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大家好,由投稿人梁夏来为大家解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这个热门资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农村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从1982年到1984年,党中央连续3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最终形成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这种制度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安徽、四川和云南一些地方在中央精神的鼓舞下,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开始打破土地管理使用上的“禁区”,将“包干到户”推进到“分地到组\"“包产到组\"“以产定工,超额奖励”的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营体制的改革。尤其是安徽省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简称“双包”) 生产责任制,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由于旧的思想的束缚,对于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形式,当时党内外很多人存在疑虑,担心会不会偏离社会主义。尤其是《人民日报》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认为包产到组是错误的,要求坚决纠正。这引起基层农村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波动,一些地方甚至对包产到组开始进行纠“偏”。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的一次讲话给农村改革奠定了基调。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的谈话中,对凤阳县的包产到户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他强调,关于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的担心是不必要的,这些地方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村改革实践,对于打破思想僵化,推动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邓小平谈话思想的基础上,1982年元旦,中央一号文件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随后,1983年和1984年的一号文件,继续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给予充分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农民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制度在全国广泛推广起来。
链 接:
1978年大旱荒,安徽凤阳受灾严重,农民成群结队地外流乞讨。为了吃上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农民开始想办法。小岗生产队共18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当过队长,还是穷得叮咚响。尽管“包产到组”之风也刮到了小岗,但由于底子太差,生产还是没有搞起来。
当时小岗的队长严俊昌找到副队长严宏昌、会计严立学,私下商议:如果“包产到户”能干好,咱们就豁出去,不然也是饿死!今晚开个会,商量商量这个事。就这样,1978年11月24日,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副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在一间茅舍里,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严宏昌开门见山就说:“咱们得自己救自己。”有人问:“怎么救?”“把地分了。”干净利索的回答。顿时,茅屋里,人人愁眉苦脸,面面相觑,鸦雀无声。过了好一阵子,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说话了:“你们放心,这样搞下去准能搞到饭吃!不过,你们倒霉肯定不得轻,说不定会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那时可就毁喽!”愤懑难抑的农民七嘴八舌呼喊起来:“你们要是倒霉,我们帮助把你们家的小孩养到18岁!”队长严宏昌深受感动,他从身上掏出早已拟好的一份条文,声音有些颤抖地说:“就是杀头也让脑袋掉在富锅里。为混口饭吃,死也值得。我们写一个保证书,对咱们小岗搞秘密‘包产到户’做了两条规定,如果同意就请各户按手印。”再补上一条:“把你们的孩子抚养到18岁!”契约写好了,18户21个在场的人含着眼泪用食指按上鲜红的印泥。
人们无法想象,就是这印有21个指印的契约打破了农村改革的坚冰,砸开了束缚已久的枷锁,创造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新篇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
提出过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以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为代表,我国农民创造了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生产责任制。1982年,党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基本内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农村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是指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经济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通过改革,20世纪80年代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逐步建立起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这种体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不仅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等弊病,而且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相关链接
1984年,中央将土地承包期由3年延长至15年以上。1998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确定为30年。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强调,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承包期30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时间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21-05-14 10:39
1978年的一个冬夜,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破旧的茅草屋内,为了生存签下这样的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
小岗村的农民们,为什么要冒着巨大的风险,义无反顾地按下自己的手印呢?
1977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放映了一部只有10分钟的内部参考片,片中反映的是安徽农村的贫困状况。随后中央政治局迅速作出决定,要尽快派一名得力的干部去主持安徽工作。于是,万里被任命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
1978年夏,安徽发生特大旱灾,省委果断作出了借地给农民种麦种菜,所产粮菜不征购,不计口粮的决定。结果,肥西县大旱之年取得大丰收。在“借地种麦种菜”的影响下,安徽农村悄然兴起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做法。
小岗村创造的包干到户,就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个办法简便易行,成效显著,受到农民欢迎。小岗村的村民在包干到户制度的激励下,多年的干劲爆发了出来,承包一年就获得大丰收。粮食多了,笑脸也多了。
对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党内外一度出现了不同意见。不少人心存疑虑,担心这样会影响农村集体经济,会偏离农村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1980年1月,万里到小岗视察,对小岗的创举作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包干到户,他说:“我批准你们试5年!”
包干到户从暗处走到明处,从个别省份走到全国许多省份,观望和反对的声音也随之而来,未来向何处,还需要一个明确的指针。
就在这关键的时刻,邓小平对农村的改革及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邓小平说,包产到户是“农民发明的”,“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一锤定音,农村改革率先突破。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印发,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出中央一号文件,把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向全国。
大包干带来大变化,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4000亿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3倍,中国人均粮食拥有量接近400公斤。
随着“大包干”的实行,全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小岗村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孕育了弥足珍贵的改革精神,有力地证明了群众在改革中的巨大创造力。
农村改革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亿万农民为改变农村面貌和自身命运,勇敢冲破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大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就这样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中,开始一步一步坚定前行。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图片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继续来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报道《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创业热潮。其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推行,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而这场改革的起点还要从1978年说起。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鼓舞下,当年安徽省多地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探索,勇于改革,创造出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8年秋,安徽省遭受了罕见的大旱灾,秋种遇到严重困难。在严峻的形势下,安徽省委决定把部分土地借给农民自由种植。这一应急性措施,立即将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借地唤起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启发下,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公社率先尝试定土地、定工本费、定工分、定上缴,超产全奖、减产全赔的秋种办法,形成了包产到户的雏形。
只要完成上缴任务,多余收成全归自己。包产到户提高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但也有一些群众对这样的创新尝试存在顾虑。1978年11月24日晚上,在同样遭受旱情严重影响的凤阳县小岗村,生产队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准备分田单干。
会后,18位村民按下了红手印搞起大包干,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仅在大包干一年后的1979年秋,村里的粮食总产量就由上一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也正是在这一年,小岗村彻底告别了吃“救济粮”20多年的历史,而且首次向国家交售余粮并归还贷款。
小岗村大包干的成功也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标志性事件。1982年,党中央发出“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包括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先行者们继续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今年,安徽省肥西县山南镇正尝试以打造小井庄改革强村示范园为切入点,整合周边村庄抱团发展。
在凤阳县小岗村,通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民真正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连续四年拿到了分红。
凤阳县委常委 小岗村第一书记 李锦柱: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核心,旅游培训教育为支撑的三产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我们也从40多年前的三靠村变成了集体经济达1000多万的经济强村。小岗村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