童养教等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截至目前,通过强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等服务,成功助力4名成年孤儿实现就业。

(原标题《首批成年孤儿入住公租房,龙岗助力成年孤儿保障和融入社会》)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庄瑞玉)

本文来自【读特】,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深圳孤儿院义工招募

窗外的蝉鸣声混着空调外机的轰鸣,楼下飘来邻居家红烧肉的香气,这些声音和味道本该构成夏日傍晚的温馨图景,可此刻小雅妈妈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断下滑,微信群里老师发来的数学测验成绩单里,那个刺眼的"67分"像根钢针扎进瞳孔。儿子房间门缝里透出的蓝光忽明忽暗,伴随着熟悉的"敌军还有五秒到达战场"的提示音,她突然抓起手边的玻璃杯狠狠砸向墙壁,飞溅的碎片在瓷砖上划出尖锐的裂痕。

这不是某个家庭伦理剧的片段,而是我最近在家庭教育咨询中遇到的真实场景。当17岁的男孩冲出来对着满地狼藉冷笑"有本事把手机也摔了"时,小雅妈妈才惊觉自己正站在悬崖边缘——那个曾经举着奖状扑进她怀里的孩子,如今在游戏世界的迷雾中越走越远。这种令人窒息的亲子对峙,正在全国超过68%的家庭中上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数据)。

一、我们亲手打造的"电子孤儿院"

心理学教授李雪在《失控的屏幕》中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76%的游戏成瘾少年都经历过"假装式陪伴"。当父母一边刷短视频一边把iPad塞给孩子,当餐桌变成各自低头刷手机的沉默剧场,孩子们正在经历比物质匮乏更可怕的"情感饥荒"。就像12岁的小宇在咨询室说的:"我爸说最爱我,可是他看手机的时间是我的五倍。"

某重点中学的心理健康普查显示,超过半数的"网瘾少年"都掌握着令人心酸的生存智慧:他们能准确分辨父母手机里不同消息提示音的含义,知道当微信语音响起时要立即关小游戏音量,甚至练就了在父母脚步声靠近的0.5秒内切换学习界面的绝技。这种在夹缝中生长的警觉,何尝不是对家庭情感联结断裂的血泪控诉?

二、游戏设计者不会告诉你的秘密

腾讯互娱前首席设计师王明阳曾透露,游戏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让玩家在7秒内获得第一次成就感。这个时间精确到神经科学层面——刚好够多巴胺完成一次完整的分泌循环。相比之下,背完50个英语单词需要重复刺激近300次才能形成记忆回路,这种延时满足在即时快感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更可怕的是"心流陷阱"。当孩子操控的角色在王者峡谷五杀超神时,他们的时间感知会被扭曲,15分钟在主观体验中可能只有5分钟。这正是游戏公司雇佣的神经学家精心设计的认知偏差,就像赌场永远不会安装窗户和时钟。北京安定医院青少年成瘾科接诊的案例中,有个初三男生连续32小时游戏后出现谵妄症状,却仍对着空气喊"推塔"。

三、破局者的工具箱:用魔法打败魔法

"漏洞修复"计划: 在深圳某重点中学,心理老师发明了"游戏化戒断法"。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防沉迷补丁",比如达成"连续三天23点前睡觉"成就可解锁周末两小时自由时间,"主动分享烦恼"满五次获得隐藏关卡——家庭旅行券。这种将游戏机制反用于现实的方式,三个月内让该校手游时长下降41%。情感服务器升级: 杭州的程爸爸把周末改造成"真人吃鸡日"。全家带着水弹枪在小区绿化带实战,女儿设计的战术手册里赫然写着:"物资点:厨房冰箱(补给能量棒),安全区:书房(WiFi最强)。"当虚拟世界的团队协作照进现实,那个沉迷"第五人格"的少女开始主动组织家庭读书会。认知防火墙搭建: 心理学教授张宏开发的"游戏元认知训练"令人耳目一新。他让沉迷"原神"的孩子记录每次登录前的身体信号(手心出汗/心跳加快),分析角色升级时的真实情绪波动。十五岁的小杰在日记里写道:"原来我不是想要皮肤,而是需要打败同桌的优越感。"这种祛魅过程,比简单说教有效十倍。

