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分配属于什么法律,财产分配原则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邵书

财产分配属于什么法律,财产分配原则

大家好,由投稿人邵书来为大家解答财产分配属于什么法律,财产分配原则这个热门资讯。财产分配属于什么法律,财产分配原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财产分割属于什么法

夫妻财产是婚姻家庭关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涉及范围较广的概念。《民法典》关于“夫妻财产”的规定,主要包括夫妻共同财产、夫妻个人财产、夫妻约定财产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分割、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等内容。以下分别进行法条梳理和解读,以供参考。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法条梳理

第一千零六十二条【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夫妻对共同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第一千零六十三条【夫妻个人财产】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三)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第一千零六十五条【夫妻约定财产制】 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一千零六十二条、第一千零六十三条的规定。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约定归各自所有,夫或者妻一方对外所负的债务,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以夫或者妻一方的个人财产清偿。

第一千零六十六条【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分割】 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夫妻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分割共同财产:(一)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二)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

第一千零八十七条【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按照照顾子女、女方和无过错方权益的原则判决。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实务要点

1. 第1062条是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本条首先明确了夫妻共同财产的定义,其中的“所得”是夫妻所得,包括夫妻共同所得、夫或妻一方所得;“所得”针对的是财产权利,而不是强调实际对财产取得占有,如夫妻一方中奖所得的财产,离婚时可能权利人并未实际占有,但这些未实际控制、占有的财产仍应认定为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关于夫妻共同财产的范围,本条采用列举式和概括式相结合的方式,第1款前4项明确列举四种财产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第5项是抽象概括式的兜底规定。关于第4项“继承或受赠的财产”,除外情形为“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此外,根据本条第2款规定,夫妻双方对共同所有的财产,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除了日常家事范围内的事务以及构成表见代理的情形外,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的,对另一方不发生法律效力。

2. 第1063条是关于夫妻个人财产的规定。主要分四种:(1)夫妻各自的婚前财产,以完成结婚登记、确立婚姻关系为界。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2)一方因受到人身损害获得的赔偿或者补偿,因其明确的人身专属性而归一方所有。(3)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明确只归一方的财产,此为尊重遗嘱人或赠与人的自由意志。(4)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以上通过明确列举式规定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与夫妻共同财产相区分。(5)其他应归一方的财产情形。此为兜底的概括性条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但需注意,前条关于夫妻共同财产范围与本条均有兜底性概括条款,但在适用上要有主次先后之分。由于我国是法定的婚后财产共同制,因此,对于本条第5项的解释要坚持从严原则,只有在本条前4项之外的明确具有人身专属性的财产,才能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而在无法确定是夫妻共同财产还是一方个人财产时,应以确定为夫妻共同财产为原则。

3. 第1065条是关于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规定。约定财产制,是指夫妻或者即将成为夫妻的人,以契约的形式,约定相互间的财产关系,从而排除法定财产制适用的制度。法定财产制是依照法律规定直接适用的财产制,约定财产制是相对于法定财产制而言的,夫妻双方以契约形式依法选择适用的财产制。约定财产制优先于法定财产制适用,只有在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情形下,才适用法定财产制。

关于本条,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约定的条件和形式。缔约时双方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双方意思表示真实,不得违反法律规定或公序良俗,约定内容不得超出夫妻财产的范围。约定须采用书面形式,但以口头形式进行约定且双方对此并无异议的,也应予认可。(2)约定的时间和范围。本条规定对作出财产制契约的时间未作限制,实际上是采纳自由主义立法例,男女双方既可以在结婚之前作出财产制契约,也可以在结婚时、结婚后作出约定。(3)约定的范围。本条第1款规定“男女双方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者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依据该规定,男女双方对婚前财产或婚后所得财产均可以进行约定。(5)约定的具体内容。可约定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即可以约定采取分别财产制、一般共同制或限定共同制。除约定财产所有权外,夫妻双方还可以就财产的使用权、管理权、收益权、处分权等进行约定,也可以约定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债务清偿责任、婚姻关系终止时财产的清算及分割等。(6)约定的效力。对内效力,是指对夫妻双方的效力,即双方应当按照约定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对外效力,是指对夫妻以外第三人的效力,实践中主要是指对债权人的效力。夫妻之间对财产关系的约定如何对第三人产生效力?一些国家和地区规定必须进行登记或者为第三人所明知,才能对第三人产生约束力。如《德国民法典》规定需在婚姻财产制登记簿上登记,《日本民法典》规定需于婚姻申报前进行登记,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非经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我国目前没有建立夫妻财产登记制度,为保护第三人利益和维护交易安全,本条第3款规定,夫妻对财产关系的约定只有相对人知道的,才对其发生法律约束力。本条第3款所谓的相对人“知道”,不仅包括知道约定的存在,还包括知道约定的内容。第三人知道的时间,应是在债务产生之前或产生当时,在债务产生之后才知道的,不属本条第3款规定的“第三人知道”的情形。另外,根据《<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37条,本条第3款所称“相对人知道该约定的”,夫妻一方对此负有举证责任。

