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怎么填写例子,户籍怎么填写个人简历
大家好,由投稿人鲁月安来为大家解答户籍怎么填写例子,户籍怎么填写个人简历这个热门资讯。户籍怎么填写例子,户籍怎么填写个人简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户籍怎么填写
战国时期诸侯争雄,秦国秦献公进行改革制度,推行“为户籍相伍”商殃变法后,秦国户籍制度更加完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24枚关于登记户籍的简牍。是目前发现最早类似于现代户口本的资料。
这些竹简分为五栏关于户籍信息,第一栏写的是尸主所在里、爵位及姓名,第二栏写的是户主妻、妾姓名,第三栏写的是户主儿子姓名,第四栏写的是户主女儿姓名。第五栏写的是户主隶巨、隶妾之名,如果户主当过伍长之类,也在此备注。
如今的户口本是证明公明身份、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重要法定证明文件,也是办理结婚、离婚、购房、找工作、参军等都是需要以户口本来核实准确信息。如在工作时,我们要常要依据户口本上的资料,填上姓名、身份证号、民族、籍贯、贯籍户口居住地等。但是很多人对户口居住地、籍贯、贯籍傻傻分不清,弄不清户口居住地、籍贯、贯籍有什么区别,又该怎么填写。
户口居住地
户口居住地一般是指自己出生时父母登记时的地址,一般是指以户口薄上家庭地址。不过要是自己长大后为了工作需要,把自己户口迁移了外地,户口居住地就会变更为迁入户口本的地区。户口居住地的地址填写方式要求较详细,详细到某省、某市、某县、某乡镇、某村。
籍贯
籍贯起源可追溯于商周时期,当时国家根据户籍制度统计人口、征派傜役、增加赋税。籍贯作为登记户籍的出现,是标志着人的重要身份之用。到了秦朝秦始皇时期,秦始皇统一了登记户籍制度,百姓必须在当地登记户籍,并把户籍分官籍、商籍、奴籍、乐籍等。籍是指登记时的个基人基本信息。贯是指自己祖先居住的地址,即祖籍,两者有了明显区分的含义。
到了现在我们填写籍贯资料时,一般是指填写自己祖父居住过的家庭住址,并不是指自己出生时或居住过的家庭住址。在这一点上,容易被很多人弄混。在籍贯填写方面没必要比户口居住地详细,只要填写某省某市、某县即可。
贯籍
过去往住把某地区的家族,像串铜钱一样紧密串在一起,叫做贯。籍是为了后人一看就知道自己祖先的居住地,贯籍能够更好了解并知道家族发源地,即族谱中祖先们居住过的地方。
在传统文化中贯籍是家族的身份、荣誉、威望、地位的象征。贯籍也是为了让后人更好了解并更好维护家族的身份与荣耀。
户籍怎么填才正确填省市还是地区
前段时间我和大家分享了北京和上海这两个地方,城乡居民医保待遇的遥遥领先,让人羡慕不已。
综合来看,中国大陆户口最有含金量的地方有且只有两个,就是北京和上海了。
所以我认为户籍政策不可能会全面放开,因为户籍牵扯着着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太复杂了。
其实和户籍搅在一块儿的,还有一个籍贯,籍贯应该有很多人没怎么注意过。
我见到网上有人感慨过籍贯这个事儿,简直能把人绕晕了。
她说自己生于上海,长于上海,成年时在北京读书,户籍改为北京。
她户口本上籍贯那一栏随父亲,写着山东平度。
平度这地儿她和她的父亲从来没去过。
她的闺女生于北京,长于北京,户籍是北京。籍贯一栏随闺女的父亲,是山西河津。
我看到一家三口人籍贯能这么绕,感觉挺有意思。所以就怀着好奇心,扒拉了一下咱们国家关于籍贯的规定。
扒完后我觉得更有意思了。
接下来我就把籍贯的相关规定,给大家分享一下。
先说结论啊,至少在法律层面上,籍贯没有任何意义。
是的,这玩意儿不知道有啥用。
包括咱们国家公务员的任职回避,都明确将地域回避规定为『本人的成长地』而非「籍贯』。
我国现行的关于户籍制度的法律,是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91次会议通过的《户口登记条例》。这都过去六七十年了,该条例从未修订过。
该条例中没有提到“籍贯”,更没有规定籍贯该怎么登记。
公安部在2021年印发了《户口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这份文件一共98条,其中也没有规定“籍贯”该怎么填。
综合来看,大家户口本上的项目该怎么登记,都是由各省自己决定的。
我看了一圈,全国各地关于籍贯的规定竟然都不一样。
大体上分为两类:
一类是对籍贯不作规定的。
