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赎回时间技巧规则,基金赎回时间技巧7天,图表怎么看
大家好,由投稿人孔春成来为大家解答基金赎回时间技巧规则,基金赎回时间技巧7天,图表怎么看这个热门资讯。基金赎回时间技巧规则,基金赎回时间技巧7天,图表怎么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基金赎回时间技巧7天
人常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
前面我们讲过了,基金“加仓的四种方法”,今天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告诉大家基金卖出“六种方法”。
第一种:目标止盈卖出法。合理设置止盈线,当我们购买的基金收益率达到20-30%时,可考虑全部卖出或者部分卖出。
一般来说,将收益率设置为20%-30%是比较合理的,一般采取定投的方法,1—2年都会达到这样的收益,这避免坐过山车,可选择减仓或落袋为安,等待市场回调,之后再采取定投方式,逐步加大投入。
比较适合:指数基金,行业基金或股票型基金。
第二种:高估值卖出法。当从低估值时买入的基金,经过一段时间的上涨,行业进入高估值时,此时整体的风险变大,可考虑卖出,防止高位回落。
比较适合:如科技、医药、白酒、军工等行业及指数基金。
第三种:行情变化卖出法。若市场发生显著变化,此前上涨市场开始大幅度下跌,市场由牛转熊,此时可考虑卖出。
比较适合:股票型、混合型、指数型等基金。
第四种:经理变更卖出法。若原持有的优质基金,如出现基金经理变更,经理的投资策略、投资风格发生变化,后期的投资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可考虑卖出基金。
比较适合:主动管理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基金。
第五种:规模异常卖出法。当基金规模超过100亿元,或经理管理总规模超过300亿元;或基金规模过小,低于5000万元,面临着清盘的风险,此时可考虑卖出。
比较适合: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等基金。
第六种:业绩长期不佳卖出法。若持有的基金,长期跑输沪深300指数,或者行业指数,业绩长期落后其他同类基金,可考虑卖出。
另外:如红利基金、债券基金、或长期业绩稳定的混合基金,可以长期持有。
基金赎回时间技巧表
“上周五股市大涨,我想着我的股票型基金应该涨得不错,周末想着赶紧赎回,结果朋友说周末赎回是根据周一净值来计算的。”投资者吴女士对基金赎回的规则表示不了解。实际上,基金赎回只要记住15时这个时间节点即可:15时前提交卖出基金的申请,会按照当天净值来计算;而15时后赎回,则要按照下一个交易日了。
选择行情较为平稳时提交赎回申请
一般而言,ETF是按卖出的实时价格成交。其他大多数基金,若投资者在交易日的15时前提交卖出基金的申请,会按照当天收市后的基金净值来计算卖出价格;如果是15时以后操作,就要按第二天(下一个交易日)收市后的基金净值来计算。
“尽量选择较为平稳的时候提交赎回申请,避免因短期波动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把赎回操作放在工作日14:30—14:55,预留时间观察市场变化。”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建议。
记者留意到,目前除了ETF可看到实时参考净值外,其他类型的基金一般都无法查看实时估值。有业内人士建议,投资者可以通过查看基金重仓的某一行业的走势来对净值进行大致判断。
提醒1:股票型基金可设20%的止盈/止损线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表示,若基金收益已实现预设盈利目标,可考虑卖出止盈。此外,投资者可通过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判断投资标的的估值水平,假如估值水平过高,可能需分批止盈。
武泽伟提醒,股票型、混合型基金收益、风险都相对较好,可以将止盈和止损线设定在20%左右;债券型基金收益、风险都相对较低,相应的止盈和止损线就可以设定在5%左右;货币型基金则无须设定止盈或者止损线。
提醒2:持有时间短赎回费高
另外,卖基金还要注意卖出时的成本支出。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提醒,很多基金若持有时间过短(例如不足7天)还会收取较高的赎回费。此外,QDII基金的汇率结算损耗、跨境交易费可能蚕食1%~2%收益。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建议,在同一公司产品间转换的费用,低于卖出再买入收取的“赎回+申购”费用,投资者可巧用基金转换。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王楚涵
基金赎回最忌三个时间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买基金总是能赚到钱,而你却总是“慢半拍”? 最新数据显示,一个可能颠覆你认知的事实是: 在过去三年,周四买入股票型基金的投资者,平均收益率竟然比周一买入的,足足高出312%! 这可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个持续了20多年的市场现象—— “基金日历效应”。 当大多数人还在凭感觉盲投的时候, 聪明的投资者和顶尖机构,早已将“星期策略”默默融入了他们的投资模型。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揭开基金市场的这个“时间密码”, 看看这周一到周五,究竟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财富规律!