4. 第1066条是关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共同财产分割的规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共同财产应以不允许分割为原则,允许分割为例外。允许分割的情形仅限定于本条规定的两种情形,不能类推适用,亦不能扩大解释。本条规定两种情形如下:(1)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即一方有隐藏、转移、变卖、毁损、挥霍夫妻共同财产或者伪造夫妻共同债务等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行为。“毁损”应指故意的情形,不包括过失造成的损坏。需注意,若只是擅自处分夫妻共同财产,但是仍将处分所得款项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不属此类。以上情形,不仅要认定行为的成立要件,还须达到“严重损害夫妻共同财产利益”的程度。“严重损害”,需要结合行为的性质、夫妻共同财产的数额、造成的影响程度等因素进行。(2)一方负有法定扶养义务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医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关医疗费用的。这里的扶养是广义的概念,既包括长辈对晚辈的抚养义务,也包括晚辈对长辈的赡养义务,还包括同辈之间(如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义务。何为“重大疾病”,法律没有规定,可以参考相关文件列举的重大疾病,根据实际病情、医疗费用等进行综合判断。一般认为,需长期治疗、花费较高的疾病,或直接关涉生命安全的疾病等属重大疾病。“相关医疗费用”,是指为治疗疾病需要的必要、合理费用,不包括营养、陪护等费用。

5. 第1087条是关于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处理的规定。依据本条,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包括协议分割与判决分割。(1)协议分割。以夫妻双方协商确定分割方案为先,最大限度地尊重双方对私权事务的意思自治。协议作出后,在一定程度上,男女双方在协议项下形成了具有给付内容的合同关系。(2)判决分割。当男女双方无法通过协议解决共同财产的分割问题时,则由人民法院依据法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认定。除无法达成协议的情形外,当事人达成的以登记离婚或到人民法院协议离婚为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若协议离婚未成,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法院应认定该财产分割协议没有生效,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依据本条,判决分割共同财产,以均等分割为一般原则,以照顾子女、女方、无过错方为补充原则。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为《民法典》增加的内容,当夫妻一方对离婚存在过错,如存在重婚、虐待、遗弃等情况的,法院分割财产时,应给予无过错方适当的照顾,可适当多分给无过错方一些财产,或给予无过错方优先选择的权利。此外,因我国婚俗习惯多是女方落户到男方处,承包土地也多以男方为户主名义承担,为保护女方承包经营权,本条第2款特别规定:“对夫或者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经营中享有的权益等,应当依法予以保护。”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 广西高院微信公众号

编辑:江萍

何为财产分割


一、制度比较:共有制与分开制的理论分野


1. 法定共有制的伦理基础与实践困境

中国大陆现行《民法典》第1062条确立了婚后所得共同制,强调婚姻共同体的经济属性。这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有效维护了家庭经济稳定,但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暴露问题:


- 财产分割复杂性:如案例所示,未约定财产制的夫妻一方擅自处分共同财产(如转账给第三者),需通过诉讼追回。


- 债务风险共担:共有制下,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债务可能被认定为共同债务,即使另一方不知情。


- 弱势方保护不足:家庭主妇/夫的家务劳动未被量化,离婚时可能面临经济困境。


2. 分别财产制的个体主义倾向与局限

台湾地区法定财产制为分别财产制,但允许夫妻约定共同财产制。其核心特点包括:


- 婚前与婚后财产严格区分:如高雄某离婚案中,法院判决丈夫赔偿妻子剩余财产差额5200万新台币,体现了对经济弱势方的保护。


- 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离婚时,婚后财产扣除债务后,双方差额部分平均分配。


- 交易安全保障:约定财产制需登记才能对抗第三人,防止财产隐匿。


3. 国际经验的平衡路径


- 德国剩余共同制:婚姻期间财产各自所有,但离婚时比较双方财产增值,差额部分平均分配。


- 美国衡平分配制:纽约州法院在离婚时综合考虑婚姻持续时间、职业牺牲等因素,灵活分割财产。


- 法国PACS制度:允许同居双方选择财产独立,既保护个人权益,又避免传统婚姻的高成本。


二、中国现行制度的反思与挑战


1. 法定共有制的现实矛盾


- 约定财产制使用率低:实践中,仅有约5%的夫妻选择约定财产制,多数依赖法定共有制。


- 婚前财产转化争议:如婚前房产婚后增值部分是否属于共同财产,司法裁判标准不一。


- 家务劳动价值缺失:《民法典》第1088条虽规定离婚补偿,但缺乏量化标准,执行效果有限。


2. 制度改革的迫切性


- 离婚率攀升:2023年中国离婚率达3.1‰,财产分割纠纷占比超60%。


- 女性经济独立化:2024年城镇女性就业率达68%,传统共有制难以适应个体经济需求。


- 跨国婚姻增加:涉外离婚中,中国共有制与国际分别财产制的冲突凸显。


三、制度重构的路径选择


1. 台湾经验的本土化改造


- 引入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参考台湾“民法”第1030-1条,在离婚时对婚后财产增值部分进行公平分配。


