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参人员是指哪些人员,两参人员具体指什么人
大家好,由投稿人尤辰来为大家解答两参人员是指哪些人员,两参人员具体指什么人这个热门资讯。两参人员是指哪些人员,两参人员具体指什么人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两参人员是指哪些人时间确定
对于两参人员的补贴,各地规定不完全统一,但在总体上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烈士褒扬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目前我国对于退役军人的保障制度已经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我作为一名退役军人,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欣慰。下面和战友们分享我搜集到的相关信息:
第一,什么是两参退役人员?
两参退役人员主要是指参加过作战和参加过核试验军队退役人员和其他涉核岗位军队退役人员。参战人员主要包括参加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自卫还击作战、防御作战、出国支援作战、对逃离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的作战、平息地区性武装叛乱作战,执行上级下达的作战命令、任务、军委认定的其他作战行动。主要包括一线直接作战部队的军人;一线后勤保障部队的军人。包括工程、运输、战地救护人员等;参核人员包括参加过核试验效应试验的退役人员、执行过核试验保障任务的退役人员、参加过核爆炸条件下军事演习的退役人员等。
第二,安排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是享受两参人员优待的形式之一。
按照《退役军人保障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转业军官、安排工作的军士和义务兵,由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接收安置。其中参战的退役军人属于优先安置的重点,是排在第一位的,其优先程度列在了师团以上军官之前。可见国家对于两参人员的高度重视,两参人员能够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本身就是享受两参人员优待政策的具体体现。
第三,优先解决随迁家属是对于两参人员的另一种优待方式。
符合条件的军官和军士退出现役时,其配偶和子女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随调随迁。随调配偶在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工作,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随调配偶在其他单位工作或者无工作单位的,安置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就业指导,协助实现就业。随迁子女需要转学、入学的,安置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办理。对退役军人的随迁子女的优先保障条件中,参战人员退役人员也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优待方式。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的两参人员,除了享受本单位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外,按照2019年的补贴标准,全国是按照平均每人每月不低于650元的标准执行,总体上不高于十级残疾军人的标准。
对带病回农村的退役军人,每人每月的补贴标准为600元,这是全国的平均标准,这个标准是中央财政下达的补贴标准,地方财政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给予一定的补助。
对于一级因战残疾的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88150元;因公残疾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85370元;因病残疾军人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82500元。这个补贴标准是从2019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每年会根据经济发展、物价变化等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综上所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的两参人员,除了享受本单位的工作福利的政策以外,还要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享受相应的优待待遇和生活补贴等待遇。这些优待和补贴政策包括了残疾抚恤、享受单位职工家属的有关福利待遇、医疗保障待遇、公共服务和乘坐公共交通等方面的优待等。
两参人员将全部纳入优抚标准吗
昔日前线是英雄 今朝后方显忠诚