比如河北省,云南省,重庆市这些地方,关于居民户口、身份证管理工作的规范中,都没提到籍贯。
所以我不太清楚这些地方的朋友,籍贯那一栏是怎么填写的。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另一类是对籍贯登记做出明确规定的。
虽然有明确规定啊,但各地规定的标准又不一样。
大致上也分为两类:
一类是籍贯要随爷爷,一类是籍贯要随父亲。
比如山西,规定籍贯是“父系长辈的出生地或者长期居住地”。父亲是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未记载父亲信息的,依据婴儿的出生地登记籍贯。
安徽的籍贯是“婴儿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
江苏的籍贯是“填写婴儿祖父的户口登记地”。
这两个省份虽然都是规定籍贯随祖父,但祖父的标准也不一样。
四川和内蒙规定“原则上应填写祖父的居住地;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的籍贯;不能确定父亲籍贯的,填写婴儿出生地”。
这个规定很详细了。
河南省关于籍贯的规定和这俩地方相似,但更详细:
“公民申报户口登记的籍贯,原则上登记其祖父居住地。无法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无法确定父亲籍贯的,以出生地为籍贯。弃婴,如果籍贯不详,应将收养人籍贯或收养机构所在地作为其籍贯。外国人经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以入籍前他所在国家为籍贯”。
从河南到了山东又不一样了,山东不认可随父亲籍贯。
山东规定“籍贯应当填写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不能确定籍贯的填写出生地。
简单直接!与山东和以上省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上海,上海规定新生儿籍贯一律随父亲籍贯,没有祖父啥事儿。
《上海市常住户口管理规定 》要求:“婴儿应当随父登记籍贯。父亲为外国人或者《出生医学证明》上未记载父亲信息的,随母登记籍贯。”
籍贯登记规定中首次出现了母亲。
上海的这个籍贯规定与山西又有不同。山西规定在父亲为外国人或不明的情况下,以出生地为籍贯,而非随母亲的籍贯。
贵州也很特别,规定“应当填写本人祖父的居住地,不能确定祖父居住地的,随父亲籍贯填写。”
然后,没有然后了。
贵州显然没考虑到孩子父亲无法查明的情况,不知道该咋登记。
就以上这几个地方来说,浙江关于籍贯的规定最为细致,并明确就变更籍贯作了规定。
是的,籍贯和户口一样,在浙江是可以变更的。
到了福建,对于籍贯的规定有一点很特别,就是明确了“只要父母任意一方是台湾籍,子女都能登记成台湾籍贯”。
从而突破了籍贯只能随父系的原则。
籍贯怎么填写
现在去办理业务填表格的时候,你分得清籍贯、户籍、出生地吗?
这三个项目难道不是同一个意思?分别填写三次到底有什么用?
籍贯,一个所有人都熟知的词,但却并非所有人都明白它的含义。
在填写表格时,很多人都是把籍贯当做户口所在地来填写。虽然是错误的填法,却歪打正着得出了正确的答案。
籍贯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籍,用来组词的话你会想到国籍、学籍、户籍等,这个字的含义并不隐晦,就是登记册的意思。
贯,本意是串钱的绳子,就像很多古装影视剧中常出现的那样,一贯铜钱。
当这两个字组合成一个词时,从字面意思上也很好理解,串联起来的登记册。
当然,这里的串联指的并非是用绳子,而是另一种深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西——血脉。这也就是籍贯。
籍贯,是对你本人的追根溯源。简单来说,是记录你的“根”在那里。所以,籍贯本身指的并非是你本人的出生地或者户籍,而是你出生时祖父的户籍所在地。
如果祖父的户籍所在地无法确定,那么就随你父亲的户籍所在地;如果你父亲的户籍所在地也无法确定,那就登记为你出生时的户籍所在地。
像是各种特殊情况,比如没有父亲信息,只有母亲信息,籍贯则跟随母亲;亲生父母不详,那就跟随养父母或者收养机构。
总而言之,籍贯实际上是你的直系血缘长辈的户籍所在地,而非你自己的。
举个例子,爷爷是辽宁沈阳人,父母在吉林长春安家落户,而你本人在吉林长春出生,后来在天津结婚生子,并且将户口迁到了天津。
那么在填写籍贯时,你的籍贯是什么呢?辽宁沈阳?吉林长春?还是天津?
