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公支出,三公支出2022
大家好,由投稿人阮瑞来为大家解答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公支出,三公支出2022这个热门资讯。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公支出,三公支出2022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公支出是哪三公
每经记者:张钟尹 每经编辑:陈旭
从2010年的15.28亿元,到2018年的2.75亿元,8年间“瘦身”82%,换句话说,去年还不到2010年的1/5——中央部门公务接待费的这一变化,正是近年来我国“三公”经费持续下降的一个缩影。
自2011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中央决算报告中首次披露中央政府各部门上年度的“三公”经费以来,如今已经进入第九个年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2010~2018历年来的中央决算报告后发现,过去9年,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决算数逐年下降,显示出在压减开支方面成效卓著。
近期,90多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了2018年的部门决算。从财政部汇总数据来看,去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9.92亿元,这一数据与首次公布的2010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94.7亿元相比,降幅达到57.8%。
哪些年份降幅大?哪项开支压得更厉害?在减税降费大背景下,政府部门过“紧日子”又会给未来“三公”经费支出带来怎样的变化?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门别类,一一进行了梳理。
2010年~2018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财政部 制图 陈星
2012年“三公”经费降幅超20%“三公”经费,包括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和公务接待费的支出情况。
在2011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分别在议案和提案中提出“三公”经费问题。同年3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承诺当年公开“三公”经费。当年7月,中央部门首次公开了“三公”经费。
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出国(境)经费17.73亿元,车辆购置及运行费61.69亿元,公务接待费15.28亿元。
而到了2018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9.92亿元,与2010年相比,降幅超过一半,达到57.8%。
记者梳理发现,2010~2018年,“三公”经费逐年下降,其中降幅较大的年份有:2012年较2011年下降超过20%(从2011年的93.64亿元降至2012年的74.25亿元);2014年较2013年下降约16.2%(从2013年的70.15亿元降至2014年的58.8亿元)。
为什么2012年与2014年“三公”经费会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中央决算报告对此作出了解释。
2012年的中央决算报告指出:2012年决算数比预算数减少较多,主要是各部门切实落实中央有关厉行节约的要求、大力压缩“三公”经费,减少了相关支出等。
记者注意到,2012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特别点出了虚报浮夸、铺张浪费等作风问题,同时提出了轻车简从、简化接待、不安排宴请等新的要求。相关的规定对减少政府部门相关支出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14年的中央决算报告也显示,中央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拨款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2.71亿元,主要是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有关要求,压缩、取消部分出国(境)团组,加强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公务接待活动,减少了相关支出。
2010年~2018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财政部
“车改”当年全国采购金额骤减78亿在“三公”经费中,公车类开支一直占大头。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其中车辆购置及运行费59.15亿元,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
地方的情况也基本类似。以北京市88家单位2013年公开的部门预算为例,“三公”经费预算将近8亿元,其中公车开支是绝对的“大头”,购买车辆及运营维护开支约为5.9亿元,占比74%。
再比如广东省2013年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为8.64亿元,其中公车类开支总计约5亿元,占比也接近六成。
记者注意到,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对公车使用制定了多项改革任务,如取消一般公务用车,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
记者查阅2015年的相关新闻报道,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因实施公务用车制度改革,2014年全国公务用车采购金额比上年减少77.94亿元,下降27.6%。
而对近9年来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进行梳理可以发现,2010年至2018年,该项费用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61.69亿元下降至2018年22.33亿元,降幅高达63.8%。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称,八项规定对官员行为有很大的规范作用,改革从2014年开始,车改之后,各单位根据规模大小,只保留执法车、机要通信用车、应急用车等,很多车都停用了,有些进入拍卖环节,因此2014年较2013年有了较大的下降,此后的每年公车费用也呈逐年下降之势。
图片来源:新华社
多部门支出较预算数压减1/3近年来,“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的要求之下,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已经连续9年只减不增。
此次集中公开2018年决算报告的94个中央部门中,有5个部门决算数低于预算数的一半,分别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此外,中国计划生育协会、中国侨联等15个部门完成预算的比例为90%~100%;15个部门完成预算的比例80%~90%;公安部等22个部门完成预算的比例为70%~80%;审计署等14个部门完成预算的比例为60%~70%;人社部等12个部门完成预算的比例为50%~60%。
以财政部为例,财政部2018年度“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为5697.52万元,支出决算为3837.28万元,完成预算的67.4%。
国家税务总局决算公开数据显示,由于去年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此次公开的部门决算为2018年原国税系统部门决算数据,其“三公”经费支出比2018年预算数下降42.6%;比2017年决算数下降8.8%。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度“三公”经费支出决算为2489.24万元,年初预算完成率58.55%。其中,因公出国(境)费支出2124.47万元,较2017年减少552.8万元,下降20.65%。
国家发改委部门决算报告表示,主要是2018年发改委严格执行出访计划管理,从严审核出访团组、控制出访人数,出访团组和人数较往年减少。
此外,国家发改委2018年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支出305.11万元,与年初预算相比,完成率为62.12%;公务接待费支出59.66万元,年初预算完成率13.55%。
新规将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今年以来,我国实施了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为支持企业减负,各级政府要过紧日子,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那么,在实现了“八连降”后,2019年以及未来“三公”经费支出将呈现什么趋势?
