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级累进税率表2024最新,个税七级累进税率表
大家好,由投稿人任诺来为大家解答七级累进税率表2024最新,个税七级累进税率表这个热门资讯。七级累进税率表2024最新,个税七级累进税率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级累进税率表2025
我们作为纳税人,唯一可以直接可以影响我们收入的税种就是个税了。对于个税,你真的了解吗?
个税征收阶梯税率表,指的就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
七级超额累进税率从最低的3%,到最高的45%,一共有七级。我们在计算个税时,根据全年实际的应纳税所得额,到税率表中查找相应适用的税率即可。
比方说,你的全年应纳税所得额是40000。那么根据税率可知,计算个税时适用的税率是10%。
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如下:
其实个税的税率有很多个,这个其实只是其中之一。这个税率主要适用于,预扣预缴和年度汇缴清算解答。
我们在预扣预缴工资薪金所得时,使用的就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表。另外我们在年度汇缴清算阶段,计算综合所得的个税时,使用的也是七级超额累进税率。
之所以年终奖优惠计税政策延续到2023年底的消息可以出圈,就是因为年终奖的计税方式不同,可以直接影响你的“钱袋子”!
其实年终奖,本来就属于工资薪金所得的一部分。由于个税改革的时候,年终奖有单独计税的优惠,所以就保持了下来。具体来说,现在年终奖的计税方式有两种:
1、单独计税
单独计算还是很好理解的,就是把年终奖作为单独的收入申报个税。具体的计算方式是,以年终奖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对照月度税率表进行计算。
年终奖应纳税额=年终奖×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比方虎虎,在2021年获得了48024的年终奖,选择单独申报个税。
年终奖除以12个月得到的数额=48024/12=4002。
对照月度税率表可知,适用的税率是10%,速算扣除数是210。
应纳税额=48024*10%-210=4592.4。
虎虎实际可以拿到手的年终奖=48024-4592.4=43431.6。
在单独计税的情况下,对于个税的计算是没有影响的。毕竟,年终奖不管有是多少,都是独自计算个税的。
2、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终奖需要并入综合所得一起计算个税。综合所得的范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应纳税额=(含年终的综合收入-基本费用-附加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其他扣除)×税率-速算扣除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纳税人的收入不同,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
1、纳税人的收入低,平常不需要缴纳个税,合并计算更合适。
纳税人的收入低,在扣除基本费用和各项扣除以后,已经变成了负值。在这样的情况,肯定是年终奖并入综合所得计算个税更合适。
比方说,虎虎的综合所得是50000,年终奖是40000。为了计算简单,假设除了基本扣除,没有其他扣除的项目。
单独计算时,综合所得肯定不需要缴纳个税。毕竟50000小于60000。但是,年终奖肯定需要缴纳个税的。
单独计算时需要缴纳的个税=40000*10%-210=3790。
并入综合所得时,应纳税额=(50000+40000-60000)*3%=900。
节省税额=3790-900=2890。
纳税人的收入低,平常不需要缴纳个税,而存在年终奖的,合并计算更换算。毕竟,2890也是一笔不小的金额。
2、纳税人的收入高,平常需要缴纳个税,单独计算更划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并入计算都划算。当纳税人的工资本来就高,如果并入计算反而会使纳税人需要缴纳的个税增加。
比方说,虎虎的综合所得是350000,年终奖是480000。为了计算简单,假设除了基本扣除,没有其他扣除的项目。
单独计算时:
综合所得应缴纳个税=(350000-60000)*20%-16920=41080。
年终奖应缴纳个税=480000*30%-4410=139590。
合计应纳个税=41080+139590=180670。
并入综合所得计算时:
应纳税额=(350000+480000-60000)*35%-85920=183580。
综合所得时需要多缴纳的税款=183580-180670=2910。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肯定是单独计算更合适。
当然,我们如果不知道应该如何选择,可以把两种方式都算一下,看哪种方式计税方式合适,选择哪种计算方式即可。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虎说财税
工资七级累进税率表
对于每一位纳税人来说,及时了解最新的个税税率表是合理规划税务和财务至关重要。接下来之了君就带大家一起去看看2024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表,让您对每月应缴纳的税额一目了然,帮助您快速掌握工资薪金所得税的计算方法,确保您的税务申报准确无误。
2024年个税月度税率表一览,看2024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
2024年个人所得税继续采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具体税率表如下:
级数 | 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 | 预扣率(%) | 速算扣除数 |
1 | 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 | 3 | 0 |
