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江苏省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
大家好,由投稿人张岚来为大家解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江苏省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这个热门资讯。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江苏省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入口官网
在保健品包装上,以下4行关键信息是辨别真假的核心依据,结合法规要求和实操细节展开说明:
位置:包装显著位置(通常顶部或侧面),需标注“国食健字”或“卫食健字”,并附蓝色帽子形标识(“蓝帽子”)。
真伪关键点:
1. 格式规范:
✔️国产:标注“国食健字G+4位年份+4位序号”(如G20230815),2003年后统一由国家食药监局审批。
✔️进口:标注“国食健字J+4位年份+4位序号”,需同时附中文标签。
禁用表述:若标注“卫食健字”(2003年前文号),需警惕是否超期流通(有效期一般5年)。
2. 官方验证:通过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特殊食品信息查询,输入文号可查注册信息(功效、成分、生产企业需与包装一致)。
若查询无记录或信息矛盾,必为假货。
位置:包装背面或说明书,需逐项列出活性成分(如鱼油中的DHA含量)和辅料(如添加剂)。
真伪关键点:
1. 成分与宣称匹配:
例:宣称“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成分中需包含法规允许的功效成分(如灵芝孢子粉、维生素C等),且含量需明确(如“每100g含总皂苷500mg”)。
若成分模糊(如仅写“植物提取物”)或无量化标注,可能虚假宣传。
2. 违禁成分排查:
保健品禁止添加药品成分(如减肥类禁加“西布曲明”,降压类禁加“硝苯地平”)。可通过药监局公告或科普文章对照常见违禁物。
若成分表出现陌生化学药名,需高度警惕。
位置:包装底部或侧面,需清晰印刷,不得涂改或模糊。
真伪关键点:
1. 格式合规性:
需标注“生产日期:XXXX年XX月XX日”“保质期:XX个月”,且年份需完整(如“2025”而非“25”)。
进口产品需同时标注中文生产日期,若仅有外文日期且无中文翻译,可能未经正规渠道入境。
2. 逻辑验证:
检查保质期是否合理(如液态保健品保质期过长可能违规),且生产日期与批准文号年份差距过大(如2025年生产的产品,批准文号为2010年,可能超期)。
若同一批次多件产品生产日期不一致,可能为假货。
位置:包装底部或说明书,需标注全称及生产许可证编号。
真伪关键点:
1. 资质匹配性:
生产许可证号需符合《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格式为“SC+14位数字”(2015年后启用),可通过 全国食品生产许可信息查询平台 验证企业名称与许可证是否对应。
若标注“卫食证字”等旧编号,需确认是否在有效期内(2018年已全面过渡为SC编号)。
2. 地址可追溯性:
需标注具体地址(如“XX省XX市XX区XX路XX号”),若仅写“XX集团监制”“XX公司总经销”而无实际生产地址,可能为“贴牌造假”。
进口产品需标注境内代理商信息(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若无则涉嫌走私或未备案。
补充提醒:避坑3技巧
1. 拒绝“万能功效”:包装宣称“包治百病”“疗效堪比药品”,必为虚假宣传(保健品仅能标注“保健功能”,如“辅助降血糖”,不得涉及治疗)。
2. 警惕“进口伪装”:纯外文包装无中文标签、虚构“美国/日本原装”但无进口文号(J字头),多为假货。
3. 扫码验真辅助:部分正规产品附二维码,扫码可跳转至企业官网或监管平台,但需注意避免扫描陌生链接(以防伪造查询页面)。
通过以上4行信息交叉验证,再结合官方查询工具,可大幅降低买到假保健品的风险。购买时建议选择正规渠道(如药店、品牌官方旗舰店),留存购物凭证以便维权。
中国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
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与普通食品批号的核心区别在于审批权限、功能宣称、标识要求及监管标准,具体差异如下:
一、审批权限与文号格式1. 保健食品批号
o 审批部门: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食药监局)审批,需通过严格的功效成分检测、毒理试验及专家评审。
o 文号格式:
注册类:国产为“国食健注G+4位年份+4位序号”(如国食健注G20231234),进口为“国食健注J+4位年份+4位序号”。
备案类:国产为“食健备G+4位年份+4位省份代码+6位序号”(如食健备G202331000001)。
2. 普通食品许可证
o 审批部门: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审核备案,仅需符合相应类别食品安全标准,不能宣称功能。
o 文号格式:
生产许可证号(SC编码):如“SC10637010500XXX”,代表生产资质。
地方备案号:如“青卫食准字”“京顺卫食监字”等,仅表明生产许可,非功能认证。
二、功能宣称与适用范围1. 保健食品
