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怎么填写才正确,户籍填写示例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唐清梦

户籍怎么填写才正确,户籍填写示例

大家好,由投稿人唐清梦来为大家解答户籍怎么填写才正确,户籍填写示例这个热门资讯。户籍怎么填写才正确,户籍填写示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户籍怎么填写例子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秦国秦献公进行改革制度,推行“为户籍相伍”商殃变法后,秦国户籍制度更加完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24枚关于登记户籍的简牍。是目前发现最早类似于现代户口本的资料。

这些竹简分为五栏关于户籍信息,第一栏写的是尸主所在里、爵位及姓名,第二栏写的是户主妻、妾姓名,第三栏写的是户主儿子姓名,第四栏写的是户主女儿姓名。第五栏写的是户主隶巨、隶妾之名,如果户主当过伍长之类,也在此备注。

如今的户口本是证明公明身份、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法定证明文件,也是办理结婚、离婚、购房、找工作、参军等都是需要以户口本来核实准确信息。如在工作时,我们要常要依据户口本上的资料,填上姓名、身份证号、民族、籍贯、贯籍户口居住地等。但是很多人对户口居住地、籍贯、贯籍傻傻分不清,弄不清户口居住地、籍贯、贯籍有什么区别,又该怎么填写。

户口居住地

户口居住地一般是指自己出生时父母登记时的地址,一般是指以户口薄上家庭地址。不过要是自己长大后为了工作需要,把自己户口迁移了外地,户口居住地就会变更为迁入户口本的地区。户口居住地的地址填写方式要求较详细,详细到某省、某市、某县、某乡镇、某村。

籍贯

籍贯起源可追溯于商周时期,当时国家根据户籍制度统计人口、征派傜役、增加赋税。籍贯作为登记户籍的出现,是标志着人的重要身份之用。到了秦朝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了登记户籍制度,百姓必须在当地登记户籍,并把户籍分官籍、商籍、奴籍、乐籍等。籍是指登记时的个基人基本信息。贯是指自己祖先居住的地址,即祖籍,两者有了明显区分的含义。

到了现在我们填写籍贯资料时,一般是指填写自己祖父居住过的家庭住址,并不是指自己出生时或居住过的家庭住址。在这一点上,容易被很多人弄混。在籍贯填写方面没必要比户口居住地详细,只要填写某省某市、某县即可。

贯籍

过去往住把某地区的家族,像串铜钱一样紧密串在一起,叫做贯。籍是为了后人一看就知道自己祖先的居住地,贯籍能够更好了解并知道家族发源地,即族谱中祖先们居住过的地方。

在传统文化中贯籍是家族的身份、荣誉、威望、地位的象征。贯籍也是为了让后人更好了解并更好维护家族的身份与荣耀。

户籍怎么填写个人简历

前段时间我和大家分享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的遥遥领先,让人羡慕不已。

综合来看,中国大陆户口最有含金量的地方有且只有两个,就是北京和上海了。

所以我认为户籍政策不可能会全面放开,因为户籍牵扯着着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太复杂了。

其实和户籍搅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籍贯,籍贯应该有很多人没怎么注意过。

我见到网上有人感慨过籍贯这个事儿,简直能把人绕晕了。

她说自己生于上海,长于上海,成年时在北京读书,户籍改为北京。

她户口本上籍贯那一栏随父亲,写着山东平度。

平度这地儿她和她的父亲从来没去过。

她的闺女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户籍是北京。籍贯一栏随闺女的父亲,是山西河津。

我看到一家三口人籍贯能这么绕,感觉挺有意思。所以就怀着好奇心,扒拉了一下咱们国家关于籍贯的规定。

扒完后我觉得更有意思了。

接下来我就把籍贯的相关规定,给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结论啊,至少在法律层面上,籍贯没有任何意义。

是的,这玩意儿不知道有啥用。

包括咱们国家公务员的任职回避,都明确将地域回避规定为『本人的成长地』而非「籍贯』。

我国现行的关于户籍制度的法律,是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这都过去六七十年了,该条例从未修订过。

该条例中没有提到“籍贯”,更没有规定籍贯该怎么登记。

公安部在2021年印发了《户口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这份文件一共98条,其中也没有规定“籍贯”该怎么填。