2 | 超过36,000元至144,000元的部分 | 10 | 2520 |
3 | 超过144,000元至300,000元的部分 | 20 | 16920 |
4 | 超过300,000元至420,000元的部分 | 25 | 31920 |
5 | 超过420,000元至660,000元的部分 | 30 | 52920 |
6 | 超过660,000元至960,000元的部分 | 35 | 85920 |
7 | 超过960,000元的部分 | 45 | 181920 |
说明
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本表中的应纳税所得额是指每月收入金额减去各项社会保险金(五险一金)、起征点5000元(外籍人员同样)后的余额。
含税级距与不含税级距:含税级距适用于由纳税人负担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不含税级距适用于由他人(单位)代付税款的工资、薪金所得。
年度计算:年度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应纳税所得额等于年度收入额减去准予扣除额,其中准予扣除额包括基本扣除费用60000元、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以及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案例
假设小张在2024年每月工资为20,000元,每月专项扣除(如社保、公积金)为3,000元,专项附加扣除(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为2,000元,没有其他扣除项目。
①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每月应纳税所得额 = 工资收入 - 专项扣除 - 专项附加扣除 - 起征点(5000元) = 20,000 - 3,000 - 2,000 - 5,000 = 10,000元
②确定税率和速算扣除数:根据税率表,10,000元属于不超过36,000元的部分,适用税率为3%,速算扣除数为0。
③计算应纳税额: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速算扣除数 = 10,000 × 3% - 0 = 300元
因此,小张每月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300元。
以上就是关于2024年个税月度税率表一览,看2024年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的分享,可供大家阅读。如果大家对于个人所得税方面还有疑问,或想要针对性学习提升会计实际操作技能,可以随时来之了课堂咨询和学习,有专业老师为大家答疑解惑。
七级累进税率表年表
近期多个社交平台流传着"退休金超过5000元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说法。经查证,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第四条明确规定: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的退休金、离休金、离休生活补助费免征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通过社保基金发放的基本养老金,无论金额是否超过5000元,均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退休人员从原任职单位取得的各类补贴、返聘收入、兼职报酬、房屋租赁所得、稿酬、投资理财收益等非退休金收入,仍需要按照《个人所得税法》相关规定申报纳税。以返聘收入为例,这类劳动报酬所得适用3%-45%的七级超额累进税率,每年可享受6万元的减除费用。
2025年个人所得税政策延续了2018年税改方案。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时,纳税人仍可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住房贷款利息等七项专项附加扣除。对于退休人员来说,若全年综合所得(不含免税退休金)不超过12万元,或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可依法申请免于办理年度汇算。
部分退休人员反映的"养老金账户被扣税"情况,经核实主要存在两种情形:一是混淆了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发放方式,这类补充养老保险在领取时需要单独计税;二是误将单位发放的过节费、生活补贴等非免税补贴计入退休金范畴。建议退休人员定期通过"个人所得税"APP查询收入纳税明细,及时核实异常扣款。
税务机关提醒,退休人员取得应税收入时,支付单位已依法履行代扣代缴义务的,无需重复申报。但对于年综合所得超过12万元且需补税金额超过400元的情况,仍需按规定办理年度汇算。实际操作中,建议退休群体妥善保存各类收入凭证,必要时可咨询当地税务服务热线。
文中政策依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2018年修正)、《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办理2023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事项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4年第3号),具体实施细则以各地税务机关解释为准。
七级累进税率表速算扣除数
最近几个月,
相信不少纳税人会有疑惑,
工资没涨,
但交的个税却比前几个月的要多,
钱包比人瘦得快?
其实,这是因为2019年新实行的
个人所得税法采用了累计预扣法
作为工资薪金预扣预缴的计算方法,
当收入超过临界点时便会发生
税率“跳档”的情况。
累计预扣法与旧个人所得税法的
计算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吧~
什么是累计预扣法?