o 可宣称特定保健功能(如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有助于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觉疲劳、清咽润喉、有助于改善睡眠、缓解体力疲劳、耐缺氧、有助于控制体内脂肪、有助于改善骨密度、改善缺铁性贫血、有助于改善痤疮、有助于改善黄褐斑、有助于改善皮肤水份状况、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有助于消化、有助于润肠通便、辅助保护胃粘膜、有助于维持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健康水平、有助于维持血糖健康水平、有助于维持血压健康水平、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对电离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作用、有助于排铅),需在标签中标注功能及适宜人群。
o 不得涉及疾病治疗,但可长期食用调节机体功能。
2. 普通食品
o 不得宣称保健功能或治疗效果,仅可标注营养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含量)。
o 即使含功能性成分(如玛咖、胶原蛋白),若无保健批号,只能按普通食品销售。
三、标识与查询方式1. 保健食品标识
o 必须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且内容需与注册证书一致。
o 可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国产保健食品”或“进口保健食品”栏目)查询批号真实性。
2. 普通食品标识
o 仅标注生产许可证号(SC编码)及企业标准,无功能说明。
o 可通过地方市场监管部门或“全国食品生产许可信息查询平台”验证SC编码。
四、监管与处罚• 保健食品:违规宣称功能或假冒批号,可能面临产品下架、罚款及吊销许可证。
• 普通食品:若非法添加药物成分或虚假宣传,按食品安全法处罚,但处罚力度通常低于保健食品。
总结提示:购买时认准“蓝帽子”标志和“国食健字/注”批号,避免混淆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
小蓝中康(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保健食品研发领域领先技术服务商,为您提供研发·注册·备案·转让的管家式服务。
注:以上内容均由AI搜集总结并生成,仅供参考。如您有任何问题请站内私信【小蓝中康】
河南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
食品包装上的“QS”标志
曾被视为食品安全的象征
但你知道吗?
其实“服役”多年的“QS”
早就“退休”了!
只是仍有商家还在使用
日前,监管部门再发提醒
“QS”标志食品有质量风险,别买!
↓↓
食品外包装“QS”标识已过期7年
仍有商家违规售卖被立案调查
据了解,“QS”标志,即“企业食品生产许可”标志,自2004年开始推行,在过往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规范食品生产企业、保障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5年10月1日《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SC”替代“QS”标志。同时给予了生产者最长不超过三年过渡期,即2018年10月1日及以后生产的食品,一律不得继续使用原包装和标签以及“QS”标志,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必须使用印有14位“SC”编码的新版包装。
但是,近期,市场监管部门在的市场巡查中发现,仍有部分商家货架上摆放着带有“QS”标志的食品在售卖。这些食品一部分可能是在政策过渡期内生产、库存积压至今的,还有个别商家为清库存,违规继续销售这类产品。
此前,安徽亳州市民燕先生曾在市区一超市购买到了涉嫌使用废止“QS”标志的香油,发现该香油生产日期为2019年9月26日。燕先生打电话给厂家要求退换,厂家却对其要求置之不理,于是便请求市场监管部门帮忙维权。
经查,在该企业仓库内,还存放着5箱标注着“QS”生产许可证号的产品,生产日期为2019年8月2日。该公司涉嫌生产经营标签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规定的食品,执法人员依法对现场发现的5箱违法产品进行了扣押,并立案调查。
监管部门提醒:
“QS”标志食品别吃!
或存在微生物超标风险!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市场监管所发布消费警示,明确指出带有“QS”标识的食品类产品已不符合现行包装规范,建议消费者审慎选购。
监管部门表示,存放至今的带有“QS”标志的食品,由于生产时间较久,可能存在超过保质期、食品品质下降等问题。例如,某品牌薯片因长期库存,部分已出现油脂氧化、口感变差的情况,而部分带有“QS”标志的糕点类食品,还存在微生物超标风险。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已加大执法力度,对违规销售带有“QS”标志食品的商家依法依规进行查处,责令下架相关产品,并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等处罚。
市场监管部门提醒:
■ 消费者可通过登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输入食品包装上的“SC”编号,即可查询食品生产企业信息、产品类别、生产日期等详细内容,确保所购食品来源正规、安全可靠。
■ 购买食品时务必仔细查看包装标识,若发现有商家违规销售带有“QS”标志的食品,可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话,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共同营造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
科普时间:
食品外包装上的“SC”
藏着啥秘密?