综合来看,大家户口本上的项目该怎么登记,都是由各省自己决定的。

我看了一圈,全国各地关于籍贯的规定竟然都不一样。

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籍贯不作规定的。

比如河北省,云南省,重庆市这些地方,关于居民户口、身份证管理工作的规范中,都没提到籍贯。

所以我不太清楚这些地方的朋友,籍贯那一栏是怎么填写的。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另一类是对籍贯登记做出明确规定的。

虽然有明确规定啊,但各地规定的标准又不一样。

大致上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籍贯要随爷爷,一类是籍贯要随父亲。

比如山西,规定籍贯是“父系长辈的出生地或者长期居住地”。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未记载父亲信息的,依据婴儿的出生地登记籍贯。

安徽的籍贯是“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

江苏的籍贯是“填写婴儿祖父的户口登记地”。

这两个省份虽然都是规定籍贯随祖父,但祖父的标准也不一样。

四川和内蒙规定“原则上应填写祖父的居住地;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的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填写婴儿出生地”。

这个规定很详细了。

河南省关于籍贯的规定和这俩地方相似,但更详细: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的籍贯,原则上登记其祖父居住地。无法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无法确定父亲籍贯的,以出生地为籍贯。弃婴,如果籍贯不详,应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外国人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以入籍前他所在国家为籍贯”。

从河南到了山东又不一样了,山东不认可随父亲籍贯。

山东规定“籍贯应当填写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不能确定籍贯的填写出生地。

简单直接!与山东和以上省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上海规定新生儿籍贯一律随父亲籍贯,没有祖父啥事儿。

《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 》要求:“婴儿应当随父登记籍贯。父亲为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上未记载父亲信息的,随母登记籍贯。”

籍贯登记规定中首次出现了母亲。

上海的这个籍贯规定与山西又有不同。山西规定在父亲为外国人或不明的情况下,以出生地为籍贯,而非随母亲的籍贯。

贵州也很特别,规定“应当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填写。”

然后,没有然后了。

贵州显然没考虑到孩子父亲无法查明的情况,不知道该咋登记。

就以上这几个地方来说,浙江关于籍贯的规定最为细致,并明确就变更籍贯作了规定。

是的,籍贯和户口一样,在浙江是可以变更的。

到了福建,对于籍贯的规定有一点很特别,就是明确了“只要父母任意一方是台湾籍,子女都能登记成台湾籍贯”。

从而突破了籍贯只能随父系的原则。

籍贯怎么填写

现在去办理业务填表格的时候,你分得清籍贯、户籍、出生地吗?

这三个项目难道不是同一个意思?分别填写三次到底有什么用?

什么是籍贯?

籍贯,一个所有人都熟知的词,但却并非所有人都明白它的含义。

在填写表格时,很多人都是把籍贯当做户口所在地来填写。虽然是错误的填法,却歪打正着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籍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用来组词的话你会想到国籍、学籍、户籍等,这个字的含义并不隐晦,就是登记册的意思。

贯,本意是串钱的绳子,就像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常出现的那样,一贯铜钱。

当这两个字组合成一个词时,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好理解,串联起来的登记册

当然,这里的串联指的并非是用绳子,而是另一种深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血脉。这也就是籍贯。

籍贯,是对你本人的追根溯源。简单来说,是记录你的“根”在那里。所以,籍贯本身指的并非是你本人的出生地或者户籍,而是你出生时祖父的户籍所在地。

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无法确定,那么就随你父亲的户籍所在地;如果你父亲的户籍所在地也无法确定,那就登记为你出生时的户籍所在地。

像是各种特殊情况,比如没有父亲信息,只有母亲信息,籍贯则跟随母亲;亲生父母不详,那就跟随养父母或者收养机构。

总而言之,籍贯实际上是你的直系血缘长辈的户籍所在地,而非你自己的。

举个例子,爷爷是辽宁沈阳人,父母在吉林长春安家落户,而你本人在吉林长春出生,后来在天津结婚生子,并且将户口迁到了天津。

那么在填写籍贯时,你的籍贯是什么呢?辽宁沈阳?吉林长春?还是天津?

答案是,辽宁沈阳。

同一个例子,如果变成了爷爷的户籍所在地不确定,那么籍贯则跟随你的父亲,就是吉林长春;如果父母也不确定,那么你要填写的籍贯就是你自己出生时的户籍所在地,同样还是吉林长春,而不是后来的天津。

籍贯、户籍、出生地到底有什么不同?