四、终极战役:重建生命的意义感

清华附中创新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显示,游戏成瘾的本质是意义系统的代偿。当00后们被"内卷"挤压得喘不过气,当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标准化流水线上磨损,那个能提供明确目标、即时反馈、社交归属的游戏世界,就成了救命稻草。这也是为什么在戒网瘾训练营,那些成功案例往往始于某个具体的梦想——想给流浪猫设计智能喂食器的男孩,为制作航模重新拿起了物理课本。

深夜的咨询室里,小雅妈妈第一次没有质问儿子"为什么不懂事",而是颤抖着拿出童年相册:"你看这张,你五岁时非要给蜗牛搭雨棚,现在的你,还能为现实世界创造这样的温柔吗?"男孩怔怔看着照片里小心翼翼护着树叶的小手,突然把脸埋进掌心:"妈妈,其实我很害怕...害怕考不上好高中你们就不要我了。"这场迟来的对话持续到晨光熹微,但对他们而言,真正的黎明才刚刚开始。

每个沉迷游戏的孩子,都是现实世界派来的信使。他们用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当分数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尺度,当亲密关系降级为WiFi信号般的脆弱连接,那个看似叛逆的少年,或许正在用虚拟世界的光斑,拼凑内心缺失的星辰大海。解开这个时代的心结,需要的不是戒网瘾的钢锁,而是重建情感联结的星光。

深圳孤儿院捐赠物品方式

隔三差五就会有西方人收养的中国孩子新闻出来,比如前几天(7月26日)加拿大华裔Maggie MacNeil获得了100米蝶泳金牌,而在2000年出生于中国江西省的她曾是一名被遗弃的女婴,今年已经21岁了。

还是要恭喜下这位华裔女孩,在白人占多数的泳道内她证明了华裔的优秀。

但作为中国人,每当这种新闻出现,又多少会觉得尴尬,因为这种新闻会产生一种道德对比感,而在这样的新闻面前,中国人则是道德负向的一方。

相信下面这个小女孩的图片很多人都看过吧?2018年12月在微信朋友圈火爆的一篇文章《中国弃婴成为美国小公主》,里面的主角一个贵州小女孩,2016年被一对美国夫妇收养,由于收养家庭的生活水平明显高于贵州的福利院,因此小姑娘前后的变化非常惊人,不仅如此她还多了两个哥哥,原始视频画面是来自这对美国夫妇上传到youtube的记录视频,被翻译成中文后在国内网络广泛传播。

类似的还有下面的视频,也是一个美国家庭上传到youtube的,这个视频在中文网络传播时,有人取了个名字,叫做“河南郑州一福利院的小姑娘被美国家庭收养,从此,她被爸爸妈妈和三个哥哥的宠溺包围了”。

这个视频我看了,可能是因为我也有女儿的缘故,看到这个小女孩就觉得挺可爱,心想怎么会有人舍得把她遗弃呢?而视频中的美国夫妻和他们的孩子们看起来也的确和蔼善良,对孩子也不错,被中国父母遗弃的女婴在美国家庭找到了温暖,这让我心情复杂。

还有国外拍摄的记录片,叫做《双胞胎姐妹》,这是2014年挪威拍摄的记录片,讲的是中国的一对出生于2003年的湖南长沙被遗弃的双胞胎女婴,分别被挪威和美国的两个家庭领养,从此天各一方,但是在种种机缘下,最终得以见面的故事,整个片子拍的很感人,影片中是美国的妹妹被父母带到挪威和姐姐见面,两姐妹虽然第一次见面,但是感情却非常好,在机场离别时都很难过,以至于很多观众在记录片结束后还通过社交媒体追踪姐妹们后来的情况。

下图是两个女孩子2016年的脸书。

这样的视频其实还有,相信很多其实大家都看过,或者有印象。每次看这种视频有两个对比挺强烈的,

一个是道德上的对比,没有在视频中出现但却遗弃了女婴的中国父母,和善良爱孩子的外国父母(其中美国最多),以及他们同样欢迎家庭新成员的哥哥姐姐们,形成了道德上的鲜明对比,尤其是被遗弃的婴儿中大多是女婴,这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重男轻女的形象。

一是生活水平上的对比,和中国福利院中的生活条件和状态相比,被收养之后在国外家庭生活的中国小女孩衣着打扮,生活方式和神情状态都有了巨大的飞跃,以至于很多视频评论甚至羡慕她们,觉得她们很幸运。