答案是,辽宁沈阳。
同一个例子,如果变成了爷爷的户籍所在地不确定,那么籍贯则跟随你的父亲,就是吉林长春;如果父母也不确定,那么你要填写的籍贯就是你自己出生时的户籍所在地,同样还是吉林长春,而不是后来的天津。
和籍贯这种稍显复杂的填写方式不同,户籍和出生地则显得简单多了,尤其是出生地。
你出生时医院的所在地就是你的出生地,只有一个答案且永远不会改变。相反,户籍则是会随着你本人的生活轨迹和选择进行改变。
户籍,也就是你的户口所在地,所有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户籍都是跟随自己的父母。
但随着孩子长大,户口所在地也可能随选择变化,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去其他城市上大学,可以选择将孩子的户口在上学期间迁入学校所在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后续没有进行过户口迁移,那么户籍和出生地基本是一样的。
还是上文中的例子,孩子的出生地是吉林长春,户籍跟随父母同样是吉林长春,但等到孩子在天津结婚生子,户口也迁了过去,那么孩子的户籍自然就变成了天津,但出生地不会受到影响。
然而,说一千道一万,籍贯、户籍、出生地这三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能起到真正作用的好像只有户籍一项,在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它的参与,至于籍贯和出生地看起来好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只是在填写表格时为我们增添了不少麻烦。
因此,也有部分人认为,像出生地这种简单且不会改变的还罢了,像籍贯这种复杂的,为什么不能直接取消呢?填这一项籍贯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可籍贯的意义却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简单。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籍贯并非是单纯的一项信息,而是象征着我们的文化。
我们常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纽带之一,就是我们的籍贯。
在古代,籍贯的重要性要比现代高了不止一筹,它关系到官职晋升、征收赋税等方面,甚至完全可以说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体现。
而在现代,籍贯也代表着一个人的祖辈所在地,它传承着一个家族的历史,是血脉的连接,更代表着人与地方的联系,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的传承之一。
籍贯可以建立起一个人与一个地方的归属感,就如同一个人身在国外却仍遥念祖国一样。
即使这里并非是你成长的地方,但只要你回到这里,仍然会有着认同感。籍贯就是一个人的“根”。
如果没有籍贯的记录,很有可能过了几代就忘记了自己的祖地在哪里,忘记了自己的“根”。
其次,作为祖辈的生活地,籍贯中蕴含了很多你难以想象的信息。
就比如寻人,你完全有可能通过籍贯寻找到自己失散的亲属,甚至了解到一个人家风的好坏。
除此以外,籍贯更可以记录人口的流动。
在交通便利发达的如今,几乎很少有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一个地方,大多数人都已离开祖地前往其他城市定居,连户口都已经迁移过去。
而通过籍贯,可以很好的记录这一切,籍贯和户籍不同,就意味着你离开了祖辈曾经生活的地方。
为什么离开?离开去了哪里?为什么去那里?这些信息无形中甚至可以反应一定的社会情况。
最后,即使不提文化、社会等影响,籍贯也是一个“社交利器”。
陌生人之间的相识,往往取决于一项共同点,试想如果在一群人中,你们来自同一个地方,那么无形之中你就会对另一个人产生一些认同,从而有了共同话题成为朋友。相似的生活习俗更是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籍贯都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东西。籍贯是一个人身份的组成,也是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但也需注意,不要因此以偏概全,让籍贯成为我们对一个人的刻板印象。
结语在我们国家的文化中,“根”的概念深入人心,而籍贯正是“根”的一项体现。即使有着万水千山的距离,我们也不应该忘却自己的“根”在哪里。
认祖归宗,既是血脉的连接,也是文化的传承。
在如今这个人口流动十分频繁时代更是如此,无论未来会到哪里去,都不要忘了我们究竟从哪里来。
参考资料
[1]籍贯认定问题及其法律思考
户籍性质怎么填
文丨云川
填写个人信息表时,我们很容易会遇到四个“灵魂拷问”:
Q1:你的现居地是?