我县78名“两参”退伍老兵向武汉捐款11300元
国家有难不缺老兵担当。2月10日上午,峪口镇峪口村退伍老兵王奴保、韩俊亮等人怀着对阻击疫情必胜的坚强信念,把78名“两参”退伍老兵所捐的11300元爱心款送到了县红十字会,定向捐给武汉疫区,用于战胜疫情。
两参人员是指,1954年11月1日以来直接参加过解放江山岛作战、炮击金门作战、中缅边境勘界警卫作战等14个战役的退伍老兵和参加8023部队、其他核试验军队的退役军人。
疫情发生后,这些曾在一线浴血奋战的退伍老兵们再也坐不住了,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当起了村里的宣传员、巡逻员和把门员,为所在村的疫情防控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然而,疫情当前,国家有难,退伍军人不能袖手旁观,理由保持军人本色,退伍不褪色,捐款助击“疫”。于是在王奴保、韩俊亮等人的倡议下,全县的“两参”老兵退伍微信群动起来了,一百、二百、三百、五百,不到两天时间,就有78名老兵响应,共收到捐款11300元。
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张旭亮告诉记者:“这些老兵全部来自农村,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心系国家,保持军人本色,主动奉献爱心,支持疫区的举动值得我们尊敬。”
县委办公室21名干部职工自发捐款4800元,为阻击疫情贡献力量。
县人大机关干部职工纷纷慷慨解囊,27名干部职工捐款6100元,用于疫情防控。
不能去一线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县委老干部局共收到工作人员捐款2200元。
县委巡察办12名干部职工共捐款2100元。
2月10日,大武镇73名党员响应募捐倡议,共捐款10200元。
县工信局干部职工共捐款2400元,交给县红十字会,用于疫情防控工作。
县司法局在全系统掀起“比捐款、看爱心、做贡献”热潮,不到一天时间共收到捐款4500元。
县职业中学党支部积极发挥作用,响应红十字会号召,全校有51名教职员工主动捐款,共收到善款5500元。
2月10日,金晖凯川煤业有限公司又为我县红十字会送来2吨消毒液,再一次体现了疫情当下的民企担当。
2月10日下午,金晖瑞隆煤业有限公司向县红十字会捐赠方便面100箱、火腿肠50箱、牛奶300件、面包50箱以及医用酒精500公斤,体现了疫情当下的企业担当。
2月10日下午,大武中心校教师杨志伟向县教育系统捐赠84消毒液10件,价值3000余元。表达了一名基层普通人民教师疫情当前的担当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
来源:今日方山
两参人员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在退役军人群体中,有这么一群非常特殊的退役老兵,他们每次补助的调整,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他们就是“两参”人员。现在不少退役老战友已经步入老年,还有一些退役老战士的生活非常困难,当地政府要主动对他们的生活进行关心,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
可能有一些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两参”人员?两参人员主要是指:参加过作战和核试验的军队退役人员、其它涉核岗位退役人员。参战人员包括:解放战争、抗日战争、自卫反击战、防御作战、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还包括执行上级下达的作战命令、任务、军委认定的作战命令。
记得在2020年《退役军人保障法》征求意见时,有关“两参”人员的补助问题,当时也是大家提得比较多的一个。对于那些曾经参战、参试的退役军人来说,他们上过战场,他们经历过枪林弹雨,有不少战友从战场上下来,伴随他们的伤病,有的受伤严重,有的伤残,还有的参加过核试验,身体还在经受着核辐射的摧残。
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让他们能够享受到一些好的待遇,这应该是可以有的,我们现在国家强大了,国家也有钱了,对他们多一些关爱和关心,其他任何人都不要羡慕他们享受的这些待遇。
最近有战友在问,2023年,他们的补助会不会调整呢?
让我们非常庆幸的是,我们看到了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和关心他们,“两参”人员已经可以享受到一些待遇,并且到2022年,已经连续18年对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补助进行了调整。按照惯例,今年再次提升包括参战参试人员在内的补助是肯定的。
2023年的补助大概会调整多少呢?
实际上,这些年调整的幅度有多,也有少,2022年的调整由原来的750元,增加了50元,现在的标准是每人每月800元。
我们也发现,上海、天津等一些地方,现在每年给“两参”人员的补助已经上调到1500元,其他的一些地方,都是参照国家标准800元。也真心希望其他的一些地方,也像那些好地方学习,给这些退役老战士多一些补助。
虽然现在每个月给这些“两参”人员发放一些补助,但对于那些生活非常困难,身体又有病重的老兵来说,当地政府应该要出台一些政策,包括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待遇,想办法帮助他们减免一些看病的费用。