《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1号)第六条规定,扣缴义务人向居民个人支付工资、薪金所得时,应当按照累计预扣法计算预扣税款,并按月办理扣缴申报。
旧的个人所得税法,实行的是“按月计算、按月扣缴”,本月缴纳的个税仅与本月收入及相关扣除有关,其他月份不参与计算。
新的个人所得税法采用的累计预扣法,与旧法最大的区别是“按年计算、按月预缴”,计算方法相对来说比旧法复杂,但税负更加公平。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第一步,我们需要先确定一个扣税基数,这个基数在文件里叫做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累计收入-累计免税收入-累计减除费用-累计专项扣除-累计专项附加扣除-累计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
这是理解的重点,需要明白这里的每一项都是一个全年累计数,需要我们跳出旧税法按月计算的局限。
需要注意的是,公式中的累计减除费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纳税人当年截至本月在本单位的任职受雇月份数计算。
第二步,需要根据税法规定的税率表,每月计算一次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这个税率表是《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1号)附件的表一。
计算公式: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预扣率-速算扣除数。
第三步,根据计算出来的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再减除累计减免税额和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其余额为本月应预扣预缴税额。计算公式为:本月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累计减免税额-累计已预扣预缴税额。
案例1:王某每月固定工资收入9000元,没有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其他扣除,没有减免税额,那么他1-9月的计算过程如下表:
跳档是怎么发生的?
从上述计算过程来看,看起来好像每个月都固定交120元个税,10月份怎么会就突然要交400元个税了呢?其实,秘密就暗藏在第二步计算过程中。
从税率表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七级超额累进税率,第二步计算中适用哪档税率,是由第一步计算出来的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决定的。
我们看回第二步的计算过程, 9月份的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9000×9-5000×9=36000元,适用3%的税率。但是到了10月份,收入仍然是9000元不变,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9000×10-5000×10=40000元,这时已经超过36000元,按照税率表,10月份需要适用10%的税率和2520速算扣除数。
这就是所谓的“跳档”。只要超过了税率表中的临界值,“跳档”就会发生。因为适用税率一下子从3%跳到10%,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就会有明显的变化。10月份的累计应预扣预缴税额为40000×10%-2520=1480元,1-9月份我们已交了120×9=1080元,则10月份应预扣1480-1080=400元!从原来的每个月120元个税一下子变成了每个月400元个税,一下子多交了两倍多的个税!
为什么要用累计扣除法?
相信很多纳税人觉得,累计预扣法计算方法这么复杂,为什么还要改用累计预扣法,原来旧个税法的按月计算、按月扣缴不好吗?还不是为了大家的钱袋子着想!
注意
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月工资收入、各项扣除都不变的情况很少有,有些企业每个季度会有季度奖,季度奖还有可能分两个月发放,如果延用旧个税法的按月计算,可能时不时就会给你“跳档”一下。
案例2:假设基本减除费用还是5000,没有扣除项目,1月份收入7000,2月份提前发季度奖共收入10000,3月份发剩下的季度奖共收入10000元,1-3月份累计收入与案例1一样是27000元。上述的税率表是全年数作为确定税率的基数,这里需要换算为月度数。
1月份应纳税所得额=7000-5000=2000,所以适用3%税率,应交个税=2000×3%=60元;
2、3月份应纳税所得额=10000-5000=5000,所以适用10%税率,应交个税=5000×10%-210=290元。
这样下来1-3月份应交个税=60+290+290=640元,如果适用累计预扣法,则1-3月份应交个税360元。
这样下来,是不是就觉得还是累计预扣法好了呢?毕竟计算再怎么复杂,只要用好软件就能准确计算,而税是实实在在少交了!
关于累计扣除法还需要知道什么?
经过前文的分析,相信大家已经对累计预扣法有所了解了,下面还有一些需要了解的知识。
适用累计预扣法,存在着第三步计算中本月应预扣预缴税额为负数的情况。
还是原来的例子,每个月收入9000元,经过前文的计算,我们知道1月份预扣了个税120元。但是2月份填报了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2000元、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1000元,都是从1月份开始享受。那么按照前文的计算过程,2月份应预扣预缴税额=(9000×2-5000×2-1000×2-2000×2-1000×2)×3%-120=-120元。
这个应交个税为负数,是不是2月份税务机关就要退税呢?不是的。
根据《个人所得税扣缴申报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8年第61号)第六条相关规定,本月应预扣预缴税额为负值时,暂不退税,纳税年度终了后仍为负值时,由纳税人通过办理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清缴,税款多退少补。
云浮融媒中心
来源:云浮税务
编辑:赖秀梅
值班主任:赵军鳗
值班总编:卢利文
投稿邮箱:yunffb@qq.com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七级累进税率表2024最新,个税七级累进税率表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