咱们先来看看A股基金市场的数据。 过去15年(2010-2025)的数据告诉我们, 股票型基金的周定投收益, 还真不是每天都一样的:
如果选在周四定投, 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4.7%, 虽然最大回撤也有21%, 但收益相当可观。如果换成周一定投呢? 年化收益率就降到了11.2%, 而且最大回撤反而更高, 达到了28%。最惨的是周五定投, 年化收益率竟然只有9.3%, 收益率垫底。关键点来了: 为什么周四表现这么突出? 秘密就在于, 周四A股市场下跌的概率, 比其他交易日平均要高出18%! 这听起来像“魔咒”, 但实际上, 这恰恰是“低位吸筹”的绝佳机会。 不少基金经理, 都习惯在周四进行仓位调整, 这种操作容易引发市场短线波动, 人为制造出一个“折扣日”, 让我们普通投资者也能捡个便宜。 就像超市周四搞促销, 聪明的消费者都知道这时候去“薅羊毛”。
有意思的是, 美股市场的情况却和A股不太一样。 以标普500指数基金为例, 周一定投的收益反而更高:
周一定投, 年化收益率能达到12.4%。周四定投, 年化收益率则降到了9.8%。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美股市场的“周末信息消化机制”。 周末两天, 各种消息面发酵, 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在周一开盘后集中进行布局和建仓, 推动美股在周一上涨的概率较高, 形成所谓的“周一效应”。 就像每周一早上, 菜市场最新鲜的蔬菜水果刚到, 大家都赶着去买。
1. 散户的“情绪周期律”: “韭菜”的宿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星期效应”? 很大程度上, 是咱们散户的情绪在“作祟”:
“周一焦虑症”: 周末两天, 各种新闻资讯铺天盖地而来, 很多投资者, 特别是咱们散户朋友, 容易被各种信息“轰炸”得晕头转向, 一到周一, 就容易情绪焦虑, 甚至恐慌性抛售, 导致周一市场承压。“周四疲劳期”: 连续盯盘四天, 神经高度紧张, 到了周四, 投资者普遍进入“疲劳期”, 风险偏好也降到冰点, 容易出现“非理性超跌”, 正所谓“弦绷得太紧, 容易断”。2. 机构的“操盘节奏”: “镰刀”的艺术?当然, 市场波动, 机构的力量也不容忽视。 机构的“操盘节奏”,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星期效应”:
周二、周三: 经过周一的观望和消化, 主流机构基本完成了调研和决策, 开始悄悄进场, 逐步建仓。周四: 一些量化基金, 会按照预设的算法模型进行交易, 比如止盈止损、 调仓换股等等, 这些操作叠加起来, 容易引发市场出现技术性回调。周五: 一些短线游资, 喜欢利用周末政策面的不确定性进行博弈, 制造一些脉冲式的行情, 但这种行情往往持续性不强。 就像一个乐队, 有指挥家(机构)掌控节奏, 不同的乐器(散户、游资)在不同的时间点演奏, 共同谱写市场的乐章。掌握了“星期效应”的规律, 咱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 灵活运用“星期投资法”, 让投资更有效率:
1. 牛市追涨: “周一早盘突击”当市场整体向上, 处于牛市主升浪时:
操作策略: 在周一上午9:30-10:00这个时间段, 积极买入一些热点行业的ETF基金。策略逻辑: 牛市中, 周末利好消息容易在周一集中爆发, 加上机构通常会在周一集中加仓, 容易形成“戴维斯双击”效应, 快速提升收益。2. 熊市抄底: “周四尾盘狙击”当市场持续下跌, 处于熊市或者下跌通道时:
操作策略: 在周四下午2:30之后, 开始分批买入一些指数增强型基金。实战案例: 比如2024年3月21日, 正好是周四, 沪深300指数在尾盘突然出现一波快速跳水, 急跌1.2%。 如果你在尾盘果断抄底, 第二天就能享受到市场反弹的红利, 3月22日, 沪深300指数就强劲反弹了2.7%。 这就好比在商场打烊前去“捡漏”, 往往能淘到意想不到的“好货”。3. 震荡市套利: “周三定投平衡型基金”当市场窄幅震荡, 没有明显趋势性行情时:
操作策略: 选择在每周三进行定投, 并且主要配置一些股债平衡型基金。策略原理: 周三通常是市场情绪最平稳的一天, 既没有周初的焦虑, 也没有周末的躁动, 适合布局一些稳健型的资产, 比如股债平衡型基金, 这类基金攻守兼备, 能够有效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数据验证: 有数据显示, 在2024年, 如果每周三定投平衡型基金, 相比于其他时间定投, 投资组合的年化波动率可以降低24%左右, 稳健性明显提升。4. 政策敏感期: “周五提前避险”当市场面临一些政策面的不确定性, 或者处于政策敏感期时:
风险预警信号: 比如重要会议召开前夕、 关键经济数据发布周等等。应对策略: 在周五提前赎回一些波动性较高的主题型基金, 比如科技、医药等等, 然后将资金暂时转移到风险较低的货币基金中“避避风头”。 这就好比天气预报说周末有暴雨, 咱们就提前把阳台上的花盆搬回屋里, 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每到季度末, 市场往往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窗口期”, 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些机会, 也能获得额外的收益:
“双重效应”叠加: 季度末, 一方面, 市场资金面通常会比较紧张, 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 另一方面, 又叠加了“周四惯性下跌”的效应, 往往容易出现“黄金坑”。历史数据回测: 回溯2015-2025年的历史数据, 我们发现, 如果每年在3月、6月、9月、12月的最后一个周四买入基金, 年化收益率竟然可以达到18.3%左右, 收益非常可观。 这就像在季度末商场搞“清仓大甩卖”, 折扣力度往往更大, 更值得“抄底”。如果你觉得上面的策略还不够“硬核”, 想要更进一步提升投资效率, 可以尝试一下“星期网格战法”:
1. 构建“星期网格”: 多维度、立体化布局基础层: 每周四坚持定投核心资产, 比如沪深300ETF、 中证500ETF等等, 构建投资组合的“压舱石”。 这类宽基指数ETF, 长期来看, 收益稳健, 风险可控, 适合作为长期投资的底仓配置。增强层: 在每周一、周三, 可以灵活进行波段操作, 买入一些行业轮动型基金, 或者主题型基金, 增强组合的进攻性。 比如, 周一可以关注一些受益于政策利好的板块, 周三可以关注一些业绩增长预期较好的行业。防御层: 在每周五, 可以适当配置一些黄金ETF, 或者债券型基金, 对冲市场风险, 提升组合的防御能力。 特别是在市场震荡加剧, 或者风险偏好下降的时候, 防御层的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好比为你的投资组合构建一张“导航地图”, 不同的星期, 选择不同的“路线”, 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掌握了“星期策略”固然重要, 但有些“坑”, 咱们也要尽量避开:
1. 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 “落袋为安”是王道风险提示: 每到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 市场往往会出现“长假效应”, 不少投资者会选择提前“落袋为安”, 导致市场资金流出压力加大, 基金也容易出现集中赎回。 特别是一些流动性较差的偏股型基金, 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导致净值大幅波动。惨痛教训: 比如2025年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日, 某偏股型基金单日赎回量竟然达到了平时的3倍, 直接引发基金净值大幅下跌, 不少投资者“偷鸡不成蚀把米”。2. 美股“财报周”周一: “黑天鹅”出没请注意风险提示: 美股“财报周”, 尤其是“科技巨头”财报发布后的周一, 往往是“黑天鹅”事件的高发期。 一旦出现业绩不及预期, 或者利空消息, 容易引发美股市场大幅震荡, 甚至波及全球市场, 导致全球科技类基金集体“跳水”。前车之鉴: 2024年7月, 苹果公司发布财报, 业绩不及预期, 直接引发周一全球科技基金集体暴跌, 不少重仓美股科技的QDII基金, 单日跌幅超过5%。3. 月末“资金紧张期”: 收益“缩水”要警惕风险提示: 每到月末, 银行间市场资金面通常会比较紧张, 导致货币基金收益率骤降, 债券市场也容易面临赎回压力, 债基收益率也会受到一定影响。数据佐证: 有数据显示, 每月25-30日, 货币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 相比于月初, 会**骤降23%**左右, 收益“缩水”明显。基金投资, 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长期持有”, 更是一场与时间博弈的艺术。 当我们破解了“星期效应”的密码, 就如同掌握了穿越牛熊的“时空罗盘”, 让投资更具章法, 也更加高效。 记住:
对咱们散户朋友来说, 周四的下跌, 不是风险, 而是市场送给我们的“打折券”, 是低位布局的好时机。对机构投资者来说, “星期规律”, 既可以是收割散户的工具, 但也可能成为反噬自身的“反身性陷阱”, 需要辩证看待, 灵活运用。对真正聪明的投资者来说, 真正的赢家, 永远是那些能够用机器的精确和理性, 来对抗人性的周期波动的人。2025年的财富赛道上, 那些懂得“在正确的星期, 做正确的事”的投资者, 早已悄然拉开了与普通投资者的收益差距。 现在, 你准备好加入“星期投资”的行列了吗?