Q2:你的户籍所在地是?
Q3:你的出生地是?
Q4:你的籍贯是?
一连串“灵魂拷问”后,不少小伙伴感到一丝头疼。其实仔细想想,个人信息表中需要填写现居地、户籍地、出生地这些信息并不奇怪。毕竟,这些地点与我们生活关联度很高。
相较而言,地点中“籍贯”一词有些奇特。“籍贯”指祖居地,意思接近于老家或是祖籍,写到县级单位。一般而言,“籍贯”与你终身相伴,不会发生变化。
为什么我们个人信息表中要填写老家信息?古人介绍自己时也会写祖籍信息吗?
古人真的很爱说祖籍
当然会!
古人在介绍自己时经常会提及自己的祖籍地信息,尤其是魏晋到隋唐这一时期。他们甚至比现在的我们更重视自己的祖籍,尤其是一些出身很显贵的士大夫。
只是那个阶段,祖籍地并不用“籍贯”一词指代,而是用“郡望”一词。所谓“郡望”,是指自己家族在州郡显贵的世族。古人之所以如此重视祖籍地“郡望”,主要是受门阀制度的影响。魏晋以后,涌现出许多大姓,如《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家”提到的王、谢两姓,王、谢两姓就是指王导、谢安二人的姓氏。
魏晋时期,开始按照地区划分大姓,山东一带出现了王、崔、卢、李四大姓。望姓氏族大多步入仕途,身居要职,代代相袭。由于这些望姓在一地长久居住,影响力逐渐扩大,这些大姓,乃至他们居住的地点,逐渐成为普通人仰慕的对象。门阀制度的影响下,“郡望”重要性逐渐提升。“郡望”信息一定程度上代表古人的身份地位。古人非常喜欢讨论自己的祖居地,魏晋时期还一度产生“郡望”热,名门望族的士大夫都以郡望为豪。清人钱大昕曾提到这一现象:
“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士大夫姓始以郡望自矜。”
那出身寒微的人郡望PK不过望族怎么办?
他们有办法扭转这样的局面吗?有一个方法——修改“郡望”。魏晋以后,不少寒族子弟为了攀附名门望族,不惜暗戳戳改掉自己的祖籍地。比如当时陇西李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是望族,但凡是姓李的就一口咬定自己郡望是陇西的,姓王的就咬定自己郡望是“太原”或“琅琊”。这一做法相习成风,于是出现了非常诡异的局面。当时如果你去问一些寒族子弟郡望信息,凡是问到姓周的,他们就说自己老家汝南的,姓刘的就说自己是彭城的,姓张的就说自己是清河的,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大家好像都成了同根同源之人。
“郡望热”一直到隋唐之际还有。比如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在提及自己郡望时,就会说自己是彭城的。清代有人总结了郡望和姓氏的规律,说唐代的郡望:
“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
反正问的是祖籍,想考证几百年前的情况大概也有些困难,你不妨就信了吧。唐以后,士族门阀制度取消,郡望的热度随之下降。后来的人们在介绍自己时,祖籍地“郡望”不再是一个必须要提供的信息。不过,宋以后直到当代,文人们在写书或题词时还是喜欢提一提自己的郡望,“寻根问祖”观念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问籍贯,你想听我说“籍”还是“贯”?
这么看,古代“祖居地”由“郡望”一词代替。那古代还有“籍贯”这一说法吗?
也有。古代的“籍贯”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户籍地这一概念,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更为紧密的。在古代,若你拿着“籍贯在哪儿”这一问题询问古人,他一定会摸着胡子,严肃而又认真地回答你:
“问籍贯呐……那你是想听我的'籍'还是'贯'呢?”