- 完善约定财产制登记:建立夫妻财产登记制度,增强约定财产制的公示效力。


- 强化家务劳动补偿:将家务劳动纳入财产分割考量,参考德国“自由处分金”条款。


2. 国际制度的适应性借鉴


- 德国剩余共同制的改良:在法定共有制基础上,允许夫妻约定婚后财产增值部分共享。


- 美国衡平分配的灵活性:法院在分割财产时,综合考虑双方对家庭的贡献(如子女抚养、职业牺牲)。


- 法国PACS的契约精神:推广“财产独立协议”,满足高净值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3. 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


- 混合财产制框架:法定共有制与约定分别制并存,鼓励婚前协议明确财产归属。


- 债务风险隔离机制:借鉴台湾“债务清偿责任约定”,允许夫妻约定债务承担方式。


- 弱势群体保护机制:对全职主妇/夫、患病方等设立财产分割倾斜条款。


四、结论:走向多元平衡的财产制度


夫妻财产制度的选择本质上是共同体伦理与个体权利的博弈。中国现行共有制在维护家庭稳定方面仍具价值,但需通过制度创新回应社会变迁。建议构建“法定共有+约定灵活+剩余分配”的混合模式,在保障婚姻共同体利益的同时,尊重个体财产权,最终实现实质公平与效率的统一。这一路径既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个人经济独立的需求,为全球婚姻财产立法提供东方智慧。

财产分配方式

丈夫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与他人发生婚外情,并擅自将夫妻共同财产私自赠与“第三者”,配偶能否追回呢?近日,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审结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依法判决“第三者”向原配如数返还60万元人民币。

案情回顾:

婚姻存续期内发生婚外情

擅自处分共同财产

2010年10月,阿强与阿珍登记结婚,二人共同创办公司,经过多年打拼积累了一定财富,然而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阿强与“第三者”阿丽长期保持婚外不正当男女关系,并多次私自向阿丽转账,阿珍得知二人关系及财产转移相关情况后,将二人诉至法院,要求返还不当得利。

审理焦点:

亲密转账记录与关系认定

法院判决依法返还

庭审中,被告阿强辩称,其与阿珍2019年感情破裂,与阿丽系合作关系,并非情人关系。被告阿丽辩称,其系阿强公司雇员,月工资4500元,且与阿强有合作协议,双方为正常合作关系。

原告阿珍则提供了关键证据:阿强向阿丽转账520元、1314元等具有特殊含义金额的转账截图、微信和支付宝流水明细以及二人亲密照片等,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

法院审理后认为,原告阿珍与被告阿强夫妻关系明确,在婚姻存续期间,被告阿强与被告阿丽建立情人关系,违背公序良俗。且阿强在未与阿珍协商的情况下,私自处置夫妻共同财产向阿丽转账,阿丽因此获利,导致阿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益受损,阿丽构成不当得利,应予以返还。因阿丽在2019年系阿强雇员,故返还金额当中扣除工资部分。

法官释法:

夫妻共同财产非按份共有

擅自赠与行为无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为履行道德义务进行的给付;(二)债务到期之前的清偿;(三)明知无给付义务而进行的债务清偿。”即在婚姻存续期间,除夫妻双方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外,夫妻双方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所有权,任何一方无权非因夫妻共同生活需要单独处分夫妻共有财产。有配偶者擅自将共有财产赠与婚外第三者,既违反公序良俗,亦侵犯了另一方的财产权利,该赠与行为无效,婚外第三者构成不当得利,夫妻另一方有权要求第三者返还该夫妻共有财产。

或许大家会有另一个疑问,既然财产是共有的,即被告阿强亦有所有权,那被告阿丽可否主张只返还一半呢?