说实话,除了以上的两点让我有点尴尬之外,有的视频里面还有些细节让我感觉有些触动,像到郑州收养有一个镜头是美国妈妈抱着收养的中国女婴离开福利院大门,可能因为大人是外国人,我总觉得有种我自己的宝贝孩子被别人抱走的感觉,真的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


嗯对这样的事情,我简单的说几个点,

第一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现在中国遗弃婴儿的现象越来越少,中国存量的孤儿数量也在快速下降,残疾遗弃早已取代性别遗弃成为主因。

查询中国民政部的统计公报,

2015年底,全国还有孤儿50.2万人(我国定义的孤儿指18岁以下失去父母,或者找不到父母),其中集中供养孤儿9.2万人, 社会散居孤儿41.0万人(被家庭和个人收养)。

随着孤儿逐渐长大进入成年,而中国随经济发展被遗弃的婴儿的数量急速下降,

到2019年底,全国孤儿数量下降到23.3万人,其中集中供养的孤儿只有6.4万人,社会散居孤儿16.9万人。

全国孤儿数量在4年内急速下降了超过50%,意味着大量孤儿成年了,退出了数据统计,而新被遗弃的婴儿在数量上少得多。


另外与之对应的是,由于遗弃数量减少,我国每年孤儿收养人数也在快速下降,

2000年中国有5.6万名孤儿被国内外家庭收养,

2008年中国有4.4万名孤儿被国内外家庭收养,

2015年中国有2.24万名孤儿被国内外家庭收养,而到2019年只有1.3万名孤儿被领养了。

2019年比2000年下降了77%,其中尤其是最近十年下降快速。

下图来自中国民政部的2015年的统计公报,统计了2008年-2015年的收养数字,从4.41万下降到2.24万人。

下图来自2019年的民政部统计公报,统计了2015-2019年的收养数量,2019年的收养数量比2015年下降了41.8%。

目前中国每年仍然有婴儿被遗弃或者孩子无人照顾,但是主要原因是孩子有残疾,而并不是因为性别因素,总之简单的说,

因为经济原因+重男轻女而大量遗弃以女婴为主的健康婴儿已经是过去式了。

目前遗弃主要是经济原因+婴儿有残疾,而且在数量上也在迅速减少,毕竟产检越来越普及,技术越来越先进,婴儿出生缺陷率也在不断下降。


2018年6月,河南省福彩中心志愿者服务队部分成员走进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报道中,就提到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始建于2006年,目前(2018年6月)收养弃婴、孤儿等近900名,其中90%患有不同程度的残障。

2015年8月《深圳晚报》进行了统计,“这几年,深圳平均每年接收的弃婴数量稳定在100个左右,大多数以身体残障儿童为主”。

2014年广州从1月28日-3月16日搞了个著名的弃婴岛试点,接收的孩子全是身体有残障。

多说一句,这个弃婴岛实验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被人理解为身有残疾的婴儿会有国家统一照顾,当成了“救命岛”,因此试点仅运行了48天,就接收弃婴262名,全部患有各种疾病,甚至有从贵州、湖南、云南、重庆远道而来的父母,而在试点进行期间,就有23名重疾婴儿死亡。该项目无法进行而不得不中断。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随着社会发展程度不断提高,残疾婴儿被遗弃的情况也会不断降低,我国也不会例外。


我们也可以从美国的统计看出来,中国人因为性别遗弃女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美国的国务院官网会公布每年从中国收养的婴幼儿的数量和性别,在以下的网址可以找到统计的图表,

https://travel.state.gov/content/travel/en/Intercountry-Adoption/adopt_ref/adoption-statistics-esri.html?wcmmode=disabled

2005年美国人从中国收养了7903名婴幼儿,其中女婴占94.93%,男婴占5.07%

2010年收养了3401名中国婴幼儿,其中男婴25.67%,女婴74.33%,仍然很失衡,不过已经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了。

2015年从中国收养了2534名婴幼儿,其中女婴占54.38%,男婴占45.62%,这个时候已经快接近平衡了,而且注意下表,已经基本没有1岁以下的婴幼儿了,这跟2010年和2005年有了很大的不同。