【互动话题: 你的“星期投资”实战经验】
你有尝试过在周四“抄底”基金吗? 欢迎分享你的实战经验。基金怎么玩才能赚钱
基金投资的核心逻辑是长期价值增长。新手追求短期收益需理解市场规律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性。盲目追逐高波动产品可能带来本金亏损。选择适合的基金类型、掌握操作技巧、构建合理组合是提升收益效率的关键路径。
选对基金类型直接影响收益空间。权益类基金中,行业主题基金在板块轮动期可能实现超额回报。新能源、半导体、消费等领域常出现结构性行情。混合型基金通过股债配置平衡风险与收益。指数基金适合捕捉大盘趋势性机会,沪深300、中证500等宽基指数在政策利好期具备上涨潜力。债券型基金收益稳定性高,但短期爆发力弱。
行业轮动是快速获利的潜在机会。宏观经济数据、产业政策、市场情绪变化驱动不同板块涨跌。2023年人工智能、中特估概念引发相关基金净值跳涨。新手可通过跟踪主流券商研报、行业景气度指标预判轮动方向。避免追涨杀跌,提前布局低估值领域。周期型行业如资源、基建在复苏初期往往表现突出。
资产配置决定收益曲线平滑度。激进型投资者可将70%资金配置股票型基金,30%配置货币基金应对流动性需求。保守型投资者建议采用"532"模式:50%债券基金、30%混合基金、20%货币基金。市场震荡期增加黄金ETF或REITs基金配置,对冲系统性风险。定期再平衡策略能锁定阶段收益,防止资产比例偏离初始设定。
择时能力影响短期收益兑现效率。技术面分析中的均线系统、MACD指标对判断买卖点有参考价值。上证指数突破20日均线往往预示短期趋势转强。基金净值的"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净值回撤阶段持续定投能摊薄成本。政策底与市场底的时间差创造布局窗口,2022年11月防疫政策调整后消费基金两个月平均上涨18%。
数据化决策降低主观判断误差。晨星评级四星以上基金长期表现更稳定。夏普比率高于1.5的基金风险调整后收益更优。最大回撤控制在20%以内的产品适合风险厌恶型投资者。管理规模50-100亿的中型基金操作灵活性更强。近三年排名前30%的基金经理超额收益能力更可持续。
操作纪律规避情绪化交易。设定5%-8%的止盈线与10%-15%的止损线。单日净值暴涨3%以上考虑部分赎回。采用金字塔加仓法,净值每下跌5%增加10%仓位。避免持有同质化基金,三家不同基金公司的医疗主题基金分散管理风险。每月定投金额不超过可投资资金的30%。
认知误区导致收益损耗。认为低净值基金上涨空间大是典型错误,净值高低与成长性无必然关联。频繁更换基金产生申赎费用,每年交易成本超过2%将显著侵蚀收益。过度关注短期排名容易错失长跑型基金。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需结合当前市场环境评估。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可能导致业绩滑坡。
信息渠道质量决定决策准确性。证监会官网披露的基金定期报告包含持仓明细与运作分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示管理人合规信息。第三方平台如天天基金网提供实时估值与同类排名。专业投顾服务能定制个性化策略,但需甄别持牌机构。避免轻信网络荐股群与承诺保收益的非法宣传。
税务筹划提升实际到手收益。持有期超过一年的基金赎回费率为0.5%,低于短期持有的1.5%。利用年度6万元免税额度分批赎回实现节税。公益捐赠部分收益可抵扣个人所得税。熊市阶段亏损可结转抵扣未来盈利。红利再投资免收申购费,长期复利效应显著。
监管政策变化带来结构性机会。全面注册制提升优质企业估值,利好科创主题基金。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公募基金享受税收优惠。跨境理财通扩容增加配置港股基金渠道。ESG投资指引推动绿色能源基金发展。反垄断政策调整促使互联网基金估值修复。
基金投资不存在稳赚捷径。2022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15%,部分行业基金跌幅超30%。快速获利需承担相应风险。建立三年以上的投资周期观念,用时间换空间。本金安全永远高于收益追求。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基金赎回时间技巧规则,基金赎回时间技巧7天,图表怎么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