对他们而言,“籍”与“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籍贯”也可以倒个个儿,称为“贯·籍”。古人书写履历时,常常是先写“贯”,再写“籍”。比如下面这份明代《进士登科录》,进士的个人信息格式写法就是“贯 ✕✕省✕✕府✕✕县 ✕籍”。
“贯”,也被称为“乡贯”。古代政府主要是通过“贯”来编户。而古人“籍贯”中的“籍”主要指役籍。
说到“籍”,大家马上会联想到前段时间热播古装剧的《梦华录》,女主赵盼儿早期的身份是乐籍。想的没错,乐籍是“籍”的一种。古代乐籍隶属于贱籍(如果对贱籍感兴趣,可以戳:
古人想脱离贱籍?哪有那么容易),贱户的社会地位很低。
不过,古装剧呈现的只是当时社会的一小部分。社会中有贱籍,自然也有良籍。而在古代,绝大多数百姓都是良籍,也就是以良民身份生活的普通民众。
普通百姓按照承担的徭役不同,可以被继续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比如元代“诸色户计”,把百姓划分为冶金户、打捕户、姜户、葡萄户(以种植葡萄为业的人户)、军户、匠户……这也是按照徭役划定户类。
但要论划分役籍最严格与规范的,还得是明代。明代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政府运用黄册、鱼鳞图册、路引等方法把民众牢牢锁在土地上。明代普通百姓被划分为不同的役籍中,包括民籍、军籍、匠籍,灶籍、盐籍、商籍、官籍……明《后湖志》载:“人有千门万户,总出于军、民、匠、灶。”大意是明代社会上绝大部分人都以军籍、民籍、匠籍、灶籍这些身份生活。不同役籍的百姓幸福感也有差别,军籍因为有被勾军的风险,幸福感比较低,灶籍因为可以免除一些杂泛差役,幸福感更强。
拥有役籍就意味着需要承担相应差役。古代当差主要是通过缴纳实物或承担差役的方式。例如,民户需要承担常规徭役,匠户需要承担手工业劳役,灶户、盐户需要承担制盐工作。虽然听上去这些差事也挺累人,但他们总体还是要比前面说的乐户(贱籍)社会地位高。毕竟,他们有成为生员与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
清代中前期,百姓仍被分为民籍、军籍、商籍、灶籍四大类。不过,此时的赋役征收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明中后期,张居正进行“一条鞭法”,将田赋、徭役和其他杂征合一,统一征收银两。清中期,又进一步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丁银全部摊入田赋中进行征收。简单来说,就是人不用亲自去当差,可以通过交纳钱粮的方式完成差役。
随着明清两代赋役制度的改革,籍贯中役籍信息逐渐弱化,地域性含义逐渐增加。与此同时,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出现了许多与居住地点相关的新词语,比如表示现居地的“寄籍”,这些词语的出现,又让“籍贯”一词表现出原籍与祖籍的含义。
古代“籍贯”信息有多重要?