2018年总共从中国收养了1475名婴幼儿,其中男婴占49.29%,女婴占50.71%,这个比例可以说已经是正常且平衡了。

根据美国的统计,到2019年为止所有年份的统计,美国人总共从中国收养了82456名婴幼儿,其中15.82%是男性,84.18%是女性。

中国网上流传着有个数据,说中国被美国收养的婴幼儿中90%以上是女婴,这个数据在2006年及其之前是成立的,但从2007年开始就不成立了,这一年女婴比例下降到了84.78%,以后持续下降到2018年的50.71%。

当然也可以说从累计的总量上看,仍然有84%是女性,不过那是因为最近十几年被美国收养的人数大幅下降,在新增里面性别已经平衡了,只是新增人数太小,以至于对总量影响小。


第二是一直以来我国绝大部分弃婴和孤儿都是中国家庭收养的,而这还是在国内公民收养要求高,条件苛刻的情况下实现的,注意我说一直以来,是说有数据以来一直都是中国家庭收养了大部分的国内婴幼儿。


我查询了中国民政局的每年的统计公报,最早的有中外家庭收养数字是2005年,之前的统计公报都只公布了总数。

2005年全年被国内外家庭收养的孤儿数量总共为5.1万人,

其中中国家庭收养3.8万人,比例为74.5%,外国家庭收养了1.3万人,占比25.5%,这一年是也是中国孩子被外国家庭收养数量的顶峰。

到2019年中国总共有1.3万名孤儿被收养,其中被中国家庭收养比例更进一步上升为92.5%,2019年被外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孩子仍然有970人,占比7.5%。

被外国家庭收养的中国孤儿数量从2005年的1.3万人下降到2019年的970人,数量下降了90%以上。


既然大部分都是中国家庭收养,数量远大于外国家庭收养的数量,那为什么我们看到收养孩子的新闻和视频都是国外的?

我认为是因为中国收养家庭普遍并不愿强调收养有关系,中国的养父母更倾向于让孩子认为自己是亲生的,也就很少有人会记录自己领养孩子的全过程视频,还放在网上,而美国白人父母+亚裔子女,从长相上就瞒不住,知道是领养关系。


第三,中国并不是想收养健康孩子的家庭不够,相反是想收养孩子的家庭远远多于遗弃孩子的家庭,即使在收养条件苛刻筛选掉一大批人的情况下,国内家庭想收养孩子排队时间仍然极长。

这个大约四五年前,我当时也看到了新闻说中国的女婴被美国人收养后,健康成长的故事,视频里面中国女孩子在美国父母抚养下温馨的成长,同时又看到社交媒体上说中国被遗弃的婴儿中90%是女婴(当然了这其实是老数据),当时看了心理不是滋味,怎么一对比感觉中国人在道德上要差不少?


于是了解了下国内的福利院收养情况,甚至想自己有没有可能也领养一个,

结果发现国内想要收养孩子的家庭非常多,只要是健康的孩子,除非是年龄太大的,否则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大把家庭排队收养,要排好几年的队。所以目前国内不孕不育的家庭和夫妇,想要靠收养实现有孩子的梦想根本不现实,必须要想尽各种办法自己生孩子。


中国并不是缺乏收养健康婴儿的需求,相反却是需求极大,

中国过去20年平均每年结婚对数就有一千多万对,光是不孕不育的家庭,即使按照3%的比例计算,每年也有几十万个,累积下来就有几百万个这样的家庭,

中国的失独家庭数量累积下来也在百万个以上,对于收养孩子有很强的动力。

而对比下,以2005年为例子,全国仅有5.1万名孩子被收养,完全的供不应求。


实际上我查找了新闻报道,早在12年前,2009年6月的《羊城晚报》就有报道,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有孩子接近400名,其中只有少量是正常孩子,其余95%都是残障儿童。

而排队领养的家庭已经有660多个家庭,主要意愿是收养健康的孩子,排队等待收养家庭数量和健康孩子的比例超过了10:1,当然值得注意的是也有深圳家庭选择收养了残障儿童,甚至还有市民愿意收养智障孩子,向“爱心收养”发展。

而根据《深圳晚报》在2015年8月的报道,

截至2015年3月底,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儿童人数为508人,其中身体状况正常人数为70人,各种包括脑瘫,唐氏综合征等各种疾病在内的病残人数为438人。

而当时深圳申请领养家庭已经有1000多户,和健康儿童的比例在十几比一,主要问题是一些病残儿童无人收养。


既然国内的收养长期以来“供不应求”,为什么以前却出现了大量中国婴儿被送往国外抚养的情况?

