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平均工资多少,南京平均工资标准2024是多少
大家好,由投稿人褚皓延来为大家解答南京平均工资多少,南京平均工资标准2024是多少这个热门资讯。南京平均工资多少,南京平均工资标准2024是多少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京平均工资标准2025
截至2025年5月,南京市2025年的人均收入数据尚未正式发布(通常由统计局在次年年初公布)。但根据近年增长趋势和经济发展情况,可提供以下参考信息:
1. 2023年基准数据
根据南京市统计局公开数据: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 6.9万元
城镇居民:约7.3万元
农村居民:约3.5万元
(注:南京城乡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农村收入仍显著低于城镇。)
2. 2025年预估(基于年均增长5%~6%)
若保持近年增速(2020-2024年均增速约5.5%),2025年南京人均收入可能达到:
全体居民:7.6万~8.2万元
城镇居民:8.0万~8.6万元
农村居民:3.9万~4.2万元
3. 关键影响因素
经济基础:南京以服务业(金融、软件信息)、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主导,收入增长稳定性较高。
政策支持:长三角一体化、省会城市资源集聚效应持续发力。
对比参考:2024年苏州全体居民人均收入预计突破7.5万元,南京与苏州差距可能小幅收窄。
4. 官方数据获取渠道
待2025年数据发布后(预计2026年3月前),可通过以下途径查询:
南京市统计局官网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人均可支配收入”专题发布
建议
如需精准数据(如科研、投资用途),建议:
1. 关注2026年初的官方公报;
2. 对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江苏省及长三角城市群收入报告。
南京作为新一线城市,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位居全国前十,但具体数值需以最终发布为准。
南京平均工资2024最新公布
界面新闻编辑 | 江怡曼
4月22日,南京银行公布2024年年报,实现营收502.73亿元,同比增11.32%;净利润201.77亿元,同比增9.05%。随着年报的披露,南京银行的薪酬情况也浮出水面。
报告期内,南京银行业务及管理费支出141.2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员工薪酬为96.3亿元,较2023年增加4.6亿元,增幅5%。截至2024年年末,南京银行员工总数达18045人,较上年末增长1703人,其中母公司员工15085人,主要子公司员工2960人。
据年报数据,以职工薪酬总额除以员工人数,可得该行2024年员工人均薪酬为51万元左右,较2023年的57万元,略有下降。
根据2024年报数据,剔除独立董事、监事会主席、监事后,南京银行共有17位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
从薪酬看,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合计领取报酬2119.77万元,平均薪酬168.15万元。其中,党委委员郭俊薪酬最高,为214.63万元,副行长陈晓江、陈谐、江志纯、宋清松和周文凯的薪酬均为209.28万元。首席信息官余宣杰、业务总监朱峰的收入均为192.15万元。
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657.95亿元,同比下降277.54%,由正转负。南京银行表示,主要原因是向其他金融机构拆入资金净减少额增加。
2024年,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0.83%;拨备覆盖率335.27%,资产质量平稳运行。南京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12.97%;总资产收益率(ROA)0.83%。净利差1.64%,净息差1.94%。2024年末,南京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6%、11.12%及13.72%。
2024年末,公司资产总额25914.0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031.24亿元,增幅13.25%;贷款总额12563.9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73.25亿元,增幅14.31%;负债总额为23994.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37.61亿元,增幅13.41%;存款总额14961.7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267.64亿元,增幅9.26%。
同日,南京银行发布2025年一季报。报告显示,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为141.90亿元,同比增长6.53%;归母净利润为61.08亿元,同比增长7.06%;扣非归母净利润为60.64亿元,同比增长7.61%;基本每股收益0.55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南京银行资产规模较年初增长6.71%至2.76万亿元。
截至4月21日,南京银行报10.44元/股,股价下跌了0.95%。以4月21日收盘价计算,南京银行目前市盈率(TTM)约为5.82倍,市净率(LF)约为0.65倍,市销率(TTM)约为2.41倍。
2024年南京平均工资
江苏这么多城市,谁的收入最能撑起"面子"?又是谁藏着更多的"里子"?最近一份江苏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榜让人看得直呼"内卷",苏州领跑,无锡紧追,南京稳坐高位。但细看下来,很多有意思的地方值得聊聊。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份榜单的门道,看看你的城市排第几?
先来看江苏整体收入有什么亮点?2024年前三季度,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2307元,比去年涨了5%,这表现放全国可是妥妥的天花板级别。不过你知道"可支配收入"到底包括什么吗?
