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短信源源不断,骚扰电话接二连三,朋友们遇到这种状况,大概率就是个人信息遭到泄露。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有的朋友与别人打招呼经常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家庭等情况,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行为不仅会冒犯到别人,还会侵犯别人的隐私权。
一、什么是隐私权?
我国现行的民事法律对隐私权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发布的《民法典》则明确了隐私权的相关内容。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而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具体包括: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住址、住宅电话、身体肌肤形态的秘密,未经许可,不可以刺探、公开或传播;公民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窥视、摄影、录像,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不受刺探或非法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利用,等等。
二、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是如何规定的?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三条对保护隐私权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规定了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以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等方式侵扰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宁;
(二)进入、拍摄、窥视他人的住宅、宾馆房间等私密空间;
(三)拍摄、窥视、窃听、公开他人的私密活动;
(四)拍摄、窥视他人身体的私密部位;
(五)处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公民已经死亡,其隐私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四条规定:“死者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遗体等受到侵害的,其配偶、子女、父母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死者没有配偶、子女且父母已经死亡的,其他近亲属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三、在生活、工作中公民应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权?
首先,保护隐私权应从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开始。在工作和生活中不随意填写、告知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银行卡等涉及财产安全的信息。尽量避免浏览非正规网站,不在非正规的网站、APP上注册真实资料信息,不轻易安装不明软件,谨防钓鱼软件。个人信息泄露后对于重要的账号要及时更换账号或修改密码,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其次,遇到他人侵害自己的隐私权,可以保存好相关证据并主动与其沟通,如果沟通不成可以咨询律师,通过向对方发律师函的形式,正式向侵权人提出法律层面的警告,并可提起民事诉讼,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
最后,如果个人信息泄露严重,对个人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应及时报警,让不法分子受到法律的制裁。
在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代,个人如何避免在社会中裸奔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探讨的话题,但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就是要善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好自己的隐私。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隐私权属于什么权?包含哪些内容?法律规定是什么?
●隐私权属于什么权利?
●隐私权是什么法
●隐私权指的是
●隐私权包括哪些?
●隐私权属于什么法律关系
●隐私权属于哪一类
●隐私权是一种什么权
●隐私权属于什么权利?
●隐私权属于哪种权利的一部分?