背后三大原因,

首先是外国家庭从福利院收养孩子,可以给中国的福利机构带来更高的捐款,增加国内福利机构的收入,这对一些面临财政压力的福利机构具备很大的诱惑力,尤其是在多年前中国的福利机构条件和待遇很差的情况下。

一个外国家庭要收养中国孩子,各种支出有数万美元,包括机票酒店,给中介公司的中介费,中国领养中心的翻译和手续费,福利院捐款的费用。

2011年6月《新京报》的一篇报道,5月23日这天在南昌市收养中心就有20多名中国婴儿被外国父母领养,签署的每份协议中都有“乙方自愿向甲方捐赠35000元”的字样。

同时5月20日,一名从事国际领养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说,如今国际领养捐款已由两年前(2009年)的3000美元涨为35000元人民币(以当时汇率约5400美元)。


由于利益的关系,导致国内很多福利机构对国内家庭收养自行设立各种障碍,

例如对国内家庭就较少开放婴幼儿的信息,而对外国家庭则可以方便查询和选择,在送养中事实上外国人优先。

也因为有利可图,还出现了专门为国外家庭收养服务的一条龙中介机构,使得外国家庭收养获得的孩子信息充分,过程方便快捷,欧美家庭来华领养可以一次往返就搞定,提高了欧美家庭收养中国孩子的意愿。


也因为送养婴幼儿能得到金钱利益,甚至还出现了福利机构购买婴儿的案件,2006年新华网的报道,湖南省衡阳市的几个福利机构从人贩子手里以每个婴儿3200元至4300元人民币的价格购买,然后通过送养获取捐款,光是2005年衡阳市这些福利机构就从婴儿贩子手中违法、违规接收婴儿共78名,因为此案件多人被判刑。

另一个原因是国内家庭收养孩子面临重重障碍,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公民收养孩子和计划生育挂钩,对外国人则无此要求。

首先本来收养孩子条件就要求高,比如1992年4月1日实施的《收养法》除了要求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之外,还要求必须年满35岁,自己没有子女(除非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则可以在自己有子女的情况下收养1名小孩)等等。

但是孤儿认定又很严格,路边捡到的弃婴,找不到父母的不能认定为孤儿,要确认父母都死亡了才是孤儿。

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条件太严苛,“致使一些有抚养能力又愿意收养儿童的人难以收养,多数社会福利机构又超负荷抚养孤儿、弃婴,在福利院的孩子生活条件差,没有家庭温暖,不利于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由于法律规定的收养条件过严,一些群众超出法律规定条件收养孩子,形成事实收养。”,于是在1998年进行了修订,

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0-12/17/content_5004011.htm

收养要求的年龄下调到30岁以上,同时增加“收养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儿童,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再加上计划生育的执行,对中国家庭收养造成了更多的限制,造成大量的中国家庭无法收养孩子。


2010年山西榆次发生一则新闻,一个刘姓村民在已经有一个孩子的情况下,收养了一个女性弃婴,在3个月后收到计生部门罚单要征收社会抚养费,刘家很不服气,认为如果不是自己收养了弃婴,孩子命都没了,由于多次催促未交钱,在孩子2岁的时候有关部门把孩子强行送到了福利院,后在媒体曝光后,多方努力下政府给办理了收养手续,孩子回到了养父母身边。


在记者采访时,山西省榆次市计生委郑主任认为,他们对刘家私自收养小梦华的行为做出罚款决定是合理合法、有章可循的。

首先,《收养法》总则第三条规定,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收养法》第15条规定:收养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以及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的,应当向民政部门登记。

其次,《山西省计划生育条例》第29条明确规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收养孩子的按超计划生育处理;刘家收养小梦华时,已经有了17岁男孩,又未办理相关手续,故应该按计划外二胎处理——即按夫妻双方上年总收入的20%、合计征收7年的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处理。

一方面是办理收养要求条件高,导致中国家庭自行收养弃婴难以办理合法收养手续,被认定为非法收养的比例高,

另一方面是计生部门认为,如果没有合法收养手续,那就会被认定为非法收养,视同违反计划生育征收罚款,长期未缴纳的还可能会把孩子送往福利院。这使得中国家庭捡拾到弃婴自行抚养面临各种障碍,而弃婴被送往福利院成为最没有障碍的选择,而一些福利院又会把部分婴儿送往国外抚养。