·工资性收入就是打工挣钱,平均每人24359元,增长6.7%,主力军妥妥的。大家靠自己吃饭,收入还算稳定。
·经营净收入,比如开个小店、跑跑副业,这部分是5393元,涨了3.6%,虽然涨得慢,但也没掉链子。
·转移净收入,比如各种补贴、退休金,这部分8391元,涨了4%,也算稳步提升。
·财产净收入,这里就有点拉垮了,平均4164元,还掉了0.4%,这可能和房租收益下降、投资回报缩水有关系。
整体来说,江苏的收入来源还算多样,但增长的节奏明显不太平衡。接下来看看各地表现。
江苏收入榜第一名是谁?当然是苏州,前三季度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59111元,已经快摸到6万元的门槛,妥妥的"顶流"。但别光看绝对值,再看看增长速度,发现点问题,苏州的增速居然跑不过全省平均。
·一方面,苏州本来收入就高,涨幅自然容易被基数"压住"。
·另一方面,制造业和外贸这两个传统强项最近面临外部环境压力,增长动能有所放缓。
所以苏州虽然稳坐头把交椅,但接下来的挑战是怎么突破瓶颈,保持领先优势。
95年南京平均工资
#南京将会是下一个北上广吗#
在中国城市竞争的版图上,“北上广深”作为超一线城市的地位长期稳固,但南京近年来的发展势头引发了广泛讨论:这座六朝古都,能否凭借独特禀赋跻身“新一线”行列,甚至成为下一个北上广?本文从经济能级、战略定位、产业潜力与短板制约四大维度,解析南京的突围之路。
一、经济实力:准2万亿的“守门员”与隐忧
南京2024年GDP达1.85万亿元,稳居全国十强,但作为“准2万亿城市”,其发展面临双重压力:一方面需在2025年冲刺2万亿目标,另一方面需抵御天津、宁波等追兵的挑战。
人均优势显著:南京人均GDP达17.8万元,在省会中位列第一,远超广州(15.4万元)、杭州(15.2万元),显示出高附加值经济特征。规模短板突出:南京常住人口仅954万,不足北上广深的半数,人口虹吸能力较弱,导致消费市场与劳动力规模受限。软件产业被视为南京冲刺2万亿的关键,但其2023年软件业务收入仅8000亿元,增速低于全国副省级城市平均水平,且缺乏本土领军企业,被杭州反超后仍未扭转颓势。
二、战略定位:国家级枢纽的“双刃剑”
南京的区位优势与政策加持为其注入独特动能:
交通枢纽升级:作为全国第四个“双机场”城市,禄口机场三期与马鞍机场民用化将强化全球链接能力,2035年规划提出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覆盖长三角1小时通勤圈。科教资源密集:坐拥53所高校、96名两院院士,在校大学生超100万,科研实力全球第五,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产学研协同仍需突破。然而,南京的“省会首位度”长期偏低,2023年GDP仅占江苏全省的14.5%,远低于武汉(35%)、成都(36%)等省会,行政资源分散制约了其辐射力。
三、产业突围:新兴赛道与“慢半拍”困局
南京正以“4266”产业体系重构竞争力:
传统产业焕新: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通过扬子石化乙烯重构、梅钢转型升级等项目向高端化转型。未来产业布局:人工智能、生物医药、6G通信等赛道增速超20%,紫金山实验室的6G技术全球领先,但产业规模尚小,未形成类似深圳的集群效应。绿色经济崛起:环保产业产值5年增长80%,太阳能与风能利用率全国领先,但新能源产业链完整性仍落后于长三角兄弟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新兴产业面临“规划超前、落地滞后”风险。例如,工业软件虽被列为突破口,但2023年收入仅232亿元,占软件业总规模的2.9%,远未形成支柱效应。
四、对标北上广:差距何在?
南京与北上广的差距体现在三大维度:
城市能级:北上广深均承担国家核心职能(政治、金融、贸易),而南京作为“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仍显模糊。产业生态: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南山已形成全球级创新生态,南京虽高校云集,但市场化活力不足,民营企业占比偏低。人口引力:北上广深凭借高薪岗位与多元机会吸引全国人才,而南京“房价高、工资低”的标签导致人才留存率不足,2024年人才净流入率仅8%。结语:
南京的崛起之路注定不同于北上广。它无需复刻超一线城市的路径,而应依托“枢纽+科教”双引擎,在长三角一体化中找准生态位。正如其2035年规划所述,成为“创新策源地”与“幸福宜居城”,或许比争夺“新一线”头衔更具现实意义。
七言绝句:
六朝烟雨化宏图,
科教擎天立潮头。
万亿征途争翘楚,
金陵逐浪竞风流。
那么你认为南京将会是下一个北上广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南京平均工资多少,南京平均工资标准2024是多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