叶青向记者表示,2018年“三公”经费支出与预算数相比降幅较大,不过未来“三公”经费还有压缩空间。他举例说,8月1日马上要生效的新规定也会对“三公”经费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叶青所指的新规定是,7月初,财政部办公厅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差旅伙食费和市内交通费收交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中央单位出差人员出差期间按规定领取伙食补助费。除确因工作需要由接待单位按规定安排的一次工作餐外,用餐费用自行解决。出差人员需接待单位协助安排用餐的,应当提前告知控制标准,并向伙食提供方交纳伙食费。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强调出差人员自行解决相关费用、主动交纳的同时,要求接待单位按规定收取费用,不得拒收,解决了此前接待单位不愿收、不敢收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公”经费支出越来越规范,未来“三公”经费整体还会下降。
竹立家表示,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已经连续多年只减不增,各地压支的力度也很大,有些超过了5%。节支能达到这样的力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格落实。这几年,开会去旅游景点、公务活动超标准接待、出差住豪华酒店、建楼堂馆所等都成了“高危行为”,政府部门花钱也更为谨慎和理性。
每日经济新闻
三公支出是指的哪些
6月2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17年中央决算的报告。他说,2017年,中央本级 “三公” 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43.6亿元 (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7.87亿元。
从2011年起,中央各部门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和预算,至今已有七年,每年公布的预算数和决算数均在不断下降。从决算数来说,2017年,中央本级 “三公” 经费决算数为43.6亿元,而在2011年,这个数字是93.64亿元,前者比后者减少了一半以上。从预算数来说,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限额58.8亿元,与2012年的拨款预算79.84亿元相比,也减少了21亿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三公”经费的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有关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二是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减少。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应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他说,“三公”经费减少,一方面是因为严格控制,另一方面也因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下降。“如果市场价格上行,可能经费会有一定的波动。”
从公开到细化
中央各部门陆续公开“三公”经费是在2011年。2011年5月,国务院提出,中央各部门要公开本部门2010年度“三公”经费决算数和2011年“三公”经费预算情况。
所谓“三公”经费,是指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
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中央财政支出、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等4张预算表首次公开。2010年,经全国人大审查批准的中央财政预算12张表格全部公开,内容涵盖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公开财政预算的举动也逐渐蔓延到了中央部门和各省。2010年,在报送全国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98个中央部门中,有75个公开了部门预算。18个省(区、市)财政也公开了本地区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1年,27个省(区、市)财政进行了公开,20个省(区、市)公开了省直部门的部门预算。国务院就此提出,98个中央部门都应公开部门预算和决算,并且公开“三公”经费的预算和决算。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也应比照中央财政做法,公开相应的信息。
当年,最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的是科技部,有关描述只有一句话: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第二个公开“三公”经费的是中国工程院。相比科技部,他们不仅公开了当年预算数据,还公开了2010年的决算数据。
之后,陆陆续续有一部分中央单位公布了数据,大多公布的只是简单几个数字,审计署却是其中的例外。“‘因公出国’花费,总数617万元,69个组团368人次。‘公车’经费,车辆购置支出115万元,新购轿车2辆(每辆25万元)、小型客车1辆(每辆27万元)、越野车1辆(每辆38万元);实有公车206辆,平均每辆车运行维护费5.41万元。‘公务接待’经费,涉外接待支出140万元,接待国外来访24个团组139人次。”