实际上,取消食品“QS”,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的改变,还涉及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
据介绍,之前食品包装标注“QS”标志的法律依据是《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随着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调整和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已不再作为食品生产许可的依据。
而“SC”是 “生产”的简称,新标志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实现食品的追溯。
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第四章 许可证管理 第二十九条规定: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SC”(“生产”的汉语拼音字母缩写)和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数字从左至右依次为:3位食品类别编码、2位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2位市(地)代码、2位县(区)代码、4位顺序码、1位校验码。
除了许可证编号、生产者名称等信息外,还有一个二维码。扫码后,手机屏幕上显示出住所、监管机构、监管人员等更多信息。
这套编码体系通过数字化管理实现全程追溯,山东济南市中区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室主任黄北翔介绍,“这个‘SC’加14位阿拉伯数字,就是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编码,相当于我们的身份证一样,是唯一的编号。”
“SC”加14位阿拉伯数字是证明食品“身份”的唯一编号。
图片来源:幸福微市中
综合:劳动报、四川观察、亳州晚报、互联网辟谣平台、幸福微市中
来源: 贵阳晚报
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
4月18日,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各地市场监管部门于今年4月至12月在全国集中开展食用植物油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工作。其中,食用植物油标签虚假标注问题,是本次排查整治的重点之一。《中国消费者报》记者梳理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相关案件发现,虽然诸如以次充好之类的预包装食用植物油问题需要专业检测才能发现,但有些问题消费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比对标签标注的信息进行识别。
调和油配料表含糊不清
预包装食用植物油的标签标注应清楚规范,但有些厂家却有意在配料表上玩猫腻。
一是未标注调和油中各类油种占比。比如标称“五谷调和油”“黄金比例调和油”,但配料表仅罗列油品种类(如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而无具体比例。
二是虚标主油种类或配料表顺序作假。调和油包括多种配料,但某些调和油的标签却只突出一种价格较高的配料名称。如某品牌“橄榄清香型调和油”,“橄榄”字样醒目,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以橄榄油为主调配的食用油,但如果仔细阅读配料表,就会发现橄榄油实际占比仅0.5%;还有的标签有意将“递减”的顺序打乱,将价格高但实际用量少的配料排在前列,如某品牌调和油配料表标注“花生油、大豆油”,但花生油占比可能不到10%,而排在后面的大豆油占比能高达80%。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在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16—2018)和《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规定,食用植物调和油标签标识必须标注食用植物调和油,同时注明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生产者可在配料表中或配料表临近部位使用不小于配料标示的字号,标注各种食用植物油的比例;同时,各种配料应按制造或加工食品时加入量的递减顺序排列。
消费者选购时,如发现配料表只列配料名称而没有具体比例,应谨慎购买。此外,标签中出现“原香”“特调”等词语或“黄金比例”“科学配比”但无具体数据,也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SC编码与标称产地不符
SC(生产许可证编号)编码是食品生产企业的唯一标识,由14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包含企业所属行政区划、产品类别等核心信息,用于规范监管和追溯来源。然而,某些产品的SC编码与标称产地不符。
一是编码信息与实际产地不符。例如某网售“古法压榨赣南山茶油”,其标签标注产地“江西赣州”,但SC编码的前5位却是10244,依据SC编码规则,44代表广东,与标称产地(江西应为36)不符;再如某网售“辽宁地理标志压榨花生油”(SC编码前5位是10221,其中21代表辽宁),但产地标注却是山东;此外,有的企业自身无食用油生产资质,擅自使用合作方外省某油厂SC编码,但包装却标注系“本省地理标志山茶油”,被监管部门认定“共用编码+虚构产地”。
二是突出“原装进口”,弱化分装地址。例如某橄榄油分装企业,将进口散装橄榄油分装后销售,其SC编码的第4、第5位是3、4,代表安徽,但外包装刻意突出“进口”字样,并弱化实际分装地址。监管部门认为,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分装食品标签标注的产地信息与SC编码必须匹配,也就是说,国产分装不可直接标注原产国为产地。
刘少伟表示,尽管SC编码比较专业,但只要标签上标注的SC编码与标称产地不符,消费者就有理由认为企业提供的信息不够真实准确。依据SC编码规则,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中的14位阿拉伯数字,从左至右的前3位是食品类别编码,后面第4、第5位的两个数字则是企业所在省份的代码。消费者可登录市场监管总局官网食品生产许可获证企业信息查询平台进行查询。
违规宣称功效
食用植物油是日常饮食中常见的食材之一,可赋予菜肴独特的风味和质地。但在某些厂家的标签标注中,食用植物油似乎有了某种“神奇”的功效。
一是隐蔽标注或虚假标注“非转基因”。比如某转基因大豆油将“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印在瓶底边缘,字体仅1.5毫米;再如某花生油标注“非转基因”,但我国原本就未批准转基因花生商业化种植。
二是违规宣称功能功效或标注假信息。有的网售产品在平台宣传中违规标注“降血脂”“预防动脉硬化”等违反《食品安全法》的内容。有的则热衷玩文字游戏,比如“富含维生素E”,但未标注具体含量;有的标注“不含胆固醇”,但实际上植物油均天然不含胆固醇。
刘少伟提醒说,根据相关规定,转基因食用油需在标签显著位置标注“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字体不得小于配料表文字;如果产品标注“非转基因”,须确认该作物是否在我国批准范围内,例如橄榄油、花生油等未批准转基因种植的品种,标注“非转基因”属于误导;而标称食用油含某种成分,须明确量化数据,否则无效。对于宣称有治疗功能的食用油产品,消费者可直接向有关部门举报。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应留意食用植物油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与保质期标识是否存在异常。比如是否有日期篡改痕迹(瓶身或瓶盖处存在两层喷码、标签覆盖痕迹),标称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是否存在逻辑矛盾等。(记者 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江苏省食品生产许可证查询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