我们也发现,目前发放的这些钱,还解决不了一些实际问题。国家可以制定一个不低于人均生活水平补助标准,以提高这些为国家做出过贡献的人的生活水平。
有人提出,是否能够将“两参”人员的补助从800元,提升到3000元。这样的想法是很好的,要是实现起来,估计目前来看还是有一些困难的,不过要是能够把补助标准提升到1500元,对于好多老战友来说,将会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
对于“两参”人员补助的提升,医疗保障方面的问题,以及他们现实问题的解决等等,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两参人员都是哪些部队
【本故事部分情节虚构,请师友们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感谢阅读,您的支持就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
耳畔霎时响起哨声,老齐扯了下嗓子:"快起来!紧急集合!"被窝里的我一骨碌爬起,稀里糊涂地把裤子往腿上提,外头天还没亮,操场上已经排好队了。
那是我刚入伍第二个月的事儿。想起那会儿,心里还是有点恍惚。都快五十年了啊,日子过得真快。
1978年夏天,我从村里被征兵上来的。那时候我才18岁,懵懵懂懂的,就知道当兵是件光荣的事。妈给我包了十几个鸡蛋饼子,说是路上饿了吃。我把那饼子藏在行李底下,结果没舍得吃,等到了军营,早就硬得跟石头似的。
刚到新兵连那会儿,什么都不适应。早上五点半起床,六点整集合,那个起床号吹得跟催命似的。睡觉还得讲究,被子要叠成"豆腐块",连长说能放个酒杯在上面都不会倒。我头一周叠了不知道多少次,天天被班长退回来重叠。
"小赵,你这被子叠的,是让猪睡还是让人睡啊?"班长老刘总爱这么说。我那时候心里委屈,但也不敢顶嘴,只能认真听他讲怎么叠。
食堂的大锅菜也不太适应。家里虽然条件不好,但妈做的菜总是有股子香味。军营的饭菜嘛,萝卜白菜轮着来,有时候一周才能吃上回肉。记得有次发了块肉,我舍不得一口吃,分成三小块,留着晚上加餐。
"哎呦,小赵这是藏宝贝呢?"老杨发现了我的"秘密",笑着说,"别放坏了,一会儿全吃了吧。"
老杨是东北来的,脑袋圆圆的,说话大嗓门。他比我大两岁,在家排行老二,有经验得很。他床铺收拾得特别利索,被子棱角分明,像块砖头似的。我偷偷观察他怎么叠的,晚上大家都睡了,我拿着手电筒在自己床上练习。
"嘿,你鼓捣啥呢?"老杨发现了我的小动作。
"学你叠被子。"我有点不好意思。
老杨笑了,爬下床,手把手教我怎么叠。那晚上我们俩聊到熄灯,他告诉我他家里有五个兄弟姐妹,他排老二,从小就得照顾弟弟妹妹。
"在家里练出来的,不然挨大嫂骂。"老杨笑呵呵地说。
慢慢地,我适应了军营生活。早上起床不用别人喊了,哨声一响就能弹射起来。训练也不觉得那么累了,每天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学会了站军姿,虽然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腿麻得不行,但也能坚持下来了。
记得那会儿津贴才六块钱一个月。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想不到,那时候六块钱能干啥。一包"大前门"烟才五毛,一瓶汽水才五分钱。发津贴那天,大家都高兴得很,商量着怎么花这笔"巨款"。
"走,去买瓶汽水喝!"老齐总是这么提议。平时舍不得买,发了津贴就得犒劳自己一下。
一瓶汽水几个人分着喝,美得不得了。有时候运气好,食堂炊事班长心情好,会多给我们盛点肉,那顿饭能吃得津津有味半天。
在部队里,最期待的就是收信了。每次有人喊"赵军,你的信!"我心里就像揣了只兔子似的。老妈的信写得不多,就说家里都好,让我好好干。但我能看出来,那些歪歪扭扭的字是她让村里的小学老师写的。我妈没上过学,但心里记挂着儿子。
最难熬的是过年那会儿。大年三十晚上,我们连队组织联欢会,唱歌跳舞,吃饺子。饺子馅是自己包的,各种菜啊肉啊混在一起,吃着倒也香。虽然热闹,但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那一晚,我躲在被窝里,偷偷掉了眼泪,想家想得厉害。
"赵军,接电话!你家里打来的!"指导员在走廊上喊。
我一下子从床上蹦起来,跑出去接电话。电话那头是老妈的声音,沙哑中带着欣慰:"儿啊,在部队好不好?妈给你蒸了肉包子,可惜送不到你那去..."
短短几分钟的通话,我揣着暖意回到宿舍,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夏天训练苦,记得有次野外拉练,汗水湿透了衣服又被晒干,留下一道道白色的盐渍。我们背着十几斤重的装备,徒步行军三十公里。
"再坚持一下,前面有休息点!"连长在前头鼓励我们。
我的脚已经磨出了血泡,每走一步都疼得厉害。老杨看出来了,悄悄把我的背包拿过去背在自己身上。
"你小子别逞强,到了地方让卫生员给你处理一下。"老杨小声说。
冬天也不好过,早操时天还黑着呢,冷风呼呼地灌进脖子里。站岗更是受罪,冬夜里站两小时哨,手脚都冻麻了。记得有次下雪,我在岗亭里直哆嗦,班长给我送来一杯热水,那温暖一直暖到了心里。
"小赵,你家在哪啊?"班长问我。
"四川的,一个小村子,您肯定没听说过。"我搓着手说。
"南方小伙子,第一次见北方的雪吧?坚持住,过几年就习惯了。"班长拍拍我的肩膀,又回去了。
我们那会儿也有文娱活动。每周六晚上放电影,大家都特别期待。《地道战》、《英雄儿女》、《南征北战》,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是津津有味。有时候连队还会组织踢球,我们几个战友分成两队,在操场上跑得满头大汗。
"小赵传球!传球!"老齐在边上大喊。