最终,共有94家中央部门在2011年7月公布了“三公”经费,这其中,有一些部门选择了在周五、周末或者晚上公布,公布后也只是放在了官网的不显眼位置。
一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其实在预算中并没有“三公”经费的科目,所以中央各个部门都是从总预算中将关于接待、出国、用车的经费剥离出来。各个部门之间口径不一,数据千差万别,真实性也很难判断。
“公布的数据太笼统,又没有公布相关财务规定,难以进行比较。”这位专家认为,光公布这两三个数据是远远不够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2012年7月,各中央部门再次公开“三公”数据。有关2012年当年的预算数,仍然是出国、公车购置及运行、接待三笔费用各自是多少、总和是多少。而有关2011年的决算数,除了三笔费用各自是多少、总和是多少,还增加了其他信息。
最先公开的是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财政部。在公布出国出境费用时,两个部门都公布了头一年出国团组和人数。南水北调办公室2011年出国出境费用是191.57万元,这其中,有8个团组,34人次出国出境,每人次约5.6万元。财政部则有208个团组、939人次出国出境,每人次约2.8万元。而在公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用时,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2011年共有144.9万元用于此,当年保有车辆23辆,未新购置车辆,车均运行费6.3万元。财政部则在公车方面开销了1680.02万元,当年保有车辆368辆,新购置5辆车,车均运行费4.17万,新车均价23.99万。在公布决算数中的接待费时,两部门则都只公布了金额数,分别是42.57万元和348.81万元。
之后,除了头一年未公布“三公”经费的三部门以及中华全国总工会,其他中央部门也在当月陆续公布了“三公”经费的决算数、预算数,多数部门也相继公开了出国团组、人数、保有车辆数、新购置车辆数。
2015年,“三公”经费决算数的公开有了更细致的变化,各部门首次公开了上一年度公务接待费相关的批次及人数。比如,农业部公布前一年公务接待费为929.87万元。其中,外事接待支出331.76万元,共接待426批次、3075人次;国内公务接待支出598.11万元,共接待7150批次、55598人次。
有学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政府在“三公”晒细账上又迈出一步。因为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三公”支出不能只单纯对数字进行比较。但不断扩大的公开范围和越来越细化的数字综合在一起,就能告诉民众政府明明白白的支出,这也是公众监督越来越有力度的体现。
改革倒逼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年来,“三公”经费屡降,这其中,减少最多的是公车购置及运行费。在2012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的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21.45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3.48亿元,公务接待费14.91亿元。而中央本级2018年“三公”经费的预算中,因公出国(境)费19.4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3.03亿元(包括购置费2.39亿元、运行费30.64亿元),公务接待费6.28亿元。
可以看出,这些年来,公车购置及运行费的预算减少了10亿左右,公务接待费的预算减少了8亿元左右,因公出国出境费用的预算减少了2亿元左右。近几年,公务用车制度取得明显成效,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连年下降,且下降金额十分明显。
另一个下降数额较大的是公务接待费。2013年,《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颁布,严格规定了公务接待的流程,包括对方必须发公函,接待结束后接待单位必须如实填写接待清单,并由相关负责人审签。
规定还对接待的细节做出了明确,比如,接待对象应当按照规定标准自行用餐。确因工作需要,接待单位可以安排工作餐一次,并严格控制陪餐人数。接待对象在10人以内的,陪餐人数不得超过3人;超过10人的,不得超过接待对象人数的三分之一。工作餐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规定还明确,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旅游和与公务活动无关的参观,不得以任何名义赠送礼金、有价证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等。
白景明说,这些规定都体现了“严控接待”这四个字,使得公务接待费也大规模下降,虽然预算内的下降金额比不上公车购置及运行费,但下降幅度高于后者。
另一项支出是因公出国出境费用。自2013年起,《关于进一步规范省部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的意见》《因公临时出国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陆续出台,规范出国出境问题。规定明确了不同级别的公务人员所能采用的交通方式、住宿标准,并对伙食费、公杂费进行了规定。另外,还明确了出访的报批流程,并提出,原则上各地区各部门正职和政府序列省部级人员每年出国(境)不超过1次,分管外事、商务的省部级人员严格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其他省部级人员1个任期内出国(境)不超过2次或2年内出国(境)不超过1次。
规定还对出访团组人数、国家数、在外停留天数做出了最高限量,比如,出访团总人数不得超过6人,不得携带配偶和子女同行,每次出访不得超过3个国家和地区,在外停留时间不超过10天。通常情况下,出访2国不超过8天,出访1国不超过5天。