百姓需要承担的徭役种类与其所属的“籍”有着直接联系。打个比方,在古代,如果你是军户,那你的“籍”就是军籍。按照当时的规定,你所在的户里必须得派一个人到军队当差,其他人负责补役、资助(帮贴)。若是前去当差的这位中途逃跑了,那你们还得再出一个人接替前往。换个情况,如果你是个民户,那你就是民籍。你需要承担正役,负责朝廷摊派的一些杂役。当然,赋役制度改革后,你可以足不出户完成这些差事,交纳钱粮就完事儿了。
“籍”的种类与学额分配也有关联。学额主要是指科举考试时每次考试录取府县学生的名额。古代在哪儿考试,以什么身份考试成功的概率有很大不同。清代初期,商籍、灶籍有特殊的学额。由于商籍、灶籍进学率高,清代还发生过一些民籍考生冒充商籍考生应试的情况。
“籍贯”所含的地点信息同样非常重要,它与考生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地点与做官地点的分有直接关联。按照惯例,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应当在原籍应试。但是随着明清之际人口流动的加速,这一做法也出现许多不适性。科举考试中出现了一些“冒籍”现象。
《万历野获编》记载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明人王国昌的冒籍案。
王国昌原籍是徽州籍,后来成为余姚籍人胡膏的养子。最早,王国昌以余姚籍生源的身份参加了顺天乡试,中试后,被说是冒顺天通州籍,不幸除名。王国昌虽然郁闷,但也只能选择再考,这一次他以徽州籍人身份参加了应天乡试。考上后,仍然又被说是冒籍,继续除名。这次王国昌很生气,跑到京师申辩说“谓既斥于顺天之浙籍,再斥于应天之徽籍,姓胡既不可,姓王又不容,则天壤之间,当置臣何?”因为做了养子,去哪儿考试都被说是冒籍,听上去确实有点无奈。
故事一方面反映出明代人口流动加速后对回原籍科考规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籍贯地点对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
对古代官员来说,籍贯还影响了为官员地点的分配。古人做官实行地域回避制度。明代,早期北人任南官,南人任北官,后来,逐渐演变为不得在本省为官,“洪武间,定南北更调之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其后官制渐定,自学官外,不得官本省,亦不限南北也。”到清代,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因素,清代官员既不能在祖籍的方圆五百里地为官,也不能在长期居住地的方圆五百里为官(长期居住地也被称为寄籍)。
古人想改籍贯能行吗?
这么看,“籍贯”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普通人的社会地位与生活质量。“籍”与差役直接关联,那如果古人不想手头的差,想换另一个差,可以向上面申请修改“籍”吗?
非常、非常、非常困难。《大明会典》载:
“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明律·户律·户役》载“人户以籍为定”。一般而言,役籍是世袭的,出生时隶属于哪个役籍,就属于哪个役籍,待你孩子出生后还是隶属于哪个役籍。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夏言“疏乞除其家府军左卫军籍”,获得批准。差役折合为钱粮后,为了获得某种户的赋役优惠,民间也会通过某种特殊方法“改”籍,比如通过顶替绝户(原户下无人)、析户等方式进行改籍。
“籍”也随政策变动而发生变化。清代初年,匠籍取消。雍正年间,贱籍废除。这也是“籍”变化的表现。
还有个问题,如果古人换了地方居住,回去原籍考试路途遥远,想改“贯”可以吗?
对个人来说,“贯”指原籍,一般是固定的。不过,考虑到实际情况,清人想了个办法来应对人口流动与回原籍应试的矛盾——允许寄籍应试。寄籍就是入籍他省,满足科考条件后,在寄籍地参加考试,听上去人性化很多。清人想获得寄籍也得经过重重考验。首先,你得在当地买上房,其次,你再住上二十年,等各方面都像是本地人了,才可以获得寄籍。吴荣光《吾学录初编》载“他省人于寄居地方置有坟庐已逾二十年者,准其入籍,是为寄籍”。清代很多地方志中记载的官员,都标注了寄籍:
民国以后,随着科举制的消亡,“籍贯”一词的重要性进一步减弱,成为主要指代祖居地的词语,而这一含义则沿用至今。
总的来看,古代的祖居地信息主要是通过“郡望”一词来表现。而古代的“籍贯”一词更接近于当代的户籍地概念。“籍贯”与民众承担徭役种类、科举考试息息相关,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古代人口对土地的依附。随着人口流动加剧,“寄籍”“出生地”“现居地”“户籍地”等新的地点名词出现,“籍贯”逐渐退到幕后,成为指代祖籍的词语。
有人会问,籍贯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登记“籍贯”呢?这是因为,籍贯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人口变迁的历史与人口迁移状况。更多的时候,我们自身也需要“籍贯”信息。它默默地提醒着我们,无论走都到哪儿,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参考文献:
王毓铨:《籍·贯·籍贯》,《文史知识》1988年。
王毓铨:《纳粮也是当差》,《史学史研究》1989年第1期。
刘希伟:《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叶锦花:《户籍择改与赋役规避 ——明中期泉州盐场地区多籍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作者:云川。)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户籍怎么填写例子,户籍怎么填写个人简历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