2011年爆出来轰动一时的著名的湖南邵阳“邵氏婴儿”事件,计生部门上门把婴儿抢走,这些婴儿最后大多通过当地福利院送给美国,荷兰等国的外国家庭收养,在最后的调查结果中写明,

该事件发生在2002年至2005年间,涉及婴幼儿14名。其中,8名属当事人非法收养的弃婴,1名属生父母非婚生育因无力抚养自愿送社会福利院,5名为当事人隐瞒血缘关系,将抚养的婴幼儿说成是“弃婴”。”


这起事件的关键点在于,那5个有血缘关系的婴儿被从亲人身边带走送到福利院是不符合规定的,还可以被视为是孤立事件。

但是那8个已经被中国家庭抚养的,无血缘关系的弃婴,在被认定为非法收养后被从养父母身边带走,最后通过福利院送到国外,在法律和流程上都是合法的,而中国养父母们只能看着养子养女被送往福利院,最后通过收养方式流出到海外。


第三个原因是残疾婴幼儿的问题,

为什么2019年我国人均已经突破1万美元了,但仍然有970名婴幼儿被外国人收养,

因为在我国福利机构目前大部分是残疾婴幼儿,和健康的婴儿不同,残疾尤其是重度残疾婴儿,未必有中国家庭收养,因此开放给外国家庭收养,可以提高被收养的概率,在国内有的福利中心,外国家庭还是收养残疾孤儿的主力,这方面还是要对国外的收养家庭表示尊敬。

当然也要注意,中国家庭也有收养残疾的孩子,

另外很多重度残疾孩子不管是中国家庭还是外国家庭都无人愿意收养,比如脑瘫患者,唐氏儿等等,最终只能在孤儿院长大,这是个现实的问题。


但是我仍然认为,即使是残疾孩子,在中国福利院长大也比送到国外好,毕竟没有办法监管,而且跨文化收养还面临身份认同问题,

而且说实话,从道德层面上来看,残疾的孩子也是中国的孩子,自己就不要了送给西方国家的家庭养,表面上说是为了孩子好,但总感觉不是那么回事。


中国的孩子还是得中国人自己来养,以前国家穷还可以说是福利机构缺乏经费,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但现在国家富起来了,一年送养到国外的孩子就几百人,就算全部是残疾也就是几百人的规模,不至于养不起,中国的残疾人有好几千万,犯不着每年把几百个残疾孩子送出去“减轻负担”,以后有了出息出了名上了新闻,反而又是对中国人在道德上的“拷打”,该是彻底停止把中国婴幼儿送到国外的时候了。


残疾孩子在国内福利机构抚养并非就无法成才,2015年洛杉矶特奥会上有两个奥运会冠军,一个叫罗小纯,一个叫福晓,两个人都是深圳社会福利中心收养的孩子。

这样的励志故事我相信在中国还有很多,国内残疾人企业家就有不少,就不再一一例举。其实在中国这样处于上升期的国家,在不同群体中找励志故事并不难。


今天写这篇文章,是一些事情不吐不快,

小平同志说“发展就是硬道理”,中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只能说太正确了,当你的发展水平落后他国时,当你穷的时候,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大量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在发展起来之后都会烟消云散。


为什么收养中国孩子的家庭往往来自美国以及其他西方国家?是美国人和西方人的道德水平显著的高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吗?

有人说是因为他们有宗教信仰所以道德水平高,我这里就不花时间批驳这个了,西方最近几百年对全球其他民族做的各种事情能列举的太多了,加拿大原住民寄宿学校的事情才爆出来多久。

就说全世界跟美国人和西方人一样信基督教,天主教的地区也不少。

比如东欧地区,拉美地区,非洲地区,乃至于亚洲的韩国,菲律宾等等,为啥收养就是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呢?