和籍贯这种稍显复杂的填写方式不同,户籍和出生地则显得简单多了,尤其是出生地

你出生时医院的所在地就是你的出生地,只有一个答案且永远不会改变相反,户籍则是会随着你本人的生活轨迹和选择进行改变。

户籍,也就是你的户口所在地,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户籍都是跟随自己的父母。

但随着孩子长大,户口所在地也可能随选择变化,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去其他城市上大学,可以选择将孩子的户口在上学期间迁入学校所在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后续没有进行过户口迁移,那么户籍和出生地基本是一样的。

还是上文中的例子,孩子的出生地是吉林长春,户籍跟随父母同样是吉林长春,但等到孩子在天津结婚生子,户口也迁了过去,那么孩子的户籍自然就变成了天津,但出生地不会受到影响。

到底有什么意义?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籍贯、户籍、出生地这三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起到真正作用的好像只有户籍一项,在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它的参与,至于籍贯和出生地看起来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只是在填写表格时为我们增添了不少麻烦。

因此,也有部分人认为,像出生地这种简单且不会改变的还罢了,像籍贯这种复杂的,为什么不能直接取消呢?填这一项籍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可籍贯的意义却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籍贯并非是单纯的一项信息,而是象征着我们的文化。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我们的籍贯。

在古代,籍贯的重要性要比现代高了不止一筹,它关系到官职晋升、征收赋税等方面,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体现

而在现代,籍贯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祖辈所在地,它传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是血脉的连接,更代表着人与地方的联系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传承之一

籍贯可以建立起一个人与一个地方的归属感,就如同一个人身在国外却仍遥念祖国一样。

即使这里并非是你成长的地方,但只要你回到这里,仍然会有着认同感。籍贯就是一个人的“根”。

如果没有籍贯的记录,很有可能过了几代就忘记了自己的祖地在哪里,忘记了自己的“根”。

其次,作为祖辈的生活地,籍贯中蕴含了很多你难以想象的信息

就比如寻人,你完全有可能通过籍贯寻找到自己失散的亲属,甚至了解到一个人家风的好坏。

除此以外,籍贯更可以记录人口的流动。

在交通便利发达的如今,几乎很少有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大多数人都已离开祖地前往其他城市定居,连户口都已经迁移过去。

而通过籍贯,可以很好的记录这一切,籍贯和户籍不同,就意味着你离开了祖辈曾经生活的地方。

为什么离开?离开去了哪里?为什么去那里?这些信息无形中甚至可以反应一定的社会情况。

最后,即使不提文化、社会等影响,籍贯也是一个“社交利器”

陌生人之间的相识,往往取决于一项共同点,试想如果在一群人中,你们来自同一个地方,那么无形之中你就会对另一个人产生一些认同,从而有了共同话题成为朋友。相似的生活习俗更是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籍贯都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东西。籍贯是一个人身份的组成,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但也需注意,不要因此以偏概全,让籍贯成为我们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

结语

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根”的概念深入人心,而籍贯正是“根”的一项体现。即使有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我们也不应该忘却自己的“根”在哪里。

认祖归宗,既是血脉的连接,也是文化的传承。

在如今这个人口流动十分频繁时代更是如此,无论未来会到哪里去,都不要忘了我们究竟从哪里来。

参考资料

[1]籍贯认定问题及其法律思考

户籍类型怎么填写

新生儿上户口,流程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要知道,不然可能要多跑几趟。

首先,要把夫妻双方的身份证、户口本、结婚证,还有宝宝的出生证明都准备好。

要注意,出生证明下面有个副页,千万别撕下来,上户口时让工作人员去撕,一定要先办好出生证明,才能去上户口。

然后,带着这些证件去当地的政务中心或者户籍所在地派出所办理,宝爸一个人去就可以办理,如果给宝宝上妈妈的户口,爸爸自己去办也可以。

但如果夫妻双方民族不一样,需要两个人一起去办,去了要填写一个入户申请表,主要核对宝宝的出生信息,姓名、性别、民族等,核对好后就会打印在户口本上,户口就办好了。

办完户口后,顺便把新生儿医保也办了,记住上完户口才可以办新生儿医保,顺序别搞错。

建议大家早点去办理落户,这样后面的事情可以早点办好。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户籍怎么填写才正确,户籍填写示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