法官解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夫妻之间的财产属于共同所有,而不属于按份共有,不存在份额一说。在没有离婚分割财产之前,若夫妻间没有对财产份额进行约定,所有财产都同时属于双方,双方对共同财产享有平等的处理权。因此,阿强赠与阿丽的每一分钱,阿珍都有权追回,而不仅仅是二分之一的财产份额。

来源:乌海市海勃湾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

文字:柴寅静

财产分割原则

(图源网络,侵删)


夫妻共同债务的形成,或基于夫妻双方的共同意思表示,或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或夫妻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在形成、使用等方面与夫妻双方作为一个对外整体的各种民事活动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形成的夫妻共同债务,双方应当负连带清偿责任。这种连带清偿责任,并不因夫妻双方的婚姻关系存续状态的变化而改变。因婚姻而形成的法律关系,除了包含财产内容之外,还具有强烈的人身属性。离婚导致男女双方间夫妻关系和财产共有关系的消灭,双方按照法律规定确定共同财产的分割方式。但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不因婚姻关系的变动而受到侵害,这种分割解决的仅是男女双方之间的财产关系,对债权人等其他第三人并不产生法律约束力,不能产生导致男女双方对债权人的债务消失或变化的法律后果。男女双方仍应当以其财产对债务承担偿还责任,但是,该种偿还责任的履行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1.夫妻共同债务,首先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偿还。夫妻共同债务是夫妻双方因其“共同”性而产生的债务,男女双方共同承担,在有共同财产存在的情况下,自然首先应当以共同财产进行偿还。否则,直接要求一方以个人财产偿还夫妻共同债务,将产生对偿还一方课以超出其应承担范围的义务的后果,有违公平原则,且变相产生了无论共同财产金额能否覆盖共同债务金额,均在男女双方之间形成了新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双方间财产关系复杂化的法律后果。故而,夫妻共同债务首先应当以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清偿,共同债务可被全部清偿的,剩余共同财产由男女双方协商或由法院判决进行分割;共同财产数额无法覆盖全部共同债务的,由双方以其个人财产部分偿还。


2.当夫妻共同财产不足以清偿夫妻共同债务,或者夫妻双方原本就采用分别财产制,不存在夫妻共同财产的情况下,夫妻双方应当以其个人财产偿还共同债务。与以共同财产进行清偿不同,以个人财产偿还夫妻共同债务时,需要注意双方对债务的承担比例问题。具体的清偿方案、承担比例等,由双方自行协议确定,协议对男女双方均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无法通过协议确定偿还比例的,则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依法判决。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男女双方对夫妻共同债务清偿比例的确定,不能产生消灭双方对债权人负有的连带清偿责任的结果。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的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已经对夫妻财产分割问题作出处理的,债权人仍有权就夫妻共同债务向男女双方主张权利。即男女双方就共同债务的偿还比例作出的协议或人民法院的裁判确定的夫妻共同债务偿还比例,仅对男女双方具有对内的效力,对男女双方以外的债权人,并不具有当然的约束力。对债权人来说,男女双方对共同债务仍然承担连带偿还责任,债权人既可以要求双方按各自的比例偿还,也可以仅对其中一方提出偿还要求,还可以另行提出偿还比例要求双方履行。在男女双方通过协议确定共同债务清偿比例的情况下,由于该协议完全基于双方的意思形成,不能排除夫妻双方为了逃避还款义务,以假离婚的方式分割财产、确定债务清偿比例,将全部或大部分债务约定由缺乏清偿能力的一方承担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允许男女双方承担的连带清偿责任随之消灭,将产生债权人的个人权利被他人之间的约定处分的结果,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维护造成极大不利,显然有悖民法的自愿和公平原则。人民法院判决确定清偿比例的情况亦是如此,债权人并非处理男女双方之间财产分配案件的当事人,该案的判决势必无法对债权人的利益予以全面考虑,生效判决不能对债权人产生既判力。


另一方面,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5条第2款规定,一方就共同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后,基于离婚协议或者人民法院的法律文书向另一方主张追偿的,人民法院应当支持。如上已述,无论婚姻关系存续状态为何,也无论男女双方是否已就夫妻共同债务的清偿确定分担比例,都不影响双方对债权人的连带偿还责任。连带债务,是指数人负同一债务,其中每个人各自都有对债权人履行全部债务的义务。连带债务的共同目的性,意味着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与债权人之间发生的事项,对其他连带债务人也发生效力,当连带债务人中的一人清偿了全部债务,其他债务人的债务同时消灭。《民法典》总则编中的第178条第1款规定,二人以上依法承担连带责任的,权利人有权请求部分或者全部连带责任人承担责任。当债权人要求男女双方中的一方承担超过其应当承担份额的偿还责任时,该方不能以协议或判决确定的偿还份额为抗辩理由,拒绝债权人的偿还请求。但是,承担了超过其应当偿还数额的一方,有权向另一方追偿,追偿的数额以实际偿还数额与应当偿还数额之差计。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继承编理解与适用》

转自:法律一讲堂

仅供交流学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财产分配属于什么法律,财产分配原则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