白景明说,正是因为对因公出国的细节进行了规定,并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支出标准,才能使得出国出境费用下降了。“有的年份,出国团组数、人数都有增加,但是支出额并没有增加,正说明这些规定是合理且有效的。”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三公”支出并不是越少越好,每个部门和单位的规模和职能不同,不能只单纯看数字增减。如果一味追求支出减少,势必矫枉过正。
但白景明认为,目前显然没有矫枉过正。他认为,“三公”支出是必要的支出,否则可以直接取消。
“要科学地看这个事情。减少是因为严格控制,也因为市场价格等因素的下降。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上行,可能支出会有一定的波动。总之,应做到该花的钱一分不少,不该花的则坚决不花。”白景明说。
值班编辑:俞杨
三公支出限制是一种什么政策
中新网北京6月26日电 (记者 蒋涛 梁晓辉 黄钰钦)2018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39.92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17.14亿元,自2011年中央首次公布“三公”经费以来,该项支出已实现“七连降”。
资料图:公务用车。张添福 摄
26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刘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2018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时,透露上述信息。
刘昆说,其中,因公出国(境)费14.84亿元,减少2.7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22.33亿元,减少10.82亿元;公务接待费2.75亿元,减少3.53亿元。
谈及减少的原因,刘昆说,主要是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照过紧日子的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减少。
根据官方数据,该项支出逐年下降:2012年支出合计74.25亿元;2013年支出合计70.15亿元;2014年支出合计58.8亿元;2015年支出合计53.73亿元;2016年支出合计48.25亿元;2017年支出合计43.6亿元。(完)
三公支出超过上年支出行吗
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今天(8日)开始,中央各部门将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2020年度决算,陆续晒出“年度账本”。今天上午财政部率先公布了2020年度部门决算。
中央决算数据显示,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比预算数减少了25.31亿元。
压减的经费流向哪里?经费具体怎么花?一起去了解下。 从中央决算的数据看,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5.31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白景明:2020年“三公”经费的管理成效是显著的。因为我们“三公”经费的取向是尽可能压缩,实际运行结果下来,减少的幅度是很大的,接近差不多一半儿了。
专家表示,2020年“三公”经费大幅压减的原因,主要是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受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因公出国(境)、外事接待任务未实施,公务用车支出和公务接待支出减少。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白景明:从部门决算可以看出来,公用经费比较大幅度地压缩,反映财政政策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政府是怎么样压低成本来保民生的。我们是通过政府过紧日子,让公众过好日子,保证社会的稳定,抗击疫情,渡过难关。
从决算情况看,“三公”经费在“做减法”,民生保障在“做加法”,有保有压的财政支出安排下,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最大的社会效益。数据显示,2020年,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资金投入超过4000亿元;全年向608万户企业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042亿元,惠及职工1.56亿人;居民医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550元、74元;全年新增受疫情影响纳入低保、特困供养对象600多万人,民生福祉不断增进。
公众可通过网站集中查阅
除了财政部之外,其余中央部门也将集中向社会公开2020年度决算。
除了各部门官网,公众可以通过登录财政部门户网站“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和中国政府网“中央预算决算公开”专栏集中查阅。
责任编辑:王蕾
本文来自【烟台日报-大小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ID:jrtt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三公支出,三公支出2022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