说白了就是跟他们的发展水平相关,我国规定婴幼儿送养到国外,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可以收养的,能成为收养目的国的国家只有17个,全部是西方国家。

收养是耗钱的事情,就不说收养时一次性支出的几万美元旅行+中介+捐款等各种费用了,就说收养孩子带来的养育成本增加问题,西方国家家庭的承受能力就明显更强,美国中产家庭住房空间也大,能给孩子提供更大的居住环境。

像东亚有的地区也很发达,但是普遍房价贵,养育孩子成本高,因此增加一个孩子意味着极大的成本,所以生育率全球最低普遍1.0左右,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想生,再想到国外跨国收养其他国家的孩子成本就更高了。


还有一点是种族构成,西方国家普遍是移民国家,允许领养外国婴儿实际上就是引进移民,这一点也和非移民国家有所不同。

像如果中国开放领养外国婴儿,国内家庭每年领养几万南亚,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的孩子回来,日积月累在国内形成数量可观的非华裔群体,我反正觉得最好别这么做。

另外在西方国家,收养本国弃婴的手续复杂而且费用反而更贵,并且本国发展水平高弃婴的数量少,因此就催生了庞大的到海外收养孩子的需求,当年到费用上更为便宜,手续简便,组织有力且人口众多的中国收养孩子就成为了一大选择。


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水平高了,很多问题就会自然的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中国在2000年解决温饱问题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了,越来越有钱了,遗弃婴儿的现象自然就不断减少了,送养到国外的人数自然越来越少。

就拿收养外国人优先来说,2009年以前外国人收养中国婴幼儿,需要给中国福利机构捐款3000美元,2009年标准提高到3.5万人民币,这个钱现在对于非常多的中国家庭来说也出得起了,给中外家庭送养的利差消失了,优先给外国人的现象也就逐渐消失了。


下图是过去十年中国被外国人收养的婴幼儿人数,2010-2019年仍然有2.959万人,来自民政部的统计公报,但外国人收养婴幼儿人数从2010年的4911人下降到了2019年的970人。

以2010年为例子,有4911名婴幼儿被外国人领养,而该年被中外家庭领养的残疾儿童数量为2692人,民政部也没有公布中外家庭各领养了多少残疾儿童,但是合理估计至少2010年外国人领养的大部分仍然是健康婴幼儿。

再说弃婴中的残疾婴儿问题,随着我国医疗水平不断上升,孕妇产检比例越来越高和完善,辅助生产技术进步,残障婴儿出生数量和比例从源头上就会大幅减少,新生儿医保也在越来越普及,社会捐赠体系完善,一些疾病就变成可医治。就拿唇腭裂来说吧,以前遗弃婴儿就有因为唇腭裂就遗弃的,现在治疗唇腭裂并不困难了。

再说社会关注的弃婴里面女婴居多的问题,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养老体系建立,不需要壮劳力干农活和保卫家庭不受欺负,养老金来自社保支付而不是儿子,中等和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重男轻女的思想也会逐渐消退,反应在弃婴方面性别因素就逐渐消失了。


还有个重大问题就是计划生育,计生带来的超生罚款和各种严厉惩罚,是造成弃婴的一大原因之一,计生的执行还造成国内家庭收养困难。

而当年搞计生的起因,就是太穷加上人口增加过快,整个国家发展了,人口增长过快这个问题就消失了,不再存在了,计划生育也就逐渐取消了,相应的计生对弃婴和收养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就消失了。


一旦在发展水平上落后,就会产生类似“中国人遗弃的女婴为加拿大夺取奥运金牌”这样让人尴尬的新闻,在道德上把我们置于不利的位置,而且在过去十年尽管越来越少,但是依然有一些婴儿被西方国家家庭领养,等他们长到二三十岁万一有所成就,也就是到2030年代,2040年代甚至2050年代都还可能继续出现“中国人遗弃的婴儿被美国人/西方某国人领养后,悉心培养获得重大成就”的新闻出来,没办法,这是为当年的落后还债。


目前由于疫情原因,外国人领养已经暂停了,我对此表示欢迎,该是彻底停止的时候了,我不想在2021年的今天还看到外国人飞到中国把中国孩子抱走的视频,无论是健康的还是残疾的。

总之,我们绝不能再落后下去,

深圳孤儿院电话

南都讯 记者陈荣梅 摄像胡可 今年6月,深圳龙岗一位86岁老人立下《赠送房屋授权委托书》,欲将其名下的一处三层楼高、共270平的惠东房产捐给深圳市孤儿院。9月,老人去世,其妻刘女士通过南都记者联系上了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即老人所指“深圳市孤儿院”)。深圳市社会福利中心委托律师深入了解后表示,因为房子有纠纷,需待涉事房屋的租赁纠纷结案后再予以研究。【视频编辑李润】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深圳孤儿院领养公告最新,深圳孤儿院领养孩子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