我笨手笨脚的,球技不怎么样,但玩得开心就行。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这些简单的活动就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转眼就到了退伍的日子。1980年秋天,我收拾着简单的行李,准备回乡。这两年在部队锻炼得结实了不少,皮肤晒得黝黑,人也变得沉稳。离开军营那天,心里五味杂陈,舍不得这群朝夕相处的战友,又期待回家见到亲人。
"小赵,以后有机会回来看看我们啊!"老刘班长拍着我的肩膀说。
"一定,一定。"我使劲点头,心里却明白,天南海北的,再见面不知道是猴年马月了。
临走那天,老杨塞给我一个小本子,里面写着他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号码。
"有空写信,别忘了老战友。"老杨笑着说,眼睛却有点红。
回到村里后,我先是在大队部当了会儿民兵连长,后来跟着村里人去县城打工。那会儿改革开放刚开始,机会多着呢。我靠着在部队学的一点修理技术,在县里的农机厂找了份工作,后来自己开了个小修理铺,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军人的习惯一直保留着,每天早起,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碗筷用完就洗。老婆常说:"你这人怎么这么邋遢不得呢?"我就笑笑,这是在部队养成的好习惯啊。
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柴米油盐的日子一晃就是几十年。部队的那些日子渐渐被推到记忆深处,但每每看到电视上解放军的画面,心里还是会涌起一股熟悉的感觉。过年看春晚,一到军队文艺节目,我就特别来劲。
现在我也退休了,每个月能领到210块的养老补贴,还有840块的"两参"补贴。"两参"是指参战参试人员,虽然我没赶上参加实战,但在那个年代服役,国家也是认的。
这些钱不算多,但也够我平时喝茶看报,逗逗孙子了。小区里有几个和我差不多时候入伍的老头,经常凑在一起下棋聊天,说说当年的事,回忆那段峥嵘岁月。
"老赵,你那会儿是哪个兵种啊?"老王经常这么问我,其实问过好多次了,就是想听我讲故事。
"步兵,正儿八经的'老步'!"我总是笑着回答,然后开始讲那些年的趣事。
有些老战友运气好点的,评上了残疾军人,补贴高一些。我这身板骨硬朗,反倒"吃亏"了点,哈哈。不过说实话,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当年要是能留在部队,或许现在也是个转业干部,日子会不一样吧。但想想也是命,那会儿家里条件不好,弟弟妹妹还小,我得回去帮衬着。
前几年,我收到了老杨的来信。他在东北开了家小超市,日子过得不错。信里还附了张全家福,他两鬓斑白,身边站着儿子儿媳,抱着个小孙子,笑得跟当年一样憨厚。
"老战友,什么时候来东北玩啊?保证让你吃香的喝辣的!"老杨在信中写道。我看着他的字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睡大通铺的年代。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国家恢复高考,赶上了改革开放,虽然没有现在的年轻人那么多机会,但也算顺风顺水。在部队那几年,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吃苦耐劳的精神,这辈子受用不尽。
有时在公园里遇到穿军装的年轻人,我总忍不住多看两眼。现在的军营跟我们那会儿可不一样了,听说条件好多了,住的是楼房,不是我们那会儿的大通铺;吃的也好了,不再是萝卜白菜度日子;训练装备也先进了,不像我们那会儿还用木头枪练习。不过我想,那种战友情应该还是一样的吧?
退伍这么多年,我还保留着一个习惯——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叠被子。老伴总笑话我:"都什么年代了,还当兵呢?"
我笑笑不说话。只有我知道,那是我青春最宝贵的回忆。有时候我会对着镜子敬个礼,想象自己还穿着那身橄榄绿。
"爷爷,你讲讲你当兵的故事吧!"小孙子经常缠着我。
我就给他讲站岗时看到的星星,讲野外拉练时的艰苦,讲和战友们偷偷溜出去买汽水喝的小秘密...
"爷爷当年可厉害了!"小家伙总是听得眼睛发亮。
我笑着摸摸他的头:"爷爷不厉害,爷爷只是个普通兵。但爷爷那个年代的战友们,个个都了不起。"
每月领到那1050块钱补贴,我心里还是挺满足的。虽然和现在的年轻人比起来,这点钱不算什么,但对我这个农村出来的老兵,已经很不错了。我把钱分成几份,一部分给老伴买点营养品,一部分给孙子买点学习用品,剩下的就自己花花。
最让我高兴的是,每年八一建军节,社区都会组织我们这些老兵聚会,发点小礼品,照个相。虽然形式简单,但那种被尊重的感觉真好。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偶尔翻出那张发黄的老照片,看着穿军装的自己,年轻得都认不出来了。虽然现在只有这点补贴,但回想起这一路走来,我知足,也感恩。
人这辈子,能有几年军旅生涯,其实是最宝贵的财富。这份财富,不是用钱能衡量的。
哦,电视里正播着阅兵呢,我得去看看,说不定能在方阵里认出我们当年的番号。虽然知道这不太可能,但心里还是忍不住期待。那种亲切感,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
师友们,这个故事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两参人员是指哪些人员,两